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下图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史,包括私人讲学的兴起、教育论述、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等方面,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1-09-28 15:21:09春秋战国时期
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学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封建私有制逐渐代替井田制,奴隶制逐渐瓦解,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就是私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贵族的世袭制导致贵族子弟不重视学问,这就导致官学衰落;周天子的腐败无能,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知识分子为了谋生,到民间进行教学,并将典藏在宫中的文物、礼器和乐器带到民间,这就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士阶层的出现,养士之风盛行
士阶层在奴隶制时属于贵族的下层,到封建制时转化为平民的上层,士阶层中不乏拥有许多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诸侯国为了扩张势力广搜人才争相养士,大批的自由民想要成为士,培养士的私学机构开始出现,导致私学开始兴盛。
意义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
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职业。
更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私学的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六艺,而是培养各类人才;教育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扩大了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私学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
促进了百家争鸣。
各家各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
提倡思想自由。
自由讲学、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开辟教育史新纪元。
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平民通过学习上升成为士成为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百家争鸣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各学派之间立场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相互影响又相互吸收,推动了中国文化学术思想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有多少学派就有多少家死穴。在诸多学派中,儒墨道法四家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最大。
稷下学宫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稷门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个中心与缩影,是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在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是属于官学;但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是由各家各派自主主持,官方不多加干预,这就体现了私学的性质。
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讲学
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生自由求学拜师,学无常师;定期举行学术集会,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和研究;学生守则-弟子职将教学活动更加制度化,教学活动十分丰富。
著述
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体现在一个家各派的思想交锋,另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
育才
稷下学宫当时大师云集,吸引各方学者前来求学,通过大师的讲学和著述,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咨政议政
稷下学宫的另一大特色是政治色彩鲜明,为各家学者提供一个固定的议政场所,议政作用突出。
特点
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地位平等,欢迎游学来去自由,自由择师学无常师,相互争鸣与吸收。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
不治而议政,学者既不担任具体职务,也不加入官僚系统,但是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他们在地位上与君主是师友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经济待遇
学者们的俸禄相当于士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做学问,这也是稷下学宫长期兴盛的原因之一。
管理规范
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
各家各派在学宫进行思想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当时的学者敢于蔑视王公大人,能在学术和政治领域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
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著述育才议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出了他的成功之处。
教育论述
大学
简介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首,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是论述大学之道的文章,主要内容由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过程和要求做了完整而明确的概述。
内容
三纲领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所谓在明明德,就是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所谓在亲民,就是由己推人,从事治民,治民要亲民;所谓在止于至善,就是要求每个人要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即每个人在不同身份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六德六艺之类的经典;致知就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旨在综合而得到最后的启迪 。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指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都要纯正;正心就是不受情绪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评价
三纲领和八条目具有层次性,环环紧扣加以推演;对人的要求是从低到高由内到外的;具有易解性和可行性;体现了对人的高道德要求;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中庸
简介
是礼记中的一篇,为四书之一,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人生哲理和修养问题,为思孟学派所著。
内容
性与教
中庸开篇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叫做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实行的叫做教。所以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展,必须要依靠教育。
中庸
孔子认为,中庸是对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即两端执其中和中和,就是说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中庸还提出了两条人自我完善的途径,第一条是自诚明或尊德性,指发掘人的内在天性,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第二条是自明诚或道问学,只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从而达到人内在本性的发扬。无论是哪一条途径,都说明人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和内向省察以有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学问思辩行
具体内容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的阐述,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评价
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准则与方法;他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完整表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庸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学记
简介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中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内容
教育作用与目的。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道。
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形成良好的智慧和道德,懂得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
对社会。
实现良好政治的途径是化名成俗,具体表现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风俗。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制方面,学记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
学年方面,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1357学年毕为一段,四级,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一级,考试合格后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
视学方面,开学之日,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方面,每个一年考察一次,考察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整个考试制度体现出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教育原则与方法。
原则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及时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适当的安排教学内容。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要融入。
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要注重启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敦促勉励学生,但又不勉强压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咋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指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学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驰劳逸结合,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论教师
尊师重道
学记提倡尊师的原因是,认为所有人都是教师教出来的,以教育为治国之术就离不开好老师,所以要尊师;把为师为长为君作为一个逻辑的过程,使为师成为为君的素质和使命,使尊师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没有教师的教育引导,人们不会懂得相亲相爱。
严格要求
要有渊博的学识;懂得教育成败的原理;要掌握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教与学,相互促进,仅指教师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将其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评价
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的典范;意味着中国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孔子
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论语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教育实践
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的基础
开创私学,他创办的40载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教育作用
对社会。
庶富教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经济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都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优越思想,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它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主要的目的;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教育内容
六艺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居教育的重要位置,其次是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灌输道德教育。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其编订的六经,其中最主要的是诗书礼乐四种,这些教育内容各有教育任务,都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价值。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评价
孔子未将宗教内容列为教学内容,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的理论,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当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之后,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达出来,这时就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一定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以获得进一步地领会。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
训练学生思考的方法
由博返约
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因素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叩其两端
从事物的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注意到了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首位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具体方法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
