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中学课程
本思维导图是对2021年教资考试中学科目2《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的梳理,主要包括:1.1课程的概念;1.2课程的分类;1.3课程理论流派;2.1课程设计;2.2课程目标;2.3课程内容;2.4课程评价;3.1新课改的理念;3.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3.3新课改的课程结构;3.4新课程评价的改革;3.5新课改的职业理念。
编辑于2021-10-02 11:29:04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1.1心理发展概述、1.2自我意识的发展、2.1认知发展的特点、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认知风格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1.1心理发展概述、1.2自我意识的发展、2.1认知发展的特点、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认知风格等内容。
中学课程
1.1课程的概念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概念
广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1.2课程的分类
按内容属性分
学科课程
分科设置
学科内容,以文化知识为基础
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
代表人物:杜威
按组织形式分
分科课程
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按实施要求分
必修课程
公共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个人选择的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按设计开发主题分
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 的课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
体现了国家对各地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体现国家意志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观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
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 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按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
课程表上的课程
隐性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比如:教育环境、校风、学风、班风
按课程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特殊的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
1.3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传授各学科的知识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夸美纽斯
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心理学化指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
代表人物: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2.1课程设计
概念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地表任务:泰勒
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经验(内容)
3、组织教学经验(方法)
4、评价教育计划(评价)
泰勒原理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标
情境模式
以上两者的综合,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特征和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和其可接受性
口诀: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2.2课程目标
概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 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
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过程与方法目标
突出的是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vs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纵向组织vs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知识逻辑序列
已知到未知,易到难
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界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逻辑顺序vs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内在联系组织内容
关注学科
心理顺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内容
关注人
课程内容的文本 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设置(核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构成: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标准 、教学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作用
编写教材、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主体部分:教科书、讲义
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编写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切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在泰勒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taion)
3.1新课改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3.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改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去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展性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
口诀:方平的关节有内功
3.3新课改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作为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口诀:一研二社两技
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口诀:小综高分初结合 ,综合实践为必修, 农村要为当地服
3.4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内容综合化:不单看学业成绩,还关注多方面潜能
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定性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 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注发展过程:周期性评价
3.5新课改的职业理念
学生观
两独一发
教师观
角色——建促放研
行为——你它我他
教学观
学习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