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招第七章: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教招第七章: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导图,分课程概述、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的实施等。
编辑于2021-09-06 21:12:07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涵与类型
内涵
课程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词源
我国
唐孔颖达 伟大的事业
《毛诗正义》”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汉语文献中最早记载课程
宋朱熹 《朱子全书》 功课及其进程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西方 英斯宾塞 1859《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习的进程
课程源于拉丁文,意味跑道
课程诞生 美,博比特1918《课程》出版,标志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定义
广义 教育内容+课程
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 某一门课程
类型

组中分,管三级,阴两现,学鼠精,选了必死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

社会 影响最持久、最深刻

儿童 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兴趣和需要)

知识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

内部
直接制约着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内理论,否定外
课程传统 历史延续性:删减增补
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编制、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自身螺旋上升、不断进步
不断在扬弃的过程,不断在否定自己的过去,重复自己历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内涵

概念
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积累性
整连吃鸡
分类
知识与技能
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学习
获得方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要求

系统化
根据课程目标的系统特性,用系统的方法来设计目标
分析要素(教师、学习者、环境)

基本要素/环节
综合考虑
具体化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
如何教

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得怎么样
教学评价
系统化
课程目标的层次划分是以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二者有密切关系
纵向:从低到高

横向:个体差异
成体统
课程结构
三级管理模式 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小学:以综合为主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必修+选修)
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高中
信研社劳
国家必修
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基本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钥匙)
课程内容
 
特定的教育价值观+课程目标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一步,从整体上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规定

学校的性质
培养目标
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
各阶段的教学进度 非每堂课的具体教学进度
课时安排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内容
  
学校的培养目标
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
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
开设哪些科目属于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学科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
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建议
地位
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内容
 
前言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基本理念
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分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学段
学习领域+水平
目标领域+等级
主题分级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教科书 (课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教科书
《语文书》
课本
教材载体 印刷品、幻灯片、录像带、录音带、磁盘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材包括
教科书
讲义
教材的主体部分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课程内容的取向
课程内容即教科书或学科知识 传统观点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博比特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

课程组织
取向
学科取向 根据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学习者取向 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社会问题取向 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

混合取向 以上三方面的统一

课程组织方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内涵
广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 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得产生影响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组成部分
类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教师层面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素材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
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层面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
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校资源
社会层面
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内涵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从小学到高中,国家,必修
【2019年 辨析】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 的必修课程,所有年级的课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辨析
跨学科实践课程

动态开放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自主性
实践性

开放性
整合性

连续性

十只莲花开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考察探究
社会服务
设计制作
职业体验
五只烤鸡
课程改革
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概括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广的一次课程改革。
课程功能改革 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改革
九年义务,小学+综合、中学+分科综合、高中+分科
均综选
课程内容改革
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
要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学习和经验,让学生终身学习
课程实施改革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的能力。
理念改革
方式改革
后面会提到
课程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的现代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
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观)
课程管理改革 课程三级管理体制

第八次课程的改革价值追求
基本价值取向: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灵魂
教育公平 所有适龄儿童平等+高质量
国际理解 国际性和民族性统一

回归生活世界

会生存
从课程内容把科学、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都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关爱自然 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个性发展 为学生创设促进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平生爱国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重建

新的知识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确定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 新课程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的学习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的教师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开放教师
教师发放醋盐
新的教学观
学习者为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关注人
教学者成人
新的评价观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评价功能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指标 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多样化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评价的重心转移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脂肪能评价体重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进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特点

进一步加强了道德教育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
突出了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进的发展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当代世界改革的趋势
政策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统一

内容 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结构 多样化

实施 课程实施研究和教师进修

改革 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内外空间、显隐存在、调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