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研究生的论文扫盲
这是一篇关于研究生论文知识的扫盲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基础素养,论文全程攻略,科研进阶指南,学术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解决研究生的科研、生活的指南。
编辑于2025-08-31 23:30:16学术咸鱼的自救指南
学术基础素养
文献体系
命名方法:发表年份+作者+期刊信息+文章标题/关键词
文献归类:使用mendeley、zotero软件,按照文章主题、发表期刊、文章作者进行分类
核心文献
把研究内容拆开,找综述
中文综述论文(5)
英文综述论文(5)
把主题作为关键词,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按引用量排序,得到定义类和量表类两大类文献
定义类和量表类中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中所引用的一些文献也是目标文献
阅读文献
心法:化整为零,从框架到内容 注意:在阅读外文文献时,不要逐字逐句翻译、专注于单词和语法,要搞清楚主次。先看标题、摘要、结论一块一块去看,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首先看:标题、摘要、关键词——了解文章的主题,明白文章主要做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通过这些判断要不要精读
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对文章所做研究的逻辑和思路进行记录,把握文章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再看主题:实证研究类论文一般含有引言、理论、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进一步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
30分钟精读:首先通过摘要、关键词画出框架图,再依次找文章的引言→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阅读。主要了解作者提出问题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一下作者的核心变量是什么? 两小时精读:先做30分钟精读的步骤,之后要逐段阅读,找研究方法本身,什么样本、什么数据,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数据、图表模型是否成立准确。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主要结论、意义、创新点、目前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做实验写文献
模仿式科研:找到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或内容,先甄别筛选出于自己研究十分相近的论文,认真研究该论文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方法等。你要的答案在文献里都能找到!
数据问题
一手数据:有针对性,与自己的研究的契合度更高。
二手数据: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局、各行业协会等;辨别数据的真实性,且需要自己整合数据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连接。
翻译和润色
尽量直接写英语,先写中文再翻译为英文时deepl相对来说最好用,并且如果要用”先写中文再译英文“的模式,尽量用“英文思路”去写语句,舍去不必要的,过多的铺垫,直入主题,表明观点,语言尽量简洁,少用长难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后续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流畅程度。
文字的润色校对
Grammarly——检查单词拼写、语法错误、时态问题等
QillBot——润色校对、同意缩写、有插件、还有查重功能。
Wordtune——润色改写,有最大(280)字数限制,但每句话会给多种改写方式。
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也要主动积累、学习英文写作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时间目标管理
宏观管理:简历管理法
微观管理:阶段性三件事
写作管理:每天100字
论文全程攻略
选题/题目
三天时间:不要犹犹豫豫浪费时间,先确定核心研究的话题,再确定研究的题目。在确定话题时不要凭空想象以及漫无目的的寻找,有好的输入才会有优质的产出。
选题步骤
找所在领域的著名报刊、杂志,找近几年的优秀文章,看这些文章所研究的相关话题和所聚焦的内容,以及学习这些文章的结构、字数等。
再看导师所研究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只有导师所擅长的领域,他指导起来才得心应手,关键时刻才能抱大腿。
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己的选题难度有一定的评估,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确定题目
确定好主题后,就是确定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查相关文献,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也是要重点看的部分。
在大量的目标文献当中,以引用量作为参考,挑选较为优质的文献进行阅读。
维普网、万方网有一个选题模块,输入关键词→选择所完成的论文类型→网站会推荐一些选题和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万方数据:https://www.wanfangdata.com.cn/index.html 维普网:https://www.cqvip.com/ 百度学术:https://xueshu.baidu.com/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https://ncpssd.org/index.aspx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superlib.net/ Open Access Library :https://www.oalib.com/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 Web of Science :https://www.webofscience.com SCI-HUB :https://sci-hub.se(该网站2021年后发表的文献搜索为空白) Library Genesis :https://librarygenesis.pro ERIC :https://eric.ed.gov
善于利用综述类文献,可以帮助你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让你有一个清晰和系统的认识。
开题报告
定位:开题报告是对研究课题进行说明的材料,是选题阶段的重要文字体现。如果说上一章的选题是过程,那么开题报告就是结果,是一个阶段性的产品选题。选题如果需要3天的话,开题报告的完成至少需要3个月,这期间涉及一系列的输入和输出。 作用:开题报告存在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开题报告,开题者为评审者提供了一个书面依据,据此可以理清研究思路,阐明已有的工作和本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开题报告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后续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重要性:开题报告一般400字左右,其中越有四分之三的内容会呈现在最终的论文当中。
报告结构
题目:要十分精炼和完整。每次在答辩的时候都会有老师提出“标题不合适”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推荐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部分需要体现体现出论文所要论证的问题;副标题作为补充,可以体现所次用的研究方法或研究的对象。
选题依据:首先,需要说明选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原因和经过,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选择中,为什么这一个选题吸引了你的目光。紧接着,需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明确自己的研究是在哪个版图进行的,这个版图的现状是什么。
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进行叙述。需要说明研究可以解决怎样的理论研究缺陷,填补怎样的学术研究空白,解决怎样的现实问题。其后,还可以补充研究的初步设想和突破点以及关于论文可行性的论述。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列举在未来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常用的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并进行简要论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堆叠,也不要认为方法越多越高级,这些都是误区。列出的所有研究方法都要有依据,合适才是最好的所有研究方法都要有依据,合适才是最好的。
提纲撰写:标题法和短句法。 标题法:就是以简洁的小标题将论文的整体框架支撑起来。这种方式类似于我们最终形成的目录,每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个弊端,自己能理解,别人难会意,而且时间长了,自己也有忘记标题所指内容的可能性。 短句法:使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这种方式更加具体明确。 大家也可以考虑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即在小标题下用简短的句子写明基本思路。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既有清晰的骨干,又有简洁的血肉。
计划进度及其内容: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线。从确定研究方向、文献资料搜集、完成论文开题、确定论文理论框架到数据搜集模型搭建、完成初稿、修改,再到最终的定稿答辩,以时间段的形式具体到月份即可。一个清晰的时间线,一方面能够帮你有效把握未来写论文的进度,整个过程中以"周"或"月"为时间周期,你可以对其间的主要任务进行梳理、总结,并与导师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充分沟通。
参考文献:将开题报告撰写过程中所用到或查阅的文献进行一个简单整合。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总框架:先分后总, 分:关键词拆分法。对研究的主题或题目进行关键词拆分,然后对每一个关键词进行“综”和“述” 总:之后再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和“述”,每个“综”里面都可以有国内外的观点和文章。
“综”
文献查阅
查阅文献时的重点关注依然是摘要、关键词、结论。 ①研究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研究开展的原因和动机 ②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对论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③研究结论:作者研究的结果将会是我们文献综述部分重点引用的内容
