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原理 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由经济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包括经济学公理与经济学定理两个层面。
编辑于2021-10-17 18:04:40经济学原理
导论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1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是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稀缺性是所有经济问题的根源
稀缺性的特点
相对性
绝对性
稀缺性产生的影响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成本
产⽣分⼯和交换,形成商品和价格,需要付费才能获得商品
1.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达稀缺性)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特点
负斜率
⼀种产品的⽣产数量增加,另⼀种产 品的⽣产数量必然减少
凹向原点
⼀种产品⽣产数量的增加,导致另⼀种产 品⽣产数量的减少越来越多
边际转换率MRT(斜率)
经济进⾏到某种状态时,⼀种产品如Y转换成X的⽐率MRT=ΔY/ΔX
边际转换率实际上是⽣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说明
稀缺性
资源配置
如何配置
配置是否有效率
长期经济增长
1.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选择或者决策的代价,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而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价值。
最大价值
现在的价值
机会成本和资源稀缺性相关
1.4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大炮还是黄油? 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劳动密集型还是资 本密集型?什么技术?
3.为谁生产
大炮或者黄油都销 售给了谁?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任何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资源稀缺性)
进⾏合理地选择(有效利⽤和配置)
总结:经济学就是帮你做出最合理的选择的一门学问
西方经济学的分类
2.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单个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
居民户(消费者)
需求 效用(满足) 追求效用最大化 价格越低越好
厂商(生产者)
供给 利润(成本—收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 价格越高越好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是如何决定的,如某种商品的价格、产量等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理论
成本理论
厂商均衡理论
分配理论
福利经济学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代表人物:马歇尔
2.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
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核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
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如何充分利用等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个量的总和
平均量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理论
代表人物:凯恩斯
2.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
两者互相补充 目标相同: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两者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3.1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
主要发展阶段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思想
3.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研究假设
理性经济人
研究方法
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一个物理概念,马歇尔将其引入经济学研究
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条件及其变动。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变时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如:某一商品的供给量、需求量价格间的平衡关系。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它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的。 如:总供给、总需求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法就是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静态、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法:只分析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状况 比较静态分析法:只分析始点和终点的经济变量的状况 动态分析法:引入时间因素,分析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过程状况。
归纳、演绎分析
计量分析
微观
均衡价格理论
需求与供给
1.1需求的基本理论
需求是指居民户(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有效需求 = 购买欲望+购买能⼒
需求与需要
需要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渴求与欲望,是成为人们行动的直接导因和原动力。
当消费者只有购买消费品的欲望,而无能力支付货币时,就只是需要;只有当他既有对消费品的欲望,并且有货币支付能力时,才是需求。
Σ个人需求=Σ厂商需求=市场需求
个人需求 ——个别消费者对某一个商品的需求 例如:个别用户对小车的需求
厂商需求——市场所有消费者对某一个厂商所产商品的需求 例如:市场对华为手机的需求、对大众汽车的需求
市场需求——一个商品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所有厂商生产的某种商品的需求 例如:市场对所有品牌小汽车的需求
需求的影响因素
商品自身价格
相关商品价格
互补商品
替代商品
消费者的收入
正常商品
低劣商品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对未来工资水平的预期
对未来商品价格等的预期
其他因素
特殊事件 国家政策 广告 天气等
需求表
需求曲线
斜率为负
需求函数
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前提:其他条件不变
存在例外(不考)
吉芬商品(生活必须的低档商品)
商品需求量同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英国人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凡勃伦效应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的消费倾向
如奢侈品、投资性产品
需求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动所引起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动。
1.2供给的基本理论
供给是指企业(生产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
有效供给 = 供给能⼒+供给意愿
Σ厂商供给=市场供给
厂商供给——某一个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 例如:中石油对汽油的供给
市场供给 ——一个商品市场上所有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 例如:市场上所有厂对汽油的供给,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
供给的影响因素
商品自身价格
相关商品价格
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水平
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其他因素
比如国家税收政策、厂商目标等
供给表
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
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前提:其他条件不变
存在例外
劳动
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动的供给量不增反减。
艺术品、文物
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市场均衡理论
2.1均衡价格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市场均衡:是指某商品的需求等于其供给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求定理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则会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2.2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各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存在市场
市场竞争的完全性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
反应市场供求状况
调节供求关系
优化资源配置
价格机制的缺陷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以完全竞争和信息对称为前提的
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节具有自发性与盲目性
价格机制调节的结并不一定是合意的
2.3价格政策
支持价格
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目的:扶持某些⾏业的发展⽐如农业。
结果
供过于求
财政负担过重
限制价格
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目的: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
结果
供不应求
黑市交易、配给制
弹性理论
弹性
1.1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需求弹性 = 需求量变动百分⽐/价格变动百分⽐
Ed=(△Q/Q)/(△P/P)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弹性系数为负值。为便于比较,一般采用绝对值。
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或者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性,即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对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分类
需求完全无弹性
Ed=0
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例如:急救药、毒品等
需求完全弹性
Ed→∞
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例如:黄金、实行保护价格的农产品
单位需求弹性
Ed=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
例如:运输、住房服务
需求缺乏弹性
0<Ed<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例如:粮食
需求富有弹性
1<Ed<∞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例如:奢侈品
线更平缓
某些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
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大小
位置
斜率
价格越低,弹性越小;价格越高,弹性越大 斜率越大,弹性越大;斜率越小,弹性越小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奢侈品、生活必需品
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苹果、食盐
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电力、食盐
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家电、报纸
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飞机票(普通人、李嘉诚)
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时,当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
薄利多销
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当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减少。
谷贱伤农
1.2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 = 供给量变动百分⽐/价格变动百分⽐
弧弹性
Es
点弹性
分类
供给完全无弹性
Es=0 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供给量 都固定不变
供给完全弹性
Es→∞ 表示价格既定时,会引起供给量无限的变动
单位供给弹性
Es=1 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 动率
供给缺乏弹性
0< Es<1 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 变动率
供给富有弹性
∞>Es>1 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 动率
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
劳动密集型(服装)、技术密集型(火箭)
存货成本
存货成本低(钢材)、存货成本高(海鲜)
生产周期
周期短的(矿泉水)、周期长的(粮食)
时间的长短
时间长、时间短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的原因: 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 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 粮食市场具有竞争性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为 考虑既定的约束(收⼊、价格等 寻求最⼤的满⾜
效用论概述
1.1什么是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与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客观物质属性是商品的一种功能,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是一样的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效用与偏好
在经济学中,两个概念一致
1.2效用评价理论
基数效用论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张:认为效用可以用基数词(如1、3、5个效用单位)来表示、衡量并加总求和 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
时间:20世纪30年 主张:认为效用只能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表示其大小、高低的顺 方法:无差异曲线分法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2.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从其消费的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中所得到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消费者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即最后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效用。
MU = ΔTU / ΔQ
MU>0,TU MU<0,TU MU=0,TU最大
2.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对它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2.3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假设前提: l 消费者嗜好既定 l 消费者收入既定 l 物品的价格既定
限制条件:消费支出=既定收入 PxQx+PyQy=M
均衡条件:消费者买进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说消费者花费每一单位货币所买进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MUx/MUy=Px/Py MUx/Px=MUy/Py
2.4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
*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价格之间的面积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1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相等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斜率为负
同⼀平⾯上可以有⽆数条⽆差异曲线
任意两条⽆差异曲线绝不能相交
⽆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边际替代率MRS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
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X、△Y各为商品X和商品Y的变化量,则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为:
MRSxy=△Y/△X
注:通常取绝对值
边际替代率实际上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商品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完全互补商品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被同时使用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边际替代率
