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原第六章笔记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育的途径讲述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课堂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1-10-11 07:52:34第六章 教育的途径
主题一: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学校教育
课堂教学
站在教育自身的角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增长智能、提高德行、增强体质,以及学会学习等目标。
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一,是将人类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高效途径
第二,是促进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的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规约作用,是制订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
基本规律是诱发教育者提出教育要求与缩小学生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次生规律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以课堂为标准划分出来的进行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是指在学校的课堂之外,由学校认可的、教师组织的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和指导的,用于补充课堂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巩固所学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
课外活动的要求
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符合学生共性与个性特征
第三,活动的形式要丰富、生动
第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
按照课外活动的目的:以智力教育为主的,以陶冶情操为主的。
按照课外活动的时间:常规性的,季节性的。
按照课外活动的组织主体:校级课外活动,班级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任务
其一,延伸课堂智能教学
其二,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其三,调节学生生活节奏。
校园文化
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整体文化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的共识,价值观与规范等。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相对正式的课程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容校貌、校纪校风、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以及深藏在这些表面之下的价值观念等内容。
校园文化的特点
第一,超前性与制约性并存。
第二,稳定性与变革性并存。
第三,广泛性与潜在性并存。
第四,自觉性与规范性并存。
校园文化的作用
其一,导向作用。
其二,陶冶作用。
其三,激励作用。
其四,凝聚作用。
按照影响方式,可将校园文化的作用划分为:显性作用,隐性作用。
从作用对象上看,有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职工的规范作用、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从影响性质看,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校园文化的结构
从形态结构的角度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园制度文化
从内容构成的角度
信仰、价值、观念、态度体系, 知识、思维技术、表达体系, 规范、角色、行为、环境体系。
从主体的结构上
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
从性质结构上
离散文化,统合文化。
从作用性质上
顺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
二、校外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是由父母等长辈和孩子等主体构成的、在家庭中进行的。
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启蒙性、奠基性。
第二,熏陶性、感染性。
第三,针对性、综合性。
第四,终身性,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精神抚慰作用
第二,认知引导作用
第三,物质支撑作用
家校联系工作
第一,基础工作:分析家庭环境
第二,基本工作:做好家校常规联系
第三,扩展工作:创新家校联系形式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儿童青少年等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活动。
社会活动的特点
第一,主体的多元性。
第二,对象的广泛性。
第三,内容的丰富性。
第四,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教育的作用
促进个体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其一,利用社区社会教育,促进社区和谐。
其二,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教育的工作
创造环境:争取获得各方支持
扎实工作:协调做好校社配合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是一种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教育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
时空的、对象的、内容的开放性。
第二,非线性。
第三,交互性。
网络教育的作用
第一,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第二,激发学生主体性
第三,增长学生的智慧
第四,培育学生的情感
第五,促进道德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工作
第一,整合力量:实现课堂与网络的契合。
第二,教会学习:掌握网络运用技能。
第三,教会做人:培育学生网络伦理。
第四,学会交往:培养网络合作品质。
自我教育
自己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习动力的内在性
第二,学习时机的灵活性
第三,学习程序的自主性
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一,培养自主学会学习的素质
第二,培养自我学习管理的素质
第三,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四,缓解教育资源机会的紧张
自我教育的要求
第一,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素质。
第二,明晰自我教育的目标任务。
第三,掌握自我教育的形式方法。
第四,学会自学的自我管理调控。
主题二:学校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理论
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
认知发展说
双边活动说
刺激反应说
教育劳动说
多重本质说
课堂教学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原则
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呈现明显的反应。
及时强化。
自定步调。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
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教学方法:发现法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常规教学原则
①对象的角度:因材施教
②关系的角度:主导—主体
③内容的角度:学生适切性
第一,可接受性原则。
第二,系统性原则。
第三,巩固性原则。
④过程的角度:循序渐进
第一,直观性原则。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启发性原则。
第四,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原则。
第五,教学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创新教学原则
目标: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方法: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原则。
环境:学术自由的民主性原则。
过程:质疑解疑的尝试性原则。
结果:鼓励创新的求异性原则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
课堂教学的组织
基本形式
①个别教学
②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
③小队教学
组合形式
①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
②道尔顿制
帕克赫斯特
③兰—贝制
又称“导生制,小先生制”(贝尔,兰卡斯特)
④文纳特卡制
华虚朋
⑤分组教学
⑥合作学习
第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第二,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第三,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
第四,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第五,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⑦复式教学
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它反映了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的付诸实践的外在载体,亦或说是策略和方法,因而是在教育活动中优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学模式的功能
第一,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第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第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途径
教学模式的类型
国外
第一,信息加工模式
第二,非指导性模式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第四,行为修正模式
国内
第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第二,自觉——辅导教学模式
第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获得身心发展等所采用的方法。
常规课堂教学方法
接受式教学
第一,以掌握人类已有科学知识为基本教学任务。
第二,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基本方法。
第三,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可控性。
第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关注,是一种以外在的诸如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发现式教学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力为核心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
第二,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规范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角色,发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第四,对探究过程比较关注。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探究课堂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通过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引导,探究,总结。
课堂教学的环节
第一步:预教预学。
第二步:师生候课。
第三步,课中互动。
第四步,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