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这是一篇关于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羧酸的分类和命名,羧酸结构,羧酸的制法,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编辑于2025-06-15 18:30:57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按烃基结构分类
脂肪酸
芳香族羧酸
脂环族分类
羧酸结构
基本结构
羧酸的通式为 R-COOH,其中 R 代表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芳香烃基等不同类型的有机基团,-COOH 为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
成键方式
碳原子的杂化:羧基中的碳原子为 sp² 杂化,3 个 sp² 杂化轨道分别与羰基氧原子、羟基氧原子及烃基中的碳原子(或氢原子)形成 3 个 σ 键,这 3 个 σ 键在同一个平面上。 π 键的形成:羰基碳上未参与杂化的 p 轨道与羰基氧上的 p 轨道 “肩并肩” 重叠形成 π 键。 p-π 共轭:羟基氧上的孤对电子与 π 键发生 p-π 共轭,使得电子发生离域,稳定性增强。
结构特点
键长平均化:由于 p-π 共轭的结果,碳氧双键与碳氧单键的键长趋向平均化。例如在甲酸分子中,C=O 双键键长为 123pm,较醛、酮中羰基键长(120pm)有所增长,C-O 单键键长为 136pm,较醇中的碳氧单键(143pm)要短1。 羰基碳正电性降低:p-π 共轭使羰基碳的正电性降低,亲核加成难度增加,不像醛、酮中的羰基那样容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1。 羟基极性增大:p-π 共轭使羟基极性增大,羟基氢的酸性增强,使得羧酸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氢离子,表现出酸性1。 分子间氢键:羧酸分子中,羧基的羰基氧是氢键中的质子接受体,羟基氢则是质子给予体,因此羧酸分子间可以通过分子间氢键而缔合,导致羧酸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烷烃、卤代烃的沸点高,甚至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醇的沸点高1。
羧酸的制法
醇或醛的氧化
醇的氧化:醇在氧化剂作用下先氧化为醛,进一步氧化为羧酸。
醛的氧化:醛易被氧化为羧酸,反应条件较温和。
腈的水解
腈(R-CN)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先生成酰胺,再进一步水解为羧酸。 酸性条件:R-CN + 2H₂O + H⁺ → R-COOH + NH₄⁺ 碱性条件:R-CN + H₂O + OH⁻ → R-COO⁻ + NH₃
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
卤代烃与镁在无水乙醚中生成格氏试剂(R-MgX),再与二氧化碳(干冰)加成,酸化后得到羧酸。 R-X + Mg →(乙醚) R-MgX(格氏试剂) R-MgX + CO₂ → R-COOMgX R-COOMgX + H⁺ → R-COOH + Mg²⁺ + X⁻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
酯的水解: 酸性水解(可逆):酯 + H₂O ⇌(H⁺) 羧酸 + 醇 碱性水解(皂化反应,不可逆):酯 + OH⁻ → 羧酸盐 + 醇,再酸化得羧酸。
酸酐的水解: 酸酐与水反应直接生成羧酸,反应迅速且完全。
羧酸的物理性质
沸点:羧酸的沸点高于同碳原子数的醇、醛、酮,原因是:羧酸分子间可形成双分子氢键(两个羧基通过两个氢键缔合,如乙酸的二聚体),作用力更强。
水溶性: 低级羧酸(C₁~C₄):与水互溶,如甲酸、乙酸可无限溶于水,因羧基(-COOH)能与水分子形成强氢键。 中级羧酸(C₅~C₈):水溶性逐渐降低,如戊酸在水中溶解度约 3.7 g/100 mL,辛酸几乎不溶于水,因长碳链的疏水作用逐渐超过亲水基团(羧基)的作用。 高级羧酸:如硬脂酸、油酸(不饱和高级脂肪酸)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苯)。
羧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与成盐反应:羧酸与碱(如 NaOH、NaHCO₃)反应生成羧酸盐
酯化反应(亲核取代):酸催化加成 - 消除RCOOH+R′OHΔ⇌H+RCOOR′+H2O
还原反应
还原为醇:强还原剂(LiAlH₄):羧酸在无水条件下被 LiAlH₄还原为相应的伯醇,例如:CH3COOHLiAlH4CH3CH2OH
还原为醛(间接法):羧酸先转化为酰氯(如与 SOCl₂反应),再用 H₂/Pd-BaSO₄还原(罗森蒙德还原),例如:CH3COOHSOCl2CH3COClH2/Pd−BaSO4CH3CHO
脱羧反应(失去 CO₂)
一般羧酸脱羧(需剧烈条件): 脂肪酸脱羧需高温(如乙酸钠与碱石灰共热生成甲烷): CH3COONa+NaOHΔCH4↑+Na2CO3
β- 酮酸脱羧(易发生):β- 酮酸(如乙酰乙酸)受热自发脱羧生成酮,是合成酮的常用方法:CH3COCH2COOHΔCH3COCH3+CO2↑
二元羧酸脱羧 / 脱水:乙二酸(草酸)、丙二酸:加热脱羧生成少一个碳的羧酸或 CO₂:HOOC−COOHΔHCOOH+CO2↑(进一步加热→CO+H2O)丁二酸、戊二酸:加热脱水生成环状酸酐:HOOC(CH2)2COOHΔ丁二酸酐O||OC−CH2CH2C||OO+H2O
