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组织基础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组织基础发展的思维导图,科学评价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组织基础的发展、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编辑于2021-11-12 16:38:0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组织基础发展
科学评价新文化运动
概述
“新的”就是“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就是民主的新精神,去创造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切中时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冲绝了禁锢思想的闸门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批判孔学是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目的没有达到,不能提供认识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把改造国民性放在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和宣传,是根本不够的 许多领导人物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用的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影响力运动后来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
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在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对先进分子具有特殊吸引力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细节
西原借款是五四运动的一个远因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有哪些? 许德珩 五四运动期间被罢免的三个卖国贼都是谁?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谁火烧赵家楼? 匡互生
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地方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运动,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第三,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总之,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组织基础的发展
”五四运动“培养了无产阶级骨干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
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的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 是人类解放的学说
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带来思想解放的潮流
1.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成效甚少,为此认为,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2.发动新的启蒙运动,是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即新文化运动 3.同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所怀疑和保留。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继承科学民主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则走向了资产阶级道路
外来影响: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事件 2.中国的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有影响的思想潮流,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914-1918年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余万人,创造了广泛的革命基础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3.五四运动发展成学生、知识分子、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传播。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5.这些为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拓展: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容性,相当程度上符合中国人的价值心理,有助于解决近现代中国矛盾和危机,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与中国文化的相容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接近 传统儒学是以人类大同和谐为目标 中国传统注重生活实践,中国的学问注重研究人生问题,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