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中学生心理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1.1心理发展概述、1.2自我意识的发展、2.1认知发展的特点、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认知风格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9 16:05:19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1.1心理发展概述、1.2自我意识的发展、2.1认知发展的特点、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认知风格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1.1心理发展概述、1.2自我意识的发展、2.1认知发展的特点、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认知风格等内容。
中学生心理发展
1.1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过渡性
幼稚→成熟,半幼稚半成熟
闭锁性
内隐,不轻易吐露心声
社会性
关注社会生活
动荡性
不稳定
独立性
出现一定的“成人感”
不平衡性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心 理与社会关系发展不同步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
性意识出现
性情感发展
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
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
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原则
适度原则
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
克服羞怯
真实坦诚
留有余地
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
1.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概念
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 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 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认识自我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知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情感表现
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 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 等成分自我教育
自控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1-3周岁
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3周岁以后
自我意识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
青春期
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实现
2.1认知发展的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有意注意逐渐取代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
注意的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的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的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的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容量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特点
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初中阶段
思维活动仍需具体、直观的 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初三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 于迅速发展阶段
经验型
高中阶段
逐步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已趋 于优势地位
理论型
2.2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发展的实质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发展的结构
图式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
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例子:鸟→麻雀
量变
顺应
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例子:鸟→鸵鸟
质变
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后的结果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主要表现为感觉和动作的发展
客体永恒性
9-12个月开始获得
指儿童意识到当物体不在眼前时 它仍然是存在的
小白象实验、幕布实验
前运算阶段 (2-7岁)
泛灵论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例子:月亮跟着我走
自我中心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 眼中世界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自我中心体现在儿童语言 中的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
三山实验
思维具有不可逆、 刻板性
思维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
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事物 的其他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例子:吉姆的兄弟
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判断只能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不能 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思维形成了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简单抽象思维
但必须要有具体事物支持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具有多维思维
抽象运算阶段 (11岁以后)
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进行一定的概括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 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思维具有可逆、补偿、灵活性
“钟摆实验”
教学价值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构建儿童自己的图式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2.3维果斯基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应从 四个方面评价人类发展
微观发生发展层面
个体发生发展层面
种系(系统)发生发展层面
社会历史发展层面
心理发展观的 核心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制
人和动物共有
高级心理机制
以符号系统为中心的心理机能
人类特有
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
另一种是在成人指导下 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 最近发展区
教学其实
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育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 “跳一跳,够得着”
支架式教学
教师是学生实现发展与成长的必要帮助者
内化学说
外部语言符号转为内在的
2.4认知风格
场独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
内部参照,不易受外界干扰
场依存
外部参照,易收他人影响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
速度慢、精度高、深思熟虑
冲动型
速度快、精度低、容易出错
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
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唯一答案
发散型
思路向多个方向扩散,寻找各种可能性,多个答案
整体型和序列型( 同时型和继时型)
整体型(同时型)
一系列问题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
序列型(继时型)
重视一系列问题的逻辑,解决问题时 一步一步分析问题
3.1情绪
情绪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 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特点
主观性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
社会性
社会条件不同,面对同样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不同
两极性
同一个人,两种对立情绪
例:喜极而泣
情绪的分类
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时间长、强度弱、弥散性
例: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短暂的、强烈的,爆发的
例:成功后欣喜若狂
应激
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紧急突发、未知状况
例:火灾、地震、急刹车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
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口诀:展览生理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产生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刺激→丘脑→情绪
口诀:砍吧大脑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 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口诀:阿诺评定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认知-生理结合说
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环境因素
认知对情绪产生起 决定性作用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 最后的情绪体验
口诀:啥认知
中学生情绪的 发展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体验迅速、强烈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起伏波动大,两极性明显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情绪调节 的方法
合理宣泄法
注意转移法
意志调节法
幽默法
补偿法
3.2情感
概念
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 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德标准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 情感体验
例: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 人对真理的追求
智力活动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觉得蒙娜丽莎很美
审美标准
情绪与情感
区别
情绪:自然需要,人和动物,产生早, 情境性和动摇性、外显性与冲动性
情感:社会需要,人类特有,产生晚, 稳定性和深刻性,内隐性和持久性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3意志
概述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观点:两个都想要
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观点:两个都不想要
例: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既不想...又不想...
趋避冲突
观点:同一事物两种相反态度
例:想吃又怕胖
既想...又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
观点:多个兼具好恶的目标择其一 例:找工作,面临多种选择
意志品质
自觉性
对立面
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
对立面
优柔寡断和武断
坚持性
对立面
动摇性和执拗性
自制性
对立面
任性和怯懦
4.1人格概述
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 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特征
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
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直白哦,各方面和谐一致
否则可能出现“分裂人格”
功能性
人格决定命运
比如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强者奋发拼搏;弱者一蹶不振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4.2人格结构
气质
概念: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特征
胆汁质
优点:精力旺盛、热情率真
缺点:冲动、鲁莽
代表人物:张飞、李逵
多血质
优点:活泼、爱交际
缺点:少耐性、见异思迁
代表人物:王熙凤
粘液质
优点: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
缺点:可塑性差、死板
代表人物:林冲、薛宝钗、科学家
抑郁质
优点:观察力强
缺点:多愁善感
代表人物:林黛玉
气质与教育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力
多血质:定期提醒,适时引导, 培养专一精神
粘液质:耐心教育,多给时间
抑郁质:委婉暗示,多关心爱护
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赶补队伍,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概念: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 的个性心理特征
后天形成,有好坏之分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
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文明礼貌、认真负责、谦虚、自私自利、 不负责任、自大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行为
果断、盲目、意志力强、随大流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
积极乐观、消极悲观
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独立思考、借用他人现成的答案
4.3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基本欲望、冲动本能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协调作用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道德至上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群体共有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等
个性特质
首要特质
最典型
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5-10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
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下 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
决定外显行为的潜在变量,是人格 的本质
A-B型人格理论
A型
进取心强、紧张、急躁、自我压力过大
B型
安宁松弛、中庸、按部就班,不喜欢紧张的情境
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8个月)
通过吮吸、吞咽、咬等获得快感
快感集中在口腔部位
肛门期(18个月-3岁)
对大便的控制,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他们意识到 能自我控制的事物才是真正术语自己的
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性器期(3-6岁)
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的父母亲密, 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显现出排斥心理
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潜伏期(6-12岁)
更重视和同性的交往,“性”中立
生殖期(12-18岁)
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青春期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异性的那种渴求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VS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岁-3岁)
自主感VS羞耻感
学前期(3-6岁)
主动感VS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VS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感VS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岁)
繁殖感VS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以后)
自我整合感VS绝望感
4.4中学生能力 的发展
能力定义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分类
按能力的构造分
一般能力
智力
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综合的能力
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按发展趋势不同分
流体能力
先天禀赋,先增长后降低
20岁之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随时间增长而降低
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体能力
后天学习、一直增长
以掌握社会文化和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是长期学习的结果
习得经验方法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人际智能
自省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认识动植物、辨别分类、识图
自然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实践活动
主观努力
能力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配选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生心理发展
1.1心理发展概述
1.2自我意识的发展
2.1认知发展的特点
2.2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阶段论
2.3维果斯基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4认知风格
3.1情绪
3.2情感
3.3意志
4.1人格概述
4.2人格结构
4.3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4中学生能力 的发展
能力定义
能力分类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