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许书明)
该思维导图全面梳理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内容涵盖导论、分期论、形态论、教学论、文化论和发展论几个主要部分。
编辑于2025-07-20 14:41:15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导论
研究缘起
文史哲不分,教化本体,学科独立晚
研究意义
心灵,表达
ps⭐️🌟✨💫⚡️54321
一,分期论
1,古代语文教育史分期
分期方式
言文教育期
概述
特点
原始社会
夏商
基本内容
古文教育期
发展轨迹
发展脉络
内容的特点
二,形态论
2,古代语文教育形态
社会形态
学习程度
小学教育
小学
小学教育形成与发展
古代蒙养教育的特点⭐️
笔试真题,ps蒙学教材特点。识字教育(教材)特点
内容
生活习惯,礼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结合(文字读写训练)
重视教材编写
方法
熟读背诵
组织
个别教学与家庭教育
官学与私学并行
大学教育
起源
形式
官学中
私学中
特点⭐️
教育性质
官学教育
产生
内容
内容
六艺教育的特点
机构
私学教育
兴起
类型
形态
ps科举制/书院制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教学论
课程论
3,古代语文教育本体
教育本体——教化本体
【前言】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大序》
教化目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主要)
广泛:爱国主义,安贫乐道,除暴安良,不畏强权, 见义勇为,学无止境,人定胜天等
教化内容
四书五经
各个时代的典型文体和名篇佳作
教化方式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结语】教化本体是由中国社会的泛道德主义决定的
教育目的💫
教育性质✨
多功能性
性质
言文教育
生活性
古文教育
本质特点及原因
教育特点
两个基点
显著特征
5,使用教材⭐️
甲骨文
成熟文字
书法艺术
用笔
结字
章法
广义的语文教材
蒙学教材
发展
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综合性读物,识字为主)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分类专写)
第三阶段,清中叶至民国初年(扩充与改革)
特点
目的
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结合。
编者
多出于名人之手
教材内容稳中有变
内容和形式
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内容和形式)
注意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形式)
内容和形式上,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分类
综合类
周《史籀篇》最早
秦李斯《仓颉篇》
汉史游《急救篇》流传最久
目的/定位
集中识字
近两千生字
读写结合
既是识字教材,也是写字教材。
思想教育
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砥砺品行。
内容
注重实用
选取仓颉篇中的常用字
知识面宽
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动植物, 60多种人体器官。70多种疾病药物。
形式
整齐押韵
347字句(句式整齐不呆板),押韵,31章*63字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形式(句式,对仗,押韵,用典)
四字为句,句法整齐。
讲究对仗
押韵讲究声律
强调用典,追求文采词藻。
北宋《百家姓》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面试真题
内容6部分
教学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
封建礼教基本纲领(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名物常识(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
读书次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历史知识
好学范例。
三百千
特点
韵文(形式)
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内容)
共识字2400到2500。满足初步阅读需要(目的)
符合汉语汉文的特点
非正式教材(中下层)
诗歌类
南宋刘克庄(初创)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清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
伦理类
宋程端蒙《性理字训》(朱熹弟子)
清李毓秀《弟子规》
历史类
宋朱熹《小学》(嘉言懿行)
宋昌本中《童蒙训》
名物类
宋方逢辰《名物蒙求》
明萧良有《蒙养故事》→清杨臣净《龙文鞭影》【历史典故类me】
明末程登吉《幼学须知》→清邹圣脉《幼学琼林》【分类编排,百科全书me】
工具类
秦汉之间《尔雅》
经学教材
概述
五经由来(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四书由来(《四书章句集注》)
内容
五经
《诗》《诗经》
《书》《书经》《尚书》
《礼》《礼经》
易,易经,周易
春秋,春秋经
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礼记中一篇,曾子弟子子思作
学问思辨行
尊德性,道问学。
选学教材
文选类
选注本介绍
注
评或批注
圈点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选文标准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质兼美(实际只重形式,多为骈文)
详近略远(陆机谢灵运江淹)
范围
诗歌,辞赋,杂文
选文体例
按诗,赋,骚归类编排。
选文注释
唐李善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将文体归类为四种基本型
清吴乘权吴大职父子《古文观止》
散文为主,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
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
文章分类
诗选类
北宋汪洙《神童诗》
南宋刘克庄(初创)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浅近易懂
律诗和绝句
诗体少,诗家杂
清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
着眼点
诗意明白易懂(内容)
没有拗句声调和谐(形式)
明快清丽,易于记诵(风格)
语选类
笔试真题(填空)
元明《昔时贤文》→《增广贤文》
内容
人及人际关系
命运
处世
读书
明末程登吉《幼学须知》→清邹圣脉《幼学琼林》
特点
国故人文与成语典故结合
打破句式限制,杂言长短句。对偶
较少有封建伦理说教
清李毓秀《弟子规》
内容7部分
入则孝,出则悌。 谨,信。 爱众,亲仁。 余力学文。
写作教材
属对吟诗
元《对类》
明《声律发蒙》
明末清初李渔《笠翁对韵》
清车万育《声律启蒙》
写作指导
①强调写作重要性
②介绍训练步骤和方法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③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
元陈得曾《文说》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创作指导
《庄子》
西晋陆机《文赋》
南朝梁钟嵘《诗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内容
识字与行为教育
识字教育
蒙养之初
集中识字🌟
教材特点
进一步
行为教育
写字与书法教育
写字教育
训练步骤
内容(上大人孔乙己)
步骤
①写大字(描红→米字格→临帖)
②写小字
为何写字与识字不同步?