凸向原点
两种物品可以替代,但又不能完全替代
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两种物品可以完全替代
呈直角形
两种物品一点不能替代,是完全互补的商品
3.2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为家庭预算线,或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
预算线的斜率:Px/Py −OA/OB= −(60/Py)/(60/Px)= −Px/Py
1.价格不变,收入变化
2.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3.收入不变,Y商品价格不变,X商品价格变化
4.收入不变,X商品价格不变,Y商品价格变化
3.3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就是指消费者在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通过购买、消费,获得最大效用的一种状态。
消费者均衡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消费可能线)的切点
预算线的斜率 =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Px/Py=△Y/△X
MUx · ΔX =MUy · ΔY
同等效用水平
MUx/MUy= ΔY/ΔX
Px/Py=MUx/MUy
均衡条件 MUx/MUy =Px/Py MUx/Px=MUy/Py
限制条件 PxQx + PyQy= 1(M)
3.4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不要求掌握
收入效应
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
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生产理论
厂商理论
1.1厂商
厂商(也称作生产者、企业)是指能够独立地作出生产经营决策,并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厂商的目标:追求最大的利润(理性人角度下)
厂商的组织形式
个人企业:单个人独自经营的厂商组织
合伙制企业: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
1.2生产要素
生产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
劳动
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
土地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
资本包括资本品如厂房、机器设备等,也包括货币资本。
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1.3短期与长期
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短期是指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至少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则是指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的时间周期。
短期生产规律
2.1生产函数
生产就是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生产函数表示的是一定期间内,在生产技术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它所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Q=f( L,K,N,E ) 其中:Q代表总产量, 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N代表土地、E代表企业家才能。
在分析要素和产量的关系时,一般把土地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一般写为:Q=f(L,K)
生产函数的形式
固定替代⽐例的⽣产函数(线性⽣产函数)
Q=aL+bK
该生产函数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在每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b>0。
固定投⼊⽐例的⽣产函数(⾥昂惕夫⽣产函数)
Q = min{ L / u,K / υ }
该生产函数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υ>0,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
柯布-道格拉斯⽣产函数
该生产函数的经济含义是: A表示技术参数,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β小于1而大于0,α为劳动的产量贡献,β为资本的产量贡献。
2.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总产量TP
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产量。TP = AP·Q
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产量。 AP = TP/Q
边际产量MP
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MP = ΔTP/ΔQ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 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以生产技术不变为前提
短期生产规律,其他要素不变
生产要素所形成的具体产出过程是一个上升加快→增长趋缓→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
普遍存在的规律
2.3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分别递减。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 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 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MP与TP之间关系: 当MP>0, TP↑ 当MP<0, TP↓ 当MP=0, TP最⾼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AP, AP↓ MP=AP, AP最⾼
2.4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量递增,且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递增,且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总产量持续增加。
第二个阶段,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降为负值;总产量增长的速度放慢。
第三个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绝对下降。
*生产合理区域在第二个阶段
长期生产规律
3.1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表示生产技术不变时,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等产量线的特点
等产量曲线是⼀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数。
在同⼀平⾯上有⽆数等产量线,其中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表的产量越⼤,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
在同⼀平⾯上,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在⼀般情况下,等产量线是凸向原点的。其原因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必须减少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MRTS(LK)=△K/△L
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保持产量不变, 所以ΔK MPK+ΔL MPL=0,所以MRTS(LK)=△K/△L=MPK/MPL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保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它能代替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等产量线的其他形式
两种生产要素完全可以替 (固定替代比例)
两种生产要素完全缺乏替代 (固定投入比例)
3.2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是指一条表明在生产者货币量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点的轨迹。
*消费可能线
等成本线的斜率:- w/r
1.价格不变,货币量变化
2.货币量不变,两种生产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3.货币量不变,K价格不变,价格变化
4.货币量不变,L价格不变,价格变化
3.3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指 在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 或者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最低。
两种情况
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最低
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产量最大
上述两种情况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点都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所对应的生产要素组合。
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要满足的条件: (1)C = wL + rK (成本) (2)w/r=MPL/MPK
3.4规模经济规律
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增加情况。
三种类型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幅度。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幅度与生产要素增加的幅度相等。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幅度。
柯布-道格拉斯⽣产函数
规模经济规律
当一个厂商持续地扩大其企业规模时,产出增加的幅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当厂商最初扩大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的增加比例,产生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
厂商继续扩大规模,产量增加的幅度将等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即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收益不变。
厂商如果还继续扩大规模,产量增加的幅度将会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的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
适度规模(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适度规模就是使各种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规模维持下去。
适度规模的原则 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起码应使规模收益不变,避免规模收益递减。
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相反,需要的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
市场条件。 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就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自然资源状况。 比如矿山储藏量的大小,水力发电站的水资源的丰裕程度等。
其它条件。 比如交通条件、能源供给、政府政策等。
成本理论
成本概论
1.1成本的分类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如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向银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等。
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总价格。
例如,厂商使用自有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工资。由于这些支出不如显性成本明显,因而被称为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经济成本)
显性成本(会计成本)
隐性成本
可回收成本和沉没成本
可回收成本指可以通过出售或出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回收的成本支出。 比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
沉没成本 指过去已经发生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避免或改变的、不可能回收的成本支出。 通常是指花在机器、厂房等要素上的固定成本。
在沉没成本总是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厂商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不需要考虑沉没成本。
经济学中的成本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衡量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成本最小化是厂商对生产成本的基本规定
1.2收益与利润
收益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收益中包括了成本与利润。
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TR=P·Q
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AR=TR/Q
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MR=ΔTR/ΔQ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和曲线形状与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相同。
TR = TP · P AR = AP · P MR = MP · P
TR总收益 TP总产量
假设P=1
TR = TP AR = AP MR = MP
利润
经济利润
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叫作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 = 总收益–经济成本 = 总收益 – 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 = 总收益–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正常利润
厂商所有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应得的利息、厂商所有者投入的自由资产应得的租金以及他们付出的劳务和企业家才能应得的报酬等。(隐性成本)
会计师
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衡量的是是否盈利
经济学家
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等于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
衡量的是有无意义
1.3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
均衡条件MR=MC应称为厂商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MR=MC适用于所有厂商。
如果MR>MC,意味着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用于销售所增加的益大于因多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厂商仍有利可图,因而会增加产量,不断追求更大利润。
如果MR<MC,意味着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用于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小于因多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厂商会亏损,因而会减少产量。
只有MR=MC,厂商把该赚到的钱都赚到了,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厂商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
短期成本分析
2.1短期成本的分类
1.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 FC] 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即不变投入带来的成本。
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VC] 在短期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即可变投入带来的成本。
原材料、燃料支出等
总固定成本[Total Fixed Cost, TFC] 总可变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 TVC] 总 成 本[Total Cost, TC] TFC——常数 TVC= f(Q) [产量的函数], Q—产量 TC = TFC+TVC = TFC+ TVC(Q)
2.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 = TFC / Q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 = TVC(Q) / Q
平均总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ATC= TC(Q) /Q= TFC / Q+TVC(Q) / Q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MC=ΔTC/ΔQ 或MC= dTC/dQ
2.2短期成本曲线图
1.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总成本(TC)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从固定成本FC出发。没有产量,短期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陡 — 平 — 陡
2.平均成本(AC)
短期平均成本AC=AFC平均固定本+AVC平均可变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Q的增加而递减,但不会等于0.
