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143经济思想史04】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4份,包括了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包括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和法国重农学派。
编辑于2025-11-14 15:28:54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1份,主要是阿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0份,包括了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是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9份,包括了非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1份,主要是阿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0份,包括了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是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9份,包括了非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00143 经济思想史 二、早期的 古典经济思想 6. 法国 古典经济学 的产生 —— 飞来峰下点灯人
真题内容
简单评价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于有关的经济学说或思想进行比较适当的分析或简单评价,或者指出其可资借鉴的意义,或者用以说明某个问题。
理解
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能够较全面正确地把握某一经济学说或某一经济观点的基本要点的意义,或者经济学说或者要点之间的正确联系。
识别
能知道有关经济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或要点,并能给以正确的说明和表述。
了解
一般地知道有关经济学说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并能给以大致正确的说明或表述。
法 国 古 典 经 济 学 的 产 生
重 农 学 派 的 先 驱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特点
1. 普遍①重视农业问题和②从宏观上考虑经济问题。这与该时期的上述经济特征密切相关。 2. 法国古典经济学③从一产生,就同重商主义公开地实行决裂,在同重商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发展起来。
时代背景
(路易十四)
重商主义,压榨农业→农业落后→限制工商业;封建势力→制度束缚→阶级矛盾尖锐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路易十四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统治下,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比较弱小,封建农业还占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萌芽状态。 这反映在法国古典经济学有较多的自然经济观点和小资产阶级观点方面。 法国农业落后,有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不直接经营土地,而采用纳赋地和租地的形式,让农民耕种,交租纳赋。所以,法国农民负担很重,1/3~2/3的农产品要交地租,还有无偿劳役等。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是靠牺牲农业来扶植工商业发展的。这一方面使法国落后的农业更加衰弱,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 另外,封建行会制度及与封建经济相适应的关卡、税收、货币、度量衡不统一,都严重地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法国的财政和经济都已处于危机的边缘。阶级矛盾和对立急剧尖锐化了。
法国古典经济学→反对重商主义
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都靠压榨农业,于是,农业的极度衰落就成为当时法国经济中的首要问题。 表面上,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矛盾,以及这两个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都表现在工商业发展对农业的摧残。这很容易使人把工商业与农业相对立,从而在批判重商主义时,走向片面偏重农业的方向。 于是,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重商主义,并大力宣传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由此产生了法国的古典经济学。
布 阿 吉 尔 贝 尔
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P. Boisguilbert,1646—1714 法国反对重商主义的最初思想家 经济自由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先驱者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法国古典经济学先驱者中的典型代表 孔狄亚克思想的先驱者 布阿吉尔贝尔经济学说的特点=法国古典经济学的特点 个人经历: 他1646年生于法国北部诺曼底省的鲁昂,早年在巴黎求学,从事过法律,经营过商业。 1689年起陆续担任鲁昂辖区初等法院的裁判长、法官、鲁昂地区的陆军中将。 1707年,他因批评王政言论过激和支持沃邦元帅被判处6个月监禁。 1714 年 10月10日去世于鲁昂。 布阿吉尔贝尔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鲁昂,对于农业状况了解较多。
政策主张
布阿吉尔贝尔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实行经济自由。 但认为粮食贸易需要政府的干预,保护农业。 在工资理论上基本上与威廉·配第相同。
著作
《法国详情》 (1695或1697年)、 《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约1705年)、 《谷物论》(约1706年)、 《法国详情补篇》(1707年)、 《法兰西辩护书》(1707年)、 《货币缺乏的原因》(1697年)等。
影响
布阿吉尔贝尔对后来的坎梯隆、魁奈、斯密以及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
经 济 学 说
布阿吉尔贝尔就是该时期法国古典经济学先驱者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著作是法国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过渡的反映。这种过渡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以直接同重商主义对立和决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反对重商主义的最初思想家,是经济自由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先驱者。 他的著作涉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这使他成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多偏重于宏观经济和农业方面,主张的亦多为宏观管理的政策措施。这方面,他比配第的宏观倾向更明显。这也是法国重农学派的特征之一。 由于他首次强调了信息和预期的重要性,因而也被一些人看作孔狄亚克思想的先驱者。
自然规律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导致社会经济按比例和均衡地发展。 与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的主张相对立的。法国的灾难恰恰在于违背了自然规律。 这是后来法国农学派“自然秩序”观念的直接的思想渊源和发端。
农业
1.把农业看作在各个经济部门形成的出发点
在《谷物论》中,他认为,随着农业的发展,才产生了其他部门的收入。如果法国的土地象沙漠一样贫瘠,其他部门也不会发展起来。
2.把农业的繁荣看作是其他各部门繁荣的基础
3. 财富源于土地的耕种
他只注重财富的物质内容
政策主张
呼吁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 他主张提高谷价,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必发展对外贸易。
vs重商主义
他批评重商主义降低粮价的政策,因为谷贱伤农。
影响
