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学习笔记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主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
编辑于2021-11-10 12:41:17免疫系统
概念
功能
免疫防御
识别和清除外源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稳
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坏死亡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组成
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
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和流通
免疫活性因子
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
本质特征
识别“自我”和“非我”
分子基础
MHC分子
种属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
分类
MHC-I类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内源抗原呈递
MHC-II类
仅在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表面
外源性抗原呈递
MHC-III类
包括补体、细胞因子和热休克蛋白等
炎性反应
T和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种类10^(7-9)
每个细胞只有一种抗原受体
主要的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源于骨髓
在胸腺成熟
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初始T细胞
没有接触抗原前的相对静息状态
接触抗原后转化为大淋巴细胞
代谢活跃
直径15-20µm
增殖分化
效应T细胞
特点
显著MHC限制性
近距离起作用
迅速清除抗原
寿命仅1周
记忆性T细胞
寿命数年甚至终身
使机体较长期保持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三个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表达CD4膜分子
功能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辅助其他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活性
亚型
Th1、Th2、Th17、Th9、Th22和Tfh等
Th1
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性炎症反应
Th2
辅助浆细胞产生,参与体液免疫
Th17
自身免疫病,急性炎症
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表达CD8膜分子
功能
直接、连续、特异性免疫杀伤
穿孔素
嵌入靶细胞膜内形成多聚体穿膜管状结构,细胞溶解死亡
颗粒酶
诱发靶细胞凋亡
调节性T细胞(Tr细胞)
数量较少
表达CD4、CD25膜分子和核转录因子Foxp3
功能
诱导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
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负调节
直接或间接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活性
直接接触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13等
产生自身免疫疾病
下调免疫应答
维持对抗原的免疫耐受
B细胞
初始B细胞
源于骨髓
骨髓成熟
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的初级淋巴小结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分泌抗体
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
阻止病原体黏附细胞
加速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
亚群
B-1细胞
5%-10%
源于胚胎肝造血干细胞
特点
分泌lgM
高表达CD5
活化不需要T细胞参与
不形成记忆B细胞
构成了黏膜B细胞的50%
反应
碳水化合物抗原
B-2细胞
绝大多数
特点
表达CD40分子
分泌IgG
活化需要T细胞参与
反应
蛋白质抗原
与Th2细胞结合并释放细胞因子
抑制Th1细胞
促进记忆B和浆细胞形成
体液免疫的主要执行者
NK细胞
源于骨髓
血液淋巴细胞的15%
大颗粒淋巴细胞
直径约15µm
表达CD16和CD56
不表达T细胞和B细胞的膜受体
活化无需抗原呈递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
没有MHC限制性
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天然防线
淋巴细胞再循环
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或组织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现象
作用
区域分布更趋合理
补充局部的淋巴细胞
增加了与抗原接触和活化的机会
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概念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穿出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形成
广泛分布
终末细胞
不再返回血液
形态(对比单核细胞)
体积增加5-10倍
溶酶体大量增加
分泌大量的可溶性因子
单核细胞
源于骨髓
血液发育
幼单核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如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PC
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递抗原,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功能
抗原呈递
单核/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DC
抗原呈递功能最强
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数量很少
分布很广
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