AC与AVC曲线都是“U”形曲线
3.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AC)
边际成本变化趋势:边际成本先下降后上升。
边际成本变化的决定因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表明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关系
1.边际成本与总成本
MC曲线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与边际产量递增部分对应的是边际成本曲线递减,与边际产量递减部分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曲线递 增。 TC曲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拐点N之前以递减速度增加,拐点N之后增加的速度递增。(拐点N是MC曲线的最低点)
2.平均可变成本与可变成本
AVC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这主要是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VC曲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3.平均成本与总成本
AC以及TC的变化趋势与AVC以及VC的变化趋势类似。
长期成本分析
3.1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 企业在长期中对于一产量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3.2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AC 就是企业在长期中于每一产量所能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
3.3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 增加的成本。
LMC<LAC,LAC LMC>LAC,LAC LMC=LAC,LAC最⼩
厂商均衡理论
市场的类型
1.1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产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1.2市场的分类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3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
产品同质
资源能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充分畅通
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需求
整个行业
个别厂商
完全竞争市场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
厂商按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获得全部收入。TR = P·Q
平均收益
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AR = TR/Q=P
边际收益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MR = ΔTR/ΔQ=P·(Q2-Q1)/(Q2-Q1)=P
AR、MR的曲线也是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2.1 短期均衡的类型
获得超额利润的厂商均衡
盈亏相抵的厂商均衡
亏损最小的厂商均衡
总收益>总可变成本 将固定成本视为沉没成本,因而该情况下可算亏损最小
能收回全部可变成本的厂商均衡
总收益<总成本 总收益=总可变成本
不能收回全部可变成本的厂商均衡
总收益<总成本 总收益<总可变成本
小结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SMC=MR=AR=P
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存在超额利润P>SAC
盈亏相抵(正常利润)P=SAC
存在亏损
亏损最小P>AVC
能收回全部可变成本P=AVC
不能收回全部可变成本P<AVC
l P>SAC 企业赚取利润 l P=SAC 企业盈亏相抵 l AVC<P<SAC 企业在亏损状态时生产 l P=AVC 企业处于停业点 l P<AVC<SAC 企业应该关闭
2.2 短期供给曲线
P≥AVC ,进行生产 P<AVC ,停止生产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
2.3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客观存在的 和消费者剩余是主观心理感受不同
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
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市场的短期生产者剩余
市场的短期生产者剩余是指市场上所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的加总。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3.1 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条件: MC=AC=MR=AR=P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盈亏相抵,没有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
因为长期时,厂商可以随意进入退出行业
行业盈利→大量厂商涌入→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一路下跌→跌倒盈亏相抵,厂商退出
行业亏损→大量厂商退出→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盈亏相抵
P=LAC
LAC和SAC相切于最低点
会计学上的利润高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会计学上的利润低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就没有超额利润,只有正常利润。
3.2 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 P是生产要素价格
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长期成本递增的原因
资源的稀缺性
不同厂商有不同的成本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产生影响。
总结
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商品价格最低,消费者效用最大; 平均成本最低,生产者利润最大; 资源配置最优,社会福利最大,对社会有利。
完全竞争市场的缺点
·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并不一定是社会成本最低。 ·产品无差别,这样,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这样,他们没有能力去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很少的,而且,一般来说,竞争也必然引起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1.1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
垄断厂商的特点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替代品
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
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的要求 最低规模
市场容量的要求
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独家厂商拥有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政府的特许
专卖、铁路运输
其他因素
品牌忠诚度、研发
1.2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因此,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也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 。 这时,需求曲线就是一条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3 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曲线
TR=P·Q
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
AR=TR/Q=P(Q)·Q/Q=P(Q) AR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
但是,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当销售量增加时,产品的价格会下降,从而MR减少,边际收益曲线MR就再也不与需求曲线重合了,而是位于需求曲线下方,而且,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边际收益比价格下降得更快。
垄断厂商的均衡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也是MR=MC
2.1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
获得超额利润的厂商均衡
SAC<AR
盈亏相抵的厂商均衡
SAC=AR
亏损的厂商均衡
SAVC?