PAPER DIGEST (https://www.paperdigest.org/) 点击“Literature Reievew”(文献综述),可以设定文献的发表时间和论文关键词,网站随后会给出10篇相关文献作品。并且它还可以将上面选出的文献以文献综述的形式给出一个非常粗糙的小结,方便放在一起思考。
逻辑撰写
不要为了凑字数、显示自己读的文章多、涉猎广而不舍得放弃任何一篇自己悉心研读的文章,导致毫无逻辑的堆砌一气,只选代表性的即可。
时间方法:依照时间脉络的逻辑顺序来写,能够看清楚所研究选题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未来趋势,方便做出纵向描述。
观点方法:以不同见解观点进行划分。面对同一个问题,所收集的文献可能会有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用观点汇聚文献。
当然这两种方法可以穿插来用,将观点划分,介绍每一个观点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综述
“述”
切记: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和观点的简单罗列,在“综”中有顺序有逻辑,在述中更要凸显自己的思考。
重要性(必要性):从“综”当中就可以看出来有很多文献都在研究相关问题,足以证明你的论文的选题在学术界是受到关注的,在理论和实践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创新性: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反思性评价,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表明继续研究的必要性和自己的创新点。
摘要、关键词、结论
摘要
定义::对文献内容的准确扼要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略叙述,一般为200~300字左右,独立成段。我国《编写格式》要求摘要和关键词中英文对照,英文不宜超过250词。
四大要素 ①研究主题或导言:说明本研究聚焦点主题是什么,以及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如何(一般为不足之处),要表述简练,有高度的概括性。 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章基于的理论视角是什么,研究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哪些关系。 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样本数量、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的过程等 ④研究结果:通过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了变量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是线性关系还是曲线关系,变量发挥了调节作用还是中介作用 注意:在表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时常用“研究方法1+研究结果1”“研究方法2+研究结果2”的表述。 最后,有些研究还会指出当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从而与相关的文献之间产生对话和连接。
关键词
诠释论文主体的标签,准确不宽泛,3~8个左右,一般不用动词和形容词。
一般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变量、研究方法等,经常从标题中选择。
结论
作为文章的“归宿”,一般需要与摘要部分相呼应,对研究结果进行简要概述,主要包括研究成果和发现,为论文做一个总结收尾。
一般模板:本文通过/采用XX的手段/方式,对XX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了/掲示了“具体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XX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新方向;为XX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最后也可以加上“对现有文献研究的总结”+“当前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不同的观点”
虎头—引言
引言十分重要,要带读者走入某个小到领域,用非常精炼的篇幅,告诉他们这个小领域中的正义点和与时间脱节的地方,或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阐明我们论文可以从哪些创新的角度去填补空白、解决问题。
内容结构
对选题渊源和背景的介绍,以体现出研究的重要性——以核心变量出发阐述选题渊源
说明该选题在所处研究领域的地位和目前的研究现状是否存在争议,或是存在空白,就此引出本文要解决、探讨的观点和问题——由“广”到精,锁定研究问题
聚焦于当前这一研究,简述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贡献,引出下文——言简意赅,总量下文
维度 引言 (Introduction)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核心目的 “引出你的研究”:交代背景、提出问题、阐明重要性、目标和路线图。 “评述已有研究”:系统梳理、分析、批判和整合现有学术文献。 主要内容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该领域的核心理论与流派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关键的实证研究发现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 研究方法的演进与比较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指出研究空白 (Research Gap) 5. 论文的结构安排 5. 评述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主要功能 “立题”:说服读者你的研究值得做、有必要做。 “立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证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文中位置 第一章,开篇明义,统领全文。 通常在引言之后,作为独立的第二章(或与理论框架合并)。 写作视角 以“我的研究”为中心。一切内容都是为了铺垫和引出“我”要做什么。 以“他人的研究”为中心。客观呈现和评价现有成果,最后才回到“这些研究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什么基础/留下了什么空白”。 思维逻辑 由宽到窄,层层聚焦:广阔背景 → 具体问题 → 我的研究。 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梳理脉络 → 分类评述 → 指出空白。
引言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一个偏向于叙事,另一个则学术味浓浓。
凤尾—讨论
作用:将你在引言所述的问题和研究,在讨论当中给读者一个交代,对研究进行升华,并引发读者思考。
内容结构
研究结果的简述:研究结果实际上是对整个研究方法的小结,包括研究采用的理论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哪些研究假设有数据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注意:结果讨论部分的研究结果与作为一个独立章节的研究结果部分是不同的。前者主要用来汇报和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说明假设是否得到数据支持,而后者是对数据分析结果部分的高度凝练。在写作时需要直接说明经检验之后得到的结果有哪些、是什么。
与前文呼应的理论意义: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说明你所做的研究是如何补充现有理论的,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多走一步的,是解决了当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还是回答了某个研究里的呼吁,又或者是帮忙澄清了存在歧义的研究结论,都要一一的详细列举出来。
能够反哺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不同,实践意义侧重于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何反哺于实践。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任何一个研究都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可能来自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可能来自样本,还可能来自理论方面。那么由于局限性的存在,作者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可能由怎样的研究破除局限性的禁锢。
格式及参考文献的引用
少用直接引用,多用间接引语
大批量的直接引用,会让读者质疑学者的基础能力。
直接引用:在文章中,引用原话、原始数据和原始图表等。与抄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直接引用会清晰地标注出处。 引用方式:引用的原文部分用引号引起来;最好引用短句;要标注页码。
间接引用:在原文献原话的基础上再加工,用自己的话对需要引用的信息进行改述,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一手文献优先于二手文献,确保引用来源的权威性
重视文献引用格式,确保学术规范:交叉引用,确保文中标注与末尾文献列表对应。
答辩
讲述
六大清单:①打印文档②纸笔③U盘备份的PPT④答辩时间⑤答辩地点⑥答辩顺序
怎么做:用简洁、直接、有逻辑的语言,向别人展示你的研究和努力。
心法:答辩不是表彰大会,不是诉苦大会,更不是邀功大会;你的目的不是展示自己干的有多苦干的多多,而是让别人在大面上认可。心中有研究,同时有别人。
部分
自我介绍:“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某某某,下面我来汇报毕业论文,题目是XXX”
研究概览:来自论文的摘要。“本文主要在XX情境下,基于XX理论,运用XX方法,研究了XX问题”
研究背景:说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支出研究问题及主张。“随着XX的发展,XX问题越发引起重视。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在XX方面的不足,本文重点聚焦于XX问题”
文献综述:只需要做基本的述评即可,这部分要做到简练,可以使用表格和图的形式去展现。"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几个角度展开,运用了XX方法,提出了XX内容,进展喜人,发现颇多,但仍然存在XX问题和局限“ 但千万不要大段读前人的文献和成果,要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研究内容:表述的层次一定要足够清晰,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评委老师理解、听清楚你的逻辑。这里有一个技巧:用图来展示,并且依图解释。也就是说,不需要一张一张去过 PPT,可以把核心内容以模型或者图的方式展示在一两张PPT上。这样内容会显得紧凑,老师们理解起来也更容易看到整体。 注意: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论文里用了个特别美妙的模型或算法,生怕老师看不到就大段的解释,这是大雷,费力不讨好。懂的不用讲,不懂的讲也听不懂!
