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缺氧思维导图
病理生理学缺氧思维导图详细重点内容,包含指标:(一)血氧分压PO2、(二)血氧容量、(三)血氧含量、(四)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五)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等。
药理学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重点总结,包括癫痫的发作分类、抗癫痫药的机制、作用基础、常用抗癫痫药、应用原则等内容。
药理学镇静催眠药重点内容思维导图,主要介绍了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新型非苯二氮卓类的分类、作用临床、不良反应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缺氧
指标
(一)血氧分压PO2
概念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分子产生的张力,又称血氧张力
正常值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取决于
大气中氧分压
外呼吸功能
13.3kPa(100mmHg)
静脉血氧分压,PvO2
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状态
5.33kPa(40mmHg)
(二)血氧容量
条件:体外给予气体PO2为20.0kPa(150mmHg),PCO2为5.33kPa(40mmHg),温度为38℃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正常值:20ml/dl
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量和质
(三)血氧含量
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
CaO2约为19ml/dl
Cvo2约为14ml/dl
动脉血氧分压的高低
血红蛋白的量和质
(四)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正常值:5ml/dl
反映组织摄取氧的能力
(五)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数。
SO2(%)=(血氧含量/血氧容量)×100%
SaO2为95%~98%
SvO2为70%~75%
主要取决于PO2的高低
氧离曲线
“S”形
反映PO2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P50
概念:血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血氧分压
正常值:26~27mmHg
P50增大,氧离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反映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改变
意义:一定程度的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红蛋白向组织释放氧气,左移不利于氧气的释放和供给。
机体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机体代谢,功能,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
概念:一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主要原因是氧的摄入障碍,又叫乏氧性缺氧。
原因和机制
1.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
2.外呼吸功能障碍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
血氧变化特点
1.PaO2降低
①低张性缺氧的基本特征
②大于等于60mmHg,氧离曲线位于平直段,氧分压增加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
③小于60mmHg,氧离曲线斜率变大,氧分压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大
2.血样容量正常或增高(慢性缺氧)
急性缺氧
血红蛋白质和量无异常变化——血氧容量无变化
慢性缺氧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氧容量增多
3.血氧含量降低
4.血氧饱和度降低
PaO2降低——Sao2降低
5.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或正常
CaO2降低→血液向组织弥散减少→差值降低
CaO2降低,但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代偿性增强→差值正常
皮肤,粘膜的颜色
1.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为26g/l
2.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g/l→发绀
3.发绀不一定缺氧,缺氧不一定发绀
(二)血液性缺氧
概念: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或者性质改变,使得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缺氧。
1.贫血
2.一氧化碳中毒
①CO与O2竞争Hb
②抑制血红蛋白中氧的解离
3.高铁血红蛋白症
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能力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
1.PaO2正常
2.血氧容量正常或降低
①CO中毒时,测得血样容量正常
②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变性→血氧容量降低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5.血氧饱和度正常
皮肤.粘膜的颜色
1.贫血→面色苍白
2.CO中毒→樱桃红
3.高铁蛋白血症→棕褐色(咖啡色)
循环性缺氧
概念: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组织供血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原因与机制
1.缺血性缺氧
①全身性循环障碍:心衰,休克等
②局部性循环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心肌梗死,血管痉挛等
2.淤血性缺氧
①主要见于静脉回流障碍
②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休克晚期:淤血性缺氧
1.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均为正常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值增大
皮肤.粘膜颜色
发绀/花斑样
组织性缺氧
概念: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1.组织中毒
2.呼吸酶合成减少
3.细胞线粒体损伤
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1.玫瑰红
2.氰化物中毒患者→皮肤苍白
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代偿反应:肺通气量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2.损伤性变化:中枢性呼吸衰竭、高原性肺水肿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①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
②损伤性变化:心力衰竭,高原型心脏病等
2.血流分布改变
3.肺循环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2.氧离曲线右移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代偿性反应
①细胞利用氧能力增强
②糖酵解增强
③肌红蛋白增加
2.损伤性反应
①细胞膜损伤
②线粒体损伤
③溶酶体损伤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年龄
2.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3.适应性锻炼
氧疗与氧中毒
1.氧疗
2.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