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点框架,内容包括17到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等方面,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9-07 09:15:28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发展非常缓慢,主要阻力源自于教育自由的积习
初等学校由国教会掌握,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
慈善学校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
教师不是专门的职业者,多为手工业者,教堂人员,老年人充任教师地位低
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平民儿童
举例,如免费学校,平安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
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形式有文法学校,公学,学园等
文法学校
历史悠久,普通学校类型私立初等学校收取学费,学习简单的读写算
公学
含义: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学生在公共场所接受的中等私立教育典型贵族学校
主要特点
教育对象,贵族子弟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深入学术型大学
师资和条件师资及教学设施条件更好,收费更高
教育年限五年
教育内容古典语言的学习,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体育,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教育经费大贵族集资构成
管理权:公学是于私立学校,不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干涉
评价:为英国培育了很多精英人才,被誉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局限性:但公学只满足贵族子弟的需要,不像平民开放,是教育不平等的产物
学园
约翰弥尔顿设想的学校
高等学校
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古老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象征,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19世纪
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发开创了国家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初等教育
导生制:贝尔卡兰斯特制也称互相教学制
工厂法
该法案规定9~13岁,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两个小时的义务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主要内容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地方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性初等教育
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评价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到1990年,英国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基本沿袭了18世纪的传统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
伦敦大学学院设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内容:学院以自然科学的学科为主,不再实施宗教教育主张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评价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是科学教育,步入大学的讲坛,高等教育从此面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大学推广运动
主要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者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中去。如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古典大学自身改造:学习自然科学,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强化社会服务:讲座
20世纪上半叶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巴尔福教育法
主要内容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
评价
促成了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当地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该法案首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推动了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育与费舍教育法
主要内容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
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并向14~16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一定的学习课程和教育训练
评价
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行全国统一计划的可能性
但是该法案并没有结局,面向所有儿童的中等教育问题虽然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但并未触及英国的双轨制实质问题
中等教育的变化
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
哈多报告
主要内容
儿童在11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称为初等教育
儿童在11岁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均为中等教育,重点教育阶段分设四种类型的学校
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拔性考试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评价
优点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衔接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明确了提出出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局限性把中等教育分为四种类型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这又反映了英国传统教育双轨制对改革的影响
斯宾斯报告
主要内容
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为三轨及文法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是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
坚持哈多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各类中学之间建立对等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了设立一种兼有文法,现代技术学科的多科性中学的设想
评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基本上形成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人人接受中等教育的观念已经为社会所接受
199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
主要内容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评价
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合作伙伴关系
下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中等教育
20世纪下半叶
全方位改革:《1988年教育改革法》
主要内容
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实施全国统一考试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考试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
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规定建立一所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专门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
在高等教育方面,废除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评价
不仅涉及问题广泛,主题重要,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动摇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方案,对英国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初等教育的共同化水准和多样化结构
共同化水准
是指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均致力于实施国家课程实施国家统一考试,实现提高全国教育水准这一目标
多样化结构
是指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是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均把推进公立教育学校多样化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多样化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家长的自主择校权
评价
初等教育的改革体现出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控制,促进了市场化督导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的改革
罗宾斯原则
指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成为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英国创办了颇具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开放大学
詹姆斯报告
提出了一项全新的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计划,即著名的师资培训三段法
把师资培训分为由个人高等教育值钱教育专业训练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构成的统一体
评价提高师范教育地位,加强对师范教育的管控师范教育应由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的体制转变为非定向体制该报告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教师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英国的教师教育宪章
雷弗休姆报告
主要内容
招生: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加快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振兴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调整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职业化多变化发展需要
管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的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已承担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课题
奖金,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等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求废除双重制但该法案并没有完全废除掉双重制
《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主要内容
国家学位授予委员会赋予多科技术学院学位授予权,同意将多科技术学院改名为大学,具有和大学相等的地位
该法案统一了拨款机构,将教学和科研拨款分开
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审查和质量评估
评价
该法案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机构变革的分水岭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彻底终结与新型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框架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的《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内容
反思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成果
出现的一些问题
高等院校规模小,入学机会还是不能满足大众求学的需要
国家拨款虽然多,但平均到每个学生就显得很少
高等院校的教育具有一元化形象,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索取,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关于21世纪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强高校为终身学习的理念服务
加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提高高校对个体发展和国家的回报率
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评价
被普遍认为是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第一个全面回顾与反思英国高等教育,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战略构思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提出的多项英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