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143经济思想史10】边际效用学派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0份,包括了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是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编辑于2025-11-14 15:53:18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1份,主要是阿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0份,包括了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是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9份,包括了非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1份,主要是阿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10份,包括了边际效用学派,主要是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本人亲手整理的《经济思想史》系列思维导图,从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这是11份里的第9份,包括了非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00143 经济思想史 五、新古典 经济学 21. 边际效用 学派的先驱者 22. 奥地利 学派的经济学说 23. 数理学派 的经济学说 24. 边际 生产力分配学说 —— 飞来峰下点灯人
边 际 效 用 学 派 的 先 驱
效用 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是一种把价值的起源归结为商品的效用或者它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的理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卡图
Cato
中世纪,阿奎纳
英,巴尔本
尼古拉·巴尔本,Nicholas Barbon 17世纪下半夜,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在其《贸易论》(1690年)中就明确提出“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一句英文成语所说,它们一文不值。” 提出效用价值论
意,加里阿尼
费尔南陀·加里阿尼,意,1728-1787 主观效用论和边际分析的开端
1. 效用和稀缺性价值原理
18世纪意大利的加里阿尼在其《货币论》(1750年)中提出了效用和稀缺性价值原理。 他认为,“价值是一种比率”,由“效用”和“稀少”的比率配合而成。 这事实上是主观效用论和边际分析的开端。 他把物品满足欲望,带来快乐的性质称为效用,并对效用加以分类。而把稀少性,看作事物的数量和对该事物的使用之间的比率。 他把事物分为两类:其一是数量取决于自然条件,其二是数量取决于人的劳动和艰辛。 而计算劳动时,又要注意按一定时间长度、工作人数以及“劳动的价格”(工资)。其中,工资又取决于才能大小,才能的价值也归结为效用与稀少性二者的结合。 他还认为,货币的价值也取决于效用和稀少性。
影响
加利阿尼的价值观点直接影响到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和后来的边际效用学派。
2. “时差”利息论的萌芽思想
不仅如此,加利阿尼还提出了“时差”利息论的萌芽思想。 他赞成借贷取息,但认为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借贷在时间,地点上的分离,意味着风险,应该对其支付报酬。 “利息是对待现存货币和在时间上远离的货币,在性质上与汇水类似的措施,时间与空间对货币具有同样的作用。”利息即“贴水”。
影响
这种观点显然是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先导。
法国重农学派,杜尔阁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重农学派的杜尔阁则把商品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他认为,后者取决于市场,前者取决于卖者对商品的估价。
法,孔狄亚克
法,孔狄亚克,1715-1780 孔狄亚克也认为,价值来自需求和欲望,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少性,并随需求强度及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动。 他也强调了货币价值会随人的感觉(丰或欠)而变动的情况。
萨伊
后来的萨伊也拥护和提倡效用价值论,不过萨伊没有明确地强调主观效用。
边际 效用 价值论
到19世纪30年代,传统的效用价值论发展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下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也进一步发展。 由于强调供给方面和强调劳动的古典价值理论不能满足当时经济活动的需要,由于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资产阶级不仅需要从新的方面来探求价值理论,而且迫切需要一种新理论来与马克思主义对抗,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 这时,边际效用论的产生恰好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 美、法、奥诸国几乎同时出现了边际主义的系统性著作: 英国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法国瓦尔拉斯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年)、 奥地利卡尔·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他们各自独立但又几乎同时提出了系统的大致相同的边际效用论。 奥国学派和数理学派即由此发展而来。 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数奥地利学派。 而瓦尔拉斯未受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重视, 杰文斯则为其后的马歇尔经济学的声望所淹没。
英,劳埃德
威廉·福斯特·劳埃德,英,1795-1825 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价值决定的第一人。
观点
他对斯密的价值论提出质疑, 认为价值就是“对所占有物品的估价”,而这又总是同物品的“特殊效用”有关。 所谓“特殊效用”,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品效用的主观心理感受。 劳埃德还看到了这种“特殊效用”会随着人的欲望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他认为,归根到底,价值一词无非是指心理的感受,它总会在被满足的欲望和未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 “价值并不表示某个商品的内在性质。它是一种心理感受;它随着影响这种感受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被感受之物的内在性质却没有任何变动。” 可以说,劳埃德比较早地提出了后来被充分发挥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基本思想。
爱尔兰,朗菲尔德
芒梯福特·朗菲尔德,M.Longfield,爱尔兰,1802-1884 朗菲尔德的价值论是一种边际成本论和边际需求论的综合, 它是后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以边际分析为特征的均衡价值论的先驱。 他也是边际生产力论的预言者。
劳埃德与朗菲尔德的对比
朗菲尔德几乎与劳埃德同时对古典劳动价值论提出挑战,但二人不同。 劳埃德是质疑斯密,朗菲尔德却是修正李嘉图。 劳埃德纯粹用主观心理含义解释价值及其源泉,朗菲尔德则以客观意义解释它们,并将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 劳埃德将价值完全归结为主观效用,朗菲尔德则认为价值决定于供求。
朗菲尔德的特点
朗菲尔德的特点:决定供求的是生产成本和效用 生产成本包含劳动、土地和资本的“边际成本”,即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他还由此引申出类似于后来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观点。 价值→供求→生产成本和效用
“需求强度”
朗菲尔德在分析需求方面时,提出了类似于边际需求的观点。 他把“一个人愿意并且能够为该商品支付的数额,或是他不愿意没有该商品,从而放弃该商品对他所提供的喜悦的数额”,称为“需求强度”。 他认为“需求强度”会因人因价格而异。
“最低限度需求”论
“每个人自己都有一系列强度连续增长的需求;在任何时期引起购买的总是其中强度最低的需求,这个需求······调节着市场价格。” 这种“最低限度需求”论,其实就是后来的边际需求或边际效用学说。
法,古尔诺
古尔诺,法,1801-1877 数理经济学的鼻祖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他认为,在价格决定中,“需求规律”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指出“一般说来,一个物品越便宜,对它的需求就越大。······价格下降,售卖和需求通常就增加”。 他还列出这个函数式:D=F(P),并依此考察了垄断和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原理。
著作
被称为“划时代的著作”是《财高理论中数字原理的研究》
法,杜普伊
朱尔·杜普伊,Arsene Jules Etienne Juvenal Dupuit,法,1804-1866 法国工程师杜普伊在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和政策选择时,首次运用了边际效用原理和方法。 他反对萨伊把一般效用或市场价格作为效用尺度。 他认为,效用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人加到同一东西上的效用也会随其消费量的不同而变化。 他主张用公共工程带来的被消费商品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数额作为效用尺度。他称之为“相对效用”或“最后效用”。 它表现为购买者为得到它而愿意作出的牺牲,同他在交换中必须支付的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 价格每有提高,相对效用便会降低。 杜普伊实用性分析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的愿望和利益。
德,戈森
德,戈森,1810-1858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渊源和基础, 边际效用论的先驱和奠基者 “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的提出者
著作
《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准则》
主观效用价值论
戈森由此提出其主观效用价值论。 他认为,价值即数量有限的效用;效用和价值是物品满足人享乐的能力,所以是主观的,相对的。
戈森定律
戈森定律:商品“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价值量随物品提供的享乐量而定,并且随物品数量增加而递减,当各边际价值相等时达最大。 但戈森并未得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他也没把价格决定因素归结为效用,相反,价格变动是引起消费方式变动,从而引起效用变动的条件。
边 际 效 用 学 派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也是当时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的主要基础: 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效用为中心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及孤立抽象分析方法构成的经济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 反对古典经济学中比较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以及当时的其它价值论。 边际效用学派发展的最终结果: 边际效用学派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以同古典派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 实现这一结合的是马歇尔。 造成这种结合的共同点是:主观抽象演绎法、自由竞争市场的主张和反对社会主义的倾向。
主 观 心 理 学 派
奥 地 利 学 派 = 维 也 纳 学 派
强调个人消费 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奥地利学派以比较通俗的方式阐述了边际效用论,因而其影响远比数理学派要大。
