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之收入-支出模型
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部分,最基础的收入-支出模式,基础要打好,包括均衡产出、不同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等,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及相关理论。
编辑于2025-08-08 15:45:43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产出
导言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条件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
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这种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两部门经济
无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假定者就与公司未分配利润为0,则GDP=NDP=NI=PI
均衡产出的概念
定义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公式
y=c+i
y,c,i都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公式中的c和i表示居民和企业实际希望持有的消费和投资及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上一章中大写字母表示的是名义产出或收入,名义消费和名义投资。)
存货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值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
定义
存货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带出售成品的存量,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企业暂时持有的代售产品。
意愿投存货投资/计划存货投资
符合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
非意愿/非计划存货投资
超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
图像
E代表支出,y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
B点:均衡点,总支出(总需求)=总产出(总收入) IU:非意愿存货投资,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反之企业会扩大生产 假设总支出,即总需求量为100亿。
投资等于储蓄
此处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平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投资等于储蓄,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
定义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者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公式
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
定义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公式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极小,可用下式
大小
0<MPC<1(因为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APC
定义
平均消费倾向只认于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
大小
APC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消费曲线
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45⁰线: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B点:消费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表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
B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 B点右方:表示收入大于消费
任一点的斜率:表示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任意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斜线的斜率: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和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都越来越小,说明MPC和APC都递减,但APC始终大于MPC
线性消费函数
前提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性性关系,则MPC为一常数
方程
c=α+βy
经济含义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解释
α未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及收入为零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β为MPC
β与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即收入增加一单位,就有β%用于增加消费
图像
子主题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现性关系时,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零而小于一。
APC=c/y=(α+βy)/y=α/y+β,β为MPC,α、y都为正数,∴APC>MPC,随着收入增加,α/y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储蓄函数
定义
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公式
s=s(y)
边际储蓄倾向MPC
定义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公式
子主题
平均消费倾向APS
定义
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公式
APC=s/y
储蓄曲线
B点:储蓄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表示这时消费和收入相等即收支平衡。
B点以左:负储蓄 B点以右:正储蓄
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任意一点的斜率:MPC
任意点与原点相连而成斜线的斜率:APC
线性储蓄函数
方程
图像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结合图形) ∵s=y-c c=α+βy ∴s=y-c=y-α-βy=-α+(1-β)y
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 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 APS<MPS
APC+APS=1 MPC+MPS=1
∵y=c+s ∴y/y=c/y+s/y 即APC+APS=1 ∵Δy=Δc+Δs ∴Δy/Δy=Δc/Δy+Δs/Δy 即MPC+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就随之确立。
图像
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不是简单的加总,而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是往下移动,反之亦然
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困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政府税收政策
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则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即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下移动,反之则消费较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全部原因
利率
提高利率是否会抑制当前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们增加储蓄,此时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
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人们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此时利率提高使储蓄减少。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提高主要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就全社会而言,则由这些人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正负金额来决定。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可能存在货币幻觉。
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若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生活消费水平,则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若物价与货币收入与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照理不会影响消费,但假如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了物价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
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
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大。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看课本)
y=a+i / 1-β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看课本)
乘数论
投资乘数k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投资增加100亿,收入增加500亿,收入是增加的投资的5倍,了。就是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以k来代表这个倍数。
公式k=1/1-MPC=1/MPS=1/1-β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总支出角度
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
总收入角度
消费、储蓄和税收
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得到的净纳税额。
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得到的净纳税额。
这里的税收可以有两种情况
定量税,即税收量不随收入额变动,用t来代表
比例税,即税收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以上所述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这是西方消费函数最简单的形式。
凯恩斯定律
定义
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使求相等,但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适用范围
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粘性,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