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23:55:50第五章 教育目的
相关概念
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重灾区
I. 含义
广义
泛指任何社会成员或者组织机构要求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狭义
特指国家要求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规格 质量的总要求
II. 内容结构
为谁培养人
怎样培养人
III. 层次结构
1. 教育目的
国家层面
2.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层面
3. 课程目标
不同学科学年段层面
4.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目标层面
关系
上下都可以推导
一般与特殊
依据与具体化
IV. 我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名词解释重灾区
I. 含义
教育工作规划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II. 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的目的 以及实践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III. 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 年新时代 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IV. 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相互区别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互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包含关系教育方针 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相互联系
都体现了为谁培养人 都体现着国家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
培养目标💛
含义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习者提出的培养规格和标准。
关系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依据与具体化的关系。
依据
社会的方面
人的方面
教育内部的方面:教育目标
我国
各学段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演变
各阶段培养目标的共同特征
教育目的理论❤️ 三对半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那堆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人
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萨特
其中裴斯泰洛奇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萨特是20 世纪下半叶后启蒙时代的代表 剩下的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观点
依据
教育目的由个体的需要、潜能和个性所决定
原因
因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目的
自然潜能
测量
教育效果以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来衡量
优点
人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地位,人性解放
缺点
把个性和共性对立起来,把追求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
社会本位论
从价值取向考虑,其他几个分类不从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
倡导国家从教会手中接管教育的那帮人
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赫尔巴特
在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中赫尔巴特也是伦理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伦理本位论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社会伦理。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伦理学决定,教育方法则依据心理学决定。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
主要观点
依据
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
原因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目的
合格公民
衡量
教育效果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
优点
教育权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推动国家办学,国家掌握教育权
重视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缺点
忽视个体价值,违背人道主义原则
如何对待
如何对待
个人本位论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自身发展所出现的。
社会本位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者违背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
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把两种理论辩证统一起来,统一在价值取向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发展上
概要
子主题
论述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确立教育目的时,中在考虑相关的理论,主要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对他们的评价
对他们的态度理论上要辩证统一,。实践上,要考虑国家五点在实践中把握两者的结合
教育准备生活说
代表人物
斯宾塞
观点
1.教育是为了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3.五种课程分类
优点
未来性
缺点
缺失满足当下生活
教育适应生活说
代表人物
杜威
观点
教育是为当下的生活做准备
优点
实用性
满足儿童的需要,强调社会现实生活和教育的联系,培养儿童的时间能力
缺点
缺失方向性
辩证统一
落实与人的发展
外在目的论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者
观点
外界政治,社会的要求,或者教师等人强加给儿童的目的。
优点
尊重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缺点
压抑,阻碍个人自由发展。
内在目的论
代表人物
杜威
观点
发反对统的外在目的,因为外在目的是遥不可及的,也是没有尊重儿童需要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教育应当,应当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申请规律来制定目的,把促进学生内带生长作为教育宗旨
教育的过程在他之外,没有目的的过程,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应当去满足儿童内在生长与发展的各种需要。
优点
全新角度的诠释,试图调和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突出民主性。
缺点
无可行性
价值取向
无本质属性。
辩证统一,落实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词 有“学说”和“理论” “马克思” 字眼 都讲的是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单独的名词
科学内涵
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先天与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等方面充分发展。
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社会条件
如何全面发展
物质基础
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社会极大,工业社会是出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物质基础。
基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重大意义
1.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 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人拓宽了道路
5. 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7. 追求全面发展与实现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思考:
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吗?