集中识字与写字练习规律矛盾
教学经验
识字先快后慢
写字先慢后快
书写工具
书法教育
先秦时期
夏——朱红字
商——甲骨文
秦——小篆,隶书
魏晋南北朝(篆隶真行草)
阅读与文学教育
阅读教育
补充第6章阅读(教学)方法
过程
蒙学阶段
文字认读
封建思想
知识教育
初步阅读诗文
读写训练
大学阶段
私学
五经
科举
读经习字和诗赋文章
书院
理论
广度——博约
深度——粗细
计划——急缓
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
目标,伦理型人才
内容,内涵包容性和外延宽泛性。
方法,教法多样性和学习自主性
师生关系,对话交流相互启发。
写作教育与实训
古代写作教育理论与发展
写作教育理论
补充第6章写作(教学)方法
作文法则
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训练法则
以读促写+多写
从模仿入手
集中作文
基本功训练
规范法则
教师指点
改旧文,作旧题
改文要点
随其立意而改之
点铁成金
学生修改能力
精思细致
心意虚平
勿追求靡丽
写作教育发展
写作教育目的
课程形态
教学规范
写作教育内容与实训
实训内容和形式
属对实训
拟作实训
应用文实训
议论文实训
八股文实训
写作专题训练
教学论
6,古代语文教育方法
读写方法
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
熟读精思(核心)
循序渐进(读什么书)
虚心涵泳(学习心态)
切己体察(联系自身)
着紧用力(投入其中)
居敬持志(根本)
家塾读书法11种
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圈点评注法
问难自学法
思路探寻法
抄读法
精读体验法
首次强记法
破釜沉舟法
贴壁熟读法
比赛正误法
以读促写法
自学检查法
古书读书法
清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
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法
多读多写法
反复训练法
教学方法✨
生活教学法
生活教育法
言语习得法
家庭教育法
诸葛亮《诫子书》
北朝齐《颜氏家训》
清朱柏庐《朱子家训》
曾国潘家书
识字教学法
六书归类法
按事物分类《仓颉篇》《急救篇》
按字形分,形旁声旁
指事(刃),象形(日),形声(材),会意(休),转注(考和老),假借(令→县令)p67
以字带字法
先教独体字(纯体字),再教合体字。
例如,包——抱饱
阅读
诵读积累法
方法
分读,通读,特读
句读,朗读,背读
讽(背诵),诵(吟唱),读(朗读)
要求
数量上,字数多
质量上,遍数多
眼到口到心又到
涵泳体悟法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朱熹虚心涵泳
圈点评注法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西厢记
写作
词意并重法
词意合一,以意为主。
先放后收法
多批少改法
示范模仿法
模仿体式,培养文体感
模仿结构→篇章感
模仿文字→语感
基本功训练me
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言语教学的提出
孔门四科
言语教学的原则
着力于言语
读写训练
感悟积累
诵读
言语教学的方法
诵读法
首先要响亮,其次要纯熟
体悟法
无疑→有疑→无疑
构成要素
诵读
感悟
精思
整体把握,个性化阅读
运用
以写为主
学习模式
古代学习理论解读
学思行关系
孔子
中庸
荀子
王守仁
颜元等
古代语文学习模式
立志——学——思——习——行(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弗学,何以行
学问思辨行
《中庸》阐释孔子
孔子7阶段
立志,博学,问思辨,时习,笃行
听说读写思(朱熹)
静听寻脉,虚心求知
循理而说,发自家是(慎言)
朱子读书法
写字严正,写作于道
学思结合
7,古代语文课程教学论🌟
萌芽
萌芽与发展
演变与特征
诗教课程
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前
育人标准——孔孟儒学
审美趣味——《诗经》
核心理念——和谐
特征
言志(道德)
诗言志,歌永言
缘情(情感)
诗缘情而绮靡
美言(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教课程
