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思维导图
艺术概论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研究方法四大板块,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0-27 17:13:08艺术概论——绪论
研究对象
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
主要内容
艺术的本质特征(本质论)
社会本质
认识本质
审美本质
艺术的门类划分(门类论)
主要艺术门类
门类间关系
艺术的发生发展(发展论)
他律性——与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哲学、科技…
自律性
时间——继承与创新
空间——民族与世界
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创作论)
艺术家及其心理思维活动
艺术创作——过程、方法、流派、风格、思潮
艺术作品论
作品构成因素:内容与形式(关系)
作品相关属性:意蕴、意境、风格、商品
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的性质、特征、环境、环节
艺术接受的过程、共鸣现象、艺术批评
艺术功能
社会功能与美育
完整体系
学习目的
理论是实践的产物
艺术理论著作
荀子《乐论》
中国较早的一部艺术理论著作
曹丕《典论-论文》
嵇康《声无哀乐论》《琴赋》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顾恺之《论画》
谢赫《古画品录》
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
任何艺术家,无论是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也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
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艺术家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明确的艺术思想或艺术观
大文学家——鲁迅、老舍;各的、席勒、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大音乐家——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巴赫、斯特拉文斯基
大画家——顾恺之、荆浩、石涛、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达芬奇、安格尔、雕刻家罗丹
艺术理论随着艺术实践经验丰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形成新的体系。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研究方法
历史上对艺术的几类主要研究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
哲学基础
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观点
仅从主体考察和解释艺术,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艺术创作是由于纯主观意识的活动,同外界事物无关,同社会现实无关
局限性
固然有合理的成分,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但理论上却是片面的。
这种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达到极端的“唯我论”即认为世界上只有“我”是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主观意志所创造的。
用这种理论方法研究艺术,就必然要否认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而主张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意志、意识、感觉或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
主张“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
核心——直觉——表象以下的,“毫不带理智的关系”,“也还未成为理性的概念”
伯格森——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
科林伍德——英国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家
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
德国表现主义
费希特——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自我”是唯一的实在,并创造力整个客观世界,否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客体是主体所建立或创造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
哲学基础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观点
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某种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艺术的根源就在于这种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理念”、“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
局限性
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并承认艺术创作的理性作用,特别是承认艺术以感性的形式显现理想,这些个别观点有理论价值
把这种超自然的不可捉摸的东西看成是第一性的,而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第二性的。
实际上,所谓“理念”或“理式”原不过是臆造的主观观念的外化,所以他们考察艺术的方法仍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方法上头脚倒置 认识论上大前提错误
代表人物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而“理式”是艺术的最终根源——抽象的神
床论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家
艺术的最终根源在于“理念”——所谓的客观存在,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
旧唯物主义的方法
哲学基础
旧唯物主义哲学
主要观点
模仿说、再现说、“师造化”说
局限性
这种唯物还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有的则是机械的唯物主义,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代表人物
西方“模仿说”、“再现说”
赫拉克利特
艺术模仿自然
亚里士多德
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模仿“,艺术模仿的对象就是真是的现实世界。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
模仿说,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莎士比亚
戏剧的目的是反映自然
别林斯基
艺术是现实的复制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中国“师造化”说
主要观点
以唯物主义方法看待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
姚最(隋)
《续画品》心师造化
张璪(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荆浩(五代)
《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袁宏道(明)
《瓶花斋论画》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王履
《华山图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师造化”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造化”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
形式主义的方法
无哲学背景
主要观点
把研究重点从传统的艺术本源转到了艺术本体——形式自身上,用诸如色彩、线条、音色、节律、媒介、符号等形式因素解释艺术。
克莱夫•贝尔:《艺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局限性
现代形式主义诸说把模仿自然与再现现实以及一切文学的、社会的因素排除在艺术本体之外,也拒绝目的与意图、技巧与技法,把艺术本体建立在单纯的形式之上,建立在抽象的艺术语言之上。
把艺术语言绝对化,把形式看成是艺术的全部,理论上只能以偏概全,根本不符合人类几千年艺术发展的实际。
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积极性
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是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对艺术语言审美特征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是现代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贡献。
代表人物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公元前6世纪)
发现“黄金分割”比例,认为圆球形是最美的图形
西方艺术理论中形式主义的萌芽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
研究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寻找“最美的线形”和“最美的比例”,并试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
哈奇生 (18世纪英国)
“在对象中的美,用数学的方式来说,仿佛在于一致与变化的复比例。”
画家荷加斯
《美的分析》直线和圆弧线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变化,可以规定和描绘出任何可视的物象,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 (19世纪法国)
《安格尔论艺术》强调再现自然与表现理想,认为艺术的根本在于形式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方法
主要观点
不是一种单一的思想体系,也没有一种共同的方法论,批判性、悲观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是其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
代表人物
“什么都是艺术”——杜尚(法)
生活中的一切现成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1917年纽约展览作品:《泉》——瓷小便池 《有胡须的蒙娜丽莎》
反传统,反审美,嘲弄艺术
这种个体的反叛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成为西方某种集体的思潮,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艺术。
“艺术终结”论——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
1984年提出,宣告艺术在60年代已经死亡。艺术会有一个未来,只是“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哲学剥夺艺术》
中国的艺术有光明的未来,真正的艺术不会死亡。
“人人都是艺术家”——德国行为艺术家博伊斯
把艺术革命与社会革命联系到一起,认为没有谁是艺术家,没有谁不是艺术家。
《如何给死兔讲解绘画》1965年
博伊斯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没有专业艺术家的设想中引出当下“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论断,实质上是否定社会分工的必要,否定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也就否定了艺术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马克思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现阶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分工不仅不会取消,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会有越来越细的趋势。
局限性
“什么都是艺术”等于“什么都不是艺术”,否定了艺术的存在; “人人都是艺术家”等于“人人都不是艺术家”,否定了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否定了艺术演出、艺术展览、艺术教育、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 但是这种艺术主张既过于陈旧又过于超前,既不符合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又不符合当下艺术发展的实际与趋势。
《艺术概论》研究方法
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注意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艺术理论遗产和思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