2.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期均衡条件:MR=LMC=SMC
垄断⼚商之所以⻓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原因在于⻓期内企业规模可调整和市场对新加⼊的⼚商是完全关闭的。
小结
垄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短期内利润会出现各种情形
长期来看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1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厂商以不同价格销售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垄断力量
不同消费者群体或不同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弹性不一样
一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便是一级价格歧视(不同消费者不同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不同的消费(购买)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这便是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厂商对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便是三级价格歧视。
3.2 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价
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 生产资源的浪费 社会福利损失 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超额利润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垄断竞争市场概述
1.1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形成垄断竞争的条件:
厂商数目较多
厂商生产规模较小,进出市场比较容易
存在产品差别
产品在质量、包装、品牌、外形、销售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实际的差别、消费者感受到的差别)
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
垄断竞争普遍存在于零售业、快餐业、服务业中
1.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3 垄断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平均收益曲线(AR曲线)
AR=TR/Q=P(Q)·Q/Q=P(Q) AR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曲线(MR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也MR=MC
2.1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获得超额利润
AR>SAC
盈亏相抵
AR=SAC
亏损
AR<SAC
SAVC
亏损最小AR>SAVC
可以回收全部可变成本AR=SAVC
不能回收全部可变成本AR<SAVC
2.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期均衡条件 MR=MC AC=AR=P
垄断竞争市场上,只要还存在超额利润,就会有企业不断进入,直到超额利润消失,每家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所以长期——盈亏相抵
理想产量——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均衡点(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上的产量。
多余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3.1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垄断竞争厂商追求利润最大 短期内利润会出现各种情 长期来看垄断竞争厂商只能收支相抵
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高于完全竞争时,低于完全垄断时
价格 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时,低于完全垄断时
产量 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时,高于完全垄断时
3.2 垄断竞争市场的利与弊
利
产品多样化、有差别,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垄断竞争有利于鼓励创新。
弊
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存在多余的生产能 生产成本较高
3.3 非价格竞争
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战略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
不采用价格竞争的原因
价格是依据最大利润原则确定的,为了竞争而降低价格, 利润会减少
垄断竞争厂商之间对于价格竞争比较敏感,如果一个厂商 价,所有竞争厂商也会降价,并且降幅相同,该厂商的销 量并不会如愿增加,结果依然是利润减少。
非价格竞争
1.产品变异
厂商通过提高质量、改进包装、增加分量、更新设计、改善销售条件方式来形成产品差别。
变异项目: 档次 品质 功能 服务 外观
产品变异时须比较上升的成本可能的收益,成本控制和预测需求是关键。
2.广告与服务
指厂商利用宣传扩大产品影响、引起消费者注意、培养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偏好的一种手段。
信息性广告 提供产品信息
劝说性广告 改变购买欲望
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寡头垄断市场概述
1.1 寡头垄断市场的条件
寡头垄断市场又称为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形成寡头垄断的条件:
只有少数几家厂商
厂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量和价格难以确定
产量和价格确定之后,有一定稳定性
勾结又竞争
产品同质或者有差异
新厂商进入市场比较困难
1.2 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
规模经济的存在
寡头垄断⼚商拥有重要原材料或关键技术
由⼏家⼚商控制了分销渠道
政府扶持或保护
1.3 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
产品差别程度
纯粹寡头垄断
产品无差别
差别寡头垄断
产品有差别
厂商行动方式
勾结行为(串谋寡头垄断
纵向串谋
横向串谋
独立行为(竞争寡头垄断
1.4 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的决定
明显勾结的情况下
卡特尔:是指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目的是协调它们的行动、共同确定价格。
卡特尔的目标是实现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化
卡特尔组织不稳定
非法的、欺骗的动机、国际贸易的增加
隐性勾结的情况下
价格领先(领袖)制: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寡头率先制定,其余寡头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价格。
支配型价格领袖——是指由寡头垄断行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立产品的售价,其他规模较小的厂商根据已确立的价格确定各自的产销量。
成本最低型价格领袖——是指由成本最低的寡头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其产销量和销售价格,而其他寡头也将按同一价格销售各自的产品。
晴雨表型价格领袖——某个厂商在获取信息、判断市场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公认的特殊能力,该厂商产品价格的变动,起到了传递某种信息的作用,因此其他厂商会根据该厂商产品价格的变动而相应变动自己产品的价格。
成本加成法:在估算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百分率的利润。
根据长期中成本变动情况确定
参照全行业的利润率情况确定
博弈论
2.1 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的科学。
策略性环境: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策略性行动:每个人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策和行动。
博弈的基本要素
参与人
在博弈中进行决策的个体
参与人的策略
指的是一项规则,根据该规则,参与人在博弈的每一时点上选择如何行动。
参与人的支付
所有参与人都选择了各自的策略且博弈完成后,参与人获得的效用
支付矩阵
参与人:厂商A和厂商B
参与人的策略:合作、不合作
参与人的支付:具体数字
博弈的分类
根据参与人的多少: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
根据参与人的支付情况: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根据参与人实施策略的时间:同时博弈和序贯博弈
2.2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当两个厂商的条件策略组合恰好相同,从而两个厂商不再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倾向时,整个博弈就达到了均衡。
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寡头博弈:合作与不合作
寡头垄断厂商的均衡
3.1 古诺模型
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1.1 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投入品
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企业家才能——利润
1.2 生产要素的需求
1.需求特点
它是⼀种派⽣需求,也叫作引致需求。
利润最大化 ←生产或销售←要素投入←要素需求
它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各种要素的需求之间既可以相互替代,又可以相互补充。
边际收益产品
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2.边际收益产品——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边际产品(MarginalProduct, MP):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注:以生产要素劳动力为例
MP = ΔQ/ΔL
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Revenue Product, MRP):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带来产量增加,从而获得的新增收益。
MRP = ΔTR/ΔL =ΔTR/ΔQ * ΔQ/ΔL= MR*MP
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MarginalProduct, VMP):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
VMP = MP*P=ΔQ/ΔL *P
VMP = MP*P MRP = MP* MR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
MR = P MRP =VMP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
MR < P MRP < VMP
3.要素价格(成本)——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
要素价格(劳动——工资W)
边际利润(MRP-W)
越接近0越符合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总成本TC
总利润TR-TC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
要素价格 =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
MRP=W(以劳动——工资为例)
可能无法完全相等,那就使它尽量接近 即使边际利润(MRP-W)尽量接近0
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商品市场的生产者
1.3 生产要素的供给
供给者
商品市场的消费者(主要供给者)
商品市场的生产者(eg具有上下游关系的生产者,零部件)
供给原则
要素供给
保留自用
“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 等 “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
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是由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共同决定的,即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要素的均衡价格。
工资、利息、地租与利润理论
2.1 工资理论
劳动的需求
工资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劳动的需求原则
W = MRPL
