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与原理
以下梳理了教育基础知识与原理,包含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
编辑于2021-10-16 23:25:44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古今不同
继承性:古今相同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民族性:不同民族教育不同
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
生产性:教育创造经济效益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自身有继承关系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
教育功能
个体发展
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社会发展
人口
文化
经济
调节等
正向和负向
显性和隐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
生物起源说: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古代教育
古埃及:文士学校
雅典: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军人、武士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朗格朗
教育全民化
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教育学产生与发展
孔子
论语
《诗》《书》《礼》《乐》《易》《春秋》
启发式
《学记》:世界上最早一部专述教育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 启发式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教育学的独立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近代教育学之父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有光辉的职业”
洛克:白板说 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 四段教学法,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杜威:教育三即,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思想
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当代发展
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中国近代
蔡元培:五育并举
陶行知:杜威学生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业
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决定教育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能力
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年轻一代政治化和培养政治人才
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促进社会民主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
影响人们教育观念
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人们的教育目标
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的采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传播和交流文化作用
更新、创造文化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不同年龄段发展不平衡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互补性: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不能决定身心发展现实性
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制约着个体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
个体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个体活动是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和主体的自我建构
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
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受制度制约
考虑人口状况
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吸取原有学制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经验
旧中国学制
“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没实行
“癸卯学制”:半殖民半封建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下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633制
现代学制主要类型
双轨制:英国,阶级性
单轨制:所有学生同样学校,美国
分支制:苏联,中国,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义务教育及其特征
基本特点:公益性,统一性(普及性),义务性
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各级各类的、教师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
培养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
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价值基础
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
观点: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
观点:按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生活准备说
斯宾塞
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客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主观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方针内容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唯一途径:教劳结合)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德育起灵魂和统帅作用,根本任务: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智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根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体育起基础作用,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能
美育起动力作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体、美育,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
五育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五育内涵、任务和作用,统筹兼顾好五育之间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