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教育概述
考研教育学原理一系列详细导图,一网打所有知识点:教育概念、教育的结构和要素、教育的本质、教育起源论、教育的发展。
编辑于2021-11-12 09:18:01第二章 教育的概述
是什么 ❤❤️❤️❤️教育概念
一、 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什么
1.1. 谢弗勒教育定义分类
1.1.1. 按定义方式分类
描述性定义
实然,是什么
主要功能是解释说明,往往比较专业
辨认:A是B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规定性定义
应然:作者自己创造的定义,人为规定的
主要功能是交际,传达自己的观点
辨认:我认为是什么
在论文或者书中,本论文的教育指……
例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对教育及其相关的变量进行了操作性界定 这种界定属于规定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
应然+实然: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
倾向于陈述道德规范
包括是 和 应当 ,往往包括道德,社会等
教育的是……最终应该是 道德和价值……
例如 杜威在 我的教育信条 中说 我相信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 这种刺激是由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1.1.2. 按陈述方式分类
教育术语
教育的定义,往往比较哲学性
本章教育的定义是
教育口号
喊口号去号召干个什么事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教育隐喻
暗含的比喻,打比喻。把其他的事物比喻成教育
教育是农业的,教育不是工业的
浇水培育,规定复制来比喻教育的过程
1.2. ⭐含义
1.2.1. 广义含义
凡是有目的的(不论其组织系统计划)对受教育者的各方面(德智体美劳个性)施加积极影响的都是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教育
1.2.2. 狭义含义
教育者两依据
社会要求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有的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
对受教育者6方面
德智体美劳个性
施加积极影响,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 ⭐⭐⭐⭐⭐教育的本质
到底是什么
2.1. 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1.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小明在与多次同学的冲突中 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不属于教育范畴 ,因为不是有目的的培养
而妈妈知道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 如何保护自己就属于教育范畴 因为有培养过程
2.1.2.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过程
三、 教育分类或者外延
3.1. 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
3.1.1. 广义的教育
3.1.2. 狭义的教育
3.2. 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
3.2.1. 非制度化教育 /非正式教育
含义
教育活动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形态
优点
自主灵活 时间长 教育范围广 弥补正式教育的不足
缺点
制度化程度低 教学效率低 教学质量差
3.2.2. 制度化教育/正式教育
含义
优点
缺点
制度化
正规教育
含义
特点
意义
非正规教育
含义
特点
意义
3.3. 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
3.3.1. 家庭教育
含义
以家庭为单位 由父母或者主要监护人对子女在家里自觉的 有目的 有意识的进行的教育活动
现状
家庭教育以婚姻为纽带 以血缘为基础
家长本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效果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学的培训
家庭教育没有确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一般相机而教 遇物而惠诲
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趋势
家庭教育急需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3.3.2. 学校教育
含义
以学校为单位 有专门人员 对于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 有系统的教育 属于正规教育
优点
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优点
缺点
3.3.3. ⭐⭐⭐⭐⭐社会教育
广义上
以社会为单位 在由社会成员在广泛的社会生产和生产过程当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
学校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如职业组织 教育 文化 组织教育少年宫 图书馆 博物馆 社区教育
态度
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然后并且可以利用呃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一个合作
3.4. 拓展
3.4.1. ⭐⭐⭐⭐非学校化运动或学校消亡论
提出者 伊里奇
这一概念来自美国教育家伊利奇的非学校化社会》一书
批判 传统教育 压抑 同质 破坏 性
反对传统组织化 制度化的学校教育 具有压抑性 同制性和破坏性
主张 教育网络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创造性的 自由的 对生活充满热爱的
主张颠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 建立新式的教育网络
实质 开放 多元 生活化
新式的教育网络不是互联网里的网络 而是是只是一种♥开放性的 多元化的 生活化的教育系统 它是对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一种超越
3.4.2. 家庭教育/在家上学
含义 家庭/社区导向
只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教育和学习 或者以家庭和社区为导向的学习
实质 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用家庭教育完全取代学校的教育 跟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完全不同
优势 自由
家庭教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自由 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价值观 信仰和生活哲学 灵活安排各项活动
有什么构成❤❤❤️❤️教育的结构和要素
一、 系统结构
1.1. 职教育作为社会的秩序 同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共同构成的社会结构
二、 ⭐⭐⭐⭐⭐结构 就是指构成一个教育活动的内部要素
2.1. 教育者
2.1.1. 含义
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人或者专业人员 如教师
2.1.2. 地位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育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授者
传道
教育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
授业
教育者是对学习者的指导者 引领者
解惑
教育者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设计者和实施者
艺术
2.1.3. 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2. 受教育者
2.2.1. 含义
在教师引导下 自身各方面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 促进自我发展的人 也叫学习者
2.2.2. 地位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知