完全竞争情况下W = MRPL =VMPL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劳动的供给
供给曲线的规律
B点之前,劳动的供给量随着工资增加而增加
B点时,工资增加而劳动的供给量不变
B点之后,劳动的供给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减少
特殊性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向右上方倾斜。 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为负斜率,向左上方弯曲。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由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W = MRPL =VMPL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
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垄断
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具体措施:增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例如: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反对机器人代替工人
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具体措施:限制非会员受雇,迫使政府通过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限制移民、减少工作时间等法律
3.最低工资法
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
工资的差异的原因
各种职业负效用大小的差别
劳动质量的差别
市场的分割
2.2 利息理论
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利息一般用利(息)率来表示
利息的性质
资本→迂回生产成为可能→生产效率提高(资本的净生产能力)→利息
利率的决定
资本的需求(投资)vs资本的供给(储蓄)
利率的作用
少消费、多储蓄
可以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2.3 地租理论
地租也称为土地租金,是使用土地的价格,它构成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不能再生的自然自源,特点是位置不变、数量不变。
地租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总量是固定的,其供给弹性等于零,无论地租怎样变化,它的供给量保持不变。
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关概念
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经济租金(经济剩余):许多要素的全部收入中有这样的一部分,即使减去它也不会影响该要素的供给量,这样的一部分即称作“经济租金”,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机会成本:一种选择或者决策的代价,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而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价值。
最大价值
现在的价值
机会成本和资源稀缺性相关
寻租:寻求经济租金的简称,就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哄骗、贿赂等,以得到占有这种由于行政管制或垄断而产生的经济租金的特权。
2.4 利润理论
利润作为企业总收益扣减总成本后的余额归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所有,从而一般地在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之间分配。
利润
正常利润
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超额利润
即超过正常利润以上的、不包括在成本中的那部分利润。
垄断利润
垄断的超额利润——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
纯粹利润
创新的超额利润、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社会收入分配
3.1 收入分配的衡量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G = A/(A+ B)
A=0,G=0 : 收入绝对公平
B=0,G=1 : 收入绝对不公平
一般情况下,0<G<1。 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 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3.2 收入分配政策
税收政策
个人所得税
消费税
房产税
遗产税、赠与税
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
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法
住房保障
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1.1 帕累托最优
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是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一种状态。
非损人不能利己 利己必损人
帕累托改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
利己不损人
孔子改进
假设一个只有两个人A和B,两种可供消费的商品X和Y的交换经济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相等
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帕累托最优
g点:资源初始分配
g点到h点:帕累托改进
h点到p点:帕累托改进
p点:帕累托最优(最优)
帕累托最优的特点 帕累托最优意味着总剩余最大 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技术效率
1.2 帕累托最优条件
帕累托最优的三大条件
1.交换效率条件——效用最大化
是指当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态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交换,使得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状态。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
MRSxy=△Y/△X
无差异曲线上某点的边际替代率实际上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p点 交换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OO曲线:两个人在不同初始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可能达成交易契约的集合,也叫作交换的契约曲线。
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而言,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同。→才能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交换效率条件隐含的经济学结论: 商品的自由交换可以增进当事人的福利以及社会的福利。
推论:
一切阻碍商品自由交换的因素都是非效率的。
排除阻碍商品自由交换障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管制、贸易壁垒、文化差异、信息阻塞、落后的交通、高昂的物流成本等等。
2.生产效率条件——产量最大化
是指在技术与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使得生产者产量最大化的状态。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必须减少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MRTSlk=△K/△L
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注:通常取绝对值
OO曲线为生产契约曲线
任意两种商品的生产,在两种生产要素L和K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
改善要素组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要素的自由流动→自由即效率
3.总体效率条件——效用和产量最大化
是指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同时达到了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之中的最优配置和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优配置。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意一点均已达到生产效率条件。
边际转换率(MRT)是指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产量。
经济进⾏到某种状态时,⼀种产品如Y转换成X的⽐率MRT=ΔY/ΔX
边际转换率实际上是⽣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任意一个人对于这两种商品边际转换率。
只有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才能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总体效率条件意味着
生产者愿意将Y商品生产转换为X商品生产的比率,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将Y商品交换成X商品的比率。
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时的生产结构,和消费达到帕累托最优时的消费结构一致。
1.3 帕累托最优评价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2.1 经济效率
消费者剩余 = 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消费者剩余的特点: 用来衡量消费者福利 是主观心理感受 可以用需求曲线计算 价格越低,消费者福利越大
⽣产者剩余 = 卖者收到的价格—⽣产的机会成本 实际接受的总支付—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
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的特点: 用来衡量生产者福利 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用供给曲线计算 价格越高,生产者福利越大
经济效率——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做到生产者剩余加消费者剩余的总剩余最大,就是有效率的。
2.2 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其它条件不变时某种商品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时,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决定。是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均衡。
一般均衡的含义(Walrasian equilibrium)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经济系统产生一组价格(所有产品和要素),使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供求都相等,且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达到各自的均衡——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 每个消费者根据其资源禀赋,达到效用最大化。 每个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超额需求 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叫作超额利润。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即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和其它的一些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从一个适当的初始配置出发,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达到。
效率与公平
3.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增进 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缺乏公平的效率提高
缺乏效率的公平增进
3.2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所谓效率优先,就是在决定收入分配的问题上,首先考虑效率,把效率当作决定收入分配的第一位因素。只是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再考虑兼顾公平问题。
在坚持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还必须兼顾公平。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收 促进机会平 限制某些行业、某些个人的垄断性收 实现生存权利和消灭贫困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