唐宋古文运动到五四运动
育人标准——唐宋儒学
审美趣味——唐宋古文
核心理念——教师中心,传道授业解惑
特征
切世
欧阳修: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创意
词必己出
简言
文从字顺,陈言务去
欧阳修:文简而意深
古代儒家教学思想的演进
孔子的教学思想
教育作用
庶富教
性相近也
目的
学而优则仕
对象
内容
德育
内容 仁礼
方法
方法
好学启因
教师
孟子
作用——性善论
目的——明人伦
理想人格——大丈夫
教学思想
盈科而后进
深造自得
专心致志
教亦多术
董仲舒
独尊儒术
圣化
指最好的教学
教学优化思想的萌芽
韩愈
《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约其玄(方法)
《师说》
教师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胡瑗,张载,朱熹
直观教学
胡瑗
实物图形和图表
朱熹
总结: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朱子六经图》
读书法
重疑问
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顺应儿童性情
常存童子之心
古代儒家教学思想及其演进的特点🌟
《礼记·学记》与古代语文教学理论
简介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语文教学理论
《朱子读书法》与阅读教学理论
内容
熟读精思(核心)
循序渐进(读什么书)
着紧用力(投入其中)
抓紧时间
果决的态度
追究到底的精神
虚心涵泳(学习心态)
不先入为主,穿凿附会
纠正偏见,接受新见解
虚心静虑,解决疑难
切己体察(联系自身)
书中道理和切身体察相结合
检点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居敬持志(根本)
居敬,用心专一,如有刀剑在后
持志
远大目标
阅读目标
苏轼带问题阅读法
阅读理论体系
理论前提——心地修养
存心
专一
虚心
针对先立意见者
放宽心
不一味赶进度
理论重心——熟读精思
以理观理
书中之理
心中之理
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居敬持志
目的性原则
循序渐进
量力性
着紧用力
积极性
熟读精思
巩固性原则
虚心涵泳
客观性
切己体察
结合实际
对语感培养的启示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关键——朗读
基本理念——多读
重视——诵读(尤其是儿童)
诵读:古代语文教学的精髓
内涵
内涵:闻其声知其意
历史悠久
原因
统治者提倡,科举考试需要。(外部动机)
能官提拔“先用诵者”
帖经,墨义,策问
蒙学教材合辙押韵,易于记诵(内容形式)
古汉语特点,容易合辙押韵
蒙学教材
诗赋文章
有助于理解、感悟、积累(效果)
理解的基石
积累的捷径
语感的源泉
悟(感悟)
化(消化吸收)
思维发展,激发志趣,身心健康。
教学经验【少多专精】
诵读宜年少
多
品种和数量
遍数
专心
三到
精思
诵读——熟读——深思
《论语》与孔子的对话教学理论
产生
学在官府走向没落
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
特征
对话方式特征
和而不同
对话的言语特征
常用比喻和排比
句式丰富
长句和短句。
整句和散句
语序倒装
口语化,通俗化。
连词虚词,语气助词
构成
目的
培养具有仁、智基本素质的志士与君子
内容
知识教育
培养完人。确立了各个学科教育的价值。《六经》
道德教育
力行近乎仁
形式
集体漫谈
个别对话
不同学生
不同时间
原则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谦恭温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仁不让于师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深爱学生
伯牛
原文是“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颜回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子之为恸而谁为?’”