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 有人称此为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的起因
(1)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 (2)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 (3)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 (4)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 (5)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代表人物
门格尔,奥
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奥地利,1840-1921 卡尔·门格尔(曾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攻读法律,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先从事法律事务,接着进入奥地利国务总理办公室的新闻机关。这时他写些市场报告,对价格理论有所涉及。 1868年为取得维也纳大学讲师资格,他开始阅读大量经济学文献。 1871年底他写成并发表了其成名作《国民经济学原理》。 次年他就任讲师,1873年辞去公职专任教授。 1876-1878年,任奥地利皇太子的私人教师,陪同皇太子鲁道夫周游欧洲。 1879年返维也纳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1883年发表《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研究》,挑起了同施莫勒的方法论论战。 1884年发表《德国历史主义的错误》。 他还写过《资本理论》(1881年),《货币》(1892年)两篇论文。 1900年成为奥匈帝国议会上议院议员。 1903年退休后,从事研究和写作,身后留下了25000多卷藏书。 门格尔首倡的“抽象演绎法” 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
1871年底他写成并发表了其成名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 1883年发表《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研究》,挑起了同施莫勒的方法论论战。 1884年发表《德国历史主义的错误》。 他还写过《资本理论》(1881年),《货币》(1892年)两篇论文。
维塞尔,奥
弗里德里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奥地利,1851-1926 提出“归算论” 首先使用了“边际效用”一词 创造了“边际效用”一词 弗里德里希·维塞尔,1874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 后去德国和庞巴维克一起就学于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人。 1844年到布拉格大学,1899年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1903-1922年,他接替门格尔任维也纳大学政治学教授。 1917年他以终身议员的资格任上议员,并在奥匈帝国的最后两届内阁中任商业部长。 1922年退休。
著作
《经济价值的起源和主要规律》(1884年),介绍和发展了门格尔的理论,创造了“边际效用”一词,把成本分析初次引入门格尔的体系。 《自然价值》(1889年)一书,吸收了英法边际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分析,发展了门格尔的生产要素价值和价格理论,创立了奥地利学派风格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社会经济理论》(1914年)
庞巴维克,奥
欧根·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奥地利,1851-1914 欧根·庞巴维克曾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 毕业后在奥地利政府任职。 他曾和维塞尔同去德国海德堡、莱比锡和耶拿大学向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学习经济学。 1881-1889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教授,以后入奥匈帝国财政部,曾三任财政部长。 1904-1914年再任维也纳大学教授。 庞巴维克是三人中最出名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最公开的和最顽强的反对者。
著作
《资本实证论》(1888年)对门格尔的价值价格理论作出通俗的解释,还提出了“时差利息论”, 《资本与利息》(1884年)和《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年)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理论。
主观 抽象 演 绎 法
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主观抽象演绎法 奥地利学派自认为其方法论与古典学派一致,而反对历史学派的方法论。 他们认为经济学中只能运用“抽象演绎法”进行研究,而不能象历史学派那样采取理论上的虚无主义和“历史归纳法”。 门格尔说这种方法就是“使人类经济的复杂现象还原成为可以进行单纯而确实的观察的各种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适合于其性质的衡量,然后再根据这个衡量标准,以再从这些要素中探出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合乎规律地产生着。” 简言之,就是运用抽象法把经济现象先还原为各种要素,再对之进行量的衡量,并找出其运动规律,从而解释经济现象。 不过,这里的关键在于,这种方法始终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1. 论战:奥地利学派vs历史学派
门格尔首倡的“抽象演绎法”,在历史学派占统治地位的德国经济学界长时间不被重视,大学里也不采用。对此,门格尔就利用维也纳大学较浓厚的学术空气,同新历史学派进行论战,扩大其影响。 论战由门格尔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1883年)开始, 施莫勒在《政治社会科学方法》一文中反驳, 1884年门格尔在《德国历史主义的错误》一文中作答。 这场论战先后持续了十年,直至历史学派最终垮台。
论战的主要内容:“抽象演绎法”vs“历史归纳法”
论战的主要内容:经济学研究应该使用“抽象演绎法”or“历史归纳法”? 门格尔认为,经济史和经济理论都能认识经济现象,但前者研究的只是一定时间和场合下,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而经济理论则是认识经济现象的基本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因此,经济史只能作为经济学的补充学科,而决不能代替理论经济学,只有理论经济学才能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建立一种永久性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经济原理。 这样,经济学研究就必须排斥实用经验主义的“历史归纳法”,而采用严密的“抽象演绎法”。
2. 的特点
①注重对孤立个体经济的研究
是抽象演绎法的立足点。 这种方法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体的简单算术总和;社会经济则是个体经济的简单机械综合,而孤立的个体经济行为则是社会经济的缩影。 个人和个体经济是第一性的和本源的,而社会和社会经济则是第二性的和派生的。 因此,对个人与财货关系的分析之中,就包含了解释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关键。 这样,奥地利学派就把鲁宾逊式的“个人经济”作为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的典型和立足点,企图由此引申出整个社会经济的规律。
与科学的社会科学抽象法不同
奥地利学派这种抽象法与科学的社会科学抽象法当然不同。 科学的抽象法对于最抽象的范畴也不能失掉其具有的社会性质。 科学抽象法是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经济生活来,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来。 这种基本范畴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关系类似于细胞与生命整体间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原子与生命整体间的关系。
孤立个体失去社会历史特征
奥地利学派所涉及的孤立个体是失去社会历史特征的,在一切社会都适用的。 以这种个体当然不能说明具体的“社会经济”。 这种对于个体的抽象是主观心理上的不适当虚构,它没有现实性。
②把对个人心理的分析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
奥地利学派依据边沁的“苦乐心理”学说,把人的心理动机归结为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他们认为,人类的意志和心理动机决定人们的经济活动。 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动力和最终目标就是人类欲望的满足。 门格尔说,“人类意志决定着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人类欲望和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资料,是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 这样,经济活动就被说成是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研究快乐与痛苦关系的学科,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的心理状态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起点。 维塞尔甚至干脆公开宣称政治经济学是实用心理学。
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恒性
这样,奥地利学派就把一切经济范畴都说成是超越时间、空间、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心理现象,把客观经济规律变成了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 由此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恒性。
评价
奥地利学派的这种分析方法,当然是错误的。 他们颠倒了主客观关系, 否认了经济范畴与规律不依个别人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片面强调和夸大了人们的心理作用。
③强调个人消费,抛开生产
他们认为,满足欲望的过程就是消费,因此,经济本身也就是消费, 至于生产,那只不过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手段。生产只能使“经济”复杂化,而不能创造“经济”现象。因此,生产只是从属因素,消费才是决定因素。 这样,在分析中就要把消费提到首位,而抛开生产这个从属因素。这必然会进一步导致强调效用的观点。 这种方法,割裂和颠倒了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片面地强调和夸大了消费的作用,这是违背客观现实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它回避了对于生产关系和阶级本质的分析)。
3. 的内容
人类经济的构成要素
把人和物的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他们所谈的“人类经济”完全是超历史的人为抽象出来的“一般经济”。 他们认为,“人类经济”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是人类的欲望, 一是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和稀缺程度。
经济学的任务
由这些基本要素就引出了经济问题。 由于欲望无穷、物质有限所产生的“如何以有限的物质来实现欲望的最大满足”问题,就成为经济学的任务。 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
相关范畴
庞巴维克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物质财富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他们还把具有商品交换关系的经济叫做“社会经济”, 把使用生产工具的生产叫做资本主义生产, 而把“赤手空拳”的生产与个体经济相联系。
边 际 效 用 价 值 论