后来,重农学派接受了布吉尔贝尔的上述观点。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他作为重农主义创始人的有力证明。
价值
是对配第价值观点的一种补充。
1.商业是发展经济的必需,但必须按照“公平的价格”
商品交换必须按照“公平的价格”进行,即商品价格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首先是谷物与其他物品间的价格比例,以便使该价格能偿付生产商品的费用。 但价格比例最终取决于“劳动的比例”。他还具体地把小麦的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 。
公平的价格
2. 劳动价值原理
区分市场价格和“真正价值”
他区分了市场价格和“真正价值”,他试图从市场价格背后找出“真正价值”来。 “真正价值”,其实是反映商品价值的交换价值,或相当于配第的自然价格
从社会总供求的角度,论述劳动价值原理
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 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的比例的社会过程。” 这里说的正确比例,就是指总供求平衡的比例。
3. 支持自由竞争
他认为,这种正确比例要由“自然规律”来调节,即市场自由竞争及经济自发变动来调节,
vs重商主义:反对政府干预
而不能由政府的干预来调节。
4. 增加消费将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
他把消费等同于收入,认为二者是同样的事物。税收沉重(关税、酒税)会使消费衰退。
消费不足论
他认为,由于法国当时消费不足,谷贱伤农,所以经济衰落,国民收入锐减。
影响后人
这种消费不足论的观点,后来成为西斯蒙第反对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主要武器。
货币 理论
1.对货币性质的看法
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货币只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及方法,是“消费的奴仆”。
“真正的财富”是有用的物品
认为“真正的财富”是必需品,奢侈品和消费品(有用的物品), 他否认货币本身是财富,除非货币可以换到丰富的生活资料。
vs重商主义
反对把货币等同于财富,
政策主张
这样,他就走到了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另一极端,主张保留商品交换,废除货币。
影响
这种观点后来成为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蒲鲁东理论的先声
2.认为货币是不平等与破坏自由和谐的根源,是一切社会罪恶的原因
他认为货币造成了对生产的破坏和扰乱,也破坏了按“真正价值”进行的交换。 他甚至提出应从“因脱离比例价格而引起的交换的破坏中寻求贫困的原因”。这也与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关。
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
布阿吉尔贝尔这种观点是他混淆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生产和以供给社会消费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造成的。 他的货币观反映了法国小生产占重要地位的情况,也反映了他对价值、商品货币关系认识的混乱。
坎梯隆
坎梯隆,1680—1734 重农主义的先驱者 斯密之前首次试图系统论述经济学的人 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先对资本主义社会划分阶级的经济学家
著作 分析方法
《商业性质概论》(1728-1730年),内容丰富,成为后世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论著的最早蓝本之一。 该书先用英文写成,后来又由作者本人译为法文,于1755年出版。 该书涉及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的一般原理及性质。 坎梯隆在这里运用了抽象分析的方法,这是在配第之后在研究方法上的又一进步。
经济 学说
财富
他把财富的源泉归于土地, 把人的劳动看作是生产财富的形式, 把财富看作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这是对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思想的继承。 他分析的基础是土地私有权,对象是农业资本主义社会。
区分“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
他区分了“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 他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有内在价值, 市场价格就是围绕内在价值波动的。 这种波动是供求状况造成的。 商品的供求比例或生产与消费比例,又是在自发调节过程中达到的。
优
这在价值学说发展史上有积极的意义。
劣
坎梯隆的缺点是对内在价值的决定上,接受了配第以土地和劳动作为评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但有时他也全用劳动衡量,而有时又把它转到生产费用方面。
三个阶级
他依据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和土地所有权分配不均的思想,按照收入的来源及确定性,而非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把社会划分为: 土地所有者(包含君主、贵族和僧侣), 租地农场主和手工业者(业主)、 受雇佣者 这三个互相依赖的阶级。其中,土地所有者是最高阶级,“他们推动着整个经济,使之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种收入形式
与三个阶级相适应,坎梯隆还分析了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形式。 他把地租和利润看作农产品扣除生产成本之后的余额,把农业资本家的利润与农业工人的工资同等看待,并认为手工业雇主的利润源于地租,也是一种“不固定的工资”。 这样,他就把地租看成了一般剩余价值的正常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坎梯隆还注意到并且考察了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并把计件工资看作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剩余劳动的存在
他认为,一个强壮奴隶的“过去的价值”尚且两倍于自身的费用,而一个最低等级的劳动者的“劳动的价值”当然不能低于一个强壮奴隶的“劳动的价值”。 他认为,工人为补偿自己生活费用的劳动和他所提供的劳动,是两个不等的量,后者大于前者。
价值观:金银有价值
坎梯隆赞同配第的错误价值观,以之反对洛克否认金银价值,把金银价值当作一种想象的东西的观点。 他认为,金银有价值,它决定于生产它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 他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实际上按土地和劳动计算,必须同它所交换的物品相符合。 他指出,金银被作为货币,除了由于前人提到的金银的同质性、耐久性、便于携带、保管、体积小等优点外,还有可分性、价值稳定和保管费用小等优点。他认为,金银是交换的共同尺度。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讨价还价决定。
影响
他关于货币流通的方式成为后来魁奈《经济表》的雏形。
货币数量论
坎梯隆赞成洛克的货币数量论, 但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与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一定成比例,因为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信用、国际贸易和收支,都会影响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趋向均等化
软梯隆认为,在自由贸易和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通条件下,各国的物价水平可以趋向均等化,而不会持久大幅度上涨。 此外,他还最早分析了货币量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他认为,货币充裕会促使物价上涨,损害生产,提高地租。
利息率
在坎梯隆看来,利息是资本行为,是同利润有关的,利率受供求制约。 他还指出,“一国的现行利息率似乎是土地购买价格的基础和尺度”。
银行及其信用
对银行及其信用,他认为既有积极作用,但也有限,不能夸大。
贸易
他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他的对外贸易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的,强调盈余。
法 国 重 农 学 派 产 生 于 18 世 纪 50 - 70 年 代