寓意于物(比喻),师法自然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课程与教学论
8,古代语文教育名家教育思想⭐️
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
内涵
言语是一门课程
语言是道德评价标准
目的
培养君子儒
培养从政人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学而优则仕
内容
言语主体
言语环境
言语作品
方法
概述
春秋战国
孔子
言文统一,言行统一,启发式教学
墨子
论辩能力培养
察类明故
论证方法
三表法
类比推理
重实践
实践性教学
言必信,行必果
作用,素丝说,兼爱社会
目的,兼士
内容
方法
主动(强说人)
创造(善述善作)
实践(合其志功)
量力(深其深,浅其浅)
秦汉
王充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阅读教学观
勤于问难
写作教学观
文实相符
性三品,培养目标me
郑玄
注释经籍,训诂,服务于阅读教学
教学思想
启发教学
循序渐进
魏晋南北朝
颜之推
刘勰
写作能力培养观
内能力
观察力
感受力
想象力
创造力
外能力
语言能力
写作技巧
文学教育功能发展观
反对齐梁“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提出“因文而明道”
隋唐五代
重大变化
科举制建立
学校制度趋于完备
文学极度繁荣
韩愈反对佛老“文以明道”
语文读书观
《师说》尊师重道
语文写作观
符合事实
出于本心
鼓励创新
符合语法规律
闳中肆外
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深刻,而文笔或言论气势豪放,挥洒自如。
柳宗元
语文教师人才培养
语言学习
学做人
教学目的
学以明道
教学内容
明道→学古道→学古文(儒家为主,兼及诸子百家)
教学方法
敢于质疑问难
反对不考诗赋只考经书
宋元
朱熹
教育思想
明人伦为本
教材建设
注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编写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教材和读物
《小学》
童蒙须知
《四书章句集注》
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
启发引导,学思结合
先博后约,博专结合
时习与温故知新相结合
王安石
教育思想
修身治国
科举制度
设明法,废明经
教学内容
《三经新义》
明清
王阳明,重视儿童兴趣
适当的教学量
内容安排符合童子之情
教法改进
提倡学生自家解化
颜元
主动
做中学
习行
运用
孟子 阅读教育
阅读教学观
以意逆志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阅读方法观
因材施教
由博返约
循序渐进
深造自得
庄子 生态语文教育
基础
道法自然
道
内涵
自然本体
人的本体
特征
无为
人法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整体观
适性
个性和多元
适地
地域差异
“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出自《庄子·达生》。
适时
适当的时机,顺应自然
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环境观
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法则
启示——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学习观
行不言之教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强制灌输【人】
顺应自然,去掉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妄为【教育】
内心的自觉、自化,道理由自己悟得【学生主体】
启示
问题。受教育者被当作物,缺乏总体关照
对策。尊重学生学习天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颜之推 语文学习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目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
态度。虚心勤奋
重视言语训练和规范
学习汉字,从形音义三方面入手。
及时矫正儿童的发音。
规范文字的书写。
读书旨要和方法
广泛阅读,注重眼学
反对道听途说
领会精要,学以致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切磋相起,相互问难
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
不可尽信书
去伪存真
校勘考证。
文章观与写作方法
写作标准
文质并重
沈约三易
写作过程
反复修改
写作方法和技巧
围绕主题
讲究用词遣字,过渡勾连。
引经据典不着痕迹,准确妥帖。
张载、朱熹 蒙学教育
内涵
张载,蒙以养正,立志做人的教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蒙学教材,小学大学划分
目的
塑造圣人
张载,重视道德行为养成
朱熹,封建道德观念培养,日常规范
内容
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
张载,六经为手段且重礼经
朱熹,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六艺。
教学方法
同,及早施教
张载
循序渐进,抓住时机
环境和社会影响
朱熹
启发诱导,榜样垂范(特别父母)
知行合一
教育名家
叶圣陶
教育思想
语文的定义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的性质
明确把语文课和文学课区分开来, 明确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与生活联系
在于运用,在于为生活服务
语言与思维并重
语言是思维的定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都要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能力需要靠持久的训练
语文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是凭借,是例子,而不是终点
教材中的”例子“要切合实际,具有教育意义
教材编排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语文教育的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不局限在课堂内,教科书内
语文教学方法
三段教学理论
预习
讨论
历练
语文教学来训练人的语感
基础训练,多读多背
作文教学
①训练思想,培养情感,求诚的作文——生活充实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 ②读写结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③下水作文——教师深知写作甘苦 ④培养良好作文习惯——教是为了不用教
黎锦熙
简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湖南湘潭人,曾就任于北京大学、湖南大学, 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近70年,涉及范围很广
教育实践
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改革
宣传文言一致,推动国语运动
主持和参与了注音符号的修订,国音新标准的制定和《国音常用字汇》的审定
《国语运动史纲要》是国语运动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