这是奥地利学派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门格尔首先提出其基本观点, 维塞尔和庞巴维克加以发挥,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但在细节上,他们之间各有区别。 其中的庞巴维克的论述最为完整、严密和系统,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一方面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和19世纪以来的“费用价值论”,另一方面又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并企图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代替一切价值理论。
内 容
1. 关于物品的价值及其分类
庞巴维克认为,价值就是表明某种关系。这类关系分为两种, ①主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关系; ②客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之外的关系: a.财货与其自身的自然的,机械的或技术性后果的关系,也就是说,财货与其使用价值的关系; b.财货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指交换价值和购买力。 经济学要研究的只是客观价值。而后者又要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释和说明。 因此,主观价值是价值论的主体, 价值论的任务就在于解释主观价值的本质、起源和量的决定。
主观价值 vs 客观价值
2. 主观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人们对财货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是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反映。
3. 物品价值的起源
物品价值的起源:主观效用 庞巴维克从需要和需要的被满足出发,认为价值起源于主观效用,即财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或欲望的能力或性质。 其有无与大小,完全依人的主观评价为转移。
主观价值的产生条件
主观价值的产生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加上主观效用 庞巴维克说:“一种物品要有价值,必须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 他举了涌泉边和灼热沙漠中,一杯水的效用和价值的关系。前者有效用,无稀少性,因而无价值。后者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因而具有价值。
4. 价值量的决定
4.价值量的决定: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 庞巴维克认为,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 这里,奥地利学派在主观效用分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边际”概念,从而构成“边际效用价值论”。这又进一步补充了关于价值本质和起源问题的论述。
边际效用论的理论前提
边际效用论的理论前提:戈森定律 奥地利学派认为,一种财货可以满足人们多种不同的欲望。但这些欲望的重要性不同。即使同一种欲望,随着它不断被满足的过程,欲望程度也逐渐递减。同时,满足该欲望的财货的重要性也会递减。 这就是说,奥地利学派完全赞同戈森定律的内容,并把它作为边际效用论的理论前提。 当财货有限时,就要按戈森第二定律的要求,把财货适当地加以分配,使其对各种欲望满足的程序相符。
边际欲望
而这样做,就只能在达到欲望满足的饱和程度之前,在某一点上中断其欲望。中断点上的欲望就是边际欲望。 它是一系列被满足的欲望中,最不重要的,最后被满足的欲望。它处于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的边缘上。
边际效用
物品满足这种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其边际效用。 (维塞尔1884年在《经济价值的起源和主要规律》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边际效用”一词, 戈森则称边际效用为“最后原子的价值”, 杰文斯称之为“末等效用”和“终点效用”, 瓦尔拉斯称之为“稀少性”, 门格尔称之为“最小的、最不迫切的欲望的满足"。
价值总量的计算
价值总量的计算:边际效用×物品单位数 边际效用就是主观效用量的衡量尺度,其大小决定财货价值的大小,奥地利学派用减少供给量的办法来加以说明。 他们认为,当财货减少时,人们愿意放弃的必然是最不重要的欲望,这时损失或减少的效用必然是满足该边际欲望的效用。因此,边际效用(最小效用)就决定了这部分财货的价值。又因为同种财货各单位的用途是可以互换的,因而各单位价值是相等的,所以,边际效用也决定全部财货的价值。 庞巴维克认为,这一认识不仅是价值论的要旨,也是一切交换行为和经济学论的基础。
边际效用的量如何衡量
边际效用的量如何衡量:由供求关系决定
5. 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
生产资料的价值应由它生产出的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决定,即由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门格尔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然后,维塞尔把它发展成著名的“归算论”。 门格尔把消费品称为第一级产品,把直接生产该消费品的生产资料称为第二级产品,并依次类推。价值的决定是从第一级产品向后逐级传递的过程。 庞巴维克完全继承了门格尔这一观点,认为,“产品的价值是决定的因素,而生产手段的价值则是被决定的因素”,“生产手段的边际效用和价值依赖于它们产品的预期的边际效用和价值。”
维塞尔的“归算论”
维塞尔的“归算论”:产品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要素的价值→获得相应的报酬 维塞尔的“归算论”则把生产资料的价值归结为具体各生产要素在产品中所占有的份额。他认为,生产资料的各种要素(土地、资料、劳动)都参与了生产,因而都应当在产品中占有一定份额。而生产要素的价值一旦确定,这些要素“也就决定了它所得到的报酬的数量”。 所谓“归算”,就是指如何把产品的价值分成适当的份额,再把这些份额分别归属于与生产该产品有关的每个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他认为,“归算论”不仅说明了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也同时解决了分配问题。 维塞尔以X、Y、Z代表三种生产要素。 如果: X+Y=100 2X+3Y=260 4Y+5Z=590 则: X=40,Y=60,Z=70 这就是“归算”价值和分配份额。
6. 客观交换价值 (即市场价值)的决定
客观交换价值 (即市场价值)的决定: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交换的四种类型
孤立的交换、 买者单方面的竞争、 卖者单方面的竞争、 买卖双方竞争。 而最普遍的是最后一种。
价格的确定
他认为,价格是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其中,主观评价又取决于财货的边际效用。 价格上限为买者的主观评价,下限是卖者的主观评价。 价格最终在上下限间形成,即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也就是说,价格最终将在被排斥的最有能力的买主和卖主的主观评价之间形成。
评 价
它是一种主观价值论,是反对种种以客观因素解释价值的理论的。 它的目的之一,是取代各种客观价值论。 80年代以后,重点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运动。 边际主义者企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说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基础,为进一步分析分配制度提供基础。 这点对我们认识价值理论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1. 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主观评价不能成为价值实体
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以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心理范畴为基础,不能说不存在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但关键在于这种主观评价能否成为价值实体? 回答应是否定的。 因为: (1)主观评价应该以商品的客观属性存在为前提。 主观评价也是受人的生理条件制约的对客观物品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2)即使是主观评价反映了客观效用本身,那也不能构成价值实体。 只有商品中共同的属性才能构成价值实体。(庞巴维克也同意这点), 使用价值即效用恰恰是各自不同的,正由于这点,商品才要交换。 但也正因为效用性质各不相同,人们的主观评价就更不相同,因而无法进行量的衡量和比较。 效用(使用价值)只能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不是价值本身。
一般效用不能构成价值实体
庞巴维克说他可以抽象出一种一般的效用作为价值的基础。 这种抽象理论上当然可能,但这种一般效用能否充当价值实体,是要到实践中检验的。实践证明一般效用不能构成价值实体。因为: (1)它不是经济范畴,不反映经济关系。 它不仅是商品,而且是一切非商品物品的共同点,如空气、阳光等。 这样,它就不能成为说明商品经济关系的基础。 (2)一般效不能说明交换的必要性 一般效用只能表明某物品有用,只能说明可用物品的一般条件,它连交换的必要性也不能说明。 一进入实际交换领域,就不存在抽象的一般效用了。 交换的必要只能用特定的具体的效用去说明,而交换在同质上量的比较就更不能用一般效用去说明了。
评价
劣: 边际效用价值论企图说明价值的非历史性、非社会性和非客观性,但事实上是不行的。 庞巴维克企图以形式逻辑的类比来证明价值的本源是不行的。 优: 但从价值实现角度来说,人对商品的评价还是有意义的,起作用的。我们过去缺乏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也刚刚开始。今后应继续深入。
2. 价值量的衡量:以“边际效用”衡量价值,行不通
奥地利学派想以“边际效用”从主观评价上对价值加以衡量。 这在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 (1)主观因素能否衡量,怎么衡量,都有待解决。甚至今天也没有解决。 此外,奥地利学派并没有指明边际效用确定的量究竟是多少。 事实上,它们只是随机变动的。没有确定性的东西,当然不能做为确定物品的价值量的衡量标准。 (2)“边际效用”在价值决定上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 它只能说明主观心理评价对某些特定物品的其它方面也许有意义,但对价值决定却没有意义。 连庞巴维克自己最终也把“边际效用”量的确定归之于供求关系了。 “边际效用”在量上不能确定,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最致命的弱点。
3. 价格论:缺乏说服力,不能真正离开客观因素
人们的主观评价可以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但不是决定因素。人们的购买除受主观评价影响外,还受购买力的影响。购买力恰恰又以市场价格为转移。 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格论以买卖双方的平衡为基础, 其中既有供求论,又有效用论,是两者的某种综合。 奥地利学派想以主观因素说明问题,但缺乏说服力。他们想抛开客观因素,却又不能真正离开客观因素。
时差 利息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分配论) 门格尔主张“资本利用”论和“资本的生产力”论。 他认为“资本的利用”会提高“经济人”对生产资料价值的主观评价,使之超过资本不被利用时的价值和效用。 他还认为,利润是对企业家组织和指导经济活动的报酬。门格尔讲的利润是产出超过投入的差额。 资本有生产力,会创造价值。 维塞尔的“归算论”也是以资本的生产力的依据。 他“归算”的是总额(包括原来的价值补偿及剩余价值),只说明总额归谁,回避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爆炸性问题。 庞巴维克不满足于这些。为了有效地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论,为了根本打击社会主义运动,他提出了“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的利息包括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借贷利息、企业利润、租金、地租等)。 时差利息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及利率高低,看作根源于和决定于人们对待等量的同种商品现在和将来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 具体说来,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物品的分类
