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性止血
生理学生理性止血学习笔记,讲述了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纤维蛋白的溶解等,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1-04 09:23:27生理性止血
概念
出血时间BT
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的持续时间
正常人不超过9min
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时间CT
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反映自FXII被异物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所需的时间
正常为4~12min
血浆
加抗凝剂后离心血液得到的液体部分
血清
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静止数小时,可见血块回缩,析出的清澈淡黄不凝固的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血浆
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
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
多了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
体外抗凝剂
枸橼酸钠、草酸胺和草酸钾
结合Ca2+,除Ca2+
枸橼酸钠
处理输血用的血液的抗凝剂
VK拮抗剂,如华法林
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首先表现
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
作用
有利于减轻或阻止出血
原因
损伤性刺激的反射
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过程
内皮下胶原暴露,1-2秒内有少量的血小板黏附
“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能正确定位
激活血小板内信号途径
活化血小板并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募集更多的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
受损血管内皮的PGl2、NO生成减少,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
一期止血
依赖于血管收缩及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的过程
过程
二期止血
启动凝血系统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纤维蛋白
加固止血栓
永久性止血
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
概念
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彼此密切相关
经典
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小板才易于黏附
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5-HT、TXA2又可促进血管收缩
活化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
凝血酶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就会延长
血浆
加抗凝剂后离心血液得到的液体部分
血清
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静止数小时,可见血块回缩,析出的清澈淡黄不凝固的液体
血液凝固
概念
实质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纤维蛋白
血凝块
由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形成
纤维蛋白
弹性最好的天然蛋白质
使血凝块具有较好的弹性
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种类
按国际命名编号的有12个;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血小板磷脂
特点
FV是Ca2+
其余都是蛋白质
Ser蛋白酶
FII、FVII、FIX、FX、FXI、FXII,前激肽释放酶
对特定的肤链进行有限水解
一般以酶原形式存在
辅因子
FIII,FV、FVIII,高分子激肽原
加快相应的Ser蛋白酶凝血因子的催化速率
FIII来自组织——组织因子
VK依赖
FII、FVII、FIX、FX
含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变构,暴露与PL结合的部位而参与凝血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两条路径
主要区别
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
相互联系,不完全独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
全部来自血液
启动原因
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
过程
FXII结合异物,激活
FXIIa
能激活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正反馈促进FXIIa形成
FXIIa激活FXI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Ca2+与FXIa激活FlX
FIXa+FVIIIa—Ca2+—内源性途径因子X酶复合物
在血小板提供的膜磷脂表面结合
内源性途径因子X酶复合物激活FX
表面激活
从FXII结合于异物表面到形成FXla的过程
需要高分子量激肽原的参与
辅因子,加速表面激活
血友病
FVIIl或FlX的缺陷
血管性血友病
vWF缺陷
FVIIl水平降低
FVIIl与vWF以非共价形式结合,避免FVIII被活化的蛋白C降解
提高其稳定性
甲型血友病
FVIII缺乏
乙型血友病
FIX缺乏
血友病C
FXI缺乏
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途径
启动原因
FIII(TF)暴露于血液
FIII
跨膜糖蛋白
大多数组织细胞
直接与血液接触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不表达
过程
FIII暴露
FIII+FVIIa+Ca2+→FVIIa-FIII复合物(外源性途径因子X酶复合物)
FVIIa-FIII复合物
激活FX
FIII作用
FVII和FVIIa的受体
使F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定位于损伤部位
辅因子
使FVIIa激活FX的效力增加1000倍
FX激活FVII,激活更多FX,正反馈
激活FIX
与VIIIa结合激活FX
正反馈激活FVII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状态
细菌内毒素、补体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TF,启动凝血过程
FXa+FVa+Ca2+——FXa-FVa-Ca2+-磷脂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中的FVa为辅因子
速度提高10000倍
凝血酶功能
使纤维蛋白原(四聚体)从N端脱下4个小肽(两A,两B),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激活FXIIl
Ca2+,FXIIIa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形成不溶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
激活FV、FVIII和FXI,正反馈
活化血小板
放大效应
例如1分子FXIa最终可产生上亿分子的纤维蛋白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先天性缺乏FXII和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
几乎没有出血症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
FIII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FIII镶嵌在质膜上,铀定
凝血过程局限于受损血管的部位
外源性凝血途径仅能形成少量凝血酶,不足以维持正常凝血功能
少量的凝血酶
激活血小板
激活FV,FVIII、FXI→激活FIX
FIII-FVlla复合物
激活FIX,形成内源性因子X酶复合物
激活足量的凝血酶和FXa
“截短的“内源性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
屏障作用
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
抗凝血和抗血小板
PGl2,NO
抑制血小板聚集
胞膜ADP酶
分解ADP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凝血酶等生理性抗凝物质
意义
灭活自凝血部位扩散而来的活化凝血因子
阻止血栓延伸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保证血管的通畅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
85%-90%凝血酶可被纤维蛋白吸附
加速局部凝血
避免凝血酶向周围扩散
进入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
血流稀释
血浆中抗凝物质灭活
单核吞噬细胞吞噬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种类
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II、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和α2-巨球蛋白等
抗凝血酶
最重要
灭活60%-70%的凝血
肝和血管内皮细胞
缺乏肝素,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
正常的循环血浆中几乎无肝素存在
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
肝素辅因子II
第二
灭活30%
作用对象
内源性途径产生的蛋白酶
如凝血酶和凝血因子FIXa、FXa、FXIa、FXIIa
蛋白质C系统
种类
蛋白质C(P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PC的抑制物
蛋白质S是活化PC的辅因子
作用对象
FVIIla和FVa
肝脏合成
VK参与
在血浆以酶原的形式
过程
凝血酶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
激活PC
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灭活FVIIla和FVa
抑制F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凝血酶调节蛋白是将凝血酶从促凝物转变为抗凝物的转换分子
静脉血栓
蛋白质C基因的缺陷者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糖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只有结合FXa后才能结合FVIla-FIII复合物而抑制其活性
意义
不阻断TF对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
FXa一定后才负反馈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肝素
酸性黏多糖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血浆中几乎不含肝素
强的抗凝作用
缺乏抗凝血酶,抗凝作用很弱
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促进TFPI释放
概念
正常每1ml血浆充分激活可生成300单位凝血酶
生理性止血
每1ml血浆表现的凝血酶活性很少超过8-10单位
纤维蛋白的溶解
概念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止血栓的溶解主要作用方式
亢进
止血栓提前溶解,重新出血的倾向
低下
不利于血管再通,加重血栓栓塞
组成
纤溶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过程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主要由肝产生
嗜酸性粒细胞少量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主要
大多数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
非酶原的低活性单链形式分泌
已具有较低的激活作用
与纤维蛋白结合后活性增加
作用
限制血凝块,增强局部的纤溶强度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
人尿、眼泪和唾液中也存在
亲和性低于t-PA
与质膜上u-PAR结合
促进结合于细胞表面的纤溶酶原的激活
作用
在组织溶解血管外纤维蛋白
防止肾小管、泪管或唾液腺管栓塞
FXIIa、激肽释放酶等
激活活性不足总激活的15%
过程
激活FXII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激活前激肽释放酶而激活纤溶系统
体外循环
可成为主要激活物
血液大量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
Ser蛋白酶
最敏感的底物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
特异性较低
对FIl、FV、FVIII、FX、FXII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作用,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成的许多可溶性小肽
通常不再发生凝固
部分还抗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