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本图讲述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内容有身体发展的特点与培养、心理发展特点、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培养。
编辑于2021-10-01 19:58:37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
阶段性→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别差异性
表现
1.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从群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自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教育要求要因材施教
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看作复杂整体
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机制
1.图示: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图示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示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和顺应:同化:把新的刺激整合进旧的 顺应:整合不了就改变后适应
3.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2.影响认知发展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3.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眼前消失时知道他是离开了 而不是消失来
2.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以下特征
1.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小草疼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3.自我中心
4.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质量守恒 体积守恒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4.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
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 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此理论
2.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里机能转换的过程。 语言是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3.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想要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1.教学在发展中去主导作用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身体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1.小学生骨骼发育与培养
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孩子在坐、立、行、读书时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防止驼背
2.小学生的肌肉发育与培养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
3.神经系统发育与培养
过度兴奋和抑制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4.心血管系统发育与培养
不要让小学生参加过度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心理发展特点
1.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儿童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5岁以后,儿童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订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
2.注意发展的提点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
2.对具体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注意力
5.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比较弱
3.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4.记忆策略形成与发展
4.思维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小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度,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此过度存在转折期,认为为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10~11岁)出现
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1.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认知培养
1.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在观察前做好观察准备。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丰富相应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订观察的计划。
2.在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进行观察,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活动锻炼积极的思维
3.再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帮助学生在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教师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增强活动目的性
3.促进注意转移的能力发展
4.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5.提高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的能力
3.小学生记忆里的培养
1.发展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向小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性的记忆目的和任务,激发其识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意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从而提高其记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其有意识记的发展
2.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机械识记能力,发展其意义识记的能力。低年级小学生的机械识记能力占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点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发展小学生有效记忆的策略。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记忆过程;最后,教师应结合教学,让学生掌握合适的记忆方法。
4.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感知活动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其感性认识
2.重视表象作用,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发扬其四位优势,促进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交给小学生思维的方法,发展其抽象思维。教师可借助只管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根据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科教学中或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有意识地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辅导
5.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教师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现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的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 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通过语言来表现。发展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
5.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