现在物品: 指能直接满足人们现在欲望的物品。 将来物品: 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现在的欲望,而是满足他们将来欲望的物品,或变为现在物品后才能供人们消费的物品(生产资料、劳动都在内)。
时差利息
人们对两种物品(或同一物品的现在与未来形态)评价不同,物品的价值就不同,其差额就是价值时差。 庞巴维克说:“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是我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他认为,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客观交换价值和价格也一样,因为客观交换价值由主观评价的结果去决定。 由于时间不同而造成价值的差异,就是物品价值的“时差”。 由于有“时差”存在,就要求在等价交换中,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在量上等于该价值差价的“贴水”。这种贴水就是利息,即“时差利息”。 各种利息形态,都是“贴水”的不同形态。
(1)时差利息 存在的原因
①“需要和需要供应之间的差别”
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大于对未来物品的评价是出于他们现在的困苦和急需。 (比如遭受灾害、欠收、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等)。 庞巴维克认为,一切对未来情况抱有好转希望的人都是如此。
②“低估未来”的倾向
因为: a. 人们知识上有缺陷,考虑问题不周到,缺乏想象力,所以会低估未来; b. 人们意志上有缺陷,只顾眼前,而不顾未来。 c. 人们往往感到人生短促、世事多变,不能等待着享受未来的效用。这些都使人注重现在,低估未来。尤其是那些处于衰老、患绝症、处于危险环境的人、前线作战的士兵、有传染病时候的人,更是低估未来,重视眼前。
③“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
因为: a. 现在的生产资料可比将来才会有的生产资料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 b. 有了可直接满足现在需要的物品(消费品),就能促成运用生产工具的生产去制造更多的消费品。这都是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 因此,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要高于未来物品。只有未来物品,没有现在物品就不能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庞巴维克举了孤独渔民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这个渔民用手每天捕三条鱼后全部吃光。如果他有一条船和一张网,每天就可捕30条鱼。如果制造一条船和一张网需要一个月时间,那么,他可以先借90条鱼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同时去造船织网,二个月后再归还180条鱼。这样,有了船和网后,这个渔民就可在下个月获得900条鱼,还债后仍然富余720条鱼。对于这个渔民来说,马上就有的船和渔网是现在物品,能够在本月内就提供较多的鱼;而下个月才有的船和网则为将来物品,当前并不能为他多提供一条鱼。所以,在这个渔民看来,现在的船和网必定优越于将来的船和网。
(2)时差利息的形式
①借贷利息
这是“时差利息”最简单的形式,典型的形式。 人们借出去的是现在物品,以后偿还的是将来物品,前者价值大于后者价值,所以,归还将来物品时必须另外加上一笔“贴水”,即差额。这就是借贷利息。
②企业利润
这是庞巴维克基本的利息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利息形式。 他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是物质上的现在物品和经济上的将来物品。而工资则是现在物品。工资在价值上要大于劳动。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才能变为经济上的现在物品(消费品)。 这时,由于“时差”的关系,价值增加了。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企业利润。也就是对“时差”的“贴水”。
③耐久物品的利息,也就是租金
耐久物品包括工具、土地等等。 庞巴维克认为,耐久物品可以在长时间内提供一系列不同的效用。耐久物品的价值就由这一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来决定。 其中,远期效用价值低于近期效用价值。因此,耐久物品的价值就是这个递减系列的价值总和。 时间每经过一段,各级效用就向近期效用前进一级,而原来的近期效用则“成熟”为现期价值被利用了。 于是,各级效用的价值也都增加了一级。他认为,本年价值减去该年耗费,就是该年的租金。这也是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价值“时差”。租金即该“时差”之贴水。 庞巴维克认为,由于土地的年效用系列是无限的,所以,其最终端的年效用价值为零。这样,土地全部现在价值就是其租金(地租),即利息。
(3)评价
庞巴维克对收入形式的归纳并不能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各种收入的实质。 “时差利息论”的中心是说明时间因素和心理因素可以创造价值。 庞巴维克忽视了时间只有创造价值的条件和价值形成的存在形式,心理因素也不能构成价值实体。 这种错误割断了利息同决定它的客观因素的一切联系,从而不能正确说明它的来源和形式。
庞巴维克理论基础的依据是片面和错误的
庞巴维克理论基础的依据是片面和错误的: a.“需要和需要供应的差别”引起人们评价的差异,这仍是一种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有关的供求方面的因素。 b.低估未来的说法则有片面性,而且无法从经济学上说明问题。连庞巴维克自己也认为该条完全不会发生直接影响。 c.现在物品在技术上的优越性,是“资本生产力论”的变相说法。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批评
庞巴维克和维塞尔都在宣传自己的主观价值论和分配论的同时,直接和分别攻击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尤其是批评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维塞尔的批评
维塞尔认为,劳动价值论在德国的广泛传播,是社会主义者们“对利息发动十字军”的攻击的主要原因。而他有责任出来反对社会主义者,为资本主义辩护。 他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陈腐的议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说明“未来社会”中的价值现象。必须代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的批评
庞巴维克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对它的人力量太差。仅仅利用节欲学说、生产力学说,或巴师夏、麦克库洛赫等辈的劳动价值学说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这不能给社会主义以根本的打击。因为他们选择的立脚点不对头,这些人不能击中社会主义的真正弱点。为此,他自己用了很大力量来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资本与利息》(1884年)一书中,庞巴维克专门用一章来攻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首先,他从逻辑上说马克思的推论是不合逻辑的,把类的概念与类概念的特殊形式混淆了。他认为,同特殊、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的应该是一般使用价值,或抽象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然后,他说马克思从商品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劳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是不对的,并列举了“抽象的使用价值”、“稀少性”、“自然的产物”等所谓共同属性,来加以证明。 在实践方面,庞巴维克也举出例子来试图说明马克思的错误。 他举的例子有:稀有商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其价值;土地并非劳动产品,但也有价格;熟练程度不同的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会生产不同量的价值;工资低的生产部门商品价格低;相同的时间内,因使用工具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价格会随供求变动等等。他认为,“可以证明劳动原则在经济生活上的局限性的例外······真是太多,以致使一般原则很难成立。”他认为,马克思不能解释上述例外,因此,他预言马克思所说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第三卷《资本论》很难问世。 其实,庞巴维克所列举的这些,马克思都已经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只是庞巴维克并不理解而已。 1894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庞巴维克又很快出版了《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1896年)一书,继续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攻击。他认为,“马克思的第三卷否定了第一卷。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论同价值论是不可调和的。”其结论是,“马克思的体系同事实毫不相干······他的体系建立在比形式辩证法还不稳固的基础上。”意大利的阿·洛里亚也持与庞巴维克同样的见解。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彻底批判了洛里亚的观点,这也同样是对庞巴维克的批判。
数 理 学 派
强调交换
数理 学派 的 产生
数理经济学派是19世纪末边际效用学派的另一分支,是边际效用论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英国的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为主要代表。
17世纪
配第
17世纪时,配第在《政治算术》(1691年)中曾以统计作为分析的基础,
18世纪
18世纪意大利的奇约凡尼·切法在1711年写的一篇短文中也广泛应用了数学公式。 法国重农学派和英国古典学派有些著作中,也曾运用某些数学知识分析了个别经济问题。
意,切法
19世纪30年代后
19世纪30年代后,经济研究中开始大量运用数学方法。
德,屠能
德国的屠能(1780-1850)最先在其著作《孤立国》(1826年)中运用微积分和其它数学公式表达经济范畴。
法,古尔诺
法国的安东尼·奥古斯特·古尔诺(1801-1877年)是这时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最著名代表。 他用函数表达市场关系,用数学语言和公式表达经济规律。 在《财富理论中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年)一书中运用数学对垄断、价格、成本等进行了分析。 他被称为“数理经济学之父”,其著作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
德,戈森
德国的戈森也是数理经济学的先驱。 他认为,经济研究中必须运用数学方法才能确定各因素对结果的作用。 在《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一书中,他用数学方程和二维图形说明人们享乐和法则。
英,杰文斯
瓦尔拉斯
直到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的著作出版后,才受到重视,开始形成数理经济学派。 由于边际效用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的扩大,论证和表述该理论的数学方法,当然也就引起人们的重视。 瓦尔拉斯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实际创始人, 帕累托为其追随者。 由于他们都在瑞士洛桑大学,人们称之为数理学派中的“洛桑学派”。 (实际创始人)
帕累托
(追随者)
其后
马歇尔
其后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又把数学方法加以推广运用。
“瑞典学派”
威克塞尔和卡塞尔
威克塞尔和卡塞尔又形成了“瑞典学派”的分支。
数理 学派 的特征
数理经济学派的发展是“边际革命”时期经济学中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派经济学家以数学手段应用于经济学,力图使经济学成为“准确的科学”。 他们把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归结为交换的某种特定形式。
