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思维导图整理,包括: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四节教学原则;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第八节教学策略;第九节教学评价;第十节教学改革略。
编辑于2021-10-20 17:03:55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教育目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基
教学相关关系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意义
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
首要任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核心:智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保证:体力、健康水平
方向:品德和审美,科学世界观
理想目标: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概念:双边性
教学过程本质观
特殊认识说
认识发展说
认识实践说
双边活动说
多重本质说
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过程
凯洛夫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特殊认识过程
间接性: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
引导性:教师引导
简洁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不是同步发展
防止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
洛克、裴斯泰洛奇
官能心理学,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论
赫尔巴特、斯宾塞
联想主义心理学、重知识轻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标志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辩证统一、教学相长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起始阶段
内部推动力、心理准备状态
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核心
巩固知识
必要环节,不独立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三备
备教材
课程标准、教科书、参考资料
三阶段:懂、透、化
备学生
原有的知识、兴趣、技能
备教法
三写
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
课题或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核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地位:起始环节、先决条件、前提基础
上课
地位: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分类
任务
传授知识课(新授课)
巩固知识课(巩固课)
培养知识技能课(技能课)
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一节课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单一课:只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综合课:完成两种或以上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讲授课
演示课
练习课
实验课
综合课结构
组织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中)
检查复习
讲授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
布置作业
标准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
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
学生的主体性
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
气氛热烈
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的补充和延续
形式
书面、口头、阅读、实践
要求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
分量、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思维
生活实际相联系
明确要求、规定时间
批改方式
批改要求
及时检查批改
发现错误、存在问题
仔细评定,修改要求
及时反馈
错误讲解并纠正
课外辅导
课堂教学以外,上课的必要补充
目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
形式:个别辅导、小组辅导(主要)、集体辅导
要求
从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的补充
启发式
态度
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重要环节
方式
考查
经常性、小规模
考试
全面的、大规模
核心:命题
要求
方法灵活多样
第四节教学原则
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地位:金科玉律式的教学原则,世界上最早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
含义: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依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
目的:解决名词、术语、原理等知识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
分类
实物直观
真的存在、看真的
模象直观
模拟形象,看假的
言语直观
语言想象,假装看
相关教育思想
荀子、夸美纽斯、乌申斯基
要求
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演示与言语结合
言语直观
直观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启发性原则
地位:世界上最早提出——孔子; 西方最早提出——苏格拉底;
概念:教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规律:双边性规律
思想
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
要求
主动性
独立思考
动手
民主
巩固性原则
地位:最彻底的教学原则——夸美纽斯
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双基,以便于提取
依据:解决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的矛盾
思想
孔子、夸美纽斯、乌申斯基
要求
理解
复习多样
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
地位: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
依据:解决知识和学生顺序之间的复杂性
思想
学记
孟子
朱熹,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
孔子
荀子
夸美纽斯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
要求
教材顺序
注意主要矛盾,重点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连贯性和多样性
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别差异、扬长避短
依据:集体与个别,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
思想
孔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要求
学生特点
举措多样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以基础知识为主导,学以致用
依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要求
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乡土教材
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概念:既要有双基,又要有德育
依据:传授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思想
赫尔巴特、文以载道
要求
科学性与时代性
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概念:难度适中
依据:教育不应低于或者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思想
墨子(世界上最早提出量力性教学原则)、学记、维果斯基、王守仁
要求
从实际出发
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度
第五节教学方法
概念
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有双边性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
老师讲,最古老,应用最普遍、最广泛,最主要、最基本,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不具有普适性)
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系统地发展智力、思想品德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
缺点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个人语言素养要求极强
束缚学生,不利于反馈
基本要求
启发诱导
组织教学内容
讲究语言艺术
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问学生答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了解学生学习程度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缺点
不能招呼每一个人
耗时
要求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问题要具体明确
启发诱导
归纳小结
讨论法(不具有普适性)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
优缺点
优点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学习积极性
缺点
受学生能力限制
流于形式
要求
准备
启发引导
讨论小结
读书指导法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直观感知
演示法
教师做,学生看
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
要求
准备
明确目的,调动感官
辅以讲解
参观法
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直接经验
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实际训练
练习法
反复做,各学科普遍使用,巩固提高
实验法
教师指导学生做,物化生使用多
要求
准备
明确目的、要求、做法
老师指导过程
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实习法)
先有知识后有实践,运用知识
实践活动法
先有实践,再有知识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场景性、情感体验
探究法
布鲁纳的发现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整体性原则
范例教学法
瓦根舍因
探究研讨教学法
兰本达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沙塔洛夫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和设备
教师业务水平、经验、特点
第六节教学模式
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
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
自学辅导
引导发现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情景陶冶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示范模仿
最古老、最基本
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
斯金纳
自定步调、小步进行、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
探究教学
布鲁纳和皮亚杰
抛锚教学
情景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
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
为完成一定任务,教师和学生按要求活动的结构
常见形式
个别教学制
同一时间面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每个学生内容不一
古代基本形式,历史最长
因材施教,效率低
班级授课制
“班”:以班为单位 “课”: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时”:每一课固定时间
基本基础,广泛普遍
昆体良——夸美纽斯——1862京师同文馆——1905普遍实行
优缺点
优点
大面积培养人才
系统的知识
教师主导作用
多方面发展
严格的制度保障
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
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实际操作能力
不利于因材施教
割裂知识整体性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
解决因材施教的困难
现场教学
直接经验
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农村及偏远地区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编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个老师不同的教材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交替进行
其他教学
分组教学
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打破原有班级授课制,校内分班,根据能力成绩的差异
内部分组:在班级内部按照能力成绩的差异分组
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根据能力水平,课程相同,年限不同
作业分组:不同的作业意愿
贝尔兰卡斯特
导生制
教学质量低
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杜威
学生决定学习的目的内容
道尔顿制
伯克赫斯特
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老师检查,进行辅导
文纳特卡制
华虚朋
分学科进行,基本技能和社会意识
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
劳伊德特朗普
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
4:2:4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小班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流程颠倒
微课
微格教学
录像,时间短,人数较少
慕课
第八节教学策略
概念
教学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
类型
以教师为主导
直接教学
以成绩为中心
教师主导
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
以学生为中心
发现学习
布鲁纳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引出结论
情景教学
应用知识在具体情境
合作教学
学生主动
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
第九节教学评价
概念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
知识领域
智能领域
情感态度领域
三维目标,布鲁姆
教师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评价
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
原则
客观性原则
基本要求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类型一,分类标准:评价功能
诊断性评价
教学开始之前,对现有水平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及时
总结性评价
教学之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确定后继学习的起点
类型二,分类标准:评价标准
相对性评价
常模参照性评价,依照序列或在常模中的位置评价,即排名,甄选性强
绝对性评价
目标参照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固定标准,衡量实际水平,适用于资格考试或者合格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
一个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或不同侧面的比较,有益于因材施教
类型三,分类标准:量化程度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方法
测验评价
含义:笔试、口试、操作测验多种方法,测验学科知识和学业成绩
类型
严格程度,标准化和教师自编
客观和主观
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非测验方法
实作评价
档案袋评价
量表评价
观察法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第十节教学改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