1.1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主体:
家庭
目标:效用最大化
资源:生产要素
企业
目标:利润最大化
资源:产品
货币与产品交换 货币与生产要素交换
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条件):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不存在垄断
产品同质无差异
要素自由流动
信息完备充分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
经济利益可分,所有权确定。不存在公共物品
1.2 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在社会经济运用中,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资源无法达到最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的现象,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垄断
外部性
判断有哪些外部性产生
生产的外部经济
养蜂人酿蜜,周围果园产量提高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化工厂的环境污染
消费的外部经济
你注射流感疫苗,减少了别人得流感的机会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旅游者蜂拥至景区,物价上涨,舒适度降低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
私人成本是单个企业、个人在经济活动的所消耗的各种成本的总和
社会成本是私人成本与其外部不经济导致的成本的总和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不经济导致的非私人成本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公共物品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受益的物品与劳务。 如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公共物品⼀般由政府提供。
消费的非竞争性
在现有供给⽔平上,新增加消费者不会增加供给成本,也不 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平,主要包括两⽅⾯的内涵 第⼀,边际⽣产成本为零 第⼆,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收益的非排他性
⾮排他性意味着某物品的消费要排除其他⼈是不可能的,主要有两个原因,即: 第⼀,技术上的不可能性 第⼆,经济上的⽆效率(成本过⾼)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包括两种情况
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买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 ——保险与信用市场
微观经济政策
价格管制政策
支持价格
限制价格
消费政策
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
产业政策
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
反托拉斯法
国有化政策
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
税收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现状与前沿
宏观
宏观里三个模型最重要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重点
gdp的核算
第二部分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最重要 第一部分了解即可
什么叫国内生产总值 怎么去计算 哪些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哪些不算
什么叫国民生产总值GNP 区分二者
支出法和收入法怎么核算gdp 什么是收入法什么是支出法
三、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
2.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包括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计入哪个国家的GDP——日本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零售商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而不是售卖掉的最终的产品与劳务。
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如果卖掉80万美元产品,计入GDP的是多少?如果卖掉120美元的产品,计入GDP的是多少?——都是100万美元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不计算以前时期⽣产的产品的价值,如年底的存货,只计算净存货即年初与年底的差额。
流量:⼀定时期内发⽣的变量
存量:⼀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某人花20万购买了一幢旧房子,包括19.8万元的旧房价和0.2万元的经纪人费用,计入GDP的是多少?——0.2万元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给⾃⾜等⾮市场经济活动不计⼊GDP
实际GDP与名义GDP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以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均GDP GDP增速
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家务劳动) 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不能反映地下经济 GDP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不能说明它包含具体是什么商品(导弹、面包、防盗窗等) 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支出法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GDP=C+I+G+(X-M)
个人消费支出(C) 耐用品 非耐用品 劳务支出
私人国内总投资(I) 企业固定投资(厂房+设备) 居民住房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年终存货-年初存货)
政府购买支出(G)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不计入GDP)
净出口(X-M 出口(X 进口(M)
收入法
把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相加
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GDP=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工资和其他补助 净利息 租金收入 利润 公司利润( 红利+未分配利润 非公司利润(合营企业+农民 企业税 间接税 公司税 资本折旧 误差调整 总计:GDP
2.3 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 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包括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产净值(NDP):⼀国在⼀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GDP-折旧额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NI):⼀国居民在⼀年内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的总和。
NI=⼯资+利息+租⾦+企业利润
NI = NDP - 间接税
个人收入PI
个⼈收⼊(PI):⼀国居民在⼀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
PI = NI - (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 转移⽀付
个⼈可⽀配收⼊DI
个⼈可⽀配收⼊(DI):⼀国居民在⼀年内个⼈可以⽀配的收⼊。
DI = PI - 个⼈所得税
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3.1 两部门
两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和家庭
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和家庭的关系是: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要素报酬。
支出角度 GDP=C+I ——总需求
收入角度 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C+S ——总供给
GDP=国民收入→C+I=C+S
恒等式:I=S
投资=储蓄
3.2 三部门
三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
政府收支情况: 政府购买支出(G) 税收(TX 转移支付(TR 政府净收入(T):T= TX- TR
支出=C+I+G 收入=C+S+T
恒等式:C+I+G=C+S+T I+G=S+T
投资+政府购买性支出=储蓄+税收
I=S+(T-G)
T - G可视为政府储蓄(Sg)
3.3 四部门
四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外国
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形式:进口(import)和出口(export)
Kr表示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转移支付
⽀出=C+I+G+(X-M) 收⼊=C+S+T+Kr
不管是支出角度还是收入角度,目的都是衡量一国一个时期内的产出能力 从收入角度衡量的时候,不管收入是被谁所得,都是该国的产出。 举例,我们生产了10万产出,8万收入被我们自己所得,2万转移支付给国外。计算GDP的目的是知道产出能力,产出是10万,而不是8万哦。
恒等式:C+I+G+(X-M)=C+S+T+Kr
I+(X-M-Kr)=S+(T-G),表⽰私⼈国内总投资+可⽀配的外国资产=私⼈储蓄+政府储蓄
I=S+(T-G)+(M-X+Kr),表⽰投资=私⼈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
IS-LM模型
IS曲线
1.1 投资函数
利率是决定投资的首要因素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
i = i(r) = e − dr
e是自主投资,即使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d是利率对投资的影响系数,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
1.2 IS曲线
IS曲线是一条用于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是IS曲线。
两部门IS方程的建立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I=S
e-dr=-α+(1-β)y
y=(α+e-dr)/(1-β)
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
IS曲线的经济意义
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化。
利率高,总产出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增加
IS曲线上任何点都表示i=s。
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处于IS曲线右上边某一点,i<s。利率过高,导致投资<储蓄 处于IS曲线左下边,i>s。利率过低,导致投资>储蓄。
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斜率
y=(α+e-dr)/(1-β)
r=(α+e)/d - [(1-β)/d]y
斜率:(1-β)/d的绝对值
d值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曲线越平坦;反之,d值越小,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曲线越陡峭。
d值反映了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值越大,投资需求曲线越平坦,投资对利率越敏感。
β值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曲线越平坦;反之,β值越小,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曲线越陡峭。
1.3 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 ·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投资曲线移动对IS曲线的影响
储蓄曲线移动对IS曲线的影响
is曲线和投资储蓄曲线的左右移动方向一致
LM曲线
2.1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货币需求L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
两个动机表⽰为:L1 = L1 (y)= k y,随收⼊变化⽽变化
例如实际收入1000万美元,交易和谨慎需要的货币量占实际收入的20%,则L1?