杰 文 斯 英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1835-1882,William Stanley Jevons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立者之一(最后效用程度) 数理经济学派的一个代表。 政治经济学的改革者 个人经历: 杰文斯1835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的一个制铁机械师家庭, 16岁入伦敦大学学化学和植物学,18岁时曾短期辍学去澳大利亚,在色德勒造币厂当化验员。 从1858年起,对经济学、统计学、逻辑学及社会问题发生浓厚兴趣,1859年回英国复学于伦敦大学。 1862年,他向英国科学协会剑桥大会经济统计组提交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的注解》一文(1866年发表)。 1863年毕业,186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欧文学院逻辑、道德哲学及政治经济学教授。 1870年弗里明·詹金的《供给与需求规律的图示方法》一文,促使他扩大1862年那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于1871年10月发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5年他转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1880年被选为伦敦统计协会(皇家统计协会前身)副主席。 1882年,他在一次游泳中不慎淹死。 经济学说: 杰文斯以政治经济学的改革者自居,声称要走一条与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路,重建政治经济学。 他也反对约翰·穆勒的经济学体系,向其提出挑战。
著 作
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奠定了他在经济思想史上和在边际效用学派、数理学派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杰文斯还写过一些经济论文,如: 《煤的问题》(1865年)、 《商业危机和太阳的爆发》(1878年)、《商业循环》(1882年)、 《国家与劳动的关系》(1882年)、 《通货与金融的研究》(1884年)等。 还有其他著作,象 《逻辑要义》(1870年)、 《科学理论》(1874年)。 他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中,特别注意统计和经济学的关系。他还以太阳黑子的活动来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 济 学 说
1. 关于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他提出的是以主观主义心理学为出发点,以效用为的基础,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新学说。 他把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分为三类: (1)以效用为基础的价值分析; (2)经济政策; (3)货币市场和经济危机。
经济学的对象
该学说认为,经济学应当研究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即痛苦和快乐。经济学就是研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快乐的。 他认为,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和微积分学。” 他还说,“快乐与痛苦无疑是经济计算的最终目的。以最小努力满足最大欲望-以最少厌恶的代价获取最大希求的快乐,换言之,最大限度的快乐,就是经济学的课题。” 杰文斯把边沁的苦乐主义心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并强调心理分析。
经济学的方法
他认为,经济学的方法是抽象演绎法。 具体来说, 首先应确立若干简单概念,如效用、财富、价值等,其次要进行推理和论证,最后应找出普遍规律。 除此之外,他认为,应在心理分析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 他认为,经济学的一切概念和范畴,都属于苦乐感觉范畴内的数量概念,因此,可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和计量。
经济学二分法
他把经济分为一般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理论。 后者如财政学、商业统计学等,都是以一般经济理论为指导原则的。 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研究一般经济理论的科学。 一般经济理论只考察在既定的所有权制度下,经济人如何通过消费,交换和生产以取得最大的满足。
其理论核心
其理论核心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该理论的结构
以快乐痛苦理论为哲学或伦理学基础,以边际效用理论为起点,以交换及价格论为中心,以生产及分配理论为归宿。
2. 最后 效用程度 价值论
杰文斯以自己的方式阐述的“最后效用程度递减规律”和“最后效用程度相等规律”, 实际上就是戈森定律的两条内容,但这是他本人提出的,当时他并不知道有戈森定律。
苦乐感觉变化的规律
杰文斯认为,人对苦乐的估计受苦乐“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远近因素的影响,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感觉强度会递减。 (1)随着享乐持续时间延长,享乐量会递减。 (2)现在预期的感情之强度,必定是未来的实际的感情及间隔时间的某种函数,它必随实现时刻的临近而增加。 (3)未来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任何未来事物所带来的感情量应当打一定的折扣。
商品→苦乐→效用→价值
他说:“商品是能够提供快乐或痛苦的任何一种物品、资产、行为或服务。” 而“效用则是快乐的产物,或者说,至少是苦乐平衡的有利的变动。” 效用并不是物的内在属性,而只是表示物与个人福利之间的关系。“ 直接当事人的意志或倾向,是一物在当时有用与否的唯一标准。” 效用不与商品成比例:同一物品,其效用随我们所已有的量的多少而变化。” 在这个基础上,“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价值一词通常指的就是对于一物的欲望程度或估计”。 商品→苦乐→效用→价值
总效用
总效用:是全部现有产品各单位实际效用的总和。
效用程度
效用程度:是在产品供给的某一点上所表现的需求强度和欲望的满足程度。
最后效用程度
最后效用程度:最后增加的产品单位所提供的效用
价值的尺度
杰文斯是以“最后效用程度”作为主观价值的衡量标准的。 他认为,随物品量的增加,人的感觉,从而产品的效用就会递减,这就产生了总效用和效用程度的区别。 效用程度对人的福利更为重要。而各种效用程度中,最后效用程度尤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苦乐。杰文斯就把它作为价值的尺度,即个人对产品效用价值的判断标准。 他说:“所谓价值,即应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它是用该商品一个新加量所获得的快乐或利益的强度来计量的。” “最后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它表示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 杰文斯强调指出,最后效用程度不是指一定量商品中最后一个新加量所提供的效用量,而是这个效用量和商品增量的比例。 即,最后效用程度是一个以比例数字表示的抽象的量,它不包含任何客观物质的内容。 杰文斯认为,最后效用程度这个函数足以在经济学中引起一个转折。这种转折就是从劳动-成本价值论转向边际效用价值论。
消费者均衡条件
杰文斯认为,交换时,交换者总是比较两种物品的最后效用程度,来决定他愿意放弃多少自己的商品,换取多少对方的商品。 交换者要求交换后达到最大效用,其条件是:这两种商品的增加量的效用——最后效用程度对交换双方恰好相等。 杰文斯断言:“两个商品的交换比例,是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率的倒数。” 他认为,“交换将进行至双方都获得一切可能的利益,继续交换将带来效用损失时为止。这时,双方都处于满足和均衡之中,各效用程度达到均衡。这个均衡点可由这个标准求出,即商品的无限小量依照相同的比例继续交换,将既不会带来效用的增益,也不会带来效用损失。换句话说,如果商品的增量依照既定的比例相交换,其效用对双方是相等的。”
交换方程式
最后效用程度的数学表述.afx
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数学表达.afx
交换方程式的数学表达.afx
评价
杰文斯在计算中,本应说明交换比例(市场价格)的决定,但他却先把市场价格作为前提和已知数后,才考察最后效用和价格的关系。 此外,他的原理还需要一系列其他前提条件,如商品和需求的无限可分性,完全的自由竞争及两个人之间比较效用的可能性等。 但这些条件不具备现实性。
劳动和资冲突是一个错觉,真正的冲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杰文斯以交换为理论核心,把一切经济现象和关系都归结为交换,最后总能达到均衡。 均衡点上,双方都能得到最大的效用,全社会也借助交换,将产品的分配达到最大利益。于是,一切都和谐了。 由此,杰文斯认为“所谓劳动和资本的冲突是一个错觉。真正的冲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其它观点
把劳动解释为带来痛苦的“反效用”,并以人在劳动中所感受的苦乐的均衡点来说明劳动日的最佳长度。 把资本的功能归结为只与时间因素有关: “资本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劳动者能够等候长久工作的结果-使企业从开始到完结可以距离一段时间。” 他还倾向于把资本利息归结为时间本身的产物并同边际原理相联系。
洛 桑 学 派 瑞 士
瓦 尔 拉 斯 法
瓦尔拉斯,法,1834-1910 数理学派创始人 洛桑学派的奠基者 是边际效用论的三个创始人之一(稀少性) 他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作出了一般均衡分析,提出了边际效用论。 他的一般均衡理论是要阐明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关系达到均衡时的价值(价格)决定。 个人经历: 瓦尔拉斯的父亲奥古斯特·瓦尔拉斯(Auguste Walras,1801-1866年)曾任法国卡因皇家学院哲学教授,后成为有名的经济学家。 他1831年出版的《财富的本质和价值起源》一书,对瓦尔拉斯影响甚大。 瓦尔拉斯青年时期先学习数学,后改学矿冶工程。他在学业和职业上历经坎坷。他爱好文学与哲学,24岁时发表过一部小书,却一无成就。 1858年,他在父亲指导下自修经济学。 1860年,他在瑞士洛桑“赋税会议”上宣读的一篇论文获得二等奖。 他曾短期担任经济杂志的编辑。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作铁路低级职员。 他对当时法国的合作运动感兴趣,并同里昂·赛伊一起,于1865年办了一个生产合作银行,于1868年该银行倒闭。他曾想当记者,未如愿。 他想在法国高等院校谋一讲席,也始终未能成功。1870年,他去洛桑大学任法学院新设立的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开始其学者生涯。 1893年退休,推荐意大利的帕累托为其继承人。在他影响下,洛桑大学成了数理经济学派的中心。
概况
著作
《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社会财富的数学理论》(1883年)、 《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年)、 《应用经济学研究》(1898年)。
时代背景
瓦尔拉斯经济理论的产生也适应着时代的要求。 在巴黎公社革命威胁下,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理论来代替早已失去辩解作用的萨伊、巴师夏等人的旧理论。 此外,从孔狄亚克到古尔诺,已提出效用价值论的思想,进行过运用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尝试,也有过一般均衡概念的萌芽。 这些都成为瓦尔拉斯创造新的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社会财富的性质
他认为,社会财富是一切有用而又数量有限的东西。 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会带来三个后果: 它可以被占有;有交换价值,可以交换;可由产业加以生产。
方法论
方法论:数学 他赞成经济学研究采用抽象的逻辑方法,并主张必须采用数学推理。 他比杰文斯更进一步,把使用交换方程式的方法扩展为运用联立方程式的方法。 在方法论上,他认为,整个纯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数学的。其数学论证过程绝不是一般语言论述所能替代的。 他认为,只有数学方程式才能表示交换理论中构成市场均衡的两个条件:即 (1)交换双方获取最大限度的效用; (2)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由于他把纯粹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如同力学和水力学一样的物理一数学的科学,因而,他在其代表作中充分使用了代数公式和几何图形来说明其理论。
研究对象和范围
瓦尔拉斯从社会财富的性质引申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经济学三分法
