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文学基本运动情况
1920.7 陈炘《台湾青年》上发表《文学与职务》
1923.4.15 在东京 《台湾民报》创刊→“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923,黄呈聪、黄朝琴在《台湾》上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汉文改革论》
1924.4 张我军 《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被攻击,又发表《为台湾文学界一哭》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发表白话文学创作
1918 胡适 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1917.2 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1917.1 《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鲁迅:1918.5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创作 ,《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
“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成员):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
创造社
成员:(前)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 ——1925年“五卅”为界—— (后)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
创作宗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主观抒情色彩。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刊物:(前)《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后)《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语丝社
特点: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称号
浅草-沉钟社
成员:浅草:冯至、陈翔鹤 沉钟:原浅草+杨晦、蔡仪
特点: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新月社
特点:倡导新格律诗,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活跃期:1921年新社团出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
“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林纾
《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学衡派
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鲁迅批驳:《估〈学衡〉》揭露其“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的远”
甲寅派
《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①内容上
2)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文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
③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收心理基础
④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