心、肝、肺、肾、消化管的间质DC
胸腺DC
淋巴内的面纱细胞
外周淋巴组织中的交错突细胞
血液DC
处于不同的发育成熟时期,隶属不同亚型
特点
迁移过程中
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
抗原呈递功能不断增强
淋巴组织
概念
淋巴组织
网状组织为支架
网眼中充满大量的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
免疫应答的场所
弥散淋巴组织
无明确的界限
细胞较分散
主要为T细胞
高内皮微静脉HEV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内皮
单层立方或矮柱状
分泌黏附分子
利于淋巴细胞穿越
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1-2mm
分界明显
细胞较集中
主要为B细胞
分类
初级淋巴小结
无生发中心
较小
次级淋巴小结
有生发中心
淋巴小结增大增多是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标志
抗原清除后淋巴小结又消失
生发中心
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产生
结构
浅部明区
较大
组成
B细胞,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和巨噬细胞
FDC
不表达MHC-II
有丰富的抗体受体
深部暗区
较小
着色深
组成
B细胞和Th细胞
嗜碱性较强
胞体大
小结帽
生发中心周边的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
着色较深
顶部最厚
形成过程
初级淋巴小结
大而幼稚的生发中心母细胞
构成暗区
体积较小的生发中心细胞
构成明区
不发生分裂增殖的B细胞
小结帽
2周达高峰
淋巴器官
概念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和骨髓
淋巴细胞早期分化场所
特点
发育早
出生前
不受抗原影响
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应答的场所
特点
发育晚
出生后数月
必须有抗原刺激
胸腺
作用
为T细胞发育提供了独特的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
包括胸腺上皮细胞、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参与构成微环境
结构
左右两叶
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形态
新生儿及幼儿时期较大
性成熟期最大
之后萎缩
老年时期多被脂肪组织所代替
皮质完全消失
髓质终生存留
胸腺小叶
小叶间隔分隔
被膜结缔组织成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
不完全分离
结构
皮质
胸腺细胞密集
着色较深
组成
胸腺上皮细胞为支架
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
形态
有突起
突起间以桥粒成网
表面表达大量的MHC
分泌胸腺素,胸腺肽,胸腺生成素
胸腺细胞发育所必需
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
种类
被膜下上皮细胞
被膜下、小叶间隔表面
单层扁平
皮质上皮细胞
星形
不分泌激素
诱导胸腺细胞发育分化
特殊
哺育细胞
胞质丰富
包绕胸腺细胞
被膜下
间隙内含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
胸腺细胞
胸腺内处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T细胞
密集于皮质内
皮质细胞的85%-90%
核质比大,染色深
分布
皮质浅层
大而幼稚
皮质中层
中等大小
皮质深层
小而成熟
胸腺基质细胞
参与下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发育的两次选择
阳性选择
皮质外层
赋予MHC限制性识别能力
阴性选择
皮质深层和髓质
淘汰与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反应的T细胞
不足5%的胸腺细胞发育成熟,成为初始T细胞
髓质
髓质相互连续
上皮细胞较多
着色较浅
组成
较多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髓质上皮细胞
形态
多边形,胞体较大
桥粒
作用
分泌胸腺素
胸腺小体
特征性结构
年龄增长而增加
直径30-150µm
散在
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外周的上皮
核明显
可分裂
近中心的上皮
核渐退化
较多角蛋白
中心的上皮
完全角质化
部分已破碎,均质透明状
强嗜酸性
功能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
刺激胸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间接诱导胸腺内Tr的增殖和分化
胸腺的血供应及血-胸腺屏障
血供
小动脉穿胸腺被膜,沿小叶间隔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微动脉
分支进入皮质和髓质
髓质毛细血管
在皮髓质交界处汇合为高内皮微静脉
皮质毛细血管
有孔型
汇入微静脉
经小叶间隔及被膜出胸腺
血-胸腺屏障
概念
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使血液内的大分子不易进入皮质
如抗体、CytC、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等
组成
连续毛细血管
完整的紧密连接
内皮基膜
完整连续
血管周隙
内含巨噬细胞
上皮基膜
胸腺上皮细胞
一层连续
意义
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功能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分泌激素
淋巴结
结构
500-600个
表面
被膜
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输入淋巴管
经此通膜下淋巴窦
门部
一侧的凹陷
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小梁
被膜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相互连接形成
淋巴结的粗支架
内含血管,淋巴组织和淋巴窦
实质
皮质
被膜下方
组成
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
浅层皮质(B细胞区)
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
副皮质区
皮质深层
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
胸腺依赖区
切除胸腺后,此区不发育
组成
Th细胞