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语法研究及辞典编纂方面——《新著国语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白话文语法著作, 创建了自己的白话文语法研究体系,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编纂了《国语辞典》《汉语辞典》等多部辞典 对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以及推广普通话起了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方面——《新著国语教学法》《新国文教学法》
出版:由1924年商务印刷馆出版 编撰了《新著国语教学法》,第一部系统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而后将许多教学法的论文集结为《新著国文教学法》 内容:全书分为七章—— 国文教学目的、注音文字,教材教法、语言、读书、写字以及写作等 评价: 该书对当时国文科的教学目的作了比较全面的拟定, 把教学宗旨与当时的社会应用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五个方面的能力, 兼顾语文能力以及人格修养两个方面, 还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引进了外国较为先进的教学法 地位: 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语文教学法著作, 使该学科初步建立了理论体系,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思想
语文的用处,目的和任务
用处
表情达意 共同生活的唯一媒介物
目的
自动的研究与欣赏 社交的应用 艺术的建造 个性与趣味的养成
主要在前三,明确了语文教学最大价值在其工具性
任务
培养听说读写作的能力
语文教学基本训练
说法
目的:学习普通语言,能听能说, 说话实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要摆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同等高度
先行一步,早期训练
要以标准语作为话法标准
读法
目的:能读能理解,从而达到自动的研究与欣赏
提出阅读教学的自动主义的形式阶段: 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改造成三段六步, 力求符合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理解
预习
整理
练习
比较
运用
发展
创作
活用
两纲四目
一纲:白话文必须与语言训练相联系
一目:必须“耳治”(初讲时,学生不可看本文) 使课文中的那些美化、净化了的口语逐步
二目:注重“朗读”
一是“疏解的读法”,即预习阶段的读,旨在初步读懂文章,
二是“论理的读法”,指整理阶段的读,旨在词语、句读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出声音和意义的结合;
三是“审美的读法”,旨在读出文学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达到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二纲:文言文须与外国文同比例
三目:必须“背诵”。预习时,即宜熟读;已读时,分期背默。
四目:彻底“翻译”。逐字逐句,译成白话,却依文法,勿稍含糊
作法
目的:用文字表情达意
要循序渐进
要注重改错
写作三原则
写作重于讲读
多练
改错先于求美
先求通,后求美
日札优于作文
提倡学生养成写“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的习惯
朱自清
语文教育目的
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语文教育内容
作文训练
现状
文脉不清,思路不清,层次不清,滥用标点符号
注重
注重理清文脉 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
措施
对文脉,标点符号,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提出更高要求 朗读朗诵与作文的重要联系——明晰,积累 从新闻短论入手,小处着笔,贴近生活 注重练习说明文、议论文
技术训练
含义:弄清文章修辞语汇,组织结构以及作者旨意
内容
了解字义、句式以及词语 欣赏比喻典故例证、段落和主旨
方法
教师讲解 学生加强熟读 问题研究
关于读的教学方法
精读
《精读指导举隅》,两项内容,在预习和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解答问题,阐释疑难
略读
《略读指导举隅》:“提纲领,期其自得”在教师的指 导下,让学生抓住主要纲目去阅读并更快的获取知识 ,在版本,序目,阅读方法,参考书籍问题等方面, 给予学生精心的说明和引导
讲读
切实计划,细心启发,教师不要逐句解读、更不要信 口开河,让学生多练习多讨论
诵读
专注用心,慢慢揣摩。并非简单的朗读,要求了解和 欣赏意义;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能帮助说。
意义
意义:认定“读”为语文教育最适用的方法,并且具有 一种真正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艺术力量,从而确立了 语文教育以读为中心的理论这是朱自清对语文教育理 论研究的最大贡献
师生关系
主张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师生关系
吕叔湘
语文的性质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
语文教学要语言和文字并举,语言是基础,文字是主导 语文是传递思想情感的工具
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课不是文学课
语文教学就是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
学语言是学一种技能一种习惯, 需要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少而精
对语文教学原有观念中的新认识
知识与能力 学会与会学 改变灌输教学,教师是导师 不仅局限在课堂,开辟语文课外活动
张志公
确认语文的工具性
是思想与交流的工具,工具性要求必须加强基础训练 ,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理解思想内容并且接受思想教 育,一句话,文道统一
写作文是为了用,强调写作的实用性
培养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具备的一般写作能力,内容正 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清晰明确
强调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功能以及语言的通用性和标准化
语文教学方法科学化
训练的科学序列 精讲多练的原则和方法
夏丏尊
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 主张爱的教育 注重语文能力的养成 注重语文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读写训练和文法学习
梁启超
作文教学
重实用 明规矩 讲实效 重指导
阅读教学
分期分类 分组阅读 教学要用讨论式
钱梦龙
教学思想:三主四试导读教学法
三主
学生主体
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 的主动权,
教师主导
