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节教师观的思维导图,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节学生观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是连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称为“三结合”教育或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一)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二)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三)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表现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诗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1)时代性
(2)阶级性(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3、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4、教育具有民族性
5、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五、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2、社会功能的主要表现
社会变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二)正功能与负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1、正功能(积极功能)(有助于)
2、负功能(消极功能)(阻碍)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教育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
六、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是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地位: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美国的桑代克
思想: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三)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思想: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共同缺陷: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思想: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五)交往起源论
代表人物:叶澜
思想: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活动。
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产生
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
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五帝时期),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
学校产生的条件: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P24-25)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4、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最早论述了终身教育
学习的”四大支柱“P27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