研究结果:分层次叙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对XX问题得出了XX结论。
研究意义、局限与展望:这部分的重点要放在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上,"该研究在理论上完善/拓展/延伸了…… ,在实践上对XX问题提出了XX建议和对策,具有XX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这一部分中,还要提一下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简要小结:"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各位老师。"
问答
心法:你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论文最熟悉的人,一定要有信心;老师们所提出的都是疑问,不是质疑。我们面对提问,一定要确保"审题清晰",不要急,可以稍做停顿,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再进行回答。面对老师可能出现的打断,也是一样,不要着急,稳住,要坚信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自信是非常加分的。
常见问题
格式问题:格式是门面,是最容易被评委老师们提问的内容。细节代表态度,大家一定要反复认真检查自己论文的格式和幻灯片的呈现。
论文内容提问:你手边要备有自己的论文。老师问到哪个问题,你也可以翻开查看。这样显得比较专业,有备而来。
重点延伸:很可能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直接体现在你的论文中,需要你根据情况作答。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论文完成后就意味着你成了你所研究的领域的专家。但即便是专家,也不意味着你必须知道所有的答案,所以不用害怕。这类问题的回答要尽量去贴近自己的论文,把老师引导回论文的主线,说你自己熟悉的和论文相关的内容。
如果出现实在答不上来的情况,大方承认就好,不要试图编造答案。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要做出防御式的反驳,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或者是去"怼"老师,请记住:大部分老师不是在故意找碴,他们既没必要为难你,更没必要故意刁难你。所以即便是老师说的不对,也要保持良好的态度,积极回答,陈述清楚即可。
科研进阶指南
论文的再次升华:高端的文献=低调的语言+美妙的逻辑
论文的谋篇与布局
带着镣铐跳舞,遵循论文写作的范式。论文的结构、形式已经十分成熟与固定了,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重点,每一块有每一块的中心,我们没有必要再在论文的构成上进行“标新立异”了,要做的就是按照现在论文所规定的组成部分完整、有序且准确的进行写作,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缺失地、颠倒地、偏差地去组织论文。
从洋葱芯反剥,凸显核心创新点。在论文写作中切记不可失焦跑题,要清楚自己的创新点在哪,提醒自己在行文过程中保持聚焦。完成自己论文的定位,然后去顶尖期刊中找到同属于一种创新类的文章。注意是创新类型的基本一致,而不是研究主题的完全相同。找到两到三篇同你的创新类型最为契合、携带最好的文章,在开始你的写作前对这些文章进行研读与总结,分析他们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洋葱”的。在写作中,你也可以将它打开放在一边。当你笔墨停滞、思路打结时,再次阅读他们能帮助你重新获得灵感,理性思路。
段落的展开与衔接
段落内部的展开:主旨+论证+结论
主旨句应放在段落开始,而不是最后。
论证部分围绕主旨展开
结论部分则是对整个段落内容加以总结和分析。结论部分既可以重申和呼应段首的主旨,也可以对论证部分进行总结归纳和批判性的分析,同时具备引出下一段论述的作用。有时为了保持文章的简洁,结论的部分会被略去。
段落之间的衔接:外显的过渡句+内隐的纵深感。
提出新的问题:作者在上一段中对某个问题或观点展开了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研究存在空白与缺陷,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对于该新问题的探讨。
介绍不同观点:作者在上一段中针对某研究话题,介绍了其中一种观点,并给出了该观点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然而,作者希望在下一段中介绍另一个不同的观点,并且提供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这时,作者可以通过“针对XX问题/关系,XX观点并没有得到研究的一致支持,其他一些研究认为……”等句式实现过渡。
聚焦有趣发现:在上一段中,作者可能介绍了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话题,而在这个话题中发现了违背直觉、相当新奇的观点和发现,那么作者可以在段尾强调它的有趣之处,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在下一段中介绍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论据。例如:“在XX领域,XX与XX的关系得到广泛探究。有趣的是,其中一些研究发现……”。
延续未解之谜:篇文章中可能包含多个研究子课题、多个研究设计。当作者探讨了上一个研究课题、阐述了上一个研究设计之后,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环节,分析已完成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遗留问题,说明在后续研究中如何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过渡句的篇幅并不局限于句子,而可以是一个甚至多个段落。例如:“这项研究为我们的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我们发现…然而,这项研究还有一些局限性……鉴于这些局限性,我们的第二项研究是一个XX研究。在该研究中,我们将……”
句子的组织与润色
拆分复杂的长句
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包含太多信息。一个句子最好不要包含超过四部分。
重复出现关键词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过多的短句也可能导致冗余。
细节就是魔鬼
文句斟酌:准确、简洁、生动,就需要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使文章表达更加清晰简练,文字运用更加准确。
文献查证:检查文中的引用和末尾参考文献是否一一对应,格式是否存在错误。
数据核对:对数据源及分析结果进行检查核对。
注释核查:检查校正论文图表、公式及注释的规范型。
论文修改心法
一鼓作气|养精蓄锐:趁着刚写完还比较熟悉的时候多看几遍,仙儿意见的问题随手解决;之后可以放两三周之后回来再看。
自给自足|虚心求教:当看自己的论文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时,寻求别人的查阅是十分必要的。
选择所投期刊
投稿流程
选刊心法: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成功率本身,而是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试验次数最少的情况下,去找一个能够发表的最高等级的期刊,也就是给自己的论文做一个最合理、最具有性价比的匹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选择目标期刊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一个相对冷静的评估,之后再有的放矢选定目标投。
客观评估论文
论文的创新性:创新性最为重要,如论文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有重大理论创新,是否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等。创新性越强,文章价值越大,可以投稿的期刊等级越高,反之则需要降低等级。同时论文的呈现水平也不能忽视,也就是说,同样的创新水平,包装得好不好、写得好不好,也是可以差出几个档次的。
论文的不足:正确、客观地分析论文的优缺点,有助于作者全面评估自己的文章,选择合适期刊。
最后,需要根据论文的类型来综合评估。原创论文(0riginalArticle)、综述(Review)、元分析(Meta-analysis)等不同类型的论文,投稿时根据作者的背景不同,发表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甄别目标期刊
各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期刊排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是作者们选择期刊时不可缺少的考量因素。一般而言,影响因子越高、分区越高(数字越小代表分区越高,如1区好于2区),期刊质量就越好,行业认可度也越高,投稿难度也相对更高一些。
