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始社会
中国古代史之原始社会思维导图,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地位、生产关系的特点、组织形式、阶级的产生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7 15:14:45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开端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人类历史
古猿类发展而来,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古猿到人类:造山运动导致气候与环境变化,森林稀疏,古猿落地觅食,加速手足分化
距今300万年以后,猿人和最早的社会组织开始形成
猿人的遗迹及其体质特征
猿人化石和相应旧石器时代遗迹
数量:数十处
重要发现: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yún县人
证明:200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
遗迹
元谋人
时间:距今170万年
发现: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特征: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蓝田猿人
时间:距今80万~65万年
发现: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
特征: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后前额低,平牙齿硕壮,脑壳较厚,脑容较小,说明蓝田人体质较为原始。
北京猿人
时间:距今约70万年,持续40万年之久
发现:1927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特征
北京猿人的前额低平,眉脊粗壮,吻部突出,无明显的下颌,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头骨上窄下宽,长着较现代人粗大且纹理复杂得多的牙齿,头部带有明显的原始性。
最大脑容量为1225ml,接近现代人平均脑量
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
四肢更接近于现代人,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趋于完善,上肢长期适应劳动变得灵活
和县人
时间:年代晚于北京猿人
发现:1980年发现于安徽和县
安徽人字洞遗迹
时间:距今250万~200万年
猿人的生活和社会组织
所属时代:旧石器时代
生存依靠:创造性劳动以及集体力量(群居)
工具:打制石器(工具粗糙简陋)
环境与食物来源
环境:气候温和,植被茂盛,兽类繁多,对猿人生存造成威胁
食物来源:采集植物和捕捞水生动物
火的使用
遗迹:龙骨山山洞
类型:自然火
作用: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防御野兽,增强人类抗御自然的能力,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繁衍
在原始群团里,盛行杂乱性交
社会进步:进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血缘家族时期
代表:北京猿人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时间: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进入古人阶段,延续至四五万年前(早期智人)
特点:猿人体质上遗留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方面进步
我国境内的古人
大荔人
时间:距今20万年
生活在渭北平原地区
发现: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
特征:比北京猿人高得多,脑容量高于北京猿人,表明比北京猿人进步
是由猿人向古人过度的代表
许家窑人
时间:距今约10万年
发现:1973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
特征: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特征
丁村人
时间:距今10万年以内
发现:1954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
特征:某些特征接近于现代蒙古人种,体质特征较猿人有明显进步
马被人、长阳人、桐梓人......
古人的社会生活
进步:体质显著进步,劳动经验和机能逐渐提高,活动领域扩大
食物获取:采集与狩猎
工具:打制石器
多种打击碰撞制造法,石器多样
打制石器过程,古人探索出人工取火
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排斥血亲婚配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
一、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
时间:距今5万年左右(旧石器晚期),古人进化为新人(晚期智人)
氏族公社形成
时间:5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随着原始社会发展,血亲婚配逐渐受到严格的限制
我国境内的新人
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发现:山顶洞人、河套人、资阳人、柳江人......
代表: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000年,新人晚期代表
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在1300~1500ml
新人时期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
石器
改进打击和修制石器的方法,用途多样
弓箭产生:标志人类祖先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
骨针:说明生产技术与工具的进步,可缝制兽皮,增强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能力
艺术
山顶洞人
出现骨质、石质等类型的饰品,原始艺术萌芽出现,同时体现生产技术的进步
宗教
代表:山顶洞人
出现祭祀死者的现象,崇尚红色,以赤铁矿粉作为血液,出现灵魂不灭等观念
原始宗教在这一阶段产生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缘由:青年男子集体“出嫁”与另一集体女子互为夫妻,子女无法确认生父,只可按女系血统计算——同一始祖母的若干后代形成一个氏族公社
意义:极端低下的生产力下,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妇女为共产制经济体制的主持着
二、母系社会的传说和遗存
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伏羲等反应社会生产进步,经济发展
姓与氏的产生与发展
姓(许多母系氏族遗存):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
同姓不婚:源于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婚制度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遗址
时间:距今七八千年前,逐渐发展至繁荣时期
遗迹遗存(新石器时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延续2000多年
分布: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前
分布:黄河下游
狩猎采集为主导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六七千年
发现:1973年
其他地区
红山文化、细石器文化.......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
作物
黄河流域:粟
旱地农业
长江流域:稻
水田农业
类型:粗放型农业
采集和渔业是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时代
原始的手工业
磨光石器:鱼叉、针、刀、锯等
陶器:类型多样,图案丰富(艺术创造),文字
装饰品:多样化,原始艺术中的珍品
房屋建筑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半地穴式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干栏式、卯榫结构和企业口
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状况
母系氏族
通常包括几个女儿氏族
生存基础: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
特征:人人平等,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公共)
母系氏族村落遗迹
姜寨原始村落遗迹
半坡村落遗迹
图腾崇拜与对偶婚
图腾崇拜
图腾定义:每个氏族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
低下生产力下,人们祈求保佑的愿望的表达
族外婚
变化:氏族对血族间婚姻禁忌日益复杂,通婚范围缩小
产生对偶婚制
夫妻关系松弛
双方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生产部门的作用加强,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财富积累增多
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化,子女的男系血缘关系得以确认
男子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提高。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代表:龙山文化(分布广于仰韶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
