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文史【30诗歌2.8】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文学史第二章,30年代文学,第八节,诗歌创作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了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编辑于2021-09-18 13:50:3330年代文学
诗歌创作
识记
3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30年代新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严酷政治环境之下不同诗人的不同政治态度和思想反映,多少决定了诗歌派别的分野。上一个时期的现代新诗主要是在思想启蒙的高潮中产生,并且是在与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合流中发展起来的,诗歌潮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不同的诗歌形式的探索来决定的。而30年代,却更多的是由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诗歌流派。大体上说,活跃于30年代中国诗坛的,主要有三股诗歌潮流,即政治抒情诗歌、唯美诗歌和乡土诗歌
30年代主要诗歌流派及其代表性诗人和作品
政治抒情诗歌
代表性诗人:郭沫若,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
作品
郭沫若诗集《恢复》
殷夫: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作品:《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
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曾对殷夫的诗歌以高度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剑,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趋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的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所,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中国诗歌会”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蒲风作品: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
唯美诗歌
主要是指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歌创作
新月派
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人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
现代派
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
乡土诗歌
以艾青、臧克家、田间为代表的诗人
田间: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等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10)
臧克家: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运河》(1936)、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等
茅盾给《烙印》的评价:“《烙印》的二十二首诗只是用了素朴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朱自清说“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领会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殷夫的诗作表达了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将他的代表作称为“红色鼓动诗”
写的比较动人的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艺术特点
在艺术上,殷夫能注意真情实感的表现,并且能给读者以情感的陶冶和美的愉悦
在诗歌取材上,他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有时还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殷夫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议论性能够较好的结合,既精警凝炼,又有一定的大众性,语调激越,节奏铿锵
“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及其创作
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
1933年创办了《新诗歌》旬刊,其发刊词称:“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成为大众的歌调”。
他们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在现代诗歌运动中有着很大影响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
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
政治抒情诗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二是“中国诗歌会”的诗人
郭沫若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
《恢复》中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的,格调高昂、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
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
这些诗歌大多是呐喊式的政治鼓动,在表达对国民党统治的强烈愤懑、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的同时,常常有着标语口号话的弊病
殷夫的诗作较出色,他的政治抒情诗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殷夫: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作品:《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
中国诗歌会
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
30年代唯美派诗歌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
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
1931年9月,陈梦家在其所编选的《新月诗选》的“序”中指出:“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我们只为着诗才写诗”,此可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
由于大革命理想的破灭,后期新月派诗人为了逃避黑暗的现实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转而主张纯粹的自我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
总体上,他们的创作倾向是远离时代和人民的,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严肃认真的艺术追求和唯美的艺术观又使他们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便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
现代派
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
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
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
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
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
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
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30年代乡土诗歌的创作
艾青、臧克家、田间
他们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乡土人生,又能注意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既不像“中国诗歌会”的诗人那样图解政治,又不像唯美派那样常常形式主义地玩弄技巧,因此,个性意识、时代内容、艺术形象及艺术形式能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结合
臧克家诗作注重表现中国的农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田间和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也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
田间
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
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是这一时期田间诗作的主要特点
艾青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10)
艾青吸收象征派诗歌的抒情艺术,以宏阔的胸襟、广泛的题材、深邃的情感、自由的形式和象征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运用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诗歌创作
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1929),此后又有《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四部诗集出版
成名作是《雨巷》,发表于1928.8《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诗作发表后,作者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艺术成就
臧克家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
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他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思想特征
其所自称的“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切实、冷静而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他与中国农民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
艺术特点
臧克家的诗作凝炼集中,往往篇幅简短,却有很大容量
臧克家讲求意境,他的诗往往深沉含蓄,在冷静。客观的描述当中蕴涵着强烈的情感
臧克家受到中国传统诗词的深刻影响,非常注重文字的推敲与提炼
另附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象征、优美的旋律和流荡的节奏是《雨巷》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色
注重表现诗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是戴望舒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特点
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是1929年以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
戴望舒的诗歌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他的诗情,往往都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暗示与表达的
抗战以后,戴望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社会性、情绪激昂,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