α- 氢的卤代反应(赫尔 - 乌尔哈 - 泽林斯基反应)
羧酸在少量红磷或三卤化磷催化下,α- 氢被卤素取代,生成 α- 卤代羧酸:RCH2COOH+Cl2PRCHClCOOH+HCl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亲核取代)
生成酰氯:羧酸与 SOCl₂、PCl₃或 PCl₅反应生成酰氯,例如:CH3COOH+SOCl2→CH3COCl+SO2↑+HCl↑
生成酸酐:两分子羧酸在脱水剂(如 P₂O₅)作用下加热生成酸酐,例如:2CH3COOHP2O5/Δ(CH3CO)2O+H2O
生成酰胺:羧酸与氨反应先生成铵盐,再加热脱水生成酰胺:CH3COOH+NH3→CH3COONH4ΔCH3CONH2+H2O
氧化反应
甲酸的还原性:甲酸(HCOOH)因兼具羧基和醛基结构,可被弱氧化剂(如托伦试剂、斐林试剂)氧化为 CO₂和 H₂O,例如: HCOOH+2[Ag(NH3)2]++2OH−→CO32−+2Ag↓+4NH3+2H2O
高级羧酸的氧化: 长链脂肪酸在强氧化剂(如 KMnO₄/H⁺)作用下,碳链从羧基端逐步氧化断裂,生成低级羧酸混合物,用于油脂分析。
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羧酸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相应的盐(而非加成产物),因羧酸酸性强于格氏试剂的碱性,例如: RCOOH+RMgX→RCOOMgX+RH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酰卤:低级酰卤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高级酰卤为无色固体。酸酐:低级酸酐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高级酸酐为无色无味的固体。酯:低级酯是具有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高级酯为蜡状固体。像乙酸乙酯是无色可燃性的液体,有水果香味;而一些高级脂肪酸的高级脂肪醇酯,如棕榈酸甲酯等常温下为蜡状固体14酰胺:除甲酰胺是液体外,其余酰胺一般为固体。脂肪族的 N - 取代酰胺常为液体,且低级酰胺有氨味34。
熔沸点: 酰卤:分子间不能产生氢键缔合,沸点比相应的羧酸低4。 酸酐:酸酐的沸点较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羧酸低,因为分子间无形成氢键的条件4。 酯:酯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羧酸都低,与相同碳数的醛、酮差不多46。 酰胺:由于分子间的缔合作用较强,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羧酸、醇都高。但当氮上的氢逐个被取代,氢键缔合减少,熔沸点会降低4。
溶解性: 酰卤: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低级酰卤遇水易分解4。 酸酐: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低级酸酐遇水分解34。 酯:低级酯微溶于水,其他酯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4。 酰胺:低级酰胺可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在水中溶解度逐渐降低。N,N - 二甲基甲酰胺和 N,N - 二甲基乙酰胺等是很好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反应(核心性质):反应活性顺序 酰卤 > 酸酐 > 酯 > 酰胺
醇解反应
酰卤:与醇反应生成酯,如乙酰氯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酸酐:与醇反应生成酯和羧酸,如乙酐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酯:与醇发生酯交换反应(需酸催化),如乙酸乙酯与甲醇生成乙酸甲酯;酰胺:醇解较难,需强酸催化,生成酯和铵盐。
氨解反应:酰卤 / 酸酐:与氨 / 胺反应生成酰胺,如乙酰氯与氨生成乙酰胺;酯:与氨反应生成酰胺和醇,如乙酸乙酯与氨生成乙酰胺;酰胺:氨解通常不明显,除非取代基特殊。
还原反应:还原剂:常用氢化铝锂,较温和的还原剂如硼氢化钠仅还原酰卤和酸酐。 酰卤 / 酸酐 / 酯 → 对应醇(如乙酸乙酯还原为乙醇); 酰胺 → 胺(如乙酰胺还原为乙胺:
与金属有机试剂(如格氏试剂)的反应:酰卤: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酮,过量时生成叔醇。酯: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叔醇(两分子格氏试剂加成)。酰胺: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酮(氮上有氢时需先脱质子)。
酯的缩合反应(Claisen 缩合):酯在强碱(如乙醇钠)作用下,生成 β- 酮酸酯。
酸酐的生成:羧酸脱水可生成酸酐(如乙酸酐由乙酸加热脱水制得),但酸酐主要通过酰卤与羧酸盐反应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