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主线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四式
自读
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
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
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读
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 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 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余映潮
板块式教学法
含义:板块式教学”是特级教师余映潮创立并践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且以这些自成为小整体的板块为单位,组织课堂结构,把握课堂节奏。
优点
在主次分明的设计中彰显结构意识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主张以“板块”来统整“步骤”,着重强调了教学设计要有主问题意识。先有树干后有枝,要通过主问题或主步骤来领起次问题与步骤的设计,从而形成一个板块,许多板块再形成一个整体。
在化繁为简的设计中营造灵活空间
余老师通常围绕着四个阅读教学要素“诵读、品析、运用、积累”进行板块设计,因而他的课通常由三四个板块构成。“板块式教学”:化繁为简、疏处走马,为学生的活动留出充足的空间。他只是架构了课的骨架, 通过学生充分的、多向的、多层次的活动,为课堂注入充满灵性的血肉,是为“生成”。
在大众实用的设计中体现了对教学设计的透彻理解
他的板块设计,基本遵循了由浅入深、从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从文本到自我的阅读规律。比如, 他的第一个板块通常是读,着眼于整体感知、整体理解,然后第二个板块通常是品,着眼于局部重点、细节赏鉴,最后一个板块通常是用,着眼于学以致用, 发展能力。
特点
实用性 科学性 创新性 艺术性
于漪
简介
长期从事语文教育事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并且创办了语文情感教学派
情感教学
简介:常常将讲、答、议、评有机结合,取启发式, 导式自学式等模式之长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主张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
特点
立体化多功能效应、多项新的师生关系,灵活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多采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教学手段 追求文化精神,运用古诗词来营造氛围,引用文论, 诗评强化功底 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追求词采丰美,纯净严谨富有逻辑。 将学生的“思"放在重要位置,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生疑一质疑一解释一再生疑一在质疑--再解释
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敏感的将”情感“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并把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放在了突出位置它从理论上突破了程式化的束缚,为教师留下了创造力的空间,在我国语文教改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魏书生
魏书生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视科学 与民主,按照知、情、行、恒的规律,在实践中总结并创造了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
定向
确定整节课的重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舍弃无关紧要的部分,提炼出知识点框架结构。重点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也可自由讨论。
自学
明确目标以后,学生可根据目标自学教材,提出重点难点,并自行探索答案。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并启发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普遍质疑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
讨论
学生通过自学,大部分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解决不了的做标记,全班共同讨论,教师寻找适当的时机加以提示与指导。
答疑
教师在学生们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学生在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要注意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自测
学生根据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重难点自拟一组自测题, 自己解答并进行评价,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自结
在下课前,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总结,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作出简单的考查,并进行评价,根据考察结果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宁鸿彬
简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他坚持语文教学的实验、改革,在中学语文教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主要语文教学方法被称作思维派教学法。
教育思想
原则
“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
“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与实验老师不同观点)
“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阅读教学五步
熟读
质疑
解疑
总结
运用
1. 梁启超(1873年):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2. 黎锦熙(1890年):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先驱。 3. 夏丏尊(1886年):与叶圣陶合著《文心》,提倡生活化语文教学。 4. 叶圣陶(1894年):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育理论奠基人。 5. 朱自清(1898年):散文家、教育家,强调文学与语言并重。 6. 吕叔湘(1904年):语言学家,主导《现代汉语词典》编纂。 7. 张志公(1918年):现代语文教育体系构建者,注重逻辑思维训练。 8. 于漪(1929年):倡导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当代语文教育旗帜。 9. 钱梦龙(1931年):“三主四式”教学法提出者,强调学生主体性。 10. 宁鸿彬(1936年):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提倡高效课堂。 11. 余映潮(1947年):创立“板块式教学”,注重课堂设计与学生活动。 12. 魏书生(1950年):教育改革家,推行“民主化、科学化”班级管理
