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考研教师与学生思维导图,根据金标尺讲义整理,可用于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等,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11-23 02:16:17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
我是谁 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概念
在学校或其他机构当中担任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类别
从学制系统划分
幼儿园教师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大学教师
从学科角度划分
语文教师 数学教师 英语教师
从专业化程度划分
新手教师 熟手教师 专家型教师
从担任任务划分
主任 教师 科任教师和级任教师
我从哪来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
制度化教育的产生是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公 工是直接原因
发展
非专门化阶段
学生数少,老师需求少
专门化阶段
师范学院
专业化阶段
教师资格证书才可从业
我有什么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的专业,长期创造性的师范
复杂性
学生状况的复杂性 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任务的多样性 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 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专业性
领域专业
教师工作的领域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领域
知识专业
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学 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
技能专业
教师需要专门的教学技能来授课和培养学生
情感专业
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有充分的教育情怀 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长效性
长期见效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 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创造性
方法创新
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
内容创新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机智创新
表现在教学机制上
示范性
知识师范
知识技能的示范
道德示范
德行示范成为榜样
我有什么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2000/2001 J
地位
专业来看
主导性,专业地位
社会上
社会地位
传递文化,培育新人,应当尊重
政治地位
公务员,尊重。政治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地位的前提
经济地位
高新,直接体现。个体生存发展,群体的稳定与专业化程度
法律地位
有法律保障,《教师法》
专业地位
专业性的得到认可
职业声望
引领社会风尚 教师素养高
作用
社会上
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价值引导的实践者
是为社会的服务者
是培育新人的教导者
个体上
教书育人 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标准 ⭐⭐⭐⭐⭐
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
学科知识
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广博的知识 文化修养
教育研究的知识
专业技能
教学认知技能
教学操作技能
教学监控技能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专业情感
专业理想
专业情感 爱护学生
专业自我
专业性向
身心素养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专业标准
背景
2012年2月10日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通知
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师德为先
以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基本内容
专业知识
学生发展知识
教育教学知识
通识性知识
学科知识和心理
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设计
组织与实施
鼓励与评价
沟通与合作
反思与发展
班级管理
专业理念与师德
职业理解与认识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
实施建议
队伍建设
是我国各级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子主题
培养培训
是我国各级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教师管理
是各级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专业发展
是各级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
内涵
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以 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 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 过程
取向 选择
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重知识习得,包括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表现在重成绩
实践—反思 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重实践,注重反思,会写一些日志,日记之类的。强调有个人理论,特别是“使用理论”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重和其他老师的合作,通过合作形成一种教学生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最理想
专家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全纳性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有超高的知识和能力
创新型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观念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教学经验内容创新。
自我更新型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自主建构,反思认知,专业结构,终身学习的态度。——教佳选择
途径
教师队伍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国家要不断完善对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和在职教师的管理制度
国家要不断完善师范教育和其他职前教育制度 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国家要不断完善在职教师教育制度 提供各种教师培训
形成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有意识找路子
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
规划
制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培训
教师要积极参加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
入职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课后
进行经常化 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课改
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研
进行教育研究
拓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
优势
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研究 更容易发现问题
在师生共同交往中 教师更了解学生
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
素养
有研究热情
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观念
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有基本的研究方法
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意义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
十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学发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有利于教师积累实践经验
教师职业倦怠
指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有一部分教师会因对工作提不起兴趣 对职业充满厌倦情绪 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 身心疲惫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年龄和教龄 角色定位 人格 社会支持 个人成就感等因素直接相关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新教师,生存适应性,学生,同事,领导
关注情境阶段
提高学生成绩,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备课充分与否
关注学生阶段
个别差异,教学方法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教育教学管理权 学术研究评价权 培训惩戒报酬权
教育教学权
参与管理权
学术研究权
评价指导权
进修培训权
惩戒权
获得报酬权
义务⭐ 教育教学要守法 尊重学生护权益 有益教育水平高
教育教学义务
遵守法律与职业道德的义务
关爱 尊重学生的义务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各种有益教育的义务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义务