平均发展
指每一科都这每一科都必须要学好,各科都有好成绩,不管你感兴趣的还是不感兴趣的,都必须要学好,所有特长齐头并进
全面发展
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辨析
个体的智能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他的短板技能也能得到最起码的发展,至少这起码的发展,他的一个前提是不影响到优势智能和基本生活的进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发展等于和谐发展,强调身心和谐
而平均发展违背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搞一刀切,没有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属于和谐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含义
个性发展的含义
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从内涵上看
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指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二者并不排斥。
从关系上看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但是
我们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不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只会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矛盾吗?你怎么理解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不可欠缺。
全面发展的个性
都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不同的受教育者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
依据题
依据社会五点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
依据人的五点
兴趣,需要,生活,个性与自由,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
依据教育内部
教育目的
国外国内教育传统
教师条件,课程,知识等
历年教育目的
略
精神实质N J
1. 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 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3. 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
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4. 个性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人的独立个性,注重发挥和调动人的主体性。
5. 提高全民族素质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中国的教育宗旨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如何实现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JL
1. 含义
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教育者两依据四有的对受教育者的六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只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 组成部分
(1) 丰富内容:加上教育者两依据四有的对受教育者培养 。。。。
(2) 德育N
要考也是在后边德育章节里考,这里不会出大题
含义
广义
狭义
宗旨
旨在培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教育
作用
方向保证,首位,动力保证
(3) 智育N
含义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智慧与素质的教育
作用
认识基础
(4) 体育N
含义
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作用
机体保证
(5) 美育N
含义
培养学生审美观的教育,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文明素质与高尚情操的教育。
作用
实施德智体的途径
现状
应试教育下,学校里不重视美育课程,其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意义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实施德育,智育和体育的重要途径。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部分。
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的功能。
趋势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美誉育的发展,要求开足开齐美育课,加强美元训练,人人都有专长
突破美誉就是吹拉弹唱的误区突破美誉就是吹拉弹唱的误区,未来将美育纳入中考当中从教育评价上积极调整中国民众对美育的重视进一步挖掘美誉的价值
(6) 劳动教育N 重中之重
含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中主要内容之一。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锻炼劳动技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现状
针对中国家庭教育中子女缺乏劳动意识和学校教育中教师轻视劳动教育的现状。
19~20年,我国正在颁布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努力将劳动教育变成时代的最强音,改善劳动教育现状,并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颁布了《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意义
避免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努力改善和落实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如何做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中激发创新和创造能
注意加强劳动教育并不是要轻食知,并不是要轻视知识教育,而是要求知识学习和劳动能力并重,把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防止两种偏向
关系
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学科,所以非常重要。
作用
实施德智体的途径
3. 各育关系
(1) 相互独立,缺一不可,不可替代
(2) 相互联系: 互为目的和手段 在实践中统一
(3) 坚持五育并举 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4. 如何实现
(1)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 必然性
2||| 正确理解不等于:平均教育 、均衡教育、特长教育、集体发展 不能忽视个性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结合
(3) 正确处理个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个玉的关系
(4) 防止教育目的与实践性的缺失。
补充:立德树人
助记: 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是网络空间的道德风尚
内涵
道德教育是人才的重要根基
立什么德?
立人性之德 真善美
立时代之德,即时代的共同道德。
树什么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有什么关系?
立育人之德 与树有德之人 是有机统一的。
立德在树人之前,立德才能树人。
但立德之时,首先要考虑树什么人。
实施途径
学校里
构建实施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管理,全员育人。
家庭里
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
增强家庭育人意识,发挥家长榜样作用。
注重家教家风,用良好的道德涵育道德品行。
社会上
注重实践育人,发挥社会合力。
确立社会的自觉教育意识,构建社会共育机制
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公民的道德实践养成
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补充: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
错误
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辨析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应试教育的错误不在于应试,而在于这种教育只追求应试: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这样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注重培养和提升人的素养,但它并不是排斥应试,而是包含了应试,且追求应试成绩。
因为如果没有考试,就无从检测教育的效果,没有基于所有学生原有学学习水平提高的考试成绩,就称不上是完整的素质教育
符号标识
大红
重要考点
次红
次重点
L:论述
N:名词解释
X:选择
B: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