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
下图整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的知识点,包含文学史叙述、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上人的观念变化过程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本思维导图是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第三章有关文献检索与综述知识的整理,主要包括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类型、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文献检索的意义、查阅文献的目的、过程、方法、原则、文献摘要撰写要求等内容。
本图梳理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第二章内容,包含选题的概述、选题的来源、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区别、对研究主题的评价、研究中的变量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文学史叙述
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
30年代:阶级斗争、社会形式激烈变化——左翼文学
40年代:战争——延安的革命文学
50、60年代:完成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改造——社会主义的新的文学
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改革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乡士文学。)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新世纪文学/网络文学。
文学发展的规律
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时代社会的变化推动文学的发展变化
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人的观念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人自己本身;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欲望
文学上“人”的观念的变化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人学观
1.“天人合一”观念
上古—“天人合一”—顺从天命
周代—周武王天从人愿
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
第一点: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是上天意志的至高权威的执行者和发布者,是不可更改的,所以君临天下就代表着天意,是最高的领导。
第二点:政治体制的设计是按照天数来设计的(三公九卿制)
第三点:天人合一具体到人是人的身体和天体相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证明了天与人是合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2.封建宗法人伦观念
中国是一个宗族社会, 比如福建的土楼,姓陈就是姓陈,姓王就是姓王,他们都是聚族而居,这种宗族的关系是从股商时候确立的
3. (宋明以来的)“天理人欲” 之辩
春秋时期,孔子创儒学,核心是“仁”字,仁是爱人
到了宋代,有朱熹二程把儒家的仁的理念进一步演变成“理”,我们把朱熹提倡的理学,其实就是儒学的第二代发展一新儒学,称为理学,理学的思想很丰富很复杂,我们现在通俗地表述,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思想遭受质疑
首先是王阳明,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理”他从哲学上、理论上把心和理对立起来。
王阳明的弟弟王艮进一步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强调人的心的价值
人性之体就是天性之体
身与道原是一体
以身为天下国家之法
百姓日用条理即是道
李贽进一步提出“道不理人,人不离道”,人道就是天道,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挑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他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他认为卓文君私奔是善择佳偶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大家都以孔子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说的话为是非的标准的话,那正是没有是非)
总结
中国古代“人”的观念:“天人合一” 论、“封建宗法人伦”观念、“天理人欲” 之辩,至明朝中叶到清朝触发了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产生了明清文学,使明清文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又一个伟大辉煌的成就。
明清文学提出的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大的相似之点。
这种文学由于清兵入关受到了扼杀,但后来到了晚清时期,又有人不断追求, 产生了鸳鸯蝴蝶派、四大谴责小说,这股文学发展的势头到了20世纪就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
(二)人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文学是中国人对人的观念的又一次新的发现, 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新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个性主义的张扬
二是人性的发现
这两点是古代文学中所欠缺的,这正是五四文学的独特性
对五四新文学来说,这种新的“人”的观念来自于四个人
第一个易卜生强调人的个性和自我, 因此,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形象在百年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他的意义就是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人伦制度下人对个性的束缚,对自我的淹没。
第二个卢梭也从他的反叛的立场揭示了人的个性和自我
第三个尼采的思想进一步展示了 人的超我的力量,人对权威、传统观念的否定
第四个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深层潜意识里大量存在性的欲望,虽然我们人类存在数万年,但是理论上强调人的欲望的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可以说始于弗洛伊德,这是五四文学的新的贡献
这四个人从四个层面展示了新的人的内涵,也是五四文学对人的新的认识
讨论:明朝中叶以来到晚明, 天理人欲之前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文学也可以说是灿烂辉煌,但五四新文学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那么,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是断裂的,事实是这样吗?
在1921年五四高潮刚刚结束的时候,北京的学术界举办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这个学术活动就是纪念戴东原诞生200周年,戴震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和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齐名的一个思想家,,一个在宋明理学的争论中把反叛的理论旗帜举得最高的一个思想家,一个反对程朱理学并且提出很多激烈的、反叛的、先进的、开放的思想的一个理论家。到场的有胡适、顾顿刚、周作人、傅斯年等许多五四新文化的先锋人物。
(三) 30年代文学与两种“人”的声音的对话、激荡、交融
30年代,“人” 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除了人文主义的“人”的观念外,又出现了阶级的人
一 种是个性主义人文主义的“人”的观念
一种是阶级论的革命论的“人”的观念
所以,并不是按照我们文学史上所说的30年代开始左翼文学,30年代最重要的还是传承了五四“人”的观念的人文主义文学,到了1912年, 在延安这个地方产生了阶级的革命的文学
(四)十七年文学中“人”声音的对抗、冲突、交奏
十七年文学的主流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
第二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三条“典型化”原则
第四条阶级分析原则
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是一种“人”的观念——人是阶级的
十七年文学中主流的“人”的观念的代表是柳青的《创业史》
十七年文学中希望表现五四时期“人”的观念的代表是宗璞的《红豆》
十七年文学中既要表现主流的阶级的革命的“人”的观念,又希望表现五四的“人”的观念的代表是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鹏的(百合花》、欧阳山的《三家巷》、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西戎的《赖大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的观念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