选择期刊的最佳方法是请教自己的导师,或者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投稿过很多种类的期刊,有丰富的经验;此外,他们自己可能就是某一个期刊的主编,或者是副主编,具备优秀的专业眼光。一般情况下,期刊都会定期召开内部选题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主编团队和编辑团队会合议期刊的发展方向以及收稿的主要重心。所以在期刊选择方面,经验的重要性还是不可小觑的。与此同时,需要注意一点,过去的经验不一定完全能够平移到现在。例如一些期刊换了主编以后,审稿风格可能会突变,需要因时而异地去做选择。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会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可以多关注那些与自己论文研究的小领域,具体话题相同的文章,参考文章作者选择的期刊,从中挑选去投稿。
期刊的审稿速度、审稿的轮次以及拒稿率等,也需要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一个期刊匿名评审这个阶段有3个评审,平均需要评审4轮可以接收,那么计算一下,每一轮在评审手里平均需要3个月左右。好多评审还有“拖延症”,可能3 个月都过不了,那么在他手上,4轮评审就至少需要12个月。同时,中间还得加上3次你自己修改的时间,每次修改短的话也要2个月。12个月加上6个月,就是18个月。
关于发表的时间或者说发表的周期,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认为越好的期刊发表越慢。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学术期刊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产品,要想提升质量,就需要优质稿源。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期刊也想要争夺优质的论文。
有的时候可以选择期刊的不同期数。有的期刊会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当时的情境推出一些特刊(specialissue)。这些特稿征询有一个好处,就是针对某一个话题或某一个事件推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分母小了,接收的概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版面费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领域的情况不同,投稿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
巧用选刊工具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涵盖了几乎所有的 SCI/SSCI期刊。输入自己文章最重要的关键词,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和自己文章相关的文献在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比如我们研究的内容是“职场排斥”,那么可以在网站首页'主题”一栏填写这个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会得到 359条与该主题相关的结果。同时,页面左侧会列出进一步的筛选条件(如领域中被高频引用文章、出版年、文章类型、研究方向等)。我们可以查看“分析检索结果”,并以“出版社出版物名称”为依据,将筛选后的论文进行归类,了解这些论文发表的期刊,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高频只是出现的次数多,我们还需要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素,做出综合的考量。
百度学术:在百度学术搜索论文核心关键词,会得到很多篇文献结果,左侧会显示领域、期刊等信息。例如,研究主题如果是“职场排斥”,输入该关键词检索后,会出现大量相关文献,同时左侧会出现这些文献高频发表的期刊,如《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管理科学》等。如输入英文关键词“Workplaceostracism”,左侧会出现相关的外文期刊,如《美国管理学会学报》等,可以在其中进行选择投稿。
JANE(Journal Article Name Estimator)是一个在线期刊选择工具,主要以PubMed数据库为支撑,帮助作者匹配投稿期刊,是比较老牌的选刊网站之一。这个平台操作简单,只要输入你的文章题目或摘要,然后选择“Find journals”,就可以搜索到发表过相似主题文章的一些期刊。在里边可以看到推荐的期刊名、影响力及相关程度、同时可以看到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过的相关论文。
Journal Finder 和Journal Suggester分别是由Elsevier和Springer两个出版商开发的选刊工具。与JANE不一样的是它的系统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可选限定条件。在网页上输入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就可以看到推荐期刊,并且网站会给出各期刊的具体信息,如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接受率(Acceptancerate)、审稿速度(Time to1stdecision)、发表周期(Time to publication)等。同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参考要素对期刊进行排序,辅助选刊。
投稿准备
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
“期刊投稿指南”(又叫“作者须知”)必须重视,投信指南中对论文的投稿要求,以及必须上传的文件做了严格规定,是作者在投稿前对目标期刊必须掌握的事项。
以JOB的投稿指南包含9个部分为例,详细阐述
投稿的整体说明(Submission):这个部分主要提及的内容是相对宽泛的问题,包括文章有没有“一稿多投”,期刊投稿的网址是什么,如果作者有问题可以找谁求助,期刊是否有版面费以及如果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等。
期刊的目标和范围(Aims and Scope ):主要说明期刊可以接收的稿件范围,也就是在直接告诉你,这个期刊需要什么类型的文章文章的主题以及范围包括什么。比如,JOB的要求里直接提到他们接收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实证文章和理论综述文章,可以接收个体层面(如人格、感知、态度等)、团队层面(如规模、构成、领导力等)、组织层面(如结构、变革、创新等)以及跨层次的研究(如决策、绩效、工作满意度等)。
稿件类型和要求(Manuscript Categoricsand Requirements):这部分详细说明了期刊所接收的文章类型及其要求。这一点也需要注意,因为有的期刊可能只接收综述类的文章,有的只接收实证类的文章,也有的是各种类型的都接收。此外,像我们在上一章选刊部分提到的,大多数期刊会有“specialissue”(特刊)这个选项,就是说期刊在某个特定时期,会倾向接收某一特定主题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正好契合这一主题可以选择这一通道进行投稿。
投稿准备(Preparing the Submission ):在了解了上述要求之后,接下来就是准备稿件需要遵循的具体条目了,包括需要提交和准备的文件有哪些,提交的文件格式有什么要求,文章题目、摘要有怎样的字数限制,关键词的个数是几个等细节性的问题。这个部分的主要作用实际上是指导你调整稿件。 仍以JOB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期刊要求必须提交的文件包括三个:投稿信(CoverLetter)、论文主体(PartsoftheManuscript)和标题页(TitlePage)。第一部分投稿信用来向编辑部简要介绍你的研究。第二部分论文主体,也就是核心的文稿部分,一般以 Word 文档的形式提交。J0B的投稿指南中还明确了论文的结构,需要按照标题、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参考文献、图和表以及附录的顺序进行排版。论文中涉及的图和表,可以与论文的其他部分一起全部放在一个Word 文档中进行提交,也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文件提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章审稿阶段是双盲匿名审稿的,因此论文主体不能出现作者信息,作者的信息只可以在投稿信和标题页中呈现。与此同时,除了不能直接显示作者的信息之外,也不能显示出其他可以查得到作者信息的线索。比如,论文基金信息等也是能够识别作者信息的重要来源,不能放到用于同行评议的文稿中去。第三部分标题页,用以提供文章的题目、短标题作者姓名及作者单位、经费来源、致谢等内容。
