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
正常人体解剖学之感觉器导图,知识点包括眼球、眼副器、外耳、中耳、内耳等板块,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2-07 13:54:05感觉器
视器
眼球
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眶的前部,其后端借视神经与间脑相连 眼球的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眼球壁
(外)纤维膜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具有维持眼球形态和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
前1/6 角膜
无色透明,有屈光作用 内无血管和淋巴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后5/6 巩膜
乳白色不透明
(中)血管膜
位于眼球纤维膜深面,由前向后依次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虹膜
位于血管膜最前部为一圆盘状薄囊,中央有圆形的瞳孔
瞳孔括约肌
环绕于瞳孔周围的平滑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减少强光的刺激 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开大肌
以瞳孔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收缩时使瞳孔开大,让更多的光线通过 受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体
具有产生房水和参与调节视力的作用 睫状体生成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脉络膜
占血管膜的后2/3,贴于巩膜内面,前端连于睫状体,后部有视神经穿过 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 具有营养视网膜和吸收眼内分散光线的作用
(内)视网膜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
虹膜部(无感光作用)
睫状体部(无感光作用)
视部(有感光作用)
一般所说的视网膜
视神经盘: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后部汇集成束,并形成圆盘状 隆起,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无感光作用,又称生理盲点
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约0.35mm处的黄色小区,中央凹陷称中央凹, 此处有密集的感光细胞,是感光最敏锐处
视椎细胞:感受强光刺激,黄斑区多
视杆细胞:盛受弱光刺激,周边部多
内容物 驱光物质
房水
屈光作用,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由睫状体产生
晶状体
视远物时,睫状肌松弛,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 视近物时,睫状肌紧张,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晶状体若因疾病或损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
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 具有屈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如果玻璃体支撑作用减弱,则易导致视网膜剥离;若玻璃体发生混浊,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眼副器
眼睑
睫毛根部有睫毛腺,此腺如发生急性炎症,俗称麦粒肿
结膜
脸结膜
球结膜
结膜穹隆
沙眼和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结膜疾病
泪器
泪腺
泪道
眼泪流动
泪腺分泌泪液——结膜囊——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
眼球外肌 视器的运动装置
直肌
上直肌——瞳孔向上内
动眼神经核
下直肌——瞳孔向下内
动眼神经核
内直肌——瞳孔向内
动眼神经核
外直肌——瞳孔向外
展神经核
斜肌
上斜肌——瞳孔向下外
滑车神经核
下斜肌——瞳孔向上外
动眼神经核
上睑提肌
上提眼睑
动眼神经核
分类
外感受器
分布在皮肤、嗅粘膜、味蕾、视器和听器等处,感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痛、温、触、压、光、声、嗅、味等刺激
内感受器
分布在内脏器官和血管等处,接受来自体内环境的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的变化等刺激
本体感受器
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前庭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时所产生的刺激
功能
接受各种类型的刺激,并将相应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组成
由感受器及其副器(辅助装置)组成
前庭蜗器(耳)
外耳
耳郭
位于头部的两侧,分前外和后内两面。前外面凹陷,靠前有一大孔称外耳门
外耳道
外耳道的皮肤较薄 成人长约2.5cm,由于软骨部朝向后内上,可牵动,骨部弯向前内下,故作外耳道检查 时,可将耳郭拉向后上方,使外耳道变直,观察鼓膜 儿童的外耳道较短且平直,检查时应将耳郭拉向后下方
外侧1/3 软骨部
内侧2/3 骨部
鼓膜
位于外耳道底和鼓室之间,为椰圆形半透明的薄膜,其位置向前外倾斜,与外耳道成45~50度夹角
松弛部 上1/4 淡红色
紧张部 下3/4 灰白色
鼓膜脐(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
其前下方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光锥
中耳
鼓室(中耳的主要部分)
6个壁
上壁(盖壁)
为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故中耳疾病可能经此侵入颅腔
下壁(颈静脉壁)
前壁(颈动脉壁)
即颈动脉管后壁
后壁(乳突壁)
通过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故中耳炎可蔓延至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外侧壁(鼓膜壁)
中耳炎可并发鼓膜穿孔,常见穿孔部位在鼓膜紧张部的下半
内侧壁(迷路壁)
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的后上方有椭圆形的孔,称前庭窗 面神经管凸——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个弓形的隆起,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瘫)
3块听小骨(人体一共6个)
由外至内:锤骨、砧骨和镫骨
咽鼓管
由于小儿咽鼓管短而宽,近似水平位,故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前内侧2/3软骨部
后外侧1/3骨部
乳突窦
是鼓室后上方的较大空隙,向前开口于鼓室
乳突小房
内耳 又称迷路(接受位觉刺激)
内耳感受器:螺旋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
骨迷路
前庭
骨半规管
为位于前庭后外上方的3个呈“C”形互相垂直的骨管,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耳蜗
膜迷路
充满内淋巴
椭圆囊和球囊
均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球囊在前下 椭圆囊底部有椭圆囊斑,球囊前上壁有球囊斑
椭圆囊斑和球囊班能感受直 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膜半规管
套在骨半规管内,形似骨半规管 在3个骨壶腹内也有3个膜壶腹,每个膜壶腹壁上各有一隆起的壶腹嵴
壶腹嵴能感受旋转 变速的刺激
蜗管
螺旋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声波传至内耳
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如果鼓膜穿孔或中耳炎导致的听骨链粘连,鼓膜和听骨链不能振动,可以引起听力下降,但不会导致听觉完全丧失:声波—外耳道—鼓室—蜗窗(第二鼓膜)—鼓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膜—蜗神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振动耳蜗内淋巴,从而刺激螺旋器产生听觉
屈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