教师专业自主⭐⭐⭐
含义
教师以其专业情感和规范,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从事教师工作
独立的做出决定与判断,掌控自己的教学活动方式与过程, 不受他人的干扰控制和强制 以此实现教师的专业期望
表现
在教学中
计划,设计,选择内容材料,方法时间作业等等
在指导中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 进行思想与行为指导
在管理中
日常管理,不良行为,班级行政事务,学校管理
在研究中
开展教育调查和教改实验 发表相关成果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
含义
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与灵魂
宗旨
爱与责任
表现
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身的态度和看法
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个人修养和品德
现状
过度体罚
变相
对策
政策下发相关文件,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管理
惩戒权的规定,合理合情公正公平,教育学生
提供师德范例,如张桂梅
加强学校规范培训
学生
学生
含义
积极主动接受教育的人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所持的认识态度和看法
学生发展与年龄特征 选择⭐
发展内容
学业发展⭐
学业发展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完成学业各阶段的各项具体任务,达到具体要求,满足自身发展的学业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过程。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需要的满足, 能力、气质以及性格等维度的发展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性发展,也称“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防止学生的攻击行为,培养学生获得亲社会行为,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友谊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此知识点与教育心理学中“社会化”知识点相似,保持一致,方便记忆)
生涯发展⭐⭐⭐⭐⭐
含义
生涯发展是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
构成层面
时间
生涯发展的阶段或时期
发展阶段包括生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
广度
一个人一生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
儿童,学生,公民,员工,父母等
深度
个体扮演每一个角色所投入的程度
生涯发展规划
生涯发展规划即生涯发展设计,是指在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对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个人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家庭婚姻规划和财务规划等。
意义
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生涯发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明白在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努力,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有利于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相结合将个人优势和社会需要相匹配,有助于学生理性地规划人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学生观⭐⭐⭐⭐⭐
主体独立有差异 学生五点来齐聚 自我建构中发展 经验体验有童趣
主体独立有差异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五点来齐聚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
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
自我建构中发展
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性
尊重学生的发展性
经验体验有童趣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尊重儿童的童趣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
含义
在学校班主任或者社会团体的领导下 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如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
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纪律
成员稳定任务明确定期活动
非正式群体
含义
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特点
自愿自发 共同需要 强者领头
活动频繁 成员不稳定 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活动计划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学生组织
少年儿童组织
含义
由成人指导,以少年儿童为主体
有特定目标,组织规范和共同活动的青年儿童社会团体
正式组织
如少先队组织
非正式组织
如少儿兴趣沙龙或夏令营等
青年组织
含义 特点
由青年组成的,有目标有制度的青年社会团体
是青年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正式组织
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
准自制性
因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故组织中的成年人往往以组织的管理者、少年儿童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实际上少年儿童是在成人指导者的引导、指导和辅助下当家作主,行使主人的权利,享受主人的快乐。这就使得由少年儿童组成的组织相比于其他成人组织而言,具有明显的准自治性。
半制度化
少年儿童子系统,如大队、中队和小队,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是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的, 少年儿童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职责,没有等级森严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层级,组织工作和活动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更多强调情感的力量。
生活化
少年儿童组织不具有生产性,而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延伸。从广义的视角看,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与人 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非正式组织
如有公益青年自组织、休闲青年自组织、社区青年自组织
作用
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性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 发展良好行为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
学生群体也有负面的作用和影响 尤其要注意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学生的权利与作用⭐
权利 受教育受尊重有隐私 安全自由可申诉
受教育权 (平等)
受尊重权
在校安全与人身自由权利
隐私权
申诉权
其他表述
使用学校资源的权利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享受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守法守制度 有德要努力
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学生有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特点
互动性
平等性
民主性
主导主体性
类型
按角色
学生中心论
杜威
教师中心论❤️ 2020n
教师中心论是传统的教育集大成者赫尔巴特提出的 他强调教师的权威
主张教师在教育中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 学生绝对服从 老师处于被动地位
这是不平等的专制型师生关系 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个性发展也被严重的扭曲
按相处
民主型
放任型
专制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途径与方法
标准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共创共享
心理关系——宽容理解
途径与方法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平等的师生观
正确的人才观
尊重与理解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主动接近学生 研究学生
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
尊重和理解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 教师要能够做到移情体验 换位思考,最大限度理解学生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人格
做好教学工作 创造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
教学水平
人格因素,师风师德等
教育观念和班级管理方式
学生方面
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和看法
环境方面
学校人际环境,课堂组织环境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效应
教师的期望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 人的情感与观念会不同程度地 无意识地受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清配 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