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教育史
关于古代教育史的思维导图,包含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两河流域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印度的教育、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 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和北美的教育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外国教育史 第六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思维导图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知识总结,包括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反宗教改革的措施、耶稣会的教育活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古代教育史
第二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
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及应用。
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的教育(前4000——前1900)
文化与科学:
早期的文字——公元前4000的楔形文字
最早的泥板书
科学成就:天文学(星座、太阳历)和数学(进位制、运算、圆周率。)
教育概况:
1.学校教育产生:“泥板书舍”。书吏学校、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是临摹和背诵,常采用体罚。 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其是书写能力。
两河流域最古老的学校
时间:20世纪30年代
地点:幼发拉底河南岸的玛里城
发掘者:法国考古学家
遗址: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100年或3500年)
巴比伦的教育(前1900年——前300)
巴比伦学校——寺庙学校
分级:初级教育——书写、阅读 高级教育——文法、天文、数学、祭祀
教学方式:师徒传授式 示范、讲述、观察、记忆、体罚
教育为少数人垄断,能掌握楔形文字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文艺家等少数人。
评价: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古代埃及的教育
文化与科学
文字:公元前4000年:象形文字——字母工具
书写工具:纸草
科学:天文(天体图),数学(10进位计算),医学(木乃伊),建筑(金字塔)
教育概况
学校类型
宫廷教育:贵族教育
僧侣学校:科学教育
职官学校: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基础教育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不一,根据学校性质而定。
教学方法:灌输和体罚
古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教育
教育目的: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首陀罗被剥夺受教育权。
教育者:婆罗门;受教育者:再生人
教学内容:《吠陀》经
教育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以背诵方法为主。
公元前8世纪后,出现了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古儒学校。”
教师被称为“古儒”
学习内容:《吠陀》经,六科: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
教学方法:体罚、年龄较大的采用恩威并施的方法
英国导生制的历史渊源。
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来世。
主要场所:寺院
学习内容:佛教经典,将讲道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以地方语言解说。
学习时间:十二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异同点
异: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 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同: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但是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发展。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第一时期(公元前14——前13世纪)
教育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盛行父权为主的家长制
教育场所:家庭为子女受教育的场所,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
教育内容;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教授简单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传授。
第二时期(公元前538年——1世纪)
教育形式:学校教育
教育场所:在会堂之外建房舍,希伯来最早的初级学校
公元前2世纪,形成较完备的教学制度。
教育对象:只有男子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6——10岁 《圣经》,简单的读、写、算 10——15岁《密西拿》 15岁以后 《革马拉》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一、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五、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六、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高。
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他文明皆有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