(1)纯粹经济学 纯粹经济学研究在完全自由竞争机制下的价值、价格和交换; (2)产业与实用经济学 实用经济学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方法和条件; (3)财产与社会经济学 社会经济学研究财产的占有和分配。 他认为,这三部分都是研究物品“稀少性”引起的三种不同后果。 他认为,纯粹经济学是实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基础, 因为纯粹经济学研究的交换是一种普遍、自然的现象, 而财富的生产、占有和分配是人类制度的范畴。 瓦尔拉斯重点研究纯粹经济学。 瓦尔拉斯体系的三部分,其实就是萨伊提出过的经济学“三分法”的变相提法。只是他把重心放在研究交换领域上。
经 济 学 说
他把最大效用原则作为全部经济行为的准则, 其理论结构的程序是: 效用学说; 两种和多种商品价格的形成; 多种生产性劳务价格的形成; 多种资本财货本身价格的形成。
1. 边际 效用分析
虽然瓦尔拉斯的主要著作比杰文斯和门格尔的著作晚了三年,但他的基本概念在实质上与另外两人一样, 都是从物品效用递减和供给有限的条件出发去论述“价值”。 区别只在于,他没有“边际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的用语,却用了“稀少性”一词。
价值起源
瓦尔拉斯认为,“经济科学对价值起源问题提供了三种解答: ①劳动 是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麦克库洛赫所作的英国的解答;他们把价值的起源追朔到劳动。 这个解答太狭窄了,没有把价值归到实际有价值的东西上。 ②效用 是孔狄亚克和萨伊所作的法国的解答,他们追溯价值到效用。 这个解答太广泛了,将价值归到了实际上没价值的东西上。 ③稀少性 是由让·勃拉曼克(Jean Burlamanqui)和我父亲奥古斯特·瓦尔拉斯提出的,追溯价值到稀少性, 这是正确的答案。”
稀少性
他说:“我把被满足的最后欲望强度叫做稀少性, 英国人叫做最后效用程度, 德国人称为边际效用。”
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商品满足欲望的强度是商品供给量的函数,它随供给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减, 最后一单位商品量满足欲望的强度就是“稀少性”。
需求曲线下降
他认为,需求曲线的下降是由效用曲线的特点决定的。随着物品数量减少,欲望满足强度增加,从而使效用量增加,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总效用
总效用表示一定商品消费所满足的欲望总额,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则表示被消费的一定量商品所满足的最后欲望强度。
以价格论代替和取消价值论
(2)瓦尔拉斯也以价格代表交换价值并代替价值,以价格论代替和取消了价值论。 (价格→交换价值→价值) 他也从两种商品的交换开始分析价格的形成。 他首先假定存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 该市场中,甲乙都对对方的商品有需求,而对自已的商品无需求,由此产生交换。
交换的目的
交换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实现目的的条件
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必须等于它们的“稀少性”的比率,或等于它们满足“最后欲望强度”的比率。这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决定了它们的“边际效用”的比率。
物品有价值的条件
物品有价值的条件:既有用,又稀少 这样,瓦尔拉斯就认为,物品要有价值,必须既有用,又稀少。“如果说稀少性和交换价值是两个共生的和成比例的现象,那末,同样可以肯定地说,稀少性是交换价值的原因。······交换价值象重量一样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而稀少性则象质量一样是一种绝对的现象。······稀少性是个人的和主观的,交换价值则是实在的和客观的。” 瓦尔拉斯这种论断同杰文斯的交换方程式实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2.一般均衡理论
这是瓦尔拉斯整个理论的中心和最突出的贡献。 该理论是在“稀少性价值论”的分析基础上,由两种商品交换的情况,发展到各种商品交换的“一般”情况,提出一般交换下价格决定的所谓“一般均衡理论”。
指导思想
该理论的指导思想就是, 认为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也是所有其它商品价格的函数,所以,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当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竞争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时的均衡就是一般均衡。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也就是瓦尔拉斯所说的价格。但最终原因仍是“稀少性”。
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公式
瓦尔拉斯依据方程数等于未知数数目时就可推出来知数数值的原理,论证了市场交换的一般均衡问题的确定的解。 瓦尔拉斯最终得出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公式:即 边际效用之比=价格之比(稀少性之比) 总之,瓦尔拉斯认为,由于一般均衡条件下m(m-1)个交换方程式,恰好m(m-1)个价格,所以这些方程式有解的,价格也是可以算出来的。
一般均衡的条件
一般均衡的条件: “两种商品中任何一个的价格(用对方来表示)等于这两种商品用任何第三种商品来表示的价格的比例。”
评价
①以现象研究代替了本质研究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稀少性价值论)和供求均衡论。 这种观点和方法包含着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也包含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及其基础上的经济学说的意思。 尽管瓦尔拉斯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片面夸大了交换现象的作用,以现象研究代替了本质研究, 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研究方法提供了较早的榜样。
②理想状况不代表现实
(2)为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和机制辩护,认为只有完全自由竞争才能达到一般均衡,使社会上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 这实际上只是对于理想状况的一种向往和憧憬。 它并不能说明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真实秩序就是如此。
③难以计算
(3) 一般均衡分析表明了瓦尔拉斯对于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充分注意和重视。这具有现实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不过,在瓦尔拉斯的时代,还不具备较准确计算有关方程组的较充分数据和先进的计算工具。他只能在虚构和假定的情况下,加以推算。 在我们今天,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更好地推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过,由于市场条件的差异,这种有益的思想却仍然未必能够真正以准确的计算来表现。
④“资本家没有利润”的观点是错的
(4) 瓦尔拉斯认为,生产的均衡中,生产要素供求相等,产品供求相等,收入等于成本,因而资本家没有利润。 这种静态分析显然也是理想主义的,而不是现实的情况。
帕累托,意
帕累托,意,1848-1923 序数效用论的提出者 经济理论上,他主要是继承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而其他观点则多有不一致。 他很反对瓦尔拉斯的土地国有化主张和货币改革主张。 但帕累托为瓦尔拉斯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徒,维系了洛桑学派的发展。 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其中一些后来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定理。这在经济学家中是罕见的。 个人经历: 1848年生于巴黎。 他是一位意大利贵族的儿子。其家庭为热那亚贵族,其父因参与马志尼的密谋而被迫逃亡巴黎,直至1854年左右政局有所变化才返回意大利。 他曾在都灵大学和工艺学院攻读工程学和数学,1869年获工程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佛罗伦萨任铁路工程师及钢铁公司经理多年。业余时间广泛阅读了哲学、文艺、宗教的领域的文献。 出于一种投身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的原因,他在1876-1892年间发表了许多经济论文。 由于扎实的数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工业管理和政治活动的实践经验,他的经济论文获得了相当的声誉。 后来在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潘塔里阿尼(M.Pantaleoni)的影响下从事纯经济理论的研究。 他在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也受到瓦尔拉斯的有力影响。后来,因受到瓦尔拉斯的赏识,于1893年继瓦尔拉斯任洛桑大学经济学教授。 1906年因健康关系辞去教授职位,由奥尔斯(Firmin Oules)继任。 退休后,他隐居于日内瓦湖畔一个小乡村,但仍积极从事学术著述,1923年去世。他晚年的贡献偏重于社会学方面。 政治观点: 帕累托思想上独具一格,其政治观点中成份复杂。 极端自由放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天主教徒都可从其著作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章节。 他临终前不久,被墨索里尼政权还任命为参议员,但他决不是法西斯主义者。
著作
《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年)主要是其前期思想,以追随和继承瓦尔拉斯,埃奇沃思的体系和思想为主。 《社会主义体系》(1902年)、 《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是其成熟的作品。
基本观点
价格决定于供求均衡,供给决定于生产成本,需求决定于效用(边际效用), 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决定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均衡点。
主要贡献
这主要表现为: (1)由基数效用论表示怀疑而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并以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 帕累托承认主观效用无法用数量测定。 他说:“我曾为快乐与痛苦必须加以测定而烦恼,因为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测定快乐。谁能说这个快乐是另一个两倍?”“我们一直把享乐,使用价值、经济效用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当作是一种数量;但是没有对此作出证明。即使证明了这一点,又如何测定这个数量呢?” 帕累托主张以“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经济效用”,以“基本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边际效用”。 以无差异曲线方法和先后次序来比较“满足欲望的能力”。他认为,这符合经济事实,因为人们对不同物品组合的效用是可以有大小、先后、轻重的比较的。 他认为,人们可以把商品按不同的组合来取得相同的效用,这样,就可得到许多无限扩大的等效用序列,也叫做无差异序列。 而这又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指数函数曲线)来表示,以指数表示人们对物品不同组合的偏好程度。 理论来源: 帕累托其实是把埃奇沃思(F·Y·Edgeworth)1881 年提出的方法,倒过来加以使用,用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去比较消费者的偏好程度。 (2)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概念,提出“最适度”原理,为新福利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 他认为经济生活规律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会遇到的“障碍”之间的均衡,而这贯穿于经济生活各领域。 所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即自由竞争下价格的相互制约和联系)不过是“需求”和“障碍”这个更一般的经济均衡的一种特例。 他所说的“障碍”,比以往所谓的资源的稀缺更加广泛。他认为,生产和交换无非是物品的转换(物理的、时间、空间的转换),而转换过程中无不存在“障碍”。 此外,妨碍人们自由选择交换方式的任何东西也是一种障碍。 他认为,需求是人的经济行为的动力,障碍则表现为阻力。均衡就是需求和障碍相互对抗的结果。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 他依此分别考察了生产均衡和交换均衡。