学习者具有独立性 能动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行
学习者缺乏技能 也不成熟 所以具有可塑性
塑
2.2.3. 作用
学习者积极发挥自主自动的作用 吸收知识和思想
2.3. 教育中介系统
2.3.1. 教育内容
含义
学习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 前人积累的经验主要♥是课程 教育材料或者教科书
地位
教育内容是师生承载的精神客体 也是师生共同的操作对象和学习资源
作用
他是师生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 也是引导青少年学习和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
2.3.2. 教育活动方式
含义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时 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主要是指♥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等
地位
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作用
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程度 促进着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育本质说
一、 上层建筑说
1.1. 教育是上层建筑
二、 生产力说
2.1. 教育是生产力
三、 双重属性说
3.1. 教育具有生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
具有两种属性,不单
同社会各方面 联系
同生产力和上 有关,也经济政治……
既属于 又
评价:多质多层次 多属性
四、 社会实践活动说
4.1. 观点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2. 评价
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 但是呢 但从表述上无法分清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 除了教育 还有其他其他的社会活动 包括艺术 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 ⭐⭐⭐⭐⭐两化说/双向耦合说
5.1. 教育是促进个体个性化
5.2. 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双向
观点
教育的产生 是由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要共同决定的 同时又受到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灵视频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教育的过程 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 转化为社社会中的个体的过程
体现了教育的实践性与目的性
无目的 不教育,例如偶然获得的知识
体现了双向耦合性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关系 互为前提,木不可分
片面强调社会化,忽视,会灌输,机械
片面 个性,随心所欲,忽视社会要求,需要规范限制引导
社会活动的动力性
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发展
抚养和养育不属于教育,自然发生不促进
社会性 历史性和文化性
社会历史 文化的过程
实践性
评价
这个观点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 其本知识教育既要促进个体个性化 又要促进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步存在 并相互交织
六、 ⭐⭐⭐⭐育人活动说
6.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地位
这是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界中 教育影响力的一种教育本质学说
观点
孙喜亭教授指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给教育做了植的规定 具有这一本质属性 不管形象多么复杂 都成教育不具有这一属性 就不是教育
评价
教育人活动说作为一种教育本质的学说 克服了过去关于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 书和生产力说错 体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教育起源论
❤️❤️❤️❤️❤️教育的发展
一、 ⭐⭐⭐古代教育的特征 十性两分离 阶级侠象宗无无道刻保
1.1. 时期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1.1. 子主题
1.2. 十性
1.2.1. 阶级性
1.2.2. 等级性
1.2.3. 教育内容狭隘性
1.2.4. 象征性
教育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 而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1.2.5. 宗教性
1.2.6. 无系统性
1.2.7. 无理论性
1.2.8. 道统性
天道神道人道,统治阶级政治伦理
1.2.9. 刻板性
教育方法 学习方法刻板 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1.2.10. 保守性
1.3. 两分离
1.3.1. 教育与生产劳动想分离
1.3.2. 教育与生活相分离
二、 ⭐⭐⭐⭐⭐近代教育特征 五化两结合 是个国家就要普及义务教育法
2.1. 时期 16世纪以后的近代社会
2.1.1.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制度 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2.1.2. 近代教育只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教育
2.2. 五化
2.2.1. 世俗化
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2.2.2. 国家化
国家重视教育 功利教育学崛起 形成学校教育制度
2.2.3. 义务化
西方国家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2.2.4. 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 以法治教
2.2.5. 教育内容丰富化
加大自然科学知识的比重
2.3. 两结合
2.3.1. 教育生产开始有机结合
2.3.2.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三、 ⭐⭐⭐⭐⭐现代教育特征 六性两精神 全民主体普及终身创新
3.1. 六性
3.1.1. 全民性
⭐⭐⭐⭐⭐全民教育 教育全民化
3.1.2. 民主性
⭐⭐⭐⭐⭐教育民主化
3.1.3. 普及性
子主题
3.1.4. 主体性
⭐⭐⭐主体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 明确学生是自身生活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
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徐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 民主 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1.5. 终身性
⭐⭐⭐⭐⭐终身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思想
在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六个趋势里还要学,学的更深入,这里先当名词解释处理
3.1.6. 创新性
⭐⭐⭐创新教育思想
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到统一
❤️❤️❤️❤️❤️教育发展趋势热词
公民教育
全纳教育
融合教育
生命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
补偿教育
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
教育智能化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
多元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