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德育与美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第四节小学德育与美育。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智力和意志力,使之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而美育则是一种发展教育,它注重在审美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建构力,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引导他们发展个性和人格。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08-02 14:20:14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本思维导图对班级与班级管理知识进行了阐述,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资考试中的重难点。知识点都给你整理好啦,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本思维导图对班级与班级管理知识进行了阐述,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资考试中的重难点。知识点都给你整理好啦,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三节:学习指导
第四节:德育与美育
1. 品德与品德形成概述
1.1. 品德的概念
道德品质
1.2.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直觉性道德体验
形象性道德体验
伦理性道德体验
道德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
决心
恒心
道德行为
#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1.3.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道德判断)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
对偶故事
从自律到他律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无律期”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他律期”
规则固定,根据后果判断对错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自律期”“自主期”
可逆性的出现标志着进入自律阶段
规则可变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行为后果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利益
9岁以下儿童、犯罪青少年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
赞赏和认可
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社会准则和法律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理论取向阶段)
2. 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教师制定具体规定并检查)
过渡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
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依附性~自觉性
外部监督~自觉监督
服从型~习惯型
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2.2.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3
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
依从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从众
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
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是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和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认同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实质:对榜样的模仿
内化
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4
家庭教育
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
主导因素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3
认知失调
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2.4.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5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2.5.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概念
过错行为
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不良道德行为
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客观方面
家庭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的不当
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方面 2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的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和性格上的缺陷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和策略
过程 3
醒悟阶段
转变阶段
自新阶段
策略 5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具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3. 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1. 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3.2. 小学德育的目标 4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思想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德育重点: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3. 小学德育的内容 8
爱国主义教育 5
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的内涵以及民族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的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儿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帮助儿童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的精神
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理想教育 3
教育者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帮助儿童理解理想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教育儿童逐步理解革命传统,使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集体主义教育 3
教育儿童关心、热爱集体,积极成为集体的一员
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儿童的言行
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劳动教育 4
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安排劳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3
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修边幅,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
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
自觉纪律教育 2
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纪律的意义及自觉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班、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4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社会政治、国情教育,近现代史及科学理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为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理论基础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积极参加生产及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 小学德育过程
4.1.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4.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4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4.3.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开端,以行终结
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5. 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5.1. 小学德育的原则 9
导向性原则
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性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性,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尊重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与 马卡连柯 提出的 集体教育思想 的内涵是一致的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加强个别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5.2. 小学德育的途径 6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
劳动
少先队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班主任工作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5.3. 小学德育的方法 6
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语言说服
事实说服
明确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选好示范的榜样,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
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人格感染
艺术陶冶
环境陶冶
创设良好的环境
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实践指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奖励
惩罚
评比
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
操行评定
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比较全面的评价,一般一个学期进行一次
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立志
学习
反思(自我批评)
箴言()座右铭
慎独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6. 小学美育
6.1. 美育的概念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出进一步阐述的思想家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首先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
6.2. 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意义 3
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
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任务 3
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3. 美育的内容 3
形式教育
形式美
美育的基础
美的形式
理想教育
社会理想教育
人生理想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
爱情理想教育
艺术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
6.4. 小学美育的实施
美育的过程
教师依据人的审美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是运用人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和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美育的原则 4
形象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美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3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第五节:安全教育
第六节: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