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知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思维导图。本思维导图记述了中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表象与想象。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实施与评价,包括教学实施概述,教学模式、策略和媒体,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美术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结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美术之艺术概论,包含本质论:艺术的特征、美术的本质;门类论:存在方式、感知方式、创造方式;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认知过程
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选择功能(看什么),保持功能(看多久),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无意注意,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规律:主观个人状态,刺激物本身特点
有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规律:间接兴趣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条件/规律:直接兴趣、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品质
注意的广度(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注意的分散(分心),被动,无意识,消极
注意的分配,一心多用
注意的转移,主动转向,有意思,积极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简答】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单一器官)在人脑中的反应
种类
内部,外部
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从无到有的人里
差别感受性,从有到更的能力
感觉阈限(量)
绝对感觉阈限,从无到有的量
差别感觉阈限,从有到更能量
★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肤觉适应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先吃药再吃糖更甜)
感觉后效(直视太阳后的视觉黑点)
不同感觉
感觉补偿作用(瞎子听觉更好)
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引起多种感觉)(红色温暖,蓝色冷)
知觉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直觉、似动知觉
错觉
★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知识经验与对象
恒长性:条件变化,对象不变
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感知者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种类
按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原理、规律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
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秒以内,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分钟左右,7±2个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很大/无限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这么做)
记忆过程意识参与
外显记忆(有意识有目的)
内隐记忆(无意识无目的)
记忆过程
识记
开端
保持
第二个环节
回忆或再认
是否再现。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在眼前
★遗忘
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得不到强化,没复习
干扰抑制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动机说:情绪或动机的压抑
提取失败说:缺少线索,舌尖效应
同化说:高级代替低级
规律
学习之后立即发生,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简答】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简答】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度,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由……推测出……
概括性:由……总结出……
品质
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符号
逻辑性
直觉思维:突然顿悟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指向性
辐合/聚合思维:唯一答案
发散思维:多个答案
创新程度
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最基本形式/成分
判断: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中心环节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
问题情境/呈现方式
心理定势(惯有思考)与功能固着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答】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简答】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宽松的心理环境,留有充分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头脑风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表象与想象
定义
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无意想象:无目的,不自觉
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
再造想象(读者)
创造想象(作者)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
丰富表象储备
积极思考
增加知识经验
有目的的训练
积极的幻想
人才请发誓 任材情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