启示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有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发展。
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还要扩大知识来源,多听多看多问,获得直接经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入认识。
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由学而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其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躬亲实践有教无类办学方针, 广收弟子,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成分复杂,且多数出身平民。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术的进一步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道德教育
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首要位置。
道德教育的内容。
仁和礼
礼是道德规范,强调人必须接受外在行为规范的约束,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忠孝,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可分为忠恕,即消极与积极两方面,强调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
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首先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充实,其次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具体的礼。
道德教育的方法。
立志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树立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能过多的计较物质生活,要为社会尽义务,实现自己的志向。
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重视行,即重视道德实践。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人有好的品德应该向他看齐并虚心学习,见到有人有不良的品德,应该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
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论教师
学而不厌
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并且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诲人不倦
教师应该以教为业,以教为乐,对待学生有耐心有高度的责任和爱。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爱护学生
孔子认为,应该要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且要客观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去传授,应该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应该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的进行学问切磋,不但了解了学生,还提高了自己。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通过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新旧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温习旧知识能使自己积极思考、联想、深化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教师对文化应该要注重传承,又要注重创新。
深远历史影响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回顾孔子的所有教育思想。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他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具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的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孟子
简介
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招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封建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主张实施仁政。
教育实践
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思孟学派以孟子为代表,成为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看作儒学正统,称为孔孟之道
教育作用
性善论
含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又被称为四端。在四心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人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的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作用
对个人
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
一方面教育要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求放心,寻找失落、放任的心灵,把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发扬光大。
对社会
通过教育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的作用。
孟子提出仁政的学说,并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具体表现为五队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极为重视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大丈夫理想人格。
孟子对大丈夫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服从。
其次,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
持志养气
要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和追求,就会产生相应的气。养气,一方面要坚定的志向,二是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
动心忍性
指意志锻炼,特别是逆境中的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前端,但是要经过存养和扩充,才能够形成实实在在的善行和善性。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己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严格要求自己。凡事应该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教学方法
专心致志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教亦多术
孟子十分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法,这就是教亦多术,也反映了因材施教思想。孟子认为对学生应该有的及时点化,有的应该成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受教。
盈科而进
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而是要自己主动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尽信书不如无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遇事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读书不能只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而是应该经过思考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孟子捡十座木格房,木格房里有大丈夫,他装成高富豪,去吃董村饭,专教隐身术。
荀子
简介
荀子,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实践
开创荀卿学派。重视传授儒家经籍,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经典教科书。
教育作用
性恶论
含义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主要内容如下:
性伪之分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伪泛指一切通过后天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人的善是后天习得的。所以荀子指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子并非简单的性恶论者,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合
性与伪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
作用
化性起伪
对个人
人人都可以化性起伪,通过教育的作用,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
对社会
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使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儒者身份,且专长与治理国家的官僚。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的治理国家。
评价
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材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要求人才精于道到而非精于物,道指礼义,物指农工商等行业。可见荀子的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教育内容
六经
荀子以儒经的诗书礼乐春秋维教育内容,尤其重视礼
教学方法
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闻见
这是学习的基础起点和知识来源。
知
荀子认为,学习要善于运用思维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他还具体的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的某一面,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综合分析,择其所是去其所非如实地把握事物关系。
虚壹而静
虚指虚心,不要先入为主,而用已有的知识或间接阻碍新事物的认识;壹只集中精力,专心研究某一问题不要一心二用;静,指排除各种杂念,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行
荀子认为由闻见和知而获得的知识具有假设的性质,要确定他是否准确可靠,必须要通过实践验证。行是学习中的最高阶段。
论教师
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师生关系
荀子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的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对教师的要求
有尊严和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简实作目内方,教师有权威。
墨家
简介
墨翟,世称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也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人。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并与儒家对立,由此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他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工与农肆之人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的个人作用。
提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例,说明教育对人性的塑造。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目的
培养兼士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符合知识技能,思维辩论和道德的要求。
内容
科学知识和思维训练。
科学与技术教育
包括生产、军事科技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子在自然科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心理学和光学,其中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在实用科技知识方面也有很出色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军事和生产的器械制造上。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这一教育包括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他人辩论,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表法
墨子认为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于是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第一表的内容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的内容是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第三表的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是否正确。
察类明故
墨子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他提出了察类明故的命题,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道理要合乎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政治和道德教育
兼爱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非攻
去除非正义战争。
尚贤
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
尚同
统一人们的试听言行。
节用 节葬 非乐
制止费民耗材
非命
鼓励人们自强不息。
天志 明鬼
惩恶扬善,使官员谨慎行事。
文史教育
墨子并不完全抛弃儒家那种以六艺为主体的文史教育,而是认为只需学好对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加实践即可。
方法
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的叩得鸣,不扣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要主动上门说教,使人支持自己的主张。
创造
墨子批评儒家述而不作的主张,提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认为对待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并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反映出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很有创造精神的。
实践
墨子在实践中主张合其志功,即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志是动机,功是效果。墨家认为讲效果就是讲实践,关于实践儒家也倡导,但是儒家只强调道德实践而墨家强调生产,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实践。无论是志还是功最基本的一条都在于利人。
量力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教育方法的人。这里有两层含义: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
道法家
道家
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