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论和辩证法
马原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详细知识点整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1-09-19 10:21:02第 二 章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的本原
何者为第一性
物质(唯物主义)
根据 物质观的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将物质归结为原子 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人具有机械性,人的意识不发挥作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观
精神(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是
可知论
否
不可知论
世界的存在形式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和不断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 辨证关系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与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物主义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性质: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稳定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运动观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 时空的无限、有限和相对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空观
实践
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也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观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由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 3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4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对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1 从实践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元论的观点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观念性,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原因: 1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发展与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的 五个环节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1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 3 两者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对原因具有反作用 4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本质与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范畴 1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 本质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感知 3 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相和假象,假象不等于错觉 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与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法的关系范畴 1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多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2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必然与偶然: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1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2 两者的区别表现为: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现实与可能: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1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同一性的作用: 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 矛盾双方的斗争存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2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方法论: 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些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3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中处于被支配的方面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质变和量变 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含义: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似乎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实际上这是向更高阶段的"回复" 方法论: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个运用
矛盾分析法
1 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5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四对辩证分析方法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抽象与具体:属于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感性的具体、抽象、思维的具体(理性的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五个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 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解决矛盾 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创新 底线思维能力:严守原则,坚守底线
三个“统一”
四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