法国学派正式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正值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是18世纪末法国革命的思想酝酿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法国学派在经济学界的地位相当于启蒙学派在哲学界的地位。 法国学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术流派。它是一个有相当严密的组织的集团,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政党。他们有自己的纲领、有自己的刊物,还定期举行公开或半公开的集会,讨论他们即将发表的论文和主张。这个集团的成员彼此自称为“经济学家”,后来,人们才称之为“重农主义者”。 重农学派的出现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一个新阶段。 重农学派的理论以重視和强调农业重要性的特殊形式,作为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表现。 他们与法国启蒙学派相呼应,在经济领域积极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从而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准备。
法国重农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路易十五) 法国重农学派形成这一时期,正值国王路易十五当政,封建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因为法国参与30多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消耗和战败,加上路易十五的奢侈挥霍,使原本衰弱的法国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出现了深刻的财政危机。 路易十四的连年征战和大肆挥霍,给路易十五和奥尔良公爵留下34.6亿法郎的债务。农产品减少了1/3,苛捐杂税繁多,谷价低廉。
约翰·罗,苏格兰
约翰·罗,苏格兰,1671~1729 他最先提出了信用会创造资本的理论。 当时有一位苏格兰经济学家和银行家,叫做约翰·罗。 他在法国财政经济极端困难的时候来到法国,向法国政府自我推荐,声称他能够通过发行纸币创造出财富,从而帮助法国政府克服财政困难。 1716年,约翰·罗获得法国政府的批准,在巴黎创办了一家私人银行。1718 年这家银行又改组为国家银行。约翰·罗从1719年起担任了法国的财政大臣。他企图利用他的银行来实现他的主张。他的银行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回收金属货币。他还成立了投机公司,把自己银行中全部可利用的资金都投放到投机公司的股票上。 最终引起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投机倒把活动。约翰·罗的银行不得不在1720年宣告破产。他本人也被撤职,并且不得不逃亡国外。
历史意义:重商主义破产
约翰 · 罗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破产,意味着从流通领域寻找财富源泉的重商主义体系彻底破产。 约翰·罗理论和体系的破产加剧了法国经济的危机,促进了法国学派的产生。 马克思对此也说到:“重农主义的产生,既同反对柯尔培尔主义有关系,又特别是同罗氏制度的破产有关系。”
反对重商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法国国内农业基本是封建经济,只有北部在大革命前有少量资本主义式的经营。重商主义政策和封建剥削,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封建贵族与农民矛盾十分尖锐。 工商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受封建王朝领导和牵制,与封建专制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国内市场狭小,币制也不统一,关税捐负越来越多,使工商业发展也受极大限制。 实行经济自由,改革的呼声已成法国国内普遍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封建就要反对重商主义。反对重商主义,也就是直接反对专制制度。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已在孕育着革命,而重农学派则在革命前的形势中应运而生。它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逐渐形成。而约翰·罗滥发纸币解决财政困难的实践的破产则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思想体系 的特点
上述特点,构成了重农学派,也构成了整个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特点,成为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
1.封建性外观
由于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刚刚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重农学派对之也不很熟悉。重农学派熟悉的只是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所以,重农学派虽然在实质上研究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但在表面上却有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研究的是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再现,或者说,只是经过改造了的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的表现
①农业资本家像佃户
第一,他们的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看起来农业资本家却像是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佃户。
②像为封建土地所有者打算
第二,他们的经济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看起来却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打算。
③像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不反君主,不反上帝,不反封建土地所有者,看起来他们像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重农学派的成员自己都真诚地认为自己代表的是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没有意识到是站在新兴的资本主义一边的。 这与当时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有关。重农学派还不能看清资本主义的真正形态。他们以为自己要求的只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合理改良。这是社会过渡阶段的必然反映。
2.自然秩序
神学:上帝的法(自然法)vs人为的法
该思想源于神学的“自然法”思想。 封建的神学家区分了“上帝的法”和“人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谓的“自然法”。 重农学派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
重农学派:自然秩序↔人为秩序
“自然秩序”是上帝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根据“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会秩序。与“人为秩序”相对立。 “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客观上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自然秩序”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它是超越社会现象而永远存在的,又是理想的和完美的秩序。它是上帝安排的理想秩序。 “人为秩序”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但具体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命令。 支配社会的“自然秩序”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人们的意志可以决定是否遵守它。但是“自然秩序”又必须通过“人为秩序”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如果“人为秩序”是按“自然秩序”制定的,社会就健康,就正常发展,否则,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对“自然秩序”认识越清楚,“人为秩序”就制定的越合理。
