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
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讲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学制的形成与发展、终身教育与义务教育。
教育学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笔记,包括教育研究的概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三部分内容。
教育学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笔记,包括班主任工作意义和作用、班主任工作内容、班级与班级管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内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所有回答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地位
核心问题;出发点,归宿;主题,灵魂;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是整个交互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指导整个教育工作方向
教育目的的类型
应然的教育目的(理想层面)
实然的教育目的(现实层面)
出发点和归宿类题目规律总结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
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
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级层级结构
1(国家)教育目的
2(学校)培养目标
3(学科)课程目标
4(教师)教学目标
3级层级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后,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和产生的变化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
区别: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 教育方针具有现实性和不可回避性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普遍与特殊 一般与区别
教育目的~国家⬅️共同要求
培养目标~学校⬅️不同级别、专业的具体化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尔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相机选支架
导向功能
指明方向(定向功能)
选择功能
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根本范围
激励功能
理想性
调控功能
调控和监督教育教学行为
评价功能
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指导功能
知道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社会人质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主要依据
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重要依据
社会主要,人重要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轲(孟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
孟子Looks伏尔泰+罗马
社会本位论
观点: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 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代表人物:孔子,荀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
补充任务: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纳托普,梁启超
司徒寻两孔 凯特梁柏纳
无目的论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辩证统一论
社会与人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论
补充
生活本位论
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未来)
适应生活说-杜威(当下)
文化本位
观点:追求理想价值,创新文化
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狄尔泰
伦理本位论
观点:强调社会伦理,发展道德
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
神学本位论
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神学强调教育遵循自然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础理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决定
一个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两个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统一和谐、再加创造实践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能力 的发展即智力和体力的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涵
人的片面发展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
物质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全面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途径和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时代特征、根本区别
全体面窗格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
任务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任务2:世界观
任务3:道德行为习惯
任务4:理想和信念
三观+道德行为+理想信念
智育
任务1:基础知识
任务2:基本技能和技巧
任务3:智力
双基加智力
体育
任务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任务2: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能技巧
任务3: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任务4:培养良好的品德
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的三个层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任务1:培养审美观点
任务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
任务3:培养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提出者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
德国诗人席勒《美育书简》
劳育
任务1:培养劳动品质
任务2:掌握现在生产原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
任务3:增强体质
五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基础
保证方向,保持动力
知识和智力基础
健康基础
动力
美育和老育是德智体的运用和实施
各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
首先,各育不可分割
其次,各育不能相互替代
最后,避免三种倾向
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 甚至把他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3、片面强调或者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任何一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