较多的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等
高内皮微静脉丰富
内皮细胞
胞质丰富
核较大,异染色质少
色浅,核仁明显
血液流经,约10%的淋巴细胞穿越内皮进入副皮质区
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分裂相增多
区域范围扩大
皮质淋巴窦
组成
被膜下方和小梁周围的淋巴窦
被膜下窦
一宽敞的扁囊
包绕整个淋巴结实质
被膜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
小梁周窦
末端常为盲端
仅部分与髓质淋巴窦直接相通
结构
扁平的内皮细胞
衬于窦壁
外有薄层基质、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网状细胞
星状的内皮细胞
支撑窦腔
巨噬细胞附着
功能
滤过淋巴液
髓质
组成
髓索和髓窦
髓索
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
可见高内皮微静脉
主要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大量浆细胞
髓窦
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
更宽大
巨噬细胞更多
强滤过功能
淋巴通路
路径
淋巴——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皮质淋巴组织——髓窦
小梁周窦——髓窦
输出淋巴管
淋巴流经一个淋巴结需数小时
抗原越多,流速越慢
淋巴经滤过后,其中的细菌等抗原绝大部分被清除
抗体等不断进入淋巴
功能
滤过淋巴
正常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99.5%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
捕获,处理,呈递抗原
T细胞增殖
副皮质区明显扩大
产生浆细胞
浅层皮质增殖分化
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髓索中浆细胞增多
脾
概念
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结构
脾实质
红髓
大部分,深红色
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
脾实质80%
组成
脾索
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
不规则索条状,互连成网
网孔即脾血窦
组成
较多网状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脾血窦
形态不规则,互连成网
观察
纵切面
一层纵向平行排列的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
内皮外
不完整的基膜
环行网状纤维
横切面
内皮细胞沿血窦壁排列
核突入管腔
细胞间有间隙
外侧有较多巨噬细胞
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白髓
散在分布,灰白色
组成
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
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
小动脉
中央动脉
主要小动脉
动脉周围淋巴鞘
厚层的弥散中央动脉淋巴组织
中央动脉周围
组成
大量T细胞、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边缘窦突细胞等构成
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无高内皮微静脉
细胞免疫应答时,T细胞增殖,鞘增厚
一侧可见淋巴小结
大量B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
较多的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明区与暗区
小结帽朝向红髓
经此产生的幼浆细胞多进入红髓的脾索
健康人体内较少
小淋巴管伴行
鞘内T细胞出脾的重要通道
边缘区
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
较多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
边缘窦
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膨大形成
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
富含血管
脾内淋巴组织形成的各种微细结构沿血管有规律地分布
被膜与小梁
被膜
较厚
富含弹性纤维、III型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纤维
平滑肌纤维调节脾的含血量
覆有间皮
小梁
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
脾的粗支架
小梁动脉
脾动脉从脾门进入后,分支随小梁走行
血供
脾动脉
从脾门入小梁
小梁动脉
白髓
中央动脉
主干穿白髓入脾索
笔毛微动脉
少数入脾血窦
多数入脾索
小梁静脉
脾门
脾静脉
功能
滤血
脾脏是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器官
脾切除后,血液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会大量增多
免疫应答
脾是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
表现
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脾索内浆细胞增多
动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
脾脏的体积增大
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
成年后仍有少量HSC
贮血
扁桃体
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
咽淋巴环
组成
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
咽黏膜内分散的淋巴组织
腭扁桃体
扁卵圆形
黏膜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皮
数十个隐窝
固有层
大量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
上皮淋巴上皮组织
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
细胞间有许多间隙和通道
相互通连并开口于隐窝上皮表面的小凹陷
淋巴细胞充塞于通道
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
较小
咽扁桃体无隐窝
舌扁桃体有一浅隐窝
成人多萎缩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