“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La Physiocratie) 正因为如此,重农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杜邦·德·奈穆尔在阐述魁奈的经济思想时,使用了“重农主义”一词对其加以概括。 “重农主义”一词由两个希腊词组成,其含义是“自然”加上“统治”。 奈穆尔用该词表示“关于自然秩序的科学”。 “重农主义”一词是由重农主义者杜邦·奈穆尔创造出来用来描绘魁奈经济学说特点的。
重农学派的主张:自然法→自然秩序→私有财产,人身自由
私有财产及人身自由是“自然秩序”新规定的人类的基本自然权利。这实际是“天赋人权”思想。他们在此基础上还主张,国家要少干预人民的经济生活。 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秩序”观点也带有意志和安排,是只有“开明君主”才能实行的。这种观点把君主的作用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们推崇中国,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治下的“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秩序”,实际是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优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类社会受客观规律支配,并且,为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和目标。 重农学派在这里功绩是明显的。他们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经济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确定了经济学的对象。还有抽象分析的方法。
劣
重农派“自然秩序”思想也有错误,那就是形而上学地把“自然秩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绝对的、静止不变的和永恒的东西。 这是与以柯尔培尔主义的重商主义观点针锋相对的。
3.重视农业
这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重农学派继承了布阿吉尔贝尔以来的重视农业观点, 强烈反对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商业。 重农学派把布阿吉尔贝尔以来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评价
评价:新兴资产阶级的性质,封建主义的外观 重视农业表面上给人以巩固封建制度的印象, 但由于他们所说的农业是仅在法国北部某些地区刚刚露头的新兴资本主义式的农业。所以,这是以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 因而,封建主义的农业形式就具有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
魁 奈
魁奈,法,1694-1774 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领袖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首次提出,对财富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 路易十五 个人经历: 魁奈生于巴黎近郊。 其父做律师,他兄弟姊妹很多,因而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他16岁开始先后给医生,雕刻家做学徒,同时在大学旁听,后来做开业医生,从事医学研究。曾经因医学论文被聘为巴黎外科医学会常务秘书。他曾做过路易十五的情妇巴杜侯爵夫人的私人医生。1749年被召入凡尔赛宫做宫廷御医。因治愈太子的病,得到路易十五的信任,1752年被封为贵族。 六十岁左右时,魁奈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经济问题。他广泛接触了狄德罗、达兰贝尔、杜克洛、爱尔维修、杜尔阁、布芬等法国百科全书派人物,接受了一些资产阶级新思想,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写过文章。随着他一系列文章和著作的发表,一些门徒和追随者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学家的派别——重农学派。他们有组织和纲领,定期开会讨论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
著 作
魁奈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所写的文章有 《谷物论》(1757年)和 《农夫论》, 《人类论》、 《赋税论》(1759年写1908年发表)。 1758年,魁奈在总结过去论文的基本观点时,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原理,发表了著名的《经济表》及有关著作。 《自然权利》 认为经济科学基本的任务就是自然法则。 至高的自然法则中包含着经济秩序的原则。
经 济 学 说
1. 交换是等价的,商品交换不能成为财富的来源
魁奈从批判重商主义出发,认为在“自然秩序”下商品交换是等价的,商品交换不能成为财富的来源。
对财富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
这是魁奈的巨大贡献,在经济思想史上,,他是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人。 这就使魁奈对财富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因为交换和流通不能增加财富)。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价值(退步)
但在价值问题上,魁奈比起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来有所退步。 因为他没有价值论,仅仅在某些地方对价值问题有所触及。 他基本上模糊地认为商品价值等于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价值,商品的基础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费用决定的。这后来被有些经济学家发展为生产费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还有的时候,他认为货币是评价一切商品价格的基础。这就更加退步了。 所以,魁奈仅仅是认为,在自然秩序下,交换应该等价,即生产费用相同的商品相交换。但这种等价交换没有劳动价值论做基础。
货币
对于货币,他继承了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 他认为货币仅仅是交换的工具、贸易的工具。他认为,一国富足与否不取决于货币多少,货币量只要够交换使用就行了。 他与布阿吉尔贝尔的区别在于,他认为货币在交换中有用,是潜在的财富,可以购买真实的财富。
2. “纯产品”
这是重农主义的理论核心和最基本的问题。 重农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魁奈的所有学说也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
什么是财富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首先是使用价值,是物质。 他们研究“纯产品”学说的出发点就是财富。 财富是物质,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 而一切社会经济部门中,又只有农业部门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因此,只有农业是真正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出“纯产品”来。 “纯产品”学说事实上为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
财富的“扩大”、“倍增”和“相加”
魁奈区分了财富的“扩大”、“倍增”和“相加”,实际上也就是从物质形态上看的新创造的物质增量和原有物质财富的重新组合的区分。 农业之外其它部门的劳动只能造成价值的“相加”,只有农业部门的劳动才能使价值“倍增”。 相应地,也只有农业部门创造的“纯产品”才是新增加的财富,才是一国新增加的国民财富。
什么是纯产品
“纯产品”就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品=生产资料+工资+“纯产品”(地租)。这与配第看法相似。 但配第的工资指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魁奈则认为工资中还包括资本家的工资和收入。 魁奈认为,只有“纯产品”是新增的财富。其余全是对于生产耗费的补偿部分。 魁奈还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而封建的小农生产方式谈不上这些。 此外配第把利润包括在地租中,而魁奈却把普通利润包括到了工资当中。
“纯产品”来自?
