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结构和功能
本导图讲述了皮肤性病学中皮肤结构和功能,知识点有概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神经、皮肤功能等。
编辑于2021-10-26 20:36:36《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皮肤性病学2、3、皮肤结构、功能
概论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
重量:体重的16%
面积:1.5㎡(成人),0.21㎡(新生儿)
厚度:0.5~4mm
最薄:眼睑、外阴、乳房
最厚:掌跖部
构成
表皮
真皮
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
其他结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结构
表皮
复层鳞状上皮,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
外胚层分化而来,占表皮80%,产生角蛋白
5层,由深至浅
基底层
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
黑素颗粒
底部借半桥粒与基底膜带相附着
形成细胞表达蛋白K5/K14
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性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28天
棘层
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
表达角蛋白K1/K10
颗粒层
1~2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富含透明角质颗粒
主要成分:前丝聚合蛋白、角蛋白、兜甲蛋白
功能
保湿
支撑
折光作用,可减少紫外线摄入体内
失去折光作用
缺水状态
碱性环境
透明层
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构成
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吸水性强,耐摩擦
角质层
表皮最上层,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
角质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于脱落
具有储水、保护皮肤、自然脱落代谢
黑色素细胞
位于基底层,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
细胞质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
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
胞质内含特征性黑素小题,是含络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色素的场所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
朗格汉斯细胞
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约占表皮细胞的3%-5%
光镜下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胞核较小呈分叶状,细胞器丰富,并有溶酶体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无张力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呈递的功能
梅尔细胞
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
细胞有短指状突起,细胞质内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
电镜下见借桥粒与角质形成细胞相连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麦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连接结构
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形成,包括附着板和张力细丝
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桥粒结构的破坏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解
半桥粒
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呈现约0.5-1.0um厚的紫红色均质条带
作用:连接表皮和真皮,渗透屏障
电镜下分层
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胞膜
透明层:主要为板层素及其异构体
致密层:主要为Ⅳ型胶原,有少量板层素
致密下层:也称网板,主要成分是Ⅶ型胶原
起连接、渗透和屏障作用
真皮
来源于中胚层
由浅至深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乳头层
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在真皮与表皮之间输送营养及氧份
网状层
位于乳头层下方
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穿行
两层无明确
组织学构成
纤维成分为主
胶原纤维:含量最丰富;韧性大,抗拉力强, 但缺乏弹性
网状纤维:未成熟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有较强的弹性
基质
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
为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
细胞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
属于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
其厚度与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有关
皮肤附属器
毛发
无毛皮肤:包括掌跖、指趾屈面及其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内侧、阴蒂等
有毛皮肤:除上述部位以外的皮肤均有长短不一的毛
结构
毛干、毛根、毛球、毛乳球
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分为漏斗部和峡部两段
生长周期
生长期(约3年):约占80%
退行期(约3周)
休止期(约3个月)
不同部位的毛发长短与生长周期时间不同有关
正常情况下毛发的生长与脱落处于动态平衡
头发的生长速度约每日0.3mm
皮脂腺
分泌皮脂
掌跖和指趾屈侧无皮脂腺,头面及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溢出部位
除颊粘膜、唇红部、妇女乳晕、大小阴唇、眼睑、包皮内侧外,均与毛囊相连
其分泌受雄激素水平控制
皮脂的作用
皮脂与皮肤表面汗液乳化结合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皮脂膜。通常呈弱酸性,有抑制细菌繁殖、防水、中和碱的作用
滋润、营养肌肤和毛发
防止皮肤干燥皲裂、水分蒸发
汗腺
小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导管部呈螺旋状穿过表皮并开口于汗孔
几乎分布于全身,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顶泌汗腺
曾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
有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组织,导管通常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的上方
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会阴和肛周
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甲
组成:甲板、甲根、甲廓、甲床、甲母质
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
指甲生长速度约为0.1mm/日,趾甲生长速度约为0.03mm/日
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皮肤内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皮肤内血管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皮肤的淋巴管网与几个主要的血管丛平行
肌肉主要是立毛肌,此外还有阴囊肌膜、乳晕平滑肌、血管平滑肌,面部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横纹肌)
功能
屏障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主要防护结构--角质层
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角质层完整的脂质膜、丰富的胞质角蛋白及细胞间酸性肽聚糖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角质层细胞排列致密;角质层水分少及皮肤弱酸性环境;角质层生理性脱落
防止营养物质丢失:角质层的半透膜性质;皮肤表面皮脂膜减少水分丢失
吸收
经皮吸收是皮肤局部药物治疗的基础
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其次是毛囊、皮脂腺、汗腺
影响的因素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吸收功能强弱顺序
阴囊>前额>股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角质层的水合程度:水合程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及油脂类药物吸收良好,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
物质分子量与吸收率无明显相关,浓度与吸收率 一般成正比
剂型对物质的吸收有明显影响
外界环境因素:温度升高,可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湿度增大,可使皮肤吸收能力增强
病理情况:皮肤充血、理化损伤及皮肤疾患均会影响经皮吸收
感觉
分类
一类是单一感觉,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温觉
另一类是复合觉,如干、湿、光、糙、硬、软等
免疫
皮肤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皮肤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细胞成分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递呈
朗格汉斯细胞→抗原递呈,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
真皮
淋巴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
肥大细胞→Ⅰ型超敏反应
巨噬细胞·→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成纤维细胞→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分子成分
细胞因子
在细胞分化、增殖和活化等方面起很大作用
黏附分子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或结合,多为糖蛋白,可分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家族、选择素家族和钙粘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
皮肤表面分泌型IgA在皮肤局部免疫中通过阻抑粘附、溶解、调理吞噬、中和等参与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
补体
通过溶解细胞、免疫吸附、杀菌和过敏毒 素及促进介质释放等发挥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
神经肽
皮肤神经末稍受外界有害刺激后释放感觉神经肽,在损伤局部产生风团和红斑反应
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激酶A等
分泌和排泄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小汗腺:分泌汗液,排汗散热降温,分泌受体内外温度、精神因素和饮食影响
顶泌汗腺:青春期分泌旺盛,并可受情绪影响
皮脂腺:属全浆分泌,形成皮肤表面皮脂膜,滋润皮肤;分泌受各种激素影响(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垂体激素等)
物质代谢
糖代谢
皮肤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60mg%~81mg%,为血糖浓度的2/3,表皮中含量最高,皮肤中的糖主要是提供所需能量
蛋白质
表皮蛋白质一般分两种,即纤维性和非纤维性蛋白质。纤维性蛋白质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
脂类代谢
皮肤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
水和电解质代谢
皮肤是人体内的一个主要贮水库,大部分水分贮存于真皮内
皮肤也是电解质的重要贮存库之一,大部分贮存在皮下组织内,包括钠、氯、钾、钙、镁、磷、铜、锌等
黑素代谢
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主要与黑素有关。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的肤色差异。
体温调节
作用
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
作为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
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气对流、传导和汗液的蒸发
在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温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不起作用,出汗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
在寒冷环境中,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的隔热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恒定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