编辑政策和伦理问题(Editorial Policies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编辑政策主要涉及稿件的评审过程与接收标准,比如,一般期刊会采用匿名的双盲评审,主编(副主编)对稿件是否录用具有决定权,他们会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决定接收或者拒绝稿件。伦理问题主要涉及研究实验或者研究设计是否符合伦理。例如,是否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会对被试对象造成伤害等。也包括作者之间是否有利益冲突,比如作者的顺序是否按照对稿件的贡献排序,是否所有作者都已确认了稿件的最后版本,并且同意将稿件投往该期刊等此外,期刊会要求作者遵循期刊自身的出版伦理。最后,期刊也会给出更改作者排序的要求以及适用情形。换句话说,在论文后期的修改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作者贡献的变化而需要调整作者顺序,甚至可能需要加入新的合作者,这些操作都需要遵从期刊的要求。
作者许可(Author Licensing)
文章接收后的流程(Publication Process After Acceptance )
文章发表后流程(Post Publication)
编辑部的联系方式(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Details )
按照要求修改论文:基于投稿指南的论文修改:按照要求逐条对应检查,进一步修改我们的论文,同时补充需要提交的材料妥当命名后安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是一个耗时且细致的工作不要抱有应付的心态草草了事,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初审结果决定论文的走向。毕竟,我们想要的是快快地发表,而不是快快地被拒稿。
撰写投稿信:在投稿的同时,一般会附上一封投稿信(CoverLetter),目的是给编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期待可以“善待”我们的稿件。在投稿信中,作者需要简短介绍研究的基本信息、发现贡献和创新点等内容,并说明论文在这个目标期刊发表的必要性。投稿信要明确、直接、言之有物,以提高稿件送审机会部分期刊还要求作者投稿时,在投稿信内阐明一些指定的内容(如利益冲突说明等)。值得注意的是,投稿信不宜过长,并且要避免不当言论。
准备稿件及相关材料:除要提交的论文手稿外,作者还需要根据期刊网站的要求准备其他相关材料,如标题页(TitlePage)、论文补充材料伦理批准书、参试者知情同意书等。不同学科领域所需资料存在差异,大家视情况将必要材料备齐即可。
线上投稿步骤详解
①选择稿件类型:根据所投稿件的题材,选择一个稿件类型。比如,是日常科学研究(Research Article)还是受邀评论稿件(Editorial),是更正稿件(Comection),还是综述类研究(ReviewArticle),在投稿系统的下拉框中选择对应的类型(图15)。
②上传文件:注意根据目标期刊的要求,上传指定版本的论文手稿,官方要求的文件格式一般为 Word版本。有些期刊会要求在此处提交标题页(TitlePage)、投稿信(Cover Letter)以及一些其他的补充资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
③确认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作者信息:在这一步,系统会根据你上传的文件自动识别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作者信息,你需要做的是根据指引检查、修改和确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会帮你自动生成这些售息,有些期刊需要你手动将这些内容复制粘贴过去,不过整体要求的内容是一致的。这里注意不要和正文有任何出入,不然形式审查的时候会被直接退回,还得再改一次。
④输人作者详细信息、确认作者机构:这一步要求手动输入作者的姓名、国家、地区、机构、邮箱等信息,这样就可以与前边系统自动识别的作者信息形成相互验证。除此之外,期刊还会要求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机构与系统里提供的研究机构进行匹配。
⑤添加附加信息以及文稿确认:这个环节要求添加附加信息,比如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所属的大的研究领域等。与前边的投稿指南相呼应,在这一阶段有一问题为“Is this submission for a special issue?”,如果你的稿件正好契合某期特刊的主题,可以在这里选择“Yes”。完成之后,会生成最终的确认界面,这一界面包含前边所有的操作,可以在这一步,检查稿件的各种信息(如标题、关键词、作者、基金支持、投稿信等)是否成功上传,是否准确。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提交稿件了。
⑥完成投稿:提交稿件后,所有作者的邮箱都会收到一封投稿成功的通知邮件,里边包括论文的投稿编号。之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邮件中的联系方式,用这个编号去进行咨询。有的期刊还会需要通讯作者(文章的负责人)去确认一下新的投稿,只要按照邮件下载PDF一键点击确认就可以了。之后就可以等待期刊的回复了。这一阶段可能遇到的操作是,形式审查有问题,稿件被退回来,需要按照期刊给出的建议修改之前提交的稿件。你也可以观察投稿账户主菜单上的投稿状态变化,如果显示“with editor”,就是副主编在处理了,如果是“under review”,就是个初步欢喜的结果,等待3个月左右的第一轮审稿结果即可。
投稿后
投稿成功(Manuscript Received):在点击提交稿件之后,第一个状态便是投稿成功。这一状态是论文上传后自动生成的,代表编辑部系统已经收到了稿件。所有作者的邮箱都会收到一封确认信。
论文形式初审(InitialCheck):编辑部会对稿件进行初步的形式上的审查,包括论文各部分的字数、格式、文章类型与期刊的匹配性、伦理道德和重复率等问题的审核。 初审是稿件投递后的第一关,由主编团队负责。这轮评审会对论文与期刊的契合度做出初步的判断。契合度的评价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论文格式等多个维度。 综上,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文章和期刊的契合度越高,就越容易通过初审。反之,如果你的文章看起来就与所投期刊格格不入,可能在第一关就会“折戟沉沙”。
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如果文章通过了初审,下一步,主编会根据不同副主编的研究专长,将通过初审的论文分发给相应的副主编。副主编会根据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论文如果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如写作水平较差、文本重复率高、理论贡献不足、研究方法存在明显漏洞等可能就会被直接“毙掉”(desk rejection)。你将收到一封拒稿信,文章也不会再到下一步去接受同行评议(peerreview)了。如果副主编觉得质量符合期刊要求,会根据论文的研究主题邀请合适的2~4位审稿人。这一步骤在投稿系统里显示的是'邀请审稿人”(Reviewers Invited/Assigned )。
审稿中(Under Review):如果你的投稿系统中显示这一状态,说明你的论文已经配到了合适数目的审稿专家,并处于审稿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比较耗时,有的评审有“拖延症”,比如要求3个月审完,他会拖到最后一刻,甚至拖到超时需要编辑提醒。有时候碰到更不靠谱的评审,会和编辑“玩失踪”,这样就不得不再找一个,无形中时间就更久了。对于这种不可控因素,大家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然后当文章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尽可能利索一点,不要自己拖自己。
审稿结束、等待编辑决定(Decisionin process/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这一状态代表一个阶段的审稿工作结束了,审稿人的意见已经汇集到了编辑那里,等待处理。参考评审专家的意见编辑会对论文的去留做出判断,基本有三种情况:直接拒(Reject)、直接录用(Accepted)及退回小修或大修(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拒稿,就是说没有什么改的必要了,但既然已经审了(又)轮,意见还是会给出的。作者可以根据意见修改后,改投别的期刊。 小修是稿件基本得到了期刊的认可,但还存在部分小的问题,例如补充文献、变量解释不够清楚、图表不规范等,需要作者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再由编辑决定是否录用。 大修代表稿件存在较大问题,但仍然具有修改的空间,只是需要修改的地方较多。例如研究背景不明、实验设计交代不清、文献综述支撑不够、理论比较弱、实验数据不充分等,以及审稿人对文章某些内容存在较大疑问,需要作者进一步修改并回答。这时,作者需要根据审稿意见逐条修改完善,并做出修改回应说明,之后转交之前给予意见的专家再次评审。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还需要改,就不能大意。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如果不认真,不能逐项去修改好的话,都有可能被拒。