四,文化论
9,古代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与古代语文教育
文化与民族文化
文化
广义,物质+精神
狭义,精神
民族文化
概念
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器)
变动不居
文化传统(道)是传统文化核心,即民族精神
恒久单一
民族传统文化
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
文化科学精神
凝聚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
兼容之学
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天人关系→性善论
不足,人与自然未区分
道德实践代替了生产实践
政教统一的儒家思想
重德治不重法治
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领导权
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选拔制度
文道结合的教育原则
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孔子
文行忠信
六经
朱熹
小学
大学
知行一致
当代任务
发扬传统教育思想时,儒家为主,兼采各家所长
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结合
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统,主流
儒家文化流变对古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春秋儒学
两汉经学
重师法重考据的学风→语文教育成为经学附庸
魏晋玄学
对汉代经学的否定
开启了文学自觉时代
隋唐佛学
佛学给予诗歌小说创作新视角
古文运动
宋明理学(新儒学)
儒释道融合
明清实学
阳明心学
乾嘉汉学
舍虚就实→救亡图存
儒学与商周语文教育
商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变化
学在官府→学在四夷
文化垄断→文化下移
礼制乐作→礼崩乐坏
儒学的界定和确立
儒学内涵
孔子开创,社会伦理道德
儒学的确立
礼崩乐坏,鲁国文化,孔子
突破性
礼的行为规范向平民扩散
道德规范以一般的人为根源的统一基础
三个理论层面
超越的层面——天命
社会的层面——礼
心性的层面——仁
儒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个阶段
创始阶段,孔子
传播阶段,门人
发展阶段,孟子荀子
经学与汉代语文教育
汉代的经学教育
经,法定儒家所编书籍
经学,对经典的阐发和议论
经学教育
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
汉代经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兴起
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
根本原因
对六经的诠释适应了统治的需要。
确立
官学制度
太学
郡国学
发展
必修课程
六经,论语,孝经
自身发展——今古学派之争
汉代经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学基本精神
实事求是。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
正面影响
教材及专门用书
急救篇
尔雅
扬雄《方言》
许慎《说文解字》
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取士准则
担任官职
受到惩罚
小学
书法艺术
重视阅读教学
古文经学派
训诂
今文经学派
引申
重视写作教学
第一阶段和识字教学配合,主要教日常应用文字。
第二阶段和读经配合。包括各类文体的训练。
特殊的教学方法
重视教师的讲解
正义和讲经说经的书
重视诵读
讽,诵,读
产生帖经,墨义等考试。
组织形式
定期上大课
高年级教低年级
自学为主
负面影响
经学的附庸
玄学与魏晋语文教育
玄学产生与发展
东汉末年月旦评和清谈
产生于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以道家理念诠释儒家经典,援道入儒
玄学对古代语文教育影响
儒道玄多元文化丰富教育内容
阅读
教学内容丰富,老子庄子
诗歌创作染有玄气
游仙诗,山水诗
写作——论说文发达
人物品评与玄学潮流→论说文创作
学术论辩→问答体形式
论辩妙言→趋于骈俪化
辨名析理→逻辑谨严,条理细密
小结,从逻辑意趣和审美形式的角度,丰富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
口语
论辩→语言训练书籍
志人小说《语林》
世说新语
要求
简要清通,应对敏捷,讲究修辞。
书法
人之风神→书法风神
书法教材佳作
理论文章
书法名家
玄学治学方法的改变带来教学方法的通透灵活
学风转变——言约旨远,不言之教
王弼——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治学方法
由法祖先变为法天。法无
有守经变为尚通
崇尚自然,不拘名教促进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主体性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佛学与隋唐文学教育
隋唐佛学发展盛况概说
隋唐佛学思想的表现特点
统一性
理论,佛教教义和经典
宗教,信仰对象
国际性
大师弟子外国人
玄奘
鉴真
自主性或独立性
佛教组织自成体系
系统化
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立宗典据,传承系统和理论体系。
隋唐佛学思想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佛学文化对诗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人世界观和人生观
李商隐
王维
诗论
诗僧皎然,意境说。
变文及戏剧创作
变文。佛经的故事和道理,用讲唱的形式表达,写成稿子之后的文本。
特点
韵散结合,诗文结合,逐段铺叙
填补了我国说唱艺术的空白,对杂剧,南戏有积极的影响。
传奇及小说创作
题材的扩大
天堂地狱
形象塑造
龙族
结构情节
转世再生离魂
结构完整,有头有尾,多为大团圆。
唐传奇影响了宋元话本,三言二拍。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书法及书法创作
摩崖石刻对唐楷起了直接影响作用。
用禅宗指导书法理论
理学与宋元语文教育
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学派
狭义,程朱理学
稍广,+陆王心学
广义,再+气学、象数学等
性质
狭义,性理之学(义理之学精髓,后于义理之学出现)
广义,义理之学
特征
为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以圣人为理想人格。
论证儒家道德原理的内在基础。以存天理灭人欲为道德实践基本原则
提出了具体的修养方法。
理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程朱理学为主)
语文教育目的观,整顿伦理道德。
张载,明善为本
二程,学为圣人
朱熹,以明人伦为本。
语文教育评价观。
朱熹批评科举制度。
四书超过和替代五经
语文教育方法观。