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有价证券而持有的货币。
L2 = L2(r)=-hr,随利率变化⽽变化(r指百分点)
h 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负号表⽰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变动有负相关关系。
实际货币总需求 L = L1 + L2 = ky–hr
名义货币量仅仅计算票面价值,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
价格指数=P
名义货币需求 L=(ky-hr)P
货币供给M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主要是狭义货币——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用M1表示。
价格指数=P 实际货币量 m=M /P 名义货币量 M=mP
货币供给是一国某个时点上,所有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狭义货币。
是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由国家政策调节。
·M0是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用M1表示 ·广义的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 ·更广泛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3=M2+政府债券
2.2 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的产生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假定是外生变量。 货币实际供给量m不变 货币市场均衡,只能通过自动调节货币需求实现。
货币市场均衡公式是 m=L=L1(y)+L2(r)=ky-hr
维持货币市场均衡: m一定时,L1与L2必须此消彼⻓。 国民收入增加,使得交易需求L1增加,这时利率必须提高,从而使得L2减少。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则 m = L L = ky – hr m = ky – hr
y =hr/k+m/k
r=ky/h-m/h
LM曲线斜率k/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LM曲线的经济含义
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利率提高时总产出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减少。
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LM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2.3 LM曲线的移动
水平移动:利率不变
水平移动取决于m/h=M/Ph;
h不变,则M和P改变。
若价格水平P不变,M增加,则m增加,LM右移
若M不变,价格水平P上涨,则m减少, LM左移
IS-LM模型
3.1 IS-LM分析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 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
能够同时使两个市场均衡的组合只有一个 解方程组得到(r,y)
y=(α+e-dr)/(1-β) y =hr/k+m/k
解出y= r=
3.2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国民收入yE,不一定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不行。
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
增加需求, IS→IS’ E→E’
增加货币供给 LM→LM E→E’’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
1.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D aggregate demand):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需求曲线呈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1.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已知i、s函数,计算IS曲线
已知L、M,通过m=M/P和L=m计算LM曲线
联立两式,消除r,得到关于y和P的等式
1.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总供给曲线
2.1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AS:Aggregate supply)曲线是表明总供给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分为
长期总供给曲线(LAS)
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表明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即总供给增加,物价上升。
一部分为一条垂线,表明当长期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资源限制,无论物价如何上升,总供给都不能增加。
总供给曲线可分为三段
① 开始阶段,AS比较平坦,呈水平线,整个社会资源严重过剩,弹性很大。(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②第二阶段,AS向右上方倾斜,随着物价上升,产出逐渐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
③第三阶段,AS呈垂直线,整个社会资源达到极限,生产能力利用完毕,产出弹性为零。(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1 AD-AS模型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有乘数效应
k = Δy/ΔAD
K通常大于1,因为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还会引起消费增加,从而又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
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
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总供给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物价的下降。
3.2 AD-AS模型的应用
1. 经济萧条: 指经济在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 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2. 经济高涨 指经济在短期中由于总需求增加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处在高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 如: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重点
收入 支出模型
二 凯恩斯消费理论 四 乘数理论 最重要
均衡产出的条件
消费倾向
给了储蓄函数怎么算出消费函数
两部门均衡的国民收入怎么算 公式是什么
什么是投资乘数 怎么计算投资乘数
is lm模型
is曲线表达的是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投资和储蓄)
is曲线上表示的是什么和什么相等——i=s
is函数怎么算出来 is曲线的含义是什么
is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含义和公式 lm曲线中表达货币需求的是m曲线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lm曲线的推导
islm分析 给了投资储蓄函数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相关函数 算出均衡时的
总供给总需求
供给曲线长什么样子 三个阶段是什么
变化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理论
1.1失业概述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失业率统计方法
登记
登记失业率=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劳动部门登记的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调查(目前更倾向调查)
1.2失业的分类
判断某种失业属于哪类
摩擦性失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部门转移
工厂倒闭
摘棉花 冬天不能摘而失业
结构性失业
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最低工资
效率工资
周期性失业
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政策性失业
由于某些政策的存在而导致的失业,比如福利政策的存在引起了失业。
国企改革造成的失业
隐蔽性失业
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1.3失业的影响
经济影响: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社会影响:吸毒、离婚率、犯罪率、社会稳定等
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反方向)
通货膨胀理论
2.1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定义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理解
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指物价水平的整体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的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的一时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通货膨胀的衡量
GDP折算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
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的是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100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πt =Pt − P(t−1)/P(t−1)
通过CPI计算
3.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通货膨胀分为
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
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
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100%之间
恶性通货膨胀(超速通货膨胀)
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0%以上
受抑制的通货膨胀(隐蔽的通货膨胀)
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但是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
2.2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而产生
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扩展部门(快速发展的行业)
人力与资源短缺,资源价格上升,工资上升
总需求过度 成本增加
非扩展部门
人力与资源过剩,由于攀比,资源价格依然上升,工资依然上升
成本增加
通货膨胀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解释通货膨胀的思想: 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速度的增长。通货膨胀的唯一根源只能是货币供给量的过多。
通货膨胀的持续
预期的通货膨胀 人们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知道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
惯性的通货膨胀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会因为其自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
2.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
在雇主和员工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工资滞后发)
在政府和公众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并非有意要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温和的通货膨胀 →产品价格提高而工资和资源价格还没提高 →利润增加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过度消费 生产积极性丧失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3.1凯恩斯的观点
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未充分就业 (资源闲置)
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不会引起 价格上升,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 (资源充分利用)
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国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 格上升,即发生通货膨时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3.2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发展的三个阶段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用通货胀率替代了货币工资增长率,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 = 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关系,即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
考试只考察这个反方向关系 其他学者的补充不做考察要求
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菲利普斯曲线非线性
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选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各种可能组合的“菜单”。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接受一个较高的失业率
为了降低失业率,接受一个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2.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
政策含义:宏观政策长期无效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普斯曲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存在交替关系。
政策含义: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1.1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经济周期: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有共同点,每个周期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要求记住
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
1.2经济周期的分类
熊彼特的观点
长周期
48-60年
中周期
9-10年
短周期
40个月
1.3经济周期理论
了解
纯货币理论
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周期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造成的。
银行扩张信用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经济进入繁荣阶段
银行紧缩信用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投资过度理论
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投资增加 →经济繁荣 →资本品生产过多,导致剩余 →经济萧条
创新理论
乘数-加速理论
乘数理论是指投资的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加速理论是指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变动。
投资增加→产量增加→投资增加→繁荣→产量有限→投资减少→产量减少→萧条
经济增长理论
2.1经济增长概述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同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整体进步。
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 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结果 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
