导图社区 醛、酮
这是一篇关于醛、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醛和酮的命名,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制法,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这是一篇关于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羧酸的分类和命名,羧酸结构,羧酸的制法,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这是一篇关于醚和环氧化合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醛、酮
醛和酮的命名
脂环族和芳香族的命名,通常采用脂环烃或芳香名称与醛名称直接加合在一起的命名方式。芳酮则将芳基作为取代基命名。
醛和酮的结构
羰基
羰基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以双键结合而成。其中,羰基碳原子为sp2杂化,3 个sp2杂化轨道与氧和其他 2 个原子形成 3 个σ键,剩余的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与氧的p轨道平行重叠形成Π键。
醛
醛的官能团是醛基(-CHO),其结构通式为 R-CHO,其中 R 代表烃基或氢原子。醛基中的羰基碳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这使得醛基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且醛基通常位于碳链的一端。
酮
酮的官能团是羰基(C=O),结构通式为 R-CO-R',其中 R 和 R' 代表烃基。酮分子中羰基碳原子与两个烃基相连,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羰基位于碳链中间。
醛和酮的制法
醛的制备方法
醇的氧化
伯醇氧化:伯醇在氧化剂作用下可生成醛,但需控制条件避免过度氧化为羧酸。
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OXO 反应)
烯烃与 CO 和 H₂在催化剂(如羰基钴、铑配合物)作用下,生成多一个碳原子的醛。
酰氯的还原(Rosenmund 还原)
酰氯在钯 / 硫酸钡催化剂(Pd/BaSO₄)存在下,用氢气还原生成醛,催化剂需用喹啉或硫脲毒化,避免过度还原为醇。
芳烃侧链的控制氧化
甲苯等芳烃在温和氧化剂(如 CrO₃/ 乙酸)作用下,侧链甲基被氧化为醛基(-CHO)。
酮的制备方法
仲醇的氧化
仲醇在氧化剂作用下可高效生成酮,且不易过度氧化。
炔烃的水合反应(Kucherov 反应)
炔烃在 HgSO₄/H₂SO₄催化下与水加成,先生成烯醇,再重排为酮(除乙炔生成乙醛外,其他炔烃生成酮)。
傅 - 克酰基化反应(Friedel-Crafts acylation)
芳烃在路易斯酸(如 AlCl₃)催化下,与酰氯或酸酐反应,生成芳香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特定条件)
羧酸在 LiAlH₄作用下通常还原为醇,但通过特殊试剂(如 DIBAH,二异丁基氢化铝)可在低温下还原为醛,若进一步控制条件,可间接生成酮(需先转化为酰氯再还原)。
腈与格氏试剂反应后水解,可生成酮(如 RCN + R'MgX → 中间体,水解得 RCO-R')。
烯烃的臭氧分解
烯烃经臭氧氧化后,在锌粉或二甲硫醚存在下水解,双键断裂生成醛或酮(取代基为氢时生成醛,为烃基时生成酮)。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沸点
同碳数下略低于酮(因结构对称性稍差)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羰基的特征反应)
与氢氰酸(HCN)加成
生成 α- 羟基腈(氰醇),增加一个碳原子,是增长碳链的方法之一。RCHO+HCN碱RCH(OH)CN
与亚硫酸氢钠(NaHSO₃)加成
生成 α- 羟基磺酸钠(白色晶体),可用于醛、甲基酮(RCOCH₃)和 8 个碳以下环酮的分离提纯(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饱和 NaHSO₃溶液)。
与醇(ROH)加成 —— 缩醛 / 缩酮的形成
一分子醇与醛 / 酮加成生成半缩醛 / 半缩酮(不稳定); 酸性条件下与另一分子醇脱水生成缩醛 / 缩酮(稳定,醚键结构)。缩醛 / 缩酮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可用于保护醛基 / 酮基(如合成中防止羰基被还原或氧化),酸性条件下水解恢复羰基。
与格氏试剂(RMgX)加成 —— 醇的合成
加成后水解生成醇,根据醛酮结构不同生成不同醇: 甲醛 + 格氏试剂 → 伯醇; 其他醛 + 格氏试剂 → 仲醇; 酮 + 格氏试剂 → 叔醇。
与氨及其衍生物加成 —— 生成含氮衍生物
与肼(H₂N-NH₂)→ 腙; 与苯肼(C₆H₅NHNH₂)→ 苯腙(黄色晶体,用于鉴别); 与羟胺(NH₂OH)→ 肟(用于分离纯化或测定羰基结构)。
α- 氢的反应(醛、酮的共性)
卤代反应(酸或碱催化)
酸性条件:反应可控,生成一卤代物为主; 碱性条件:反应迅速,易生成多卤代物,甲基酮(RCOCH₃)可发生卤仿反应(生成 CHX₃和羧酸盐)。
羟醛缩合反应(碱催化,生成 β- 羟基醛 / 酮)
一分子醛的 α- 氢在碱作用下生成碳负离子,进攻另一分子醛的羰基,生成 β- 羟基醛,加热脱水可得 α,β- 不饱和醛(增长碳链的重要方法)。
氧化与还原反应(醛与酮的关键差异)
氧化反应
醛易被氧化,酮难被氧化:醛可被弱氧化剂(如托伦试剂、斐林试剂)氧化为羧酸,酮仅能被强氧化剂(如 KMnO₄、HNO₃)在剧烈条件下氧化(碳链断裂)。
托伦试剂反应(银镜反应):用于鉴别醛,酮无此反应
斐林试剂反应:脂肪醛可反应,芳香醛(如苯甲醛)反应较慢,酮不反应
还原反应
催化加氢:醛、酮均可被 H₂/Ni 还原为醇(醛→伯醇,酮→仲醇)。 金属氢化物还原: 氢化铝锂(LiAlH₄)、硼氢化钠(NaBH₄):选择性还原羰基为羟基,不影响双键、三键等(如环己酮→环己醇)。 克莱门森还原(Clemmensen):醛、酮与锌汞齐 / 浓盐酸反应,羰基还原为亚甲基(RCHO→RCH₃,R₂CO→R₂CH₂)。 沃尔夫 - 凯西纳还原(Wolf-Kishner):醛、酮与肼反应生成腙,再在强碱(如 KOH)条件下加热,羰基还原为亚甲基(适用于酸敏感体系)。
歧化反应(康尼扎罗反应,无 α- 氢的醛特有)
浓碱(如 50% NaOH)作用下,两分子无 α- 氢的醛发生歧化,一分子氧化为羧酸盐,一分子还原为醇。
与希夫试剂(Schiff)的显色反应(醛的特性)
醛与希夫试剂(品红醛溶液,无色)反应显紫红色,酮不显色(甲醛显色后加硫酸不褪色,其他醛显色后加硫酸褪色)。用于鉴别醛和酮,以及区分甲醛与其他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