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循环系统学习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循环系统学习笔记,讲述了淋巴管结构、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微循环、动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等。
编辑于2021-10-21 12:07:41循环系统
动静脉管壁的—般结构
内膜(最薄)
内皮
衬贴于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观察
LM
胞体薄,胞质少,核较明显
EM
SEM
梭形
核,中央,隆起
细胞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
纵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TEM
游离面有胞质突起
稀疏,大小不等
覆盖30 -60nm厚的细胞衣
基底面有基膜
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
超微结构
质膜小泡/吞饮小泡
直径60-70nm
小凹
与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融合的小泡
穿内皮通道
小泡有时可相互通连,与小凹一起形成的暂时性孔道
作用
向血管内外输送物质
储备膜,用于细胞的扩张或延伸
怀布尔-帕拉德(W-P)小体
膜包裹的杆状结构
长约3µm,直径0.1-0. 3µm
外包单位膜
内含6-26根直径约15nm的平行细管和中等致密的基质
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作用
合成和贮存与凝血相关的第VIIl因子相关抗原
促使血小板附于内皮下层,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血液外流
主要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便于血液流动
构成屏障,选择性
内皮细胞的微丝收缩可改变细胞间隙宽度和细胞连接的紧密程度,影响和调节血管通透性
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内皮素ET, 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NO)
合成组织纤维酶原活性物和前列环素,降解5-羟色胺、组胺和EA
代谢功能,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能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
内皮下层
内皮与内弹性膜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
内弹性膜
弹性蛋白组成
因管壁收缩呈波浪状
内膜与中膜分界的膜状结构
HE染色,亮粉红色
中膜
弹性膜、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
弹性膜和弹性纤维
回缩血管
胶原纤维
维持张力
平滑肌纤维
细长,分支
黏着小带和缝隙连接
表型
合成表型
合成及分泌功能为主
特点
胞体大,轮廓不规则
核大,核质比例大
游离核糖体较多,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收缩表型
收缩功能为主
特点
较小,纺锤形
核长杆状,核质比例较小
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不发达
仅在核周区域
肌丝,中间丝,密体,密斑较多
肌-内皮连接
平滑肌纤维与内皮细胞形成
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
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
能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等
分泌多种蛋白质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其成纤维细胞能修复外膜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沿血管纵轴呈螺旋状或纵向分布
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分支可伸入中膜
营养血管
营养外,中膜的小血管
外弹性膜
在较大动脉的中膜与外膜交界处
比内弹性膜薄
动脉
概念
动脉从心脏发出,由粗至细逐级分支,管壁逐渐变薄
管壁各层也发生厚度、结构与组织成分的渐变,以中膜变化最明显
大动脉
靠近心脏的动脉
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骼总动脉等
特点
弹性动脉
中膜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平滑肌纤维较少
管径较大
管壁约占管径的1/10
结构
内膜
管壁厚度的1/6
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弹性膜
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
内皮下层
较厚,疏松结缔组织
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膜与中膜无明显界限
W-P小体丰富
中膜
最厚
含40-7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弹性膜
弹性蛋白构成
膜上有许多窗孔
各层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膜间还有环行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血管平滑肌纤维可分泌多种蛋白质,形成细胞外基质
如弹性膜和基质
波浪状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状况下,中膜平滑肌纤维可迁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成分,使内膜增厚
外膜
,由,;,即为外弹性膜。
较薄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含纵向螺旋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弹性膜不明显
紧邻中膜的一层断断续续的弹性膜
中动脉
定义
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多为中动脉
特点
管径一般大于1mm
肌性动脉
中膜的平滑肌纤维丰富
结构
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
内弹性膜
1-2层明显
中膜
较厚
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
缝隙连接
细胞间隙含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由平滑肌纤维产生
外膜
厚度与中膜接近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营养血管
神经纤维(较多)
伸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舒缩
外弹性膜(断续)
较大的中动脉
小动脉
管径0.3-1mm
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
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含3-9层环行平滑肌纤维
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
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肌性动脉
微动脉
管径小于0.3mm
各层均薄
无内、外弹性膜
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
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心脏的间歇性收缩导致大动脉内血液呈搏动性流动
大动脉,辅助泵
中动脉/分配动脉
神经支配
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外周阻力血管
受神经和多种体液因子的调节
调节了血流的外周阻力,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正常血压
动脉管壁内的特殊感受器
颈动脉体
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侧
直径2-3mm的扁平小体
由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索构成
团、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
上皮细胞
I 型细胞(主细胞)
成群,突起与相邻I型细胞或内皮细胞接触
丰富的致密核芯小泡
贮存多巴胺、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终止处
II型细胞(支持细胞)
包绕I型细胞和裸露的神经末梢发挥支持作用
胞质中无或少颗粒
功能
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pH的化学感受器
参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调节
主动脉体
结构和功能与颈动脉体相似
位置
右侧主动脉体
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之的夹角处
左侧主动脉体
锁骨下动脉起点内侧的主动脉壁
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反射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在病理状况下如低氧、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挥作用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功能
压力感受器
在主动脉弓和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壁中也有类似于的压力感受器
持续压迫颈动脉窦,可使心率持续减慢和血压持续降低而致猝死
特点
中膜很薄
外膜较厚
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毛细血管
概念
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
分支吻合成网
基本结构
管径6-8µm
容许1个红细胞通过
组成
内皮细胞,基膜和周细胞构成
内皮细胞
富含质膜小泡
横断面上,1 -2个环绕构成
基膜
只有基板
周细胞
内皮与基板之间
散在
细胞扁,有突起
纵向包绕内皮细胞
核卵圆形或肾形
类似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
胞质内可见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
微丝较多,散在或成束附着于质膜内面的密体
作用
收缩调节毛细血管血流
毛细血管受损时,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基本功能与分类
