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球知识导图
下图汇总了组织学与胚胎学感受器眼球的内容,包含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等,输出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10-27 18:06:31眼
眼球
眼球壁
纤维膜
致密结缔组织
角膜
前1/6
透明
形态特点
透明圆盘状结构
弯曲度大
中央较薄
约0.5mm
周边较厚
约1mm
不含血管和淋巴管
结构
角膜上皮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基部平坦
表面平整光滑
5-6层排列整齐的细胞
周期7d
无黑素细胞
结构
基底层
单层矮柱状细胞
增殖修复
中间层
2-3层多边形细胞
表层
1-2层扁平细胞
神经末梢丰富
感觉敏锐
前界层
不含细胞的薄层结构
胶原原纤维和基质
角膜基质/固有层
角膜厚度90%
组成
多层胶原板层
与表面平行
水分较多
大量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而成
成纤维细胞
散在
产生基质和胶原纤维
参与角膜修复
无血管
后界层
与前界层相似
更薄
角膜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参与后界层形成与更新
不能再生
巩膜
后5/6
白色
组成
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
前部外表面有球结膜
复层扁平上皮,疏松结缔组织
重要的保护层
巩膜距
角膜交界处内侧
巩膜向前内侧突起形成的一环形嵴状突起
小梁网和睫状肌的附着部位
角膜缘
带状过渡区
宽1-2mm
眼球前部手术的入路
结构
上皮较厚
超过十层
细胞较小
核深染
基底层细胞
矮柱状
干细胞特征
角膜缘干细胞
补充角膜基底层
有黑素细胞
无杯状细胞
巩膜静脉窦
角膜缘内侧
内侧为网格状的小梁网
小梁
中央为胶原纤维
表面覆内皮
小梁间隙
与巩膜静脉窦相通
血管膜
疏松结缔组织
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结构
虹膜基质
虹膜
角膜与晶状体之间
圆环状薄膜
周边连睫状体
中央为瞳孔
直径12mm,厚约0.5mm
近瞳孔处较厚
结构
前缘层
一层不连续的细胞层
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
虹膜基质
较厚
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瞳孔括约肌
近瞳孔缘
环形排列
虹膜上皮
前层
肌上皮
瞳孔开大肌
放射状排列
后层
色素细胞
立方形
较大
黑素颗粒丰富
睫状体基质
睫状体
虹膜与脉络膜之间
环带状结构
伸缩功能
形态
前部宽大
前内侧增厚,多突起
后部平坦
止于锯齿缘
结构
睫状肌
平滑肌
肌纤维
环形
睫状体前部
放射形
起点是巩膜距
止于睫状体内侧
纵行
起点是巩膜距
止于后端的脉络膜
睫状体基质
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睫状体上皮
外层
立方形色素上皮
内层
矮柱状非色素上皮
分泌房水
产生构成睫状小带和玻璃体的成分
睫状突
睫状体前内侧伸出
约70个
放射状排列
通过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睫状小带
细丝状
微原纤维,蛋白聚糖
作用
固定晶状体
脉络膜
血管膜的后2/3
充填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
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棕黑色
玻璃膜
最内层与视网膜相贴的薄膜
均一透明
营养视网膜外1/3
视网膜
盲部
虹膜上皮
睫状体上皮
视部
感光部
主要为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
色素上皮层
单层立方上皮
色素上皮细胞
顶部有大量突起
伸入视细胞的外节之间
大量黑素颗粒和吞噬体
黑素颗粒防止强光
吞噬体
吞噬视杆细胞脱落的膜盘
侧面有紧密连接
作用
参与视细胞外节的更新
保护视细胞
稳定内环境
贮存VA
参与视紫红质形成
营养神经层
基底面紧贴玻璃膜
视细胞层
视细胞/感光细胞
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
结构
胞体
略大
众多胞体密集排列成多层
视细胞层
外突
垂直伸向色素上皮细胞
中段有一缩窄
内节
紧邻胞体
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合成感光蛋白
外节
感光部位
扁平状膜盘
大量,平行层叠
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内陷形成
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
内部为纤毛
连接纤毛
内突
末端主要与双极细胞联系
种类
视杆细胞
视网膜的周围部
数量多
感受弱光
形态
细长,核小、染色深
外突呈杆状(视杆)
膜盘
大部分独立,少数与胞膜相连
感光蛋白是视紫红质
11-顺视黄醛
原料VA
视蛋白
更新
外节基部产生
色素上皮细胞吞噬
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
视锥细胞
视网膜中部
感受强光和颜色
形态
粗大,核较大,染色较浅
外突呈圆锥形(视锥)
膜盘
大部分与胞膜相连
感光物质
视色素
原料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组成
红敏色素
蓝敏色素
绿敏色素
不分离脱落
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
双极细胞层
主要是双极细胞胞体
侏儒双极细胞(少数)
只与一个视锥细胞和一个节细胞联系
视网膜中央凹边缘
其他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
胞体位于双极细胞层外侧部
突起
水平走行
有缝隙连接
无长突细胞
双极细胞层内侧部
2-3层
突起兼有树突和轴突的特点
与双极细胞的轴突、节细胞树突及网间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网间细胞
胞体位于无长突细胞之间
突起广泛伸展
与无长突细胞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节细胞层
节细胞胞体单层排列
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
侁儒节细胞
只和一个侁儒双极细胞联系
视网膜中央凹边缘
非成像性感光细胞/内在光敏视网膜节细胞
少数
感光色素
黑视蛋白/黑视素
纤维投射
视交叉上核、橄榄顶盖前核等脑区
参与调控昼夜节律、瞳孔对光反射等非成像视觉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
放射状胶质细胞/米勒细胞
视网膜特有的胶质细胞
细胞狭长
贯穿神经层
核位于双极细胞层
突起
宽大叶片状
伸展于神经元之间
突起末端常膨大分叉
外侧端
视细胞内节
连续性保护膜
外界膜
内侧端
视网膜内表面
胶质界膜
内界膜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一般没有少突胶质细胞
黄斑
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
横向椭圆形
直径1-3mm
中央凹
视网膜最薄处
仅厚0.1mm
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
一对一联系
视锥细胞与侁儒双极细胞
侁儒双极细胞与侁儒节细胞
精确传导信号
视觉最敏锐处
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向外周倾斜
形成一局部凹陷
光线直接落在视锥细胞
视盘/视神经乳头
黄斑鼻侧
圆盘状
乳头状隆起
中央略凹
所有节细胞轴突汇集
无感光细胞
生理盲点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行
锯齿缘
两者交界处呈锯齿状
内容
晶状体
弹性的双凸透明体
前面略平
后面较凸
赤道部
两面交界处
最重要的屈光装置
生物透镜
晶状体囊
基膜和胶原原纤维等构成
晶状体实质
外周的皮质
晶状体上皮
一层立方形细胞
晶状体纤维
环层状排列
赤道部
中央的晶状体核
无核
水分减少
无血管和神经
玻璃体
晶状体、睫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无色透明的胶状体
水分占99%
胶原原纤维、玻璃蛋白、透明质酸和少量细胞
房水
充满于眼房的透明液体
由睫状体的血液渗出和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
功能
屈光作用
营养晶状体和角膜
维持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