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现代的新福利经济学是沿着帕累托的社会福利体系理论发展起来的。 而其最基本的观点,即“帕累最适度原理”,就是他在论述一般经济均衡时对集体的满足达到最大化时提出的。这是本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说:“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欲望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此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原理的基本概括。 他“把最大满足状态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从这种状态不可能有一点微小的变动,否则,每个人的满足(除了维持不变者外)全都会增加或减少。”
“帕累最适度原理”的优势
(1)它采用了比基数效用论更合用的序数效用论; (2)最适度条件被归结为生产和交换的均衡而不是分配关系; (3)倡言在私有制下可能通过改良主义措施向“最适度”迈进。似乎只要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就可达到“均衡”和最适度。
边 际 生 产 力 分 配 学 说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边际效用学派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方面最大的代表是约翰·贝茨·克拉克。 在他以前和同时代,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在该领域作出了努力,主要有 维塞尔的“归算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维克塞尔的分配论和 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论。
维克塞尔,瑞典
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Johan Gustav Knut Wicksell,1851-1926 瑞典学派的奠基人(瑞典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 他的著作在欧洲大陆早已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但由于英、美两国受马歇尔理论体系的支配,直到本世纪30年代经凯恩斯、哈耶克、罗宾斯的介绍,才日益受到重视。 他对“价值理论并未增添什么完全新的东西。但他却以巨大的机敏和阐述能力将瓦尔拉斯的和早期奥国人的主要教义融合,给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的见解和奥妙作了高度精密和优美的数学表达”(罗宾斯语)。 维克赛尔的主要贡献在于货币与利息理论方面。 这是受英国古典学派及19世纪40年代货币争论的启发。他晚年曾深深后悔对历史学派的忽视,建议要研究历史和经济生活的发展。
理论来源
他的经济思想源于德国历史学派之外的各个学派,但受洛桑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影响较深。
1. 对效用价值论的综合阐述
他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框架将边际主义学说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从而显示了各派边际主义学说的共通性。 他的综合阐述扩大了边际主义的影响。 (1)批评其他价值观点 维克塞尔首先批评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之外的对价值源泉的各种解释,包括一般的效用论、相对稀少性和效用性相结合的供求论、生产成本论、劳动价值论,以及蒲鲁东、巴师夏等人的观点。 (2)以自己的方式说明边际效用价值论 ①亚当·斯密以水和钻石为例的“价值悖论”中所说的使用价值不会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和钻石,也不可能是某一特定单位的水和钻石,否则便会得到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完全相等的荒谬结论。 ②解释物品交换,必须从使用价值具有可变性为基础,即“同一物品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效用。所以相对的使用价值在同一时间对交换双方的这一方或那一方可以分别大于或小于相对的交换价值。”这里的所谓相对交换价值应读作交换来的使用价值。 ③在可变的不同程度的使用价值中,只能由该商品或该商品一单位在一定情况下将具有的或可以想象其具有的最小效用,来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个效用度就叫做商品的边际使用。 在价格问题上,维克塞尔分别论述了自由竞争和垄断条件下的决定原理。
2. 维克塞尔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他首先依据生产三要素论,收益报酬递减律及完全自由竞争和静态分析方法,得出了土地和劳动报酬的边际生产力规律。这没有多少新意。 他的特点是对资本利息的解说,企图把杰文斯的资本概念,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率和屠能的边际生产力论统一起来,使分配论具有一种统一形式。 他认为,资本(实指生产资料)唯一的功能在于使生产从始至终能经历一段时间。因此,“时间”因素是资本概念的核心。 他又认为,资本实际上是蓄积的劳动和土地,即过去的劳动和土地的产品,只是现在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于土地和劳动的形式罢了。 据此,他合乎逻辑地把资本生产力归结为蓄积劳动和土地的生产力。 维克塞尔认为,“现在劳动和土地的某一数量的储存的同类资源的同一数量所代替,在许多情况下都有使生产力增加的倾向”。 再加上自由竞争、收益递减规律、生产期间和资源的合理安排以及静态分析等条件,他认为,“储存的劳动和土地资源的边际生产力要比现在资源的边际生产力为大······利息则是储存的劳动和储存的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与现在的劳动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的差额。 这样,他就在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基础上改进了一步。
威克斯蒂德,英
菲利普·威克斯蒂德,Philip Henry Wicksteed,1844-1927 他对杰文斯的理论有所修改和发展。 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论。 他的观点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这主要表现在: ①边际分析的精深 ②边际主义的成本曲线和分配规律方面。 个人经历: 毕业于伦敦大学,1874年起任街道教会牧师,在其后20年中成为此教派的领导人物。 他学术爱好广泛,对文学、哲学、社会学均有兴趣,他还是当时极有名的中世纪史学家。对学术的热忱使他1897年辞去牧师职务,专心从事经济学著述。
著作
《分配规律的协调》(1894年),只出售了两本, 该书比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1889年)更早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他认为以往的分配规律问题互不协调、不周密,主张“用一种共同的说法来表述各要素的分配规律”。“如果每个要素所提供服务的客观尺度能够在它的边际应用上发现出来,那么看来就有了协调各种主张的可能。” 威克斯蒂德将分配论同边际效用价值论相联系。他认为,“交换价值规律本身就是社会一般资源的分配规律。” 《政治经济学常识》(1910年),受到帕累托和埃奇沃思的高度评价。《常识》是将边际理论的技术与哲学的杂乱论述进行非数学的极细致的分析。
威克斯蒂德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学说
威克斯蒂德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用意与克拉克一样,都是反对和否认剥削观点,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
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论的最大特点
威克斯蒂德分配论的最大特点是认为,如能证明按照边际效率决定各要素分配份额,正好把全部产品分光,就最终说明了各要素分配规律的协调一致,也就进一步证明了边际生产力论的正确性。
关于边际生产力的一般分配规律
前提条件: 他认为,社会的总欲望和总满足(S)可看作各种商品或服务(A,B,C,D···)的函数,即S=F(A,B,C···) “每个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换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或服务的微小增量的增加或撤销,对该共同体(即,全社会一引者)总满足的影响(假定其它变量不变)。 支配任一商品或服务(k)使人得以对共同体提出要求,这种要求取决于ds/dk这个比例(它表示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这种商品或服务的总量的交换价值就是(ds/dk)k。ds/dk实际上就是作为满足的产生者(K)的边际效率或重要性。” 关于边际生产力的一般分配规律: 威克斯蒂德认为,“如把被分配的某种产品(P)看作各种生产要素(A,B,C.....)的函数,那么,每个要素的(边际)重要性就取决于该要素的微小增量对该产品的影响(假定其它变量不变)。 这就暗示着,任何要素(K)能够坚持共享(否则就有撤回的危险)该产品的比例将是dp/dk(每单位),它的总份额将是(dp/dk)k.”。
欧拉定理
即:如果产品是各生产要素的函数,即 P=F(A,B,C···), 则各要素增量(增量单位x边际效率)之和,应该等于产品总增量价值,或各要素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即, ΔP=(ΔP/ΔA)ΔA+(ΔP/ΔB)B+… 或者 p=(ΔP/ΔA)ΔA+(ΔP/ΔB)B+… 假定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 P=F(A,B,C···), ΔP=F(ΔA,ΔB,ΔC···), 便可从中直接引出该公式成立的结论。 后来称此为“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 威克斯蒂德虽然也以生产函数具有线性齐次性质为假设,但他没有从中直接引出结论。其论证较繁复,但结论一样。
克 拉 克 美
克拉克,美,1847-1938 创立美国理论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
著作
《财富的分配》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来居上,但由此引起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 为了反对和取消工人阶级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辩护理论为之服务。 以制度学派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以理论学派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就适应了当时这种社会需要。
理论地位
克拉克的理论是在美国传统的阶级调和论和边际主义基础上提出的。 克拉克除去创造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之外,还有“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他在《财富的分配》一书的序言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收入的分配是受着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个规律如果能顺利地发生作用,那末,每个生产因素创造多少财富就得到多少财富。” 克拉克的一些理论原理和方法,现在仍然保留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中。 以往的“边际效用”分析被运用于价值论范畴,而没有充分具体地说明分配领域;克拉克则把边际分析方法加以发挥,具体运用到分配领域,并由此说明阶级间的调和。
经济学三分法
克拉克认为,研究分配“就等于研究各别的生产,这就是分析创造财富的功能,寻找协同生产财富的三个生产因素对于它们共同生产的产品各别所贡献的份额。每个生产因素在参加生产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 于是,他由此出发批评了传统的经济学四分法,主张通过研究分配去研究生产, 并由此提出新的经济学的三分法。这方面他似乎也受到孔德和约翰·穆勒的启发。 克拉克把这种分类法做为其整个分配论的方法论前提。
一般经济学
是研究“一般的普遍的规律”的。 他认为一般的、普遍规律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没有交换和组织时的生产与消费,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发生作用。其正确性也无须加以证明。
静态经济学