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教学。最重要的形式是读书。
朱熹,熟读精思。
实学与明清语文教育
实学
主要特征,经世致用
目的,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内容,学习有广泛适应性的文体
方法,培养语文能力为主。
明清实学思潮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明清之际,经世致用
第二阶段。乾嘉考据学。显示出实证求是的实学特征。
第三阶段,道光咸丰时期。改革图强。
明清实学对明清语文教育的影响
明末实学思想与语文教育
官学特点
四书出题。程朱理学为答案。
学校科举化。
八股文。
书院教学
东林书院
王守仁
清初实学思想与语文教育
黄宗羲。至情,至文
顾炎武。注重写作对人的道德人格,心灵境界的培养。
王夫之。在写作上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立意的重视和指导。
颜元,漳南书院。六斋超越了六艺之教,有分科教学的趋势。
清末实学思潮与语文教育
龚自珍强调,经世致用的文字的学习。
魏源也一样。
科举制度与语文教育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产生
隋朝开始实行。但作为完备的选官制度,是在唐朝确立的。 科举士子人群冲破魏晋以来世族门阀的坚壁。
积极功能
调节机制,整合社会关系体系和维系社会内部平衡。
人才选拔。
写作及素养的提高。
消极影响
思想禁锢。例如,统治者推崇朱熹的《小说》,但它并不适合儿童阅读。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投机取巧的风气,舞弊层出不穷。
内容与方法
内容
唐朝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方法
唐至宋初。有帖经,墨义,诗赋,策问,口试。宋以后主要是经义
记忆类
帖经
墨义或口义
政治见解
策问
创作
诗赋
经义
北宋神宗,废除帖经墨义阐明五经的义理。
元代。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代中叶以后。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五,发展论
10,古代语文教育传承与创新✨
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与弊端
经验
识字教学经验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兴趣。
阅读教学经验
熟读精思博览
诵读,涵泳,体悟。
写作教学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
属对
多读多写多改。
读写训练结合。
讲究消化吸收。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多观察,多练习,多修改。
问题与弊端
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统治工具,科举附庸。
教学内容
陈旧片面。重古文,崇古人
教学方法
死板单一,记诵模仿
重整体感知,忽视分析认识。
重求同,单向思维,忽视求异,发散思维。
重权威,轻创造
暗里摸索,缺乏系统指导。
弊端
脱离语言实际
口语与文言差距越拉越大
脱离应用实际。
忽视文学教育。
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
忽视知识教育。
没有建立起听说读写知识体系。
重教化忽略工具性价值。
古代语文教育思想优良传统
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
综合性
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教育于一体。
整体性
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导。
实践性
读写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民族特色
汉语文的特点(同前)
传统的语文教学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
识字教材整齐押韵
属对训练
重视语序和辅助词的教学
教学原则
启发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蒙学教材对语文教材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
选文的道德性,教育性
重视教材的可接受性
使用整齐的韵语对偶句
重视教材的发展性
知行合一。重视在写字,属诗,属对等读写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能力。
ps三百千的整体优势
识字量,整体2000
内容。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应用
每本书字数不多。学一本换一本,新鲜有趣。
语文教育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与借鉴
导与喻
诱导,引发。譬喻,举例
序与贯
学问思辨行的次序
以 行 贯通
适与问
适当,因材施教
提问,反问,启发提问
重视学法指导
学法比教法更重要
机制,学法——教法——学法
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法
名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
人格修养的内涵
修养——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
启示
孔子,仁
朱熹,灭人欲。
颜元,实习(践行,以身垂范)
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审视与展望
当代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
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被淡化
人与人关系淡化,人被异化,环境恶化。
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
国学传统低迷,外来文化泛滥,民族美德不振。
语言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新词语大量涌现
画面图像取代文字的趋势
大众阅读使经典疏离
对当代语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接受流行文化的同时,保持应有的警惕。 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开放的心态。
重视民族语言和人性的塑造
语文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贡献
语文教育要有利于培养人的广泛的容受性和精细的辨别力
重视母语教材的文化建设
选文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未来语文教育发展与展望
三大支柱
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
四个方面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在不同的学段有所侧重
互联网
印刷文字和屏幕文字的阅读能力并重
文字检索能力和电脑检索能力并重
汉字书写能力和汉字编码输入能力并重
教师
学习和宣传现代教育思想➕传统语文教育
研究汉字的特点和汉语的学习规律,汉文的特点和汉文的学习规律。
总结各种语文教科书的优劣得失。
掌握信息时代教学方式
研究现代化的语文教育课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