提交修改稿(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你每次将论文修改完善并重新提交后,便进入到这一环节,等待编辑审理,以及审稿人的第N轮审稿。如果审稿人还有更多的意见和问题,便重新进入到论文修改和再次提交的环节,直到获得认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审稿的过程中,稿件接收、修改还是拒绝的决定一般由负责这篇稿件的副主编做出。所以,大家除了需要注意评审的意见以外,对于副主编的综合意见也要给予重视。
文章接收(Accepted):这时你只需要等待编辑之后的出版安排即可。在投稿系统出现“接收”之后,重担卸下了,但其实故事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需要作者签署许可,以及在编辑排版过后,对文章进行再次确认等。
作者许可(Author Licensing):文章接收后的几周,通讯作者会收到一封来自期刊的邮件通讯作者需要代表所有作者签署一份文章版权的许可文件。这-过程一般是通过线上进行的。之后,接收的文章会进行排版。排版完成后,通讯作者会又收到一封确认邮件,包括再次确认作者信息是否正确、基金信息是否正确,以及文章中其他部分是否还存在问题等。完成这一步骤后,你就可以静静地等待文章出版了。一般来说,是先在线出版(onlinefirst),之后在刊物上排出具体的期数。
审稿意见回复攻略
心法
从稿件被投出一直到发表的整个过程里,我们自己最具有主动权的环节,就是回复审稿人的意见。实际上,回答的好与坏、全面不全面、是否有针对性,将会决定论文的整体走向。
首先,在打开审稿人意见的时候,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不出意外的话,你看到的会是满屏幕挑你论文毛病的文字。然后,你需要调整、收拾、平复情绪,浏览审稿人都给出了什么意见。在这一步,要注意综合查看多个审稿人的意见,确认不同审稿人是否提出了相似的建议,以及不同审稿人之间是否存在意见相左的情况。通过这一步,你大概可以确定论文修改的基调和思路。之后,就是认真地回复审稿专家给出的每一个建议。
操作
同意审稿人意见的两种情形: ①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修改论文解决,如补充文章细节、修改语言措辞、增加某个实验或数据处理问题等,你只需按照审稿意见逐条继续修改完善即可 ②审稿人提出了无法修改的关键问题,如研究设计存在重大漏洞、研究方法不科学等。这时你要做的就是端正态度,正视自己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出合理的原因解释,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写在论文的“局限和未来展望”部分。
不同意审稿人意见的两种情形: ①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内容产生了误解,提出疑问或意见。这种情况并不难应对,你只需要在回复中解释清楚即可,注意措辞礼貌。话术:“我们清楚您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我们论文的关注点主要是xxx,因此您说的情况跟我们目前这个研究的目的不太契合,但是您的建议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②你不认同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这种情况较为难办,但也不用紧张。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进行解释,但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通常可以用前人的研究来作为支撑。没有依据的争论辩驳只会给审稿专家留下负面印象,甚至有可能将论文推下悬崖。
完成论文修改的同时,我们需要撰写修稿信,回复评审意见,等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次轮评审。这一封小小的修稿信可是论文发表关键的一大步,好的回复能让论文距离被接收的日子更近一些。
要牢记,我们的日标就是正确对待并最大化利用审稿人的审稿意见,让其成为提升我们论文质量和未来研究能力的一种助力,不要去意气用事,做情绪方面的战斗。当然,如果已经做得足够好,最后还是被拒了,也不要太灰心,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一下,投到其他期刊。一篇文章走几个地方再找到属于它的“家”,是很正常的事,对年轻学者是这样,对于资深专家也是如此。
专家的审稿流程
副主编的具体职责 在评审过程中,副主编(或者在某些期刊是编委会成员)是与论文互动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的角色。 概括而言,副主编的核心工作包含两部分:一是审稿人的选择与邀请;一轮的审稿决定。
等待评审选择 通过初审的文章会进入“等待评审选择”(Awaiting RefereeSelection)阶段,由副主编阅读该文章,并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在评审库内检索合适的评审,通常情况下要求14天内处理完成。每位评审在注册时会填写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时系统会显示该评审在该期刊的既往投稿和评审记录。主编系统里常用的检索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掘作者自己填写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自动检索。 如果作者的研究话题较新,所能够匹配的潜在评审较少,或者该期刊此前发表该话题的文章较少,自动检索就很难满足选择评审的需要。这时,副主编就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其他关键词,如文章中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或者扩大检索范围。一篇论文通常需要参考 3个左右评审的意见。理想的情况下,评审中要兼顾偏重理论和偏重方法的学者,并且最好有该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 这里大家估计就能看出来,为什么我们选择期刊的时候,最好选择某个研究话题比较高频发表的期刊。从副主编的工作难度你也可以明白,如果备选库里的潜在评审越多,这部分工作就越容易完成。
等待评审邀请 评审选择完成后,论文会接着进入“等待评审邀请”(Awaiting Referee Invitation)阶段。现在,绝大多数编委会采用自动化办公系统,完成评审筛选后,可以一键生成并发送邀请邮件。因此,评审邀请的工作几乎可以瞬间完成,而后进入“等待评审分配”
等待评审分配 如果受邀的评审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兴趣、能力和时间处理这篇文章,他们就会接受邀请,并会被分配为该篇文章的正式审稿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评审专家并不总是能够接受邀约。这时,副主编需要返回上两个阶段,再次进行评审的选择与邀请,并且关注邀请的结果,判断需不需要再邀请其他评审直至满足审稿人数的最低要求。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会超过 30 天。
等待评审分数 评审分配完成后,论文进入“等待评审分数”(AwaitingReferee Scores)阶段。审稿人需要在30天内,根据期刊的要求提交评审意见。 评审专家需要从上述7个方面,对论文给出具体评价,并从文章整体出发给出意见:reject(拒稿)、majorrevision(大修)、minor revision(小修)或accept(接收)。
原创性和创新性:论文是否原创?是否具有足够的创新性?
文献综述:论文是否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合理的综述?论文中锁引用的文献是否恰当?所引用文献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忽略领域内的重要文献?
研究假设:论文论点的建立以及推论是否基于成熟的理论?是否符合逻辑?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取是否恰当?是否与研究问题匹配?研究设计是否严谨?是否存在明显的漏洞?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结果的呈现是否清晰?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是否对应?
研究意义:论文是否明确指出了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论文是否缩小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研究如何作用于实践?