基本功能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
通透性决定因素
内皮细胞(主要)
基膜
分类
连续毛细血管
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
质膜小泡丰富
分布
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
作用
参与形成屏障性结构
有孔毛细血管
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
分布
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
但在,有许多贯穿胞质的,窗孔, 一般。内皮窗孔。
内皮窗孔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
直径60-80mn
4-6nm厚的隔膜封闭
作用
有利于血管内外的中、小分子物质交换
血窦/窦状毛细血管/不连续毛细血管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
直径可达40µm
细胞间隙较大
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
分布
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不同器官差别较大
静脉
概念
由细至粗逐级汇合并最终汇入心脏,管壁也逐渐增厚
与动脉相比
静脉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管腔扁或不规则
无明显的内、外弹性膜
三层膜的分界不如动脉明显
中膜薄,外膜厚
静脉常呈塌陷状
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组织较少,结缔组织较多
静脉管壁结构的变异大
功能
将身体各处的血液导流回心脏
动力
静脉内的压力差
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力、血液重力和身体体位、呼吸运动,静脉周围肌组织的收缩挤压作用等
微静脉
管径50-200µm
结构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通透性较大
管径逐渐增大,中膜出现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并逐渐增多
外膜薄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
管径小于50µm
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
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管径略粗
小静脉
管径为0.2-1mm
结构
中膜的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较大的小静脉有一至数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
外膜逐渐变厚
中静脉
管径为1-9mm
除大静脉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大都属于中静脉
结构
内膜较薄
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弹性膜不如中动脉明显
中膜比中动脉薄很多
环行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
外膜比中膜厚
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含纵行平滑肌纤维束
大静脉
靠近心脏的静脉
包括颈外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肺静脉、骼外静脉、门静脉和腔静脉等
结构
内膜较薄
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中膜分界不清
中膜不发达
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纤维
外膜很厚
含大量纵行的平滑肌纤维束
静脉瓣
常见于管径2mm以上的静脉
两个彼此相对的半月形薄片
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
表面覆内皮
内含弹性纤维
作用
游离缘与血流方向一致,可防止血液逆流
微循环
概念
从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是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功能的部位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等成分
调整血流量
通过局部自我调整而稳定血流和血压
调节组织及血液内的含水量
组成
微动脉
其平滑肌纤维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中间微动脉/后微动脉
微动脉的分支
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
调节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分支吻合成网的毛细血管
迂回通路
血流缓慢,利于物质充分交换
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约20%处于轮流开放状态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起始端的1-2个平滑肌纤维形成环行的结构
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分闸门
通血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直接延伸而与微静脉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管径比真毛细血管略粗
直捷通路
大部分血流经此回流入心
动静脉吻合
微动脉发出的侧枝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
动-静脉短路
管壁较厚,管腔较小,丰富的纵行平滑肌纤维和血管运动神经末梢
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
分布
指、趾、耳、唇和鼻等处的皮肤
微静脉
心脏
概念
,,赋予血液流动的。心壁内还,其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整个心脏,使
心脏是中空性器官
心壁很厚
主要由心肌构成
含心脏传导系统
使心肌按一定的节律舒缩
动力来源
心肌的节律性舒缩
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
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与血管内皮相续
内皮下层
内层
薄,细密结缔组织
丰富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心内膜下层
靠近心肌膜的疏松结缔组织
含小血管和神经
含浦肯野纤维
心肌膜
含,称(specificatrial granule) , 颗粒内(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 , 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心肌还能合成和分泌多种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脑钠素、抗心律失常肤、内源性洋地黄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
组成
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集合成束,螺旋状排列
分三层
内纵、中环,外斜
心室肌内有浦肯野纤维
能合成和分泌多种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
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
心骨骼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坚实支架结构
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
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
EM
心房特殊颗粒
部分心房肌纤维内的电子密度大的分泌颗粒
含ANP
可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
心外膜
心包脏层,浆膜
外表面为间皮
深部为疏松结缔组织
与心肌膜相延续
内含血管、神经和神经节,脂肪组织
心瓣膜
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基部
心骨骼的纤维环相连
含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纤维
表面为内皮
内部是致密结缔组织
功能
阻止心房、心室和动脉间的血液逆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短或变形,发生黏连
瓣膜不能正常工作
心脏传导系统
概念
组成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窦房结
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部
心脏的起搏点
房室结、房室束
心内膜下层
房室束分支则伸入心肌膜
自主神经系统和肽能神经支配
组成细胞
起搏细胞
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部位的结缔组织中
心肌兴奋起搏点
特点
细胞小,梭形或多边形,分支成网
HE染色浅
细胞器和肌原纤维少,糖原多
移行细胞
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作用
传导冲动
特点
短而细
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略多
SR较发达
浦肯野纤维
作用
组成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
特点
短而粗
形状不规则
1-2个核
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
HE染色浅
闰盘发达
淋巴管系统
概念
软骨组织、骨组织、骨髓、表皮、眼球、内耳及牙等没有淋巴管道
功能
将组织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等输送入血
毛细淋巴管
盲端起于组织内
吻合成网
汇入淋巴管
与毛细血管相比
管腔大,不规则
管壁薄
一层内皮及不完整的基膜构成
内皮细胞间隙大
内皮细胞被直径5-10nm的锚丝锚定于结缔组织
淋巴管
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
结构与相应管径的中、小静脉相似
具备三层膜结构
管壁更薄
分界更不明显
瓣膜更多
瓣膜间的管壁膨大呈结节状或串珠状
淋巴导管
靠近心脏的淋巴管道
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结构与大静脉相似
管壁更薄
分界更不明显
中膜平滑肌纤维呈纵行和环形排列
外膜较薄
含营养血管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