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讲述了个体发展、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中老年时期的发展。
编辑于2021-09-20 21:12:59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人生全程发展
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根据个体的年龄和主要的发展任务,可以将一个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人的心理发展,不管是感知觉功能的发展,还是语言功能或运动技能的发展,都存在关键期。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类的语言习得同样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与脑的可塑性密切相关
敏感期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染色体、DNA、基因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染色体内的遗传物质来实现
行为遗传学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外在因素
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法
在一段时间内(一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这种研究叫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优点
可以了解研究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
缺点
纵向研究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研究者的极大投入
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被试会逐渐流失,而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意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横断研究法
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作一个“群体”
优点
横断研究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过多、而且较容易流失被试的缺点
缺点
各个群体收到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群体—连续研究法
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它的研究方式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
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胚芽期
胚胎期
胎儿期
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因素
婴幼儿的发展
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触觉
视觉
听觉
儿童期的发展
青春期的发展
语言与认知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获得的理论
学习论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语言活动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强化论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是学习和强化的结果
模仿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另一个学派,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但是婴儿对成人的模仿不必是即时的,也不必是一一对应的。婴儿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先天论
乔姆斯基认为,不同语言间存在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即普遍语法,而且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普遍性。基于此,他假设人脑具有一种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作“语言获得装置”(LAD)。外界提供儿童原始的语言材料,经语言获得装置进行加工,儿童由此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并转换生成他们的内在语法体系。正是由于LAD的存在,才能解释为什么婴儿只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理解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句子,并创造出大量的新句子。但是先天论很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语言获得中存在个别差异
语言发展的阶段
刚出生后
能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
9-12个月
说出第一个单词
18-24个月
出现双词话语
3-4岁
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
7岁前
获得完全符合语言的口头语言
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
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考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一阶段,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的认知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客体永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能力称为符号功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事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最典型的标志事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地思考活动。前运算阶段地儿童可以形成对事物地初步符号表征,但他们地认知获得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使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事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与顺应。同化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个体和环境达到平衡,平衡只是暂时的
社会性发展
依恋行为
含义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类型
安渥斯等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逃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
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实验设计
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母亲回到房间,陌生人出去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最后母亲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道德他律阶段(5~8岁)
儿童道德判断是僵硬的、简化的。通常指从行为的结果做出道德判断,而很少考虑行为的动机;将人的行为简化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这时儿童还难以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他们相信规则是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道德自律阶段(8~12岁)
儿童开始能够设想他人的立场,以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开始认识到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不止一种,道德判断开始呈现多样化;儿童开始重视同伴和自己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知到没有绝对不变的道德原则,规则是人定的,也可以由人来修改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习俗前道德时期(4~10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尊重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习俗道德时期(10~13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后习俗道德时期(13岁以后)
道德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出生12~18个月
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
1-3岁
自主对羞愧、怀疑: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或怀疑
3-6岁
主动对内疚:儿童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为失败所击倒
6-12岁
勤勉对自卑: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
12-19岁
同一性角色混淆: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克服自卑情绪
19-25岁
亲密对孤立:成人寻求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事业定向
25-50岁
亲代性对停滞: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于下一代
50岁以后
自我统合对绝望: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便可以面对和接受死亡,否则陷于绝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主张人——尤其是在儿童阶段——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榜样的方式来学习的,学习者是主动的个体。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即通过他人的行为从而掌握运动技能、习得态度和其他行为,这一学习又可以称为榜样化。同时,儿童也会从行为者的行为结果——强化与惩罚中进行学习,班杜拉将这种强化称为“替代强化”:当儿童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时,更倾向于自己表现出这种行为;当行为受到惩罚时,倾向于较少地表现这种行为
班杜拉还提出了内在强化的概念,也就是强化来自个体内心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地向他人学习获得的,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模仿。对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使儿童做出某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本身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内在的与外在的)又塑造着儿童未来的行为
中老年时期的发展
中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
中老年时期的生活适应
健康问题
终生学习问题
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面对死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