学术呈现的品质:论文表达是否遵从领域内学术论文的语言规范?术语使用是否准确?论文是否能够被领域内学者或者潜在读者所理解,进而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等待副主编推荐 评审意见的数量达到要求后,论文进入“等待副主编推荐”( Awaiting AE Recommendation)阶段。副主编需要综合评审专家的意见,做出最终决定。当评审专家意见比较一致时(比如3位评审专家均给出“拒稿”,或者其中2位都建议“拒稿”,而另一位建议“大修”),副主编能够较为轻松地给出最终决定。 但当评审专家意见十分不一致时,就需要副主编对文章做出进一步的评估和判断,给出最终的决定信(DecisionLetter)决定信中包含副主编和审稿人对该文章的所有意见。
论文等待修改 在第一轮就拿到“接收”的论文极为罕见,得到“拒稿的论文则会直接退出副主编的工作系统。获得“大修”和“小修”的论文会保留在系统中,需要作者进行返修,而后再次提交。如果作者愿意修改论文并继续在该期刊发表,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修改后的论文,并附上修改说明,回复评审意见。修改时限一般为 90天。如果作者认为需要额外的时间,可以递交申请获得延时。有的期刊系统可以点击“申请延期”,有的则需要写邮件给副主编,一般这样的申请都会通过。 返修回来的文章将重新经历上述程序,一般由同样的审稿人进行评审。有时,由于审稿人的个人原因,或是为了解决论文评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副主编也会引入新的审稿人.上述过程通常要持续3~4轮,论文才能拿到副主编的终审意见——“接收”或者“拒稿”。
评审通关攻略 ①论文自身的质量与贡献是决定其能否被录用的根本因素。 ②研读期刊网站和投稿指南,针对性地调整内容与格式仔细研读期刊网站和投稿指南,有助于提升你的论文与期刊的契合度。 ③)认真填写投稿信息,在填写投稿系统的流程中,作者需要在提交论文的同时填写论文和作者信息。 ④尊重审稿意见,回应所有问题。学术期刊的审稿人都是义务劳动,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的研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意见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但多数都是极富建设性的,是评审专家经验和智慧的表达值得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改进与回应。并且,同一篇论文的评审一般由同样的评审专家负责到底,如果他提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和解决,论文就会不断陷入“修改再投”的轮回之中。此外,副主编在给出推荐结果的同时,往往会简要总结评审专家的意见,提示需要注意的修改要点。作者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关键问题。
学术汇报
学术汇报的通用技能
心法:学术汇报的逻辑与论文写作的逻辑一致,需要按照引言)理论和假设、方法和结果以及讨论几个部分展开。
PPT制作技巧
①清晰、美观的 PPT是做好学术汇报的前提。而PPT的美观程度,取决于颜色、字体、背景、图表以及动画的使用。在PPT的颜色配置上,要避免混杂太多颜色,做到简洁大方即可。一般来说,PPT颜色挑选的小妙招是,以学校校徽的颜色作为主色调,然后使用黑、白、灰等作辅助颜鱼。在字体选择方面相比于 Word 里常用的宋体和 Times New Roman,不少学者比较喜欢在PPT里用微软雅黑,字体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统一整个PPT所使用的字体,多种字体的混合会降低整体美观。字体大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②与一般汇报类似、学术汇报中不建议往PP工上堆放大量的文字。否则,满屏的文字会转移听众的注意力,导致大家都在读文字而不是听演讲者所表述的内容。此时,有同学可能会产生一个困扰,就是在学术汇报的PPT中,尤其是背景汇报部分,本身就需要放置大量文字才可以表述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好仅提取关键词,不要铺大段的文字或者完整的句子,同时可以辅助使用PPT里的项目符号和编号功能,以更加清晰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③PPT的背景选择。白色是学术汇报 PPT 背景的首选颜色,因为有时候,深色的背景可能会因为汇报场所的光线太亮而导致看不清楚。PPT中可以使用动画特效,但要避免太过花哨。同时,学术汇报PPT制作的原则还包括,能用图表展示的内容就尽量避免使用文字。这是因为图表呈现方式往往更加清晰和简洁,里边的信息更容易辅助自己的口述,被听众所吸收和接受。
④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给PPT标注好页码。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呈现汇报进度的作用,也方便在后续提问或者讨论环节,对相关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
学术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心法:学术汇报整体需要富有逻辑,要根据文章写作的逻辑循序渐进地展开,关注汇报的结构和内容之间的关联,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1)封面,需要写清楚汇报内容的题目、演讲人及所在机构、汇报日期,以及这一汇报的场合是在某个学术会议上的汇报,还是平常的组会汇报。如果是一篇论文的汇报,还可以标注好论文的具体信息。
(2)目录:可以列出本次汇报包含哪几个部分。
(3)背景介绍:与文章引言的作用类似,学术汇报中的背景介绍部分要给出做这个研究的大背景是什么,以及在大背景下做该研究的必要性是什么。研究背景的介绍可以按照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展开,目的是向听众介绍在大的版图下,在浩如烟海的选择中,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
(4)理论与假设:这一部分更加聚焦于自己的研究模型。在讲述这部分的时候,建议大家将自己的模型图呈现出来,并且尽量用简短的话说清楚,比如简要说明研究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不建议的做法是,将自己在论文写作中提出研究假设的过程一比一复制到学术汇报中去,这会在无形中将整个汇报的时间拉长。
(5)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在这部分中,置要着重讲清楚数据源自何处、涉及的样本是什么、最终的样本组成结构如何,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数据是否支持自己提出来的研究假设。
(6)讨论:最后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讲清楚自己研究够质献点是什么。贡献点的阐述,重点在于跟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然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是如何将现有研究往前推进的。同时,要和第三部分相呼应,也就是当时写的必要性、创新点给它呼应一下,做到有头有尾。另外,这一部分也可以说一下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在说完主要内容之后,需要把前边PPT中所引用到的文献列表呈现出来。PPT的最后的一页,一般是表达感谢和个人信息的页面。
学术汇报中“演讲”的能力
汇报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演讲和呈现能力。在进行汇报的时候,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按照PPT上的文字逐字逐句地念。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多练习,尽量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流畅地对研究进行讲述,少用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应结合肢体语言,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跟着你的逻辑和思路走。
可以写一个逐字稿,在正式做汇报之前多多练习。比如,可以通过录视频、录音等方式,对自己的汇报过程进行观察和调整。在实践中,同学们在做汇报的时候往往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但事实上在面对大型汇报的时候,多加练习一点儿都不过分。
不同场合下的学术汇报
与导师一对一汇报
与导师的汇报,可能不需要那么严格地做出一整份漂亮臾PPT。但是,在向导师的汇报中一定要写好纪要,类似要点或者大纲。这份要点里包括最近自己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结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自己的思考是什么,需要获得老师哪方面的直到与后续资源支持等。这样做可以提高汇报的效率,而不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浪费彼此的时间。
汇报结束以后,可以发一份纪要给导师,这样做也是提醒导师后续研究中有需要出力推进的地方,要当回事儿。
组会汇报
由于组会一般是按照固定周期召开的,如果有心利用起来的话,这种固定性与规律性的汇报实际上可以帮助你建立起一份可追溯的学术档案。
在组会上进行的汇报,除了讲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所做的工作之外,一定要记得在组会中学东西,也要利用组会时间问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组会上都说了,把想让老师调动的资源(包括同门资源)一起解决了,别不好意思!