(2)静态经济学是研究静态条件下的经济规律。 “静态”是指交换和其它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活动方式不变,即人口、资本、生产技术和方法、产业组织形式、消费者的欲望倾向这五种因素不变的情况。 静态条件下的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就是所谓“静态经济规律”。 克拉克认为,上述静态条件中的五种因素如发生变动,那就是经济的“扰乱因素”, 而阻碍自由竞争和资本、劳力自由转移的因素,则是“摩擦因素”。 真正的静态是完全抽象掉“扰乱因素”和“摩擦因素”的。
研究静态经济学的重要性
虽然,现实中并没有这种静态条件,但在经济分析中,必须假定如此。 因为只有在理想的假定静态中,才能找到自然的、正常的经济规律,发现价值、工资和利息的基础,才能真正捕捉到决定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此外,充分自由竞争下所达到的均衡状态,也是很接近静态状况的。 克拉克认为,全部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基础和中心,就是静态经济学。
动态经济学
(3)动态经济学是研究“动态经济规律”的, 也就是研究在经济中已经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而且人口、资本、生产方法、产业组织形式、消费欲望及倾向等都发生变化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克拉克认为,动态是静态被扰乱因素和摩擦因素破坏、干扰的结果。 现实社会是变动的,因此,研究动态更符合实际。可是,没有动态中的干扰,自然规律就会纯粹地起作用。因此,应该排除干扰和阻力,去研究静态经济。
→
三类经济学的关系
克拉克认为,一般经济学是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前提。 而在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中,静态分析是基础和中心。静态是抽象,动态是具体,静态是前提和基础。“静态势力决定标准,动态势力引起变动。”
《财富的分配》中的三类经济学
《财富的分配》主要分析静态。 结合分配论来说,静态分析是说明分配论的基础,动态分析是说明分配规律在若干阻力和干扰下的变形。 从研究的比重看:《财富的分配》的第一部分是一般的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结论和归宿。 其分析方法也分为,一般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评价
克拉克的三部分划分中, 其一般规律并没有真正说明人类社会的普遍经济规律。 其静态分析,则一方面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特征、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又把静态当作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和自然状态。 此外,他认为,静态是常态,动态是向静态过渡,静态是绝对没有矛盾和冲突的观点,也都包含着错误。 其动态分析,同样只表现了一些经济因素在数量上和生产技术上的变化,而回避了更深刻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本质问题。
边际 生产力 分配论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工资论和利息论 分配理论是克拉克研究的中心问题。 他把分配作为“社会经济”的范畴,把分配规律作为“社会经济”的规律。 下面,就研究一下克拉克分配论的核心,静态的“工资论”和“利息论”。
前提
区分三类社会收入
区分三类社会收入:工资、利息和企业家利润 工资包括工人的报酬、企业家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报酬; 利息则是货币资本家和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收入; 企业家利润是商品售价扣除补偿成本后的收入,再扣除工资和利息所剩下的余额。 这实际是指企业的超额利润,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静态经济学中是没有它的地位的。静态中只有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 因此,克拉克重点是在静态中,研究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的基础,以便说明它们各自的来源和标准。 至于地租,克拉克则认为这是利息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
分配论所依据的一般经济规律
(1)个人经济生活是以自然物质为手段,间接为自己服务的过程。这种“手段”即财富。任何经济制度下,人们总是以物质做媒介来为自己服务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产用相等规律是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规律。 (3)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递减规律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1. 边际 生产力理论
这里,克拉克是以“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说明的。 其“边际生产力论”其实是“生产要素论”、“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论”的混和物。这种理论认为:
(1)各要素都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
(1)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因而各要素都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都应该从生产成果中获取相应的份额。
(2)要素的生产力随要素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2)上述三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都是随要素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 克拉克把这一规律具体化为静态下的“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
“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单位连续增加的工人所提供的产品会越来越少,因为每个工人相应的技术装备条件恶化了。
“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工人人数不变的条件下,每单位连续增加的资本所能提供的产品,将因其使用的工人减少而递减。
(3)以边际量作为决定分配的自然标准
①社会收入由相应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他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工资的自然标准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工人的边际产量决定。这个标准也决定了处于劳动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条件下全部工人的工资水平。 同理,他认为,利息的自然标准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边际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该标准也决定了同样条件下全部资本的利息。 ②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由相应的力量对比决定 他认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则由产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的力量对比决定。
用图24-1表示工资的决定: 假设资本额不变。 AD表示投入的劳动单位。 AB表示第一个劳动单位的产量; A1B1表示第二个劳动单位的产量······ CD表示最后一个劳动单位的产量,也就是边际劳动生产力。 BC曲线表明劳动生产力递减。 该图中,CD决定全部劳动工资率的水平。 克拉克还以这样的相同图形表示利息的决定。他假定劳动量不变。 最后,CD表示资本边际生产力,并决定全部资本的利息率。
2. 的结论及目的
(1)劳动和资本都参与了财富和价值的创造,劳资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反映在收入的提高都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 (2)工资和利息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都受静态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的支配。工资和利息谁也没有互相剥削,它们都按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取得本身应有的份额。这样,资本主义就是可以为人们接受的。
影响
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接受了克拉克的观点,认为: (1)工资由劳动者人数和边际劳动生产力决定。工资与劳动人数成反比,与边际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2)当劳动生产力不变时要提高工资就得减少工人,要消除失业就得降低工资。他们认为在短期内,边际劳动生产力是随工人人数增加而递减的。 这就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留出了一个发挥作用的通道。 (3)增加投资会提高利息和工资,所以应降低放款利息,鼓励投资。
3. 评价
(1)资本生产力递减,与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观点相近。 生产要素并不是价值实体,也不是价值源泉。资本本身可以成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但不能等同于生产力。 (2)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随着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不断增加,相应地可能会在产品上会有递减现象,但不是任何条件下都会如此。 即使在这种递减的条件下,克拉克的这种无条件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总是有个合理比例的。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 (3)克拉克的图示中有两个矛盾: A.按照他的图形,生产资料和资本生产力递减时,就无法表达劳动生产力的递减。反之亦然; B.在劳动生产力递减时,生产资料(资本)就表现出没有生产力。如果工人拿走全部产品,又会和他的理论相矛盾。 (4)克拉克从静态假设前提中,却得出实际结论。这是错误的,它缺乏从抽象向具体的转换。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4. “过渡性利润论”
克拉克把利润仅看作技术改进带来的超额利润,把平均利润看作资本家管理的报酬和工资。 他认为,在工资角度上,平均利润那一部分也受支配工人工资的同一规律所支配和决定。这就把企业家从资本家中分离出去了。 此外,他认为超额利润属于动态范畴,是不稳定的暂时过渡状态。竞争会使之消失,分别归于工资和利息之中。 由于利润是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差额,与生产无关,它是社会进步造成的额外收入,是一种流通过程的现象。 因此,工人没有必要为利润而发动革命,只要生产发展了,自己的利益就达到了。这种观点当然是一种否认剥削和革命的论调。
5. 关于团体的收入分配问题
克拉克也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对此加以说明。 他认为,团体收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价值),而后者又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效用。 这样,他就彻底以边际原理去说明分配问题,从而建立了一套边际主义分配理论。
简单评价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于有关的经济学说或思想进行比较适当的分析或简单评价,或者指出其可资借鉴的意义,或者用以说明某个问题。
理解
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能够较全面正确地把握某一经济学说或某一经济观点的基本要点的意义,或者经济学说或者要点之间的正确联系。
识别
能知道有关经济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或要点,并能给以正确的说明和表述。
了解
一般地知道有关经济学说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并能给以大致正确的说明或表述。
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