农业所以能创造“纯产品”是因为“自然”参与了作用,而不取报酬和补偿。其他经济部门就不象农业这样,所以“纯产品”是农业中的“自然赐予”。 但只有“大农业”中,才会有“纯产品”,把纯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是符合“自然秩序”的。魁奈也由此肯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地主占有“纯产品”的合理性。这种观点,比起配第来是又倒退了。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实质上就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只不过是从生产物的自然形态加以论证的。实质上,“纯产品”及其生产费用仍是以价值计算的。“纯产品”不过是商品价值超过生产消耗价值的余额。
优
纠正了重商主义者的流通中产生利润的错误和交换是致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 肯定了以“纯产品”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劣
但魁奈没有科学的价值论,造成了“纯产品”学说的如下错误: (1)把农业劳动看作唯一生产的劳动,只有这种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2)“纯产品”只是地租部分,农业资本家的利润被看作农业资本家的工资。 (3)把“纯产品”理解为使用价值。 (4)把“纯产品”看作“自然赐予”。 (5)“纯产品”具有了封建外观,是以地租方式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表现。
3. 阶级 划分
魁奈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依照社会上人们与“纯产品”生产的关系,把社会上的人们分为三个阶级:
土地所有者阶级
包括地主及其从属者,国王,官吏,教会人员等。他们不参与生产,但凭借土地所有权,以地租和赋税的形式,占有并享用“纯产品”。
生产阶级
即从事农业的阶级, 包括租地农业家和农业工人。 这是唯一的生产阶级,只有他们生产“纯产品”。这也是社会经济运动的主导阶级。
不生产阶级
从事工商业的阶级, 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及工人。 他们从事劳动,但不生产“纯产品”,他们只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转卖。
→
优
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是继坎梯隆之后较早按经济标志把社会分为阶级,并由此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家。在18世纪,能作出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研究,是一项了不起的贡献,对后人深有启发。 魁奈的划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魁奈比坎梯隆更明确和前后一贯地把阶级的划分同各阶级的阶级状况联系在一起。 以生产“纯产品”与否来划分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资产阶级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生产劳动和生产阶级划分标准的看法。
劣
魁奈的关于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理论的错误,与当时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雇佣工人仍包含在第三等级内而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阶级斗争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1)划分阶级的依据不对
只是按照部门来划分阶级, 而没有按生产中的更进一步关系来划分,没有抓住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情况。 这就不能正确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资本家和工人混在一起了。
(2)狭隘,财富的创造仅限于农业
(2)“纯产品”学说的狭隘性,使他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财富的创造仅限于农业部门,而忽视和错误地对待了工商业中的生产性质和阶级划分。
(3)封建外观,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超然地位
(3)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超然地位,把他们看作特殊阶级的观点, 充分反映了重农学派的封建外观的特点。
(4)封建外观,农业最基本、最重要
(4)魁奈的阶级划分的观点的封建性外观主要表现在,他把农业仍然看作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把土地所有者阶级看作起支配地位的阶级,而把农业上的生产阶级看作受其支配的阶级,把从事工商业活动的阶级看作受生产阶级雇佣的阶级。
4.资本学说
基于“纯产品” 学说而来的片面观点 魁奈认为,生产阶级的“年预付”和“原预付利息”构成生产阶级每年的生产费用。当生产阶级把这种预付用于生产以后,除了能再生产出这个预付本身之外,还能生产出一个“纯产品”。 他实际上是把预付(即资本)看作能够自行增值的财富(价值)。
农业资本
是生产的资本 魁奈把农业资本分为两部分: “年预付”和“原预付”。
“年预付”→流动资本
“年预付”指每年都要支付的部分投资,如种子、肥料、工资(工人的生活资料)等等。这些资本的投入,每年全部消耗掉,年终从产品中一次收回或补偿。 “年预付”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流动资本。
“原预付”→固定资本
“原预付”是指投在房屋、仓库、农具、耕畜等等上的基本投资。这种投资是开始生产时为后几年进行的一次性基本投资,经过多年才能完全补偿和收回。它不需要每年投入,但每年却要消耗一部分,但是每年也能补偿和收回一部分。 实际上,“原预付”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固定资本
“原预付利息”→折旧
“原预付利息”就是固定资本每年消耗的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折旧”。
工商业资本
不是生产的资本,甚至是欺诈性的资本
功
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方面的尝试,是重农学派的重要贡献。 魁奈是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分析资本的。 他关于资本的划分的合理性和正确方面及其积极意义在于, (1)把资本紧密地同生产相联系,为进一步真正研究和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2)这种观点符合当时阶级斗争的正确要求,为产业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确立生产资本对社会财富增加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认为货币既非固定资本又非流动资本。这很有创见。 但他忽略了生产资本也可以采取货币的形式。他只重视资本的物质形式,而不注重价值形式,又把货币仅仅看作流通阶段。
过
魁奈实际上是从生产资本角度划分了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但从整个社会再生产来说这是错误的和片面的。他忽略了工商业的资本,即忽略了工业资本和商业流通资本,也忽略了流通中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对于他所说的“不生产阶级”,他并未具体划分出“原预付”和“年预付”。 此外,魁奈还忽视了资本本身并不仅仅是物质,它还代表和反映着特定的生产关系。
5. 经济表
这是魁奈理论的主要部分,也是他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 。 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
指导思想
“经济表”通过社会总产品在各阶级的分配及流通,说明整个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自然秩序,它排除了国家的干预与影响。 它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再生产的运动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 这是魁奈对全部经济问题的综合,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实际上,魁奈是想找出拯救法国经济的办法。
政策主张
