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脑图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梳理了情绪的一般概念、情绪与脑、表情、情绪理论、情绪的调节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1-09-20 21:09:51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情绪
情绪的一般概念
情绪的含义与功能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和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主观体验
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研究一般采用自我报告法
外部表现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
面部表情
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组成的模式
姿态表情
是指面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
语调表情
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表达的
生理唤醒
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控制
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机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情绪的机动性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的两极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情绪维度理论
三维理论
冯特
19世纪末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施洛伯格
20世纪50年代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
普拉切克
20世纪70年代初
强度
相似性
两极性
四维理论
伊扎德
愉快度
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
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意志等成分的激活水平
激动度
表示个体情绪出现的突然性
确信度
表示个体能胜任、能承受的程度
情绪的分类
情绪的几种分类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由不同的适应功能
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普拉切克八种基本情绪: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信任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包括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弗瑞迪克森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范围,增强行动效能。对认知有组织功能,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作用
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是指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情绪状态时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心境
指人比较平静(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
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由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
应激
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境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应激状态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适应性综合征
动员
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阻抗
时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的突变
衰竭
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须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
情感
道德感
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宽慰;对别人的爱国行为产生崇敬、钦佩的情感
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美的感受带有时代的特征,也有个体的差别
理智感
指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解决了问题时的喜悦等等
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前额皮层
正常人的研究
在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情绪障碍的研究
左侧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感有关,右侧PFC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感有关
杏仁核
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时很重要的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的部位,既接受外部刺激向上传递,以激活情绪状态,又接受来自中枢的信息,向下发送冲动引起情绪的各种外部表现,是一个中转站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消极的厌恶和恐惧情绪增强了右侧前额叶和前颞叶的脑电活动,而积极的愉快情绪引发了相反的不对称的激活。左侧颞叶的激活强于右侧颞叶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人美的激情提供了生理的燃料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情绪与分泌系统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情绪与唤醒模式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状态,这种状态会增加情绪的体验
表情
面部表情
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艾克曼的实验表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汤姆金斯假定存在八种原始的情绪
兴趣、快乐、惊奇、痛苦、恐惧、羞愧、轻蔑、愤怒
姿态表情
身体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变化
手势表情
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语言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
感觉反馈
人们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表达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
情绪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的外周理论
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些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结果
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中产生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的丘脑理论认为,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丘脑再把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体验,同时又传至交感神经,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增多,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时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时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生理结合说)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相应的环境因素
实验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情绪唤醒模型
第一个亚系统
对来自环境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
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减力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
实现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认知,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
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厉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次评价
指人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个差事等
再评价
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情绪是分化的,不同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他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即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害羞与胆怯,它们组成了人类的动机系统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知觉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以及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的定义
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种,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具体情绪的调节
积极情绪的调节
消极情绪的调节
唤醒水平的调节
包括个体对高、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的特征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可能由多种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它们按等级组织起来,下级环路镶嵌在上级环路中。上级环路倾向于与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连,而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具有个体差异,一般是按个体的愿望来调节的。情绪调节还可能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情绪调节的类型
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
源于个体内部,如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
外部调节
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
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
指对消极情绪进行的调整和修正
维持调节
指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积极情绪
增强调节
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的调整
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当情绪调节是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
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的过程
格罗斯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或原因调节
情境选择
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
情境修正
指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
注意转换
指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包括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认知改变
指选择对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种解释对特定情境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影响
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或反应调节
情绪调节的维度
生理调节
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模式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
认知调节
人际调节
情绪调节的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
也叫情境选择策略,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
控制和修正策略
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
注意转移策略
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
分心使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当前的情境中转移开
专注使对情境中的某一个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
认知重评策略
即认知改变,个体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
表达抑制策略
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合理表达策略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