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血液是生命的河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占45%,血浆占55%。血常规检测能揭示健康状况。血小板是止血卫士,能快速形成血栓并释放修复因子。白细胞分为有粒和无粒细胞,是免疫防线。红细胞运输氧气,网织红细胞是未成熟形态。造血始于卵黄囊,经肝脾胸腺淋巴结,最终由骨髓主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淋巴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成,流经淋巴结时成分变化。骨髓是血细胞发生的工厂,结构精密。
编辑于2021-11-02 21:30:11"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血液
概述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所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常规。 ■患病时,血常规常有显著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价值。
红细胞
形态特点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薄而周缘厚。 ■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₂和CO₂的作用。 ■红细胞膜固定于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即红细胞膜骨架上,因此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
■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人类的ABO血型抗原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 ■若错配血型,可导致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形成溶血。
■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 ■老化的红细胞在经过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网织红细胞
即新生红细胞,从骨髓进人血液,这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白细胞
概述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前者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后者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有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直径10~12μm。 ■核呈弯曲的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以2~3叶者居多。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 ■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即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有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细菌和异物的功能。
嗜碱性细胞
■直径10~12μ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将核掩盖。 ■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 ■细胞可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启动炎症反应; ■在少数人,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细胞
■直径为10~15μm,核多为2叶。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为一种特殊的溶酶体。 ■该细胞可受肥大细胞等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移行至有病原体的部位,参与炎症反应。 ■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为14~20μm。 ■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丰富,因弱嗜碱性而呈灰蓝色,内含许多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淋巴细胞
■体内的淋巴细胞有大、中、小三型,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大部分为直径6~8μm的小淋巴细胞,小部分为直径9~12μm的中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故呈强嗜碱性。 ■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 ■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血小板
来源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光镜结构
■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μm;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小板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
电镜结构
■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特殊颗粒内含血小板因子I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凝血酶敏感蛋白等。 ■致密颗粒内含5-羟色胺、钙离子、肾上腺素等。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
■当血管内皮破裂,血小板迅速释放颗粒内容物,黏附、聚集于破损处,形成血栓,堵塞破口、甚至小血管管腔。 ■PDGF可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 ■血小板寿命为7~14天。
淋巴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成。 ■淋巴浆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部分渗出液。 ■淋巴经淋巴管流过淋巴结时,便有淋巴细胞加入。 ■机体不同部位淋巴管内的淋巴成分也不同。
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造血器官的演变
(1)卵黄囊造血期
■最早的造血,发生在胚胎时期的卵黄囊壁; ■血岛在此形成,分化为成血管细胞和原始成血细胞,即最早的造血干细胞,从而进入原始造血或胚胎造血。
(2)肝、脾、胸腺和淋巴结造血期
从胚胎第6周开始至第4个月,卵黄囊内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液循环迁人各器官,依次为肝、脾、淋巴结,参与造血。
(3)骨髓造血期
胚胎后期骨髓开始造血并维持终生。
骨髓的结构
概述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成为黄骨髓。 ■黄骨髓内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故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
组成
造血组织
■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
血窦
骨髓血窦的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卵黄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胞质富含核糖体。 ■其特性是: ①有很强的增殖潜能。 ②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 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即部分子代细胞仍具原有特性,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髓性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粒细胞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等细胞系的造血祖细胞;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也称定向干细胞。 ■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生成红细胞。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同的祖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时,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能刺激骨髓中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和释放入血。 ■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最终产生血小板。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概述
■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其形态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①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 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常染色质由多变少,核的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 ③胞质由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如粒细胞的特殊颗粒、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均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各系过程
1.红细胞系的发生
■历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去细 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入血后变为成熟红细胞。 ■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细胞核,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
2.粒细胞系的发生
历经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3.单核细胞系的发生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共同的造血祖细胞,经过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变为单核细胞。
4.淋巴细胞系的发生
一部分淋巴性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进入胸腺皮质,分化为T淋巴细胞,一部分在骨髓内发育为B淋巴细胞和NK细胞。
5.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的发生
原巨核细胞经幼巨核细胞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