经济增长的理论的发展
2.2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分工深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彼得·德鲁克
斯密定理:国民财富来源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根据劳动生产率在某方面的绝对优势安排生产和国际贸易,应多生产并出口本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多进口本国的非绝对优势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
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在国家间自由转移流动的条件下,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成本上相对优势最大或相对劣势最小的商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能够节省资本和劳动,获得经济增长
物质资本决定论
物质资本主要是货币
代表人物:哈罗德、多马、罗斯托、麦迪逊等
主要观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储蓄率,或者资本积累率
技术决定论
代表人物:索洛、罗默等
索洛模型里技术是外生的,但是索洛明确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外生因素)
罗默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将技术进步完全内生化。(内生因素)
内生是指 技术属于经济体内部,是经济体本身必不可少的因素
环境由外生因素变为内生因素
人力资本决定论
代表人物:舒尔茨 卢卡斯
资本既包括物质形态的资本也包括凝结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而且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 ——舒尔茨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 ——卢卡斯
2.3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物质资本主要
简单了解 不要求记住
假设条 l 经济体只生产某一种产 l 储蓄可以全部转化为投 l 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 l 资本产出率和人口增长率保持不 l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G = S / G代表经济增长率,S代表储蓄 率,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
这一模型强调的是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G和S正相关)
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也大概了解
G = a( ΔK/K)+b (△L/L)+(△A/A)
ΔK/K代表资本增加率, ΔL/L代表劳动增加率, ΔA/A代表技术增加率
a代表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比例,b代表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比例
2.4经济增长的极限与代价
增长极限论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 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
主要观点:经济增长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增长有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经济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 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口增长、粮食供应、工业资本投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五个因素。这些因素都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如果这样增长下去,人类将在2100年崩溃。
增长怀疑论
代表人物:米香、加尔布雷斯、罗宾逊等人
主要观点: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经济福利的增加,怀疑甚至否定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严重,使社会道德风尚败坏,使收入分配不公平等。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不同时期的政策偏重不同
20世纪50年代,兼顾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0世纪60年代,兼顾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物价稳定和四个目标兼顾
1.2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需求管理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
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增长政策等。
需求管理政策
2.1 财政政策
什么是财政
公共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利用公权力开展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进行支付的活动。
财政支出的分类
购买性支出
指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两部分。
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 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
转移性支出(不算入GDP)
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政府是一个非市场主体。政府更像是“慈善家”。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税收收入(最主要 90%以上)
税收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它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差额累进税率
关税
资源税
社保基金收入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是指企事业单职工、城乡居民依法依规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税收⼊主要组成部分。 民航发展基⾦、农网还贷资⾦等
专项收入
排污费收入、教育附加费收入等
行政事业收费
行政管理类收费、鉴定类收费、考试培训类收费等
罚没收入
执法机关依法收缴的罚款、没款、赃款等收⼊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股权的股利和分红收⼊等收⼊
其他收入
捐赠收⼊、财政资⾦利息收⼊等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其信誉,公民、组织所借取的款项,也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债务收入的独特性
需要偿还
冲抵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等手段,达到发展、稳定、实 现公平与效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长期财政战略和短期财政 策略。
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收入支出的具体种类了解即可
政府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收入(这两个直接干预经济) 税收(最常用) 国债(公债)
2.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
货币政策主体: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工具
准备金率政策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把商业银行的一部分钱放在中央银行由央行管理
准备金率越高 商业银行放下央行的钱越多 商业银行可以贷出去的钱越少 市场流通货币越少
市场萧条→降低准备金率
再贴现政策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
使更多货币流通到市场中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调节市场中货币的多少 央行大量买进证券,市场中的货币变多
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搭配
“双松”政策搭配,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萧条
“双紧“政策搭配,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繁荣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供给管理政策
3.1 收入政策
工资-物价冻结:是指政府采用法律手段禁止在一定时间内提高 工资与物价。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是指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规定出工资与物价上涨的限度。
税收刺激计划:是指以税收为手段来控制工资的增长。
3.2 指数化政策
工资指数化——是指按照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
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起征点和税率等级。
3.3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完善劳动力市场:是指由政府或有关机构通过完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完全的就业信息。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是指由政府或有关机构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3.4 经济增长政策
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开放经济理论
开放经济的基本知识
开放经济——四个部门
1.1 开放程度的衡量
贸易角度
衡量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 进⼝额+出⼝额/GDP
出⼝贸易依存度 = 出⼝额/GDP
进⼝贸易依存度 = 进⼝额/GDP
投资角度
对外直接投资(FDI)
合同额
实际利用额
^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国家
决定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赋予情 经济发达程 经济结构的差 历史传 经济政策以及其他政治或文化因素
开放经济中各国的相互依赖性
溢出效应: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回波效应: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开放经济中各国间的影响取决于 国家的大 开放程 各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
1.2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
这部分要记住国际收支概念即可
盈余和赤字
收支完全相等不可能
经常项目: 是指经常发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包括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国际贸易)、无形的贸易(如运输、保险、旅游的收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如赔款、援助、汇款、赠与等)。(了解即可)
资本项目: 是指一切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包括各国间股票、债券、证券等的交易,以及一国政府、居民或企业在国外的存款。
1.3 汇率制度
汇率: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直接标价法:以外国货币为固定单位,以本国货币为变动的单位,来衡量外国货币的价格。
常用
例如:人民币汇率 1美元=6.7973人民币元
间接标价法:以本国货币为固定单位,以外国货币为变动的单位,来衡量外国货币的价格。
例如:人民币汇率 1人民币元=0.1471美元
汇率升值
⽤本国货币表⽰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下跌了。
汇率贬值
⽤本国货币表⽰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升了。
例如: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6.7973人民币元,对于中国而言——汇率升值
固定汇率制度——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度——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衡量
2.1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内支出(国内总需求):国内居民户、厂商与政府的支出,其部分用于国内产品,部分用于进口产品。
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对国内产品总需求):本国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
对国内产品的支出 = 国内支出 – 进口 + 出 = 国内支出 +(出口 –进口 = 国内支出 + 净出口
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大小,即国内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取决于乘数的大小。
对外贸易乘数 =1/(1 – 边际消费倾向 + 边际进⼝倾向)
2.2 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
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e代表汇率,Pm代表进口产品的价格,P代表国内产品的价格,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为:
ePm/P
汇率不变,进口产品价格不变,进口产品的价格与国内产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国内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进口增多,出口减少,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收支恶化。
汇率变动的影响
汇率变动主要会影响进出口贸易
案例:美国生产并出口雪佛兰汽车,每辆8000美元,德国生产并 口大众汽车,每辆16000欧元,美元与欧元的汇率为0.4:1,调 为0.6:1,雪佛兰汽车和大众汽车的出口情况如何。
美元贬值
汇率为0.4:1时: 雪佛兰汽车出口到德国时,按欧元计算:8000*2.5=20000欧 大众汽车出口到美国时,按美元计算:16000*0.4=6400美元
汇率为0.6:1时: 雪佛兰汽车出口到德国时,按欧元计算:8000/0.6=13333欧 大众汽车出口到美国时,按美元计算:16000*0.6=9600美元
美国出口雪佛兰汽车增加,进口大众汽车减少
汇率贬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汇率升值,减少出口,增加进口。
利率变动的影响
了解即可
利率变动影响国内总需求,同时影响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
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资本流入国内。
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资本流往国外。
国际利率水平不变,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减少。
国际利率水平不变,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对外经济政策
3.1 对外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贸易保护政策
关税政策
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关税
非关税政策
限额
补贴
进口特许
进出口商品的技术性壁垒
如 碳含量
3.2 汇率政策
汇率贬值政策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汇率升值政策
减少出口,增加进口。
汇率管制政策
政府运用买卖汇率的方法对汇率进行干预。
国库为什么要储备一些外汇?如美元
3.3 对外投资政策
通过国家对外经济援助和其他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手段,帮助私人对外投资。
利用纳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对外投资。
对私人对外投资实行担保和保险。
制定保护海外私人投资利益的法律。
利用各种渠道对私人对外投资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3.4 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八国集团(G8)、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欧佩克石油组织(O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