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推动各行各业及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他也批评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做法。 他认为,要保证再生产的进行就要保持对再生产进行投资,不能完全耗费掉“年预付”和“原预付”。 在他看来,法国农业衰落是由于地租和赋税太重,侵蚀了农业资本,此外,还有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政策的原因。 要使农业繁荣,就要有充足的资本。这就需减轻租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使农产品获得合理的价格。
经济表 的分析
(以“算学范式”为例)
分析的目的
“经济表”分析的目的是要说明: ①全部农产品在社会三个阶级中,如何进行分配,才能使再生产正常进行。 ②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各阶级所代表的各经济部门如何发生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 ③农业怎样因“纯产品”而成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表”一些版本的情况
魁奈“经济表”作于1758年12月,到1759年底共印了三版。但由于版本没有标明日期,后人经过很长时间,才确定了魁奈“经济表”最初的“原表”。这是因为,魁奈本人生前曾多次修订“原表”,重农学派其他成员也多次对之作过修订和说明。 魁奈1758年写的“原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修订和说明,都比较复杂,而且计算复杂麻烦后人很难看懂。 1760年,魁奈为简化起见,根据“原表”作出了“略表”(即“经济学算学范式”)这成为“经济表”的基本模式。该模式简明清楚。后来1890年奥地利经济学家斯蒂芬·鲍威尔从老米拉波档案中找到了“原表”、“略表”及米拉波的修订意见。 经济学家们一般多用“略表”进行研究,马克思用的也是“略表”。我们这里用的也是“略表”。 当然,有些教材用的是鲍威尔的修订表。
理论来源
坎梯隆1730-1734年间发表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曾经指出土地是财富的源泉,人类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原动力,而财富不外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 他首次尝试分析了农业的年产物将怎样经过流通而分配在各阶级之间。坎梯隆还认为国家的全部经济活动,依存于国王及地主的兴趣,嗜好和生活方式。 坎梯隆曾将部分著作译为法文,以便为其法国朋友应用。坎梯隆死后21年,该书被米拉波付印。 该书对于重农主义理论的形成影响极大。尤其是魁奈的《经济表》更受其影响。
前提和假定条件
B.分析的前提和假定条件主要是以经济自由,即实行自由竞争的“自然秩序”作为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为: ①社会普遍实行了“大农业”(即大规模资本主义租地农业)。 ②社会只存在三个主要的阶级。 ③只考虑各个阶级间的商品流通,而不考虑每个阶级内部的流通。 ④在同一年度内,各个阶级间的交易只按总额计算。 ⑤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⑥只考察简单再生产的情况(就该“经济表”本身而言)。 ⑦不考虑对外贸易情况。
魁奈的经济表
出发点
经济表的出发点为上一年农业的总产品(总收成)。流通开始时,三个阶级的情况: a.生产阶级: 最初投入100亿里弗尔“原预付”,每年损耗20亿里弗尔“年预付”。“原预付”假定可用10年,每年损耗10亿里弗尔。生产阶级的年产品为50亿里弗尔。年产品的价值构成是:以利息形式补偿“原预付”损耗10亿里弗尔,补偿“年预付”20亿里弗尔,每年的“纯产品”为20亿里弗尔。从实物构成上看,50亿里弗尔总产品中,40亿里弗尔为粮食,10亿里弗尔为原料。总产品中30亿里弗尔进入流通,20亿里弗尔不进入流通。流通前,生产阶级还有上年度收回的20亿里弗尔货币要交给土地所有者阶级作为地租。 b.不生产阶级: 有价值20亿里弗尔投资(原料和生活资料各占一半)。生产的产品全部进入流通,一半换取工业原料,一半换取生活资料。 C.土地所有者阶级: 以地租形式,从生产阶级手中得到20亿里弗尔货币。这笔货币在流通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流通过程
“算学范式”表中的流通过程,其步骤为: a.土地所有者阶级向生产阶级买10亿里弗尔的生活资料。这样,10亿里弗尔货币回到生产阶级手上,价值1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流入土地所有者阶级手里。 b.土地所有者阶级向不生产阶级买10亿里弗尔工业品,于是,又有10亿里弗尔货币流入不生产阶级手中,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流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c.不生产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生活资料,于是,10亿里弗尔货币流入生产阶级手中,而价值10亿里弗尔的生活资料(农产品)流入不生产阶级手中。 d. 生产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价值10亿里弗尔的生产资料,于是,10亿里弗尔货币又流入不生产阶级手中,而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则流入生产阶级手中。 e.不生产阶级又向生产阶级购买价值10亿里弗尔工业原料(农产品)。这样,10亿里弗尔货币又流回生产阶级手中,而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原料则流入生产阶级手中。
流通结果
a.土地所有者得到了生产阶级交来的上一年的20亿里弗尔货币地租,并以它购买了本年度生产的价值10亿里弗尔的生活资料和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 b.不生产阶级以本年度生产的价值2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换取了本年度生产的价值10亿里弗尔的生活资料和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原料。 c.生产阶级以本年度生产的产品中价值3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20亿里弗尔生活资料,10亿里弗尔工业原料)换取了价值10亿里弗尔的生产资料和20亿里弗尔货币。此外,他们手中还有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作为种子和生活资料,但不进入流通。 于是,简单再生产就可以依照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了。
贡献
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其有价值的创见表现在: A. “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从本年的收获物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 B. 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把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 C. 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到再生产过程中。 D.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 这些见解对于以后关于再生产的分析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马克思就是由此受到启发而创立他自己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缺点
A.“经济表”所表现出来的、片面地视农业为唯一生产部门,地租为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这种封建性外观, 掩盖了魁奈“经济表”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相当长时期内,妨碍了人们对于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正确认识。 B.“经济表”中没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因而不能对社会产品,在正确的价值构成形式(C+V+M)上展开分析,从而不能正确论证“纯产品”的真正来源,堵塞了科学地分析剩余价值问题的道路。 C.“经济表”中只有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区分,而没有生产两大类的区分,因而不能完善地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 D.“经济表”中强调了资本生产的均衡,但无视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也没看到这种矛盾。这就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 E. “经济表”表明的工业生产中只有“年预付”没有“原预付”,社会总产品不包括价值2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这就混淆了“原预付”折旧和利息。 “经济表”中认为农业部门要向工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工业部门自己却不消费工业产品,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经济表”中这些缺陷都严重地阻碍了魁进一步的科学分析。这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有很大关系。