论文答辩/学术会议
在答辩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时进行的学术汇报,一般会有时间限制,大概在 20分钟以内。实际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文章从头到尾详细解说一遍的。这就需要进行内容上的取舍。与前边的内容一致,在这种时间限制较为严格的汇报中,一定需要说明白的事情是:研究的背量是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是什么,这项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得出的结果以及贡献是什么-
答辩或者学术会议中的汇报完成之后,一般会讨论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你可以听到同行针对你研究的一些建议,这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学术会议中的问答环节,大家也不必过于紧张。涉及的主要问题一般是听众对于你的研究还不太了解的地方,这种问题只需要进一步解释即可。 另外一种类型的问题,就是论文目前可能存在的缺陷,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与提问者讨论一下可能的解决方案。他可能会给你提一些建议,会后可以去要一下联系方式,日后进一步交流和讨论。
学术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研究计划
在硕士和博士申请的过程中,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是材料清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搞明白如何通过研究计划,呈现出考核者在意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的整体逻辑,实际上是找到一个研究问题,提出合理的研究模型或者研究框架,然后给出与之匹配的解决方案以及阐述预期能够达成的成果。因此,研究计划的格式,可以参考开题报告或课题申请书给出的模板,进行展开。
通过研究计划呈现的能力
(1)写作能力。写作能方对于学术人来说,非常重要通过研究计划,考核者可以对申请者的写作水平做出一个初步套在写作能力中的其他素质,比如逻辑性与的判断。同时,条理性,也可以从研究计划中体现出来。
(2)驾驭领域文献的能力。究问题和研究模型的构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与文献处理基础之上的。从研究问题提出的逻辑线以及研究问题的适当性、创新性几个方面,可以判断出申请人对文献的驾驭能力。再次,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与提供已经发表的论文不一样,研究计划中并没有真正收集研究数据,而是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匹配、设计最为契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如果想要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室研究是首要选择。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可能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申请者对研究方法原理和内核的掌握情况。
(3)研究计划也可以反映任务与时间规划的能力。既然是对硕博期间的学习和任务的规划,那么研究计划实际上包含了这段时间中需要解决的任务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时间线是什么。通过计划的合理性,可以看出作者的任务协调能力以及规划能力。当然,一些细节性问题,比如研究计划的整体格式是否统一、图表内容是否美观、参考文献是否符合标准等,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态度上的严谨性。
研究计划的撰写
主要内容:摘要、关键词、背景介绍、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间规划与预期成果、参考文献等。
(1)摘要:摘要是对整个研究计包划的总结。包括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打算采用什么样的好究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是什么。同样,由于摘要的总领性质,建议在研究计划写作完成之后,再进行摘要的写作,做到正文写作与摘要写作之间的动态匹配。也就是说在修改的过程中,同步调整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2)关键词:这一部分不是必需的,但是给出关键词能够帮助审核者更快、更准确地抓住研究的内容与给研究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
(3)背景介绍:这部分主要包括研究问题提出的大背景是什么,相当于论文写作中的引言部分。目的是给出选择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阐述研究问题的重要怕要性和创新以及该项研究潜在的里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有哪些。
(4)文献综述:这一部分是背景介绍的延续与细)用于梳理所研究主题下的相关文献,评述现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进一步突显研究问题在研究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及重要性。
(5)研究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做才能解决上-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
(6)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这部分需要说明研究如何开展,例如预期需要多少样本,数据如何收集等。这一部分的写作,要注意给出研究方法的具体执行过程。除非怕露怯,不然的话,越详细越好。
(7)时间规划与预期成果:这一部分可以将任务按照预期时间进行拆解,给出与任务相契合的时间进度和各个阶段的预期成果。
(8)参考文献:这部分需要重点关注格式问题以及文献列表与文中引用之间的匹配。
研究计划里的写作策略 研究计划实际上相当于一封“求职信”,它的最终目的是期待心仪的院校或者导师给自己发offer(邀约函)。那么,在研究计划的写作中一定要强调,为什么做这个研究“非我不可”也就是需要放大自己的价值,强调自己在这项研究上的不可替代性。另外,研究计划中也要避免空话和套话,提出研究问题之后,一定要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辅以说明相应的成果,做到逻辑连贯、有始有终。最后,你可能会问,研究计划能不能只写一份,然后到哪儿都提交这一份呢?按逻辑是可以的,但在提交之前需要根据报考的学校及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毕竟发放ofer这样的决定,是需要考量匹配度的。
因材治学:和导师链接的艺术
合作型导师 合作型导师可能是很多同学心中最理想的一种导师类型。与这类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盟友、战友,而不是上下级,你们之间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相处模式-一分工协作,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最终达成共赢。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导师和学生都是一心想做好科研,事情就会变得顺畅、容易许多。这类导师往往会将主动权交到你的手上,会聆听、采纳你的想法和思路。与合作型导师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跟他统一目标,并且不断去讨论你们的共同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方在烦琐的科研进程中,一个大的目标里通常嵌套着无数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去跟导师聊每个子目标是什么以及可能的预期是什么。只要能够跟合作型导师确定好目标,且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那么你们的关系就会非常顺畅。 此外,在与合作型导师相处的过程中,除了高效率完成分配的工作,你更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型导师是特别愿意去和学生达成共同决策的,所以作为这种导师的学生,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想出一些新的事情来,而不是被他带着走。我相信任何一个合作型导师,都会非常愿意去和学生互相引领,成为真正的“战友”。
控制型导师 控制型的导师属于事无巨细、严格管理,将“push”(推进)融入血液。这种类型的导师希望你最好可以24 小时待机,随叫随到。假如有工位,控制型导师就是那个强制打卡的管理者--看见人才安心。与合作型导师倾听你的想法不同,控制型导师对与自己相左的想法,可以说是“零容忍”。他更希望你能想他所想、为他所想,并且严格执行他的意志和想法。 如果你是一个有自主性、可以达成自制自律的人,遇到这种导师可能就会非常痛苦。怎么办呢?正面出言顶撞和消极怠工都不明智,保持良好的心态、放宽心才是上策。跟着控制欲即便是不得已,也要做到更勤奋的向上管理,勤超强的导师汇报,去降低导师的焦患感,同时适当地展现存在感,让他安心。 同时,同学们要记住自己来读书的终极目标,如果导师性格强势,但是科研很厉害,那也算是目标一致,找到一个相处方案就行。但是,如果导师并不做科研,只是为了控制而控制,那就千万记住,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和他去拼得你死我活,他强任他强,我要发文章。分一点精力去应付导师的同时,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和导师的交集是一时的,自己的前途却是永久的。
放养型导师 控制型导师的另一个极端是放养型导师,这类导师的风格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生长”。很多同学面对这种类型的导师时会感到束手无策,被“我的导师什么都不管”所困扰。而我始终认为什么都不管的导师远好于“不懂瞎指挥”的导师。导师“放养”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第一种是回避冲突型放养。导师在培养的初期,可能会给学生一些任务,彼此熟悉一下。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表现得很不情愿,或者是直接阳奉阴违,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导师可能会选择回避冲突,或者觉得性情不合,但又出于面子、性格等原因不愿意再沟通,转而不再交代事情,这就造成了一种被动型放养。这种情况是相对可惜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在一个课题组中面对导师所交代的事情积极、不惜力地去落实是没有任何坏处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与导师沟通,让他看到你的成长,去主动多元化自己学习的任务类型,慢慢经营,形成一个良性环。 第二种是由于导师本身太忙或是对你能力的不认可、不信任所导致的放养。面对这种导师,我给你的建议还是沟通为身。能在一个课题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能让大家在过程中看到你的能力,想要去和你合作,这都是需要你去争取、去努力达成的。所以说,在面对资源丰富但又有些“瞧不上”你的导师时,秉持着“接近他,才能学习他”的原则,努力提升能力,经营出与他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一种就是导师自身的原因,能力不济或是已经不怎么做学术所造成的放养。对于这种放养,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给了你成长的空间。想要不荒废自己的学业,自制力和自律性就是关键的法宝。少一点抱怨,做好规划和把自己“导”到毕业的心理准备吧。先查清楚学校对于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要求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在征得导师同意的前提下找一个还不能带学生的年轻老师来实质上指导自己、确定研究方向,同时,可以请教相同研究领域的学长学姐。在这期间,你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