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弧菌属
医学本科微生物学,弧菌属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主要包括:概述、霍乱弧菌(V. 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aemolyticus)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5 16:34:04弧菌属(Vibrio)
概述
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革兰阴性菌
与肠杆菌的区别要点
单端毛菌
氧化酶阳性
霍乱弧菌(V. cholerae)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呈弧形或逗点状, 但经人工培养后常呈杅状,革兰染色阴性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排列如“鱼群”状
单鞭毛,运动活泼,取病人“米泭水”样粪便或培养物作悬滴观察,细菌呈快速飞镖样或流星样运动
有菌毛,无芽胞,有些菌株( 0139 群)有荚膜
基因组特征
基因组由2 条环状染色体组成:大染色体约2.96Mb ;小染色体约1. 07Mb
含有前噬菌体CTX 基因组(10个)
其中编码产物Ace 和Zot 有肠毒素活性
CtxA 和CtxB 是霍乱毒素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生长更好,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的温度范围广( l8 ~37 "C )
耐碱不耐酸,在pH 8. 8 - 9. 0 的碱性蛋白脉水中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因其他细菌在此pH 中不易生长,故初次分离霍乱弧菌常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在碱性琼脂平板上培养24 小时后,形成圆形、透明或半透明S型无色、扁平菌落
在TCBS 培养基上因可分解培养基中的庶糖,菌落呈黄色,培养基呈暗绿色

生化反应
氧化酶和触酶试验阳性
能发酵葡萄糖、庶糖和甘露醇等糖和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阿拉伯糖
能还原硝酸盐(霍乱红反应)
吲哚试验(+)
抗原构造与分型
H 抗原无特异性
不耐热
0 抗原特异性高
可耐受100℃ 2h
据O抗原可分为200个群
O1 群
根据表型和遗传分类(2)
古典生物型
不溶解羊红细胞,不凝集鸡红细胞,对50 U的多黏菌素B 敏感,可被IV 群噬菌体裂解
EI Tor生物型
相反
根据O抗原分类(3)
小川型和稻叶型多见且可以互变,形成拥有两者抗原特性的彦岛型,该型为中间过渡型且不稳定。
小川型(AB)
稻叶型(AC)
彦岛型 (ABC)
O139群
失去 O 抗原基因,增加36kb 的新基因
编码与01 群不同的脂多糖抗原和荚膜多糖抗原,遗传学追踪发现, 0 139 群起源于El Tor 生物型。
非O1群和O139群
不产生霍乱毒素
抵抗力
El Tor 生物型和其他非01 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生物型强
在河水、井水及海水中可存活1 ~ 3 周
对热、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 分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x )
主要致病物质
最强致泄毒素
由1 个 A 亚单位和 5 个 B 亚单位构成的热不稳定多聚体蛋白
作用机制
B亚单位可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 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须经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 A1作为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可使NAD(辅酶Ⅰ)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到G蛋白上,导致腺苷酸环化酶的持续活化使细胞内ATP不断转化成为cAMP, 细胞内cAMP水平的升高,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主动分泌CI-和HCO3-,抑制肠绒毛细胞对Na+的摄入,同时,水伴随离子大量丢失,导致病人出现严重腹泻与呕吐。 
与定植有关的因素
毒素共调节菌毛A ( TcpA)
由存在于弧菌致病岛(VPI -1) 上的tcpA编码
介导细菌黏附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TcpA 可充当CTX<l>受体,有助于噬菌体的感染和整合
HapA
一种可溶的血凝素/蛋白酶,有助于细菌穿透至小肠黏膜层
趋化蛋白
由cep 编码的黏附因子
鞭毛
生物膜
霍乱弧菌可在肠黏膜表面聚集,形成微菌落和生物膜,在定植致病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致病物质
副霍乱肠毒素
增加小肠液体分泌,促进腹泻发生
紧密连接毒素
能松解小肠黏膜细胞的紧密连接,增加黏膜的渗透性
神经氨酸酶
修饰细胞表面以增加霍乱毒素的GM l 结合位点
溶血毒素、空泡毒素
细胞毒作用
O139群还有荚膜多糖和特殊的 LPS 决定簇
能抵抗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并具有黏附作用
所致疾病
01 群和0139 群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
易感人群
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感染
临床表现
病菌到达小肠后,黏附于肠黏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产生霍乱毒素而致病,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
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 严重腹泻占5 % ~ 10%
这与摄入的菌量感染菌株的生物型, 以及宿主的免疫力有关
一般在摄入细菌2~3 天后突然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 在疾病最严重时, 每小时失液掀可高达I L ,排出“ 米泔水"样粪便。