鲍威尔修正
后来鲍威尔修正的“略表”与魁奈本人的“略表”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修正表中,不生产阶级购买的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除去是用出卖工业品给地主阶级所得的货币购买的这一点相同之外,另外价值10亿里弗尔的产品则是用出卖工业品给生产阶级所得的货币购买的。而魁奈的“略表”是用不生产阶级的垫支购买的,出卖工业品的所得则补偿这一垫支。 B.修正表中,生产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进行的价值10亿里弗尔的购买,是生产阶级用出卖农产品给地主阶级所得的货币买的。魁奈的“略表”中是用生产阶级的预付中的价值10亿里弗尔的物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的。这两点要是从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角度看就不成为差异了。
6. 经济纲领
这是封建外观下资本主义本质的反映。 这是基于其“纯产品”学说的观点。
①增加农业资本,发展“大农业”
这实质上就是主张发展法国北部首先出现的资本主义大农业。
②改行单一的地租税
在税收政策方面,采用间接税,可能会减少“纯产品”。 比如,对农业征税,就会侵蚀再生产基金,影响农业投资,最终减少“纯产品”。 对工商业征税也不妥,因为工商业生产“纯产品”,对其征税最终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 这一方面会转嫁到生产阶级身上造成资本减少,从而间接减少“纯产品”, 另一方面会把税收负担仍旧转嫁到土地所有者身上,这与直接征收地租稅是一致的作用。 为此,要简化税制降低赋税的征收费用,只收直接的地租税就是合适的。 优: 魁奈这种观点,客观上免除了工商业资本家的税负,维护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产业资本家的利益。 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后以法律没收土地所有权的办法,也是英国李嘉图学派充分发展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结论。 劣: 但魁奈在外表上并不主张取消土地所有者阶级,似乎仍是为土地所有者阶级打算的。这就是他封建外观的表现。 魁奈的这种单一地租税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建立在错误的“纯产品”学说上,不过,由于这种单一税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因而,还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贸易政策:自由贸易
在贸易政策方面,魁奈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只有自由竞争才符合“自然秩序”。 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观点及要求。
经济失衡的原因
(以“算学范式”为例)
①政府政策的变化
大部分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主要涉及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贸易政策的变化。
②个人爱好的变化
个人的原因,特别是个人爱好的变化。 个人爱好的变化主要是指当时人们对于工业奢侈品的消费过多,导致“纯产品”生产的缩减。
杜尔哥
安·罗伯尔·雅克·杜尔哥,Anne Robert-Jacques Turgot,1727-1781 路易十六 “自由放任,自由通行”著名原则的首倡者 个人经历: 杜尔哥出身于和工商业大资产阶级比较接近的官僚贵族家庭, 20岁获学士学位,第二年任修道院院士,23岁当过修道院名誉院长。他对宗教很感兴趣,熟悉多种语言,写过一系列哲学著作和内容相当深刻的关于纸币的著作。1751年放弃神职后又从事政治,当过代理检查长(1752年)、裁判长(1753年)、巴黎市议会参议员、利摩日省省长。 他与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尔等《百科全书》派人物交往密切,并为《百科全书》撰写过好几篇论文。 他曾在本州内进行经济改革,后来任路易十六的海军大臣和财政大臣时,也推行过重农主义主张,进行过改革, 后因触犯贵族利益于1776年被罢官,以后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其经济学方面的导师是本沙·古尔内(J.C.M. V. de Cournay)。杜尔哥深受古尔内思想的影响,并且经常一起参加重农学派的活动。 杜尔哥不加入重农学派的组织,主要是不同意他们的狭隘宗派主义倾向和政治主张,但他却发展了重农学派的理论。
著 作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写,1769年发表) 《古尔内颂》(1759年) 第一次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经济思想
经济 学说
杜尔哥是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没有加入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组织,但思想和主张与重农学派一致。他基本是在走自己的路,但把魁奈的经济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对魁奈 观点 的发展
魁奈的封建外观,在杜尔哥这里完全消失了。 马克思说“在杜尔哥那里,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最高峰”。
1. 关于阶级划分
杜尔哥进一步发展了魁奈关于阶级划分的观点, 在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中他又划分出两个阶层,即: 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挣取工资维持生活的人)、 企业家(农坊主、制造业主、资本家等。他们把积累的大量货币,投入生产,依靠资本获取利润)。 这为以后的更正确的阶级划分和分析提供了比较正确的出发点。 劣: 杜尔哥关于资本主义阶级划分的叙述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优: 但他提出雇佣劳动者的产生是从不占有生产资料开始,这是科学的,对后人有启发意义。
划分依据
杜尔哥是依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划分阶级的。 他先划分出生产阶级(土地耕种者阶级)和薪资阶级(工匠阶级), 然后再从生产阶级中划分出土地所有者阶级(可自由支配的阶级)。 最后,他再把工业中的薪资阶级进一步划分为具有资本家性质的企业家和单纯的工人。 把土地耕种者阶级进一步划分为企业家(农业经营者)和单纯的工资劳动者(雇工或散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
杜尔哥描述了资本主义农业中三个阶级的形成过程。 他看到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产生了雇佣工人。 他认为,最初耕种者与土地所有者是统一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也是统一的,没有阶级之分。 当土地全部被个人占有后,出现了加工与生产农产品的被雇佣者。这就出现了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则不再劳动而只是雇佣别人来耕种土地,变成收取“纯产品”的土地所有者阶级。这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而整个社会,基于农业的最初分工,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农业与加工业阶级划分的基础和出发点。
2. 关于工资
工资等于维持工人生活的最低生活资料。 他把工资与雇佣工人联系在一起,把工资作为雇佣工人的收入。 他认为,工资所以等于最低的生活资料是由于工人之间的就业竞争所造成的。 影响: 这种观点也为后来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分析提供了条件。
3. “纯产品”来自?