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时间:距今约4100~3600年
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
屈家岭文化
既受仰韶文化影响,又承袭大溪文化主要因素
青龙泉三期文化
时间:距今约4400年
屈家岭文化基础上形成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3700年
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
其他:石峡文化、西樵山文化、甑皮岩文化、昙石山文化、圆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
散布于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大都经父权体制确立、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制度: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度
结构:一个父系氏族公社包含若干父系氏族大家族
基本单位:父系大家庭
经济:个体家庭包含于大家庭,经济尚未独立
共同利益和血缘纽带将公社成员联系在一起;同族而葬的形式在古代延续很长时间,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氏族制度的牢固性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及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急速,锄耕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促使父权家长制家庭不断家庭和原始社会逐步趋于解体。
原始农业的进步
生产工具设施
龙山文化
重要特点:发达的锄耕农业
工具:石锄、骨耜等(制作水平较高)
当时石制工具刃部锋利,通体琢磨光滑,多复合工具,生产效率提高。
良渚文化
耘田器、三角形的石犁、牙刀等
长江下游水利遗迹,说明当时初步掌握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作物
花生、芝麻、蚕豆、甜瓜
植物种植丰富人们生活
饲养业
大汶口文化:猪、狗、羊、牛、鸡
龙山和齐家文化:马和驴
饲养技术水平提高
采集和渔猎
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由狩猎经济发展为畜牧业经济,使游牧部落从其他生产劳动的氏族部落分离出来——完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制陶术的进步和冶铜业的出现
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少数人脱离农业专门从事手工业,扩大交换范围。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
制陶业
制陶技术、陶窑结构和经营管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富有生产经验、擅长特殊技艺的制陶者将氏族公社共同事业的制陶业逐渐变成他们个体家庭的专业
冶铜业
铜器数量较少,远不能替代石器、骨器,但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成功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纺织、编织业的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纺织业(钱山漾遗迹为例)
我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达到一定水平
麻布、丝织品、丝麻织品
编织业(钱山漾遗迹为例)
出土200多件编制器物,编织技艺较高,做工精致、牢固实用
房屋类型
1、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
2、双室房屋:为适应一夫一妻个体家庭
3、江苏邳州发现陶屋模型
4、江南潮湿的水乡环境:桩上建房,两面坡式屋顶
5、部分村落出现水井,方便了人们用水,扩大了生活范围
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
原始艺术
分类:绘画、雕塑、舞蹈、记事符号、图画符号
影响:改善人们生活,为我国后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存在笔画整齐规范的图形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最早的图形文字
原始宗教
产生、存在的根源:原始人类极度贫困、狭隘和愚昧,起源于人类求生的愿望
父系氏族社会宗教活动比以前更加复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婚姻形态的变化和最初的阶级压迫
父权制:生产力水平提高,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地位提高,旧的传统和新的制度经过长时期的斗争,以父权的胜利而告终
婚姻形态变化
婚姻制度男子经济优势,打破了母权制的婚姻秩序,改变了对偶婚从妻居的传统,转变为从夫居,对偶制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女子家庭地位大幅下降)
埋葬方式上的体现:下葬出现男人为主体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父子合葬、全家合葬在父系血统确立后才可能出现)
恩格斯:历史上最初的阶级对立是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妇女地位的下降使他们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沦为丈夫的奴隶,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生产力提高,劳动产品产生剩余,私有制基础产生
发展: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工与交换扩大,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私有制的范围逐渐扩大,私有制日益巩固
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
部落显贵
部落内部的各氏族酋长组成部落管理机构,推选威信高、能力强的人为部落首领
财富刺激,部落首领权利不断增强,作用和地位随之增长。氏族部落出现显贵,它们脱离劳动,依靠剥削和掠夺生活
氏族制度遭到空前破坏,社会分裂成不同的集团,阶级正在形成,原始社会日暮穷途,走到最后崩溃的边缘
部落战争:各氏族部落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产生冲突
部落联盟:相邻部落为自卫,扩大实力 ——重大事件由议事会(全体男子)决定——军事民主时期
史前城址
时间: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多数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或相当时期
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流域
功能:军事防御、御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址已具备政治功能
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炎、黄、夷、蛮部落的分布和发展
部落分部: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河南沿海,东方的岱岳地区和淮、泗,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黄土高原、燕山一带等地区
联盟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炎帝神农氏
主要从事农业
黄帝轩辕氏
五帝之首
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在于冬衣的斗争中结为部落联盟
伏羲氏(东夷部落群)
农业经营同时,手工业发展
苗蛮:可能有三个部落
各部族之间的斗争核融合,形成最初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
三大部落联盟在治理水患、开垦荒地、发展农耕和家庭饲养业方面长期努力,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组织日趋完善,人口不断繁衍增多,交往日益密切
各部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
1、战争打破了各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各部落创造的文化 2、战争极大地刺激了部落首领们的贪欲,加速了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3、黄帝时代,后世国家的雏形开始萌芽
1、在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氏族、各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2、社会的大变动,部落的大融合,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步伐,加速了文明社会的降临
世袭王权的形成
原因:频繁的掠夺战争,加强了各级军事首领、部落首领和祭祀的权利,部落联盟首领的社会地位日益巩固和上升
表现
神事与民事的分离,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
到舜时,部落议事会进一步蜕化为贵族的议事机关,内部分工明确,国家统治机构初具规模
禹在率众对三苗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取得决定性胜利,其显赫的权势和王权基本得以确立
从舜到禹,禅让制表面发挥作用,但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让世袭的斗争愈演愈烈
启时,王权世袭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历史
代表人物:黄帝、炎帝、共工、蚩尤、尧、舜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