由于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脱水、肌肉痉挛、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容量性休克、肾衰竭、意识障碍
影响因素
摄入菌量 :10^8~10^9
感染菌株 :O139>古典生物型 >El Tor
宿主免疫: O139 成人多见, O1 群儿童多见
免疫性
霍乱弧菌感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牢固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年以上。 病人发病数月后,血液中和肠腔中可出现保护性抗毒素及抗菌抗体,包括肠黏膜表面的slgA和血清中的lgM和lgG,主要是slgA发挥作用。 抗毒素抗体主要针对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B亚单位结合后,阻断毒素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受体作用。 抗菌抗体主要针对O抗原,肠腔中的gA可凝集黏膜表面的病菌,使其失去动力;可与菌毛等黏附因子结合而阻止黏附
产生牢固免疫力,出现保护性抗毒素及抗菌抗体(抗O抗体)
O1群与 O139 群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O139群疫以针对脂多糖和荚膜多糖的抗菌免疫为主,抗毒素免疫为辅; O1以抗毒素+抗菌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快速、准确(不能用甘油保存)
标本最好就地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不能及时接种者置于Cary-Blair 保存液中保存和运送。 甘油盐水缓冲液不适宜保存和运送霍乱弧菌标本。
标本
“米泪水"样粪便、肛拭、呕吐物
快速诊断
直接镜检
呈G-弧菌,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
免疫学快速诊断
用含霍乱弧菌多价诊断血清的制动试验、
抗01 群和0 139 群的单克隆抗体凝集试验
分离培养和鉴定
标本先接种至碱性蛋白脉水增菌, 37 °C 孵育6~8 小时后直接镜检并作分离培养。 目前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TCBS,3 7 "C 培养24 小时可形成黄色菌落。 也可用4 号琼脂或庆大霉素琼脂。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与0 1 群和0139 群多价和单价抗血清作玻片凝集,并与其他弧菌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诊断
用PCR 检测霍乱毒素基因ctxA 、O1 和O139 特异rfb 基因
防治原则
改善社区环境,加强食品和水源管理及粪便处理;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生食贝壳类海产品
疫苗
肌内注射(保护力维持时间短)→口服菌苗
重组霍乱毒素B 亚单位-全菌(O1 群El Tor 和古典生物型)疫苗
灭活霍乱弧菌全菌疫苗(O1 群El Tor 和古典生物型、O139 群)
抗菌药物
多西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和磺胺甲噁唑等
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aemolyticus)
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aemolyticus) 于1 950 年从日本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自然界中,该菌主要在海洋和河口环境中温暖和盐度较低水域生长。可存在千鱼类、贝壳类等海产品中,引起食物中毒,感染分布千世界各地,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首要因素。
生物学性状
大多呈弧状、棒状、卵圆状等多形性,G-
可形成端鞭毛和侧鞭毛,无芽胞
嗜盐菌, 以含35g/ L 氯化钠的培养基最为适宜,无盐不能生长。
神奈川现象( Kanagawa phenomenon)
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以及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
包括lII 型分泌系统(T3SS)、毒力岛、鞭毛、荚膜、生物膜和外膜蛋白等
毒素
耐热直接溶血素(TDH)
主要致病物质
直接溶血毒性和肠毒素活性
通过增加肠黏膜细胞内的钙含量诱导细胞分泌氯离子而引发腹泻
耐热相关溶血素(TRH)
生物学功能与TOH 相似,其基因与tdh 同源性为68%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传播
潜伏期 5~72 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低热,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血水样
一般为自限性,平均2~3 天,恢复较快
严重腹泻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伤口接触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水亦可引发蜂窝织炎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粪便、肛拭、剩余食物
伤口感染者和败血症病人分别采集伤口分泌物和血液
分离培养
接种于含3 % NaCl 的碱性蛋白脉水中增菌后,转种TCBS 等鉴别培养基
鉴别
嗜盐性试验或生化反应
基因探针杂交及PCR 检测tdh 和trh 基因
防治原则
加强海产品市场和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监督管理; 不生食牡蜗或其他贝类等海产品; 伤口避免接触海水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严重胃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病人可选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第三代头抱菌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