“纯产品”来自:自然力与劳动相结合 杜尔哥并未单纯强调“纯产品”来自“自然的赐予”。 他认为,虽然自然力只有在农业中才会发挥作用,但不能独自发生作用,要与劳动相结合。 他把“纯产品”看作劳动与自然力相结合的结果、劳动利用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对土地耕种者劳动的赐予。它是一种剩余物,剩余劳动的对应物。 他认为,农业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它会使耕种者的劳动在土地上生产出超过他本人所需要的东西,即生产出“纯产品”。 杜尔哥在这方面的观点表明,“重农学派在农业劳动范围内是正确地理解剩余价值的”。
土地所有者占有“纯产品”的原因和本质
他还指出土地所有者能占有“纯产品”是由于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缘故。 而土地私有权则因人类习俗和民法而存在。 土地所有者对于“纯产品”的占有是对别人劳动的占有。
评价
杜尔哥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农主义的偏见。 他仍然把农业看作唯一的、真正的生产部门,并认为剩余价值表现在使用价值上,即表现在物质东西上。因此,他虽然把“纯产品”归结为剩余劳动,但他是在具体形式上,即在农业劳动形式上来认识剩余劳动,而不是在一般形式上来认识的。这样,他就看不到农业之外的生产部门中也有剩余劳动。
4. 对资本理论的发展
杜尔哥已经以“资本”一词代替魁奈的“预付”,并且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 他认为,资本既可用来买田产收地租,又可用来从事制造业获取利润,也可用来从事农业经营获取利润,还可用来从事商业获取利润,也能用于放贷取息。 评价: 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对资本主义下基本收入的本质与其他收入的本质及性质的第一次初步科学分析。 这是对魁奈资本理论的发展。
5. 对于利息与利润的看法
他论证了利息与利润存在的合法性。 杜尔哥把资本主义的基本收入就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评价: 这是有其正确性的。可惜,他缺乏对此进行更深入和更具体的论述,也不明白收入的真正源泉。
利润
他认为经营工商业取得利润与经营农业取得地租同样合理,而且由于经营的风险费心思,利润还应高于地租。 他认为,工商业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他们的节约,即没有全部花光其全部工资。这样,杜尔哥就把利润同工资一样当作了土地耕种费用的一部分。 但土地所有者收取的地租不在土地耕种费用之中,从而,这就意味着土地所有者也就不是生产的当事人,也就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点上,同后来李嘉图学派的观点类似。因为,李嘉图学派把土地所有者阶级看作资本主义生产的累赘。
利息
对于利息,杜尔哥认为应由货币供求决定。他强调,利息率的大小应该由有关双方自由协议解决,反对国家强行规定利息率。
价值论
杜尔哥在价值论上是双重标准, 既接受生产费用论,也提出主观价值论。 他认为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供求力量的对比、获取物品的难易程度等,都是形成估计价值时所考虑的因素。交换价值就由估计价值派生出来。这为后来的价值论发展提供了某种出发点。
改革主张
在改革方面,杜尔哥主要是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他主张③实行自由竞争;②改革税收制度,让各阶级一律平等纳税;④取消行会组织。 ①发展农业
发展农业的主张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杜尔哥主张: 取消国内对谷物自由贸易的限制及征税;要对特权阶级同样征税; 要免除农民建造街道的徭役,代之以税赋; 实行酒类贸易自由; 取消行会组织。
改革结果
后来,因受王室及特权阶级反对,杜尔哥的经济改革遭到了失败。 这主要是他对封建专制政权抱有幻想,最终却使各阶级都产生不满的缘故。他的改革措施只是当资产阶级革命后,才得到了实现。
米拉波
维克多·米拉波(Victor-Riquiti Marquis de Mirabeau)(1715–1789年)
拉利维埃
麦尔西埃·德·拉利维埃(1720-1793年)
奈穆尔
杜邦·德·奈穆尔(1739-1817年)
波多
波多(N.Baudeau),173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