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胚胎发生总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之胚胎发生总论知识点归纳,包括生殖细胞和受精、胚泡形成和植入、胚层的形成、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21 21:29:51胚胎发生总论
生殖细胞和受精
生殖细胞/配体
精子
特点
单倍体细胞
核型——23,X/Y
获能后,受精能力维持1天
功能
定向运动
受精潜能
获能
原因
精子头部外表面有一层来自精液的糖蛋白,阻止顶体酶释放
未获能时无释放顶体酶、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
表现
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去除糖蛋白,使精子能使卵子受精
卵子
特点
排出时处于减II中期
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
受精后完成减数分裂
受精
定义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位置
输卵管壶腹部
300-500个精子能到达输卵管壶腹部
过程
第一阶段
精子接触放射冠→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
第二阶段
触及透明带→结合ZP3→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精子头部接触卵子表面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顶体前膜与精子头部表面的细胞膜融合后破裂
第三阶段
精子头侧面质膜与卵子质膜融合→精子的核与胞质进入卵子→精卵质膜融合
透明带反应
皮质颗粒→释放溶酶体酶→透明带结构改变(ZP3变性)→阻止精子结合→阻止精子穿越透明带
皮质颗粒在卵子浅层胞质内
卵子迅速完成减数分裂→精卵的核膨大→形成雄,雌原核→两原核在细胞中部靠拢,核膜消失,染色体混合→受精卵/合子
精子尾部退化消失
条件
两者在限定的时间相遇
发育正常并获能的精子
发育正常的卵子
避孕措施
避孕套、子宫帽、输卵管,输精管结扎等
意义
受精卵既维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有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性状
受精决定遗传性别
受精使原本相对静止的卵子转入旺盛的能量代谢与生化合成
胚泡形成和植入
卵裂和胚泡的形成
概念
卵裂
受精卵的特殊有丝分裂过程
卵裂球
卵裂产生的子细胞
桑葚胚
受精第3天
第4天入子宫腔
12-16个卵裂球共同组成的一个实心胚
胚泡
卵裂球数达100个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腔隙并合成大腔,腔内充满来自子宫腔内的液体,此时透明带溶解,胚呈囊泡状
胚泡腔
胚泡中心
滋养层
由单层细胞构成的胚泡壁
吸收营养
极端滋养层/胚端滋养层
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
覆盖于内细胞群表面
胞体略大于其他滋养层细胞
胚泡植入
内细胞群
胚泡腔内侧的细胞群
多种分化潜能
表现
间期无生长过程
受精卵的胞质不断分配
细胞逐渐变小
植入/着床
定义
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时间
开始
受精后5-6天
完成
受精后11-12天
过程
极端滋养层接触并黏附子宫内膜上皮→ 分泌蛋白水解酶→内膜溶蚀出现缺口→胚泡陷入缺口,逐渐包埋→完全植入→缺口修复
表现
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增厚并分化
外层
合体滋养层
细胞界线(细胞膜)消失
内层
细胞滋养层
界限清楚
补充合体滋养层
单层立方细胞
滋养层陷窝
发生
植入完成后
定义
出现在合体滋养层的一些小腔隙
作用
通子宫内膜小血管,充满血液
蜕膜反应
表现
血供更丰富
腺体分泌更旺盛
基质细胞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
内膜进一步增厚
发生
植入完成后
特点
子宫内膜——蜕膜
基质细胞——蜕膜细胞
蜕膜的结构
基蜕膜
胚深面
包蜕膜
胚的子宫腔侧
壁蜕膜
子宫其余部分
位置
子宫的体和底
后壁多见
异常
前置胎盘
原因
近子宫颈处植入
表现
自然分娩时堵塞产道→胎儿娩困难,需剖宫产
异位妊娠/宫外孕
原因
子宫以外部位植入
输卵管较常见
子宫阔韧带、肠系膜、子宫直肠陷窝,卵巢表面
表现
胚胎多因营养供应不足,早期死亡,被吸收
输卵管破裂和大出血
胚层的形成
二胚层胚盘
胚盘
来源
内细胞群增殖分化形成的圆盘状结构
时间
第2周胚泡植入时
结构
上胚层
位置
邻近滋养层
特点
单层柱状细胞
下胚层
位置
靠近胚泡腔侧
特点
单层立方细胞
基膜
位置
两胚层之间
定义
人体发生的原基
羊膜腔/羊膜囊
定义
上胚层内出现的一充满液体的小腔隙
特点
内含羊水
上胚层是其底
卵黄囊
定义
由下胚层周缘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围成的囊
特点
下胚层是其顶
成羊膜细胞
定义
贴靠细胞滋养层的一层扁平的上胚层细胞
特点
形成最早的羊膜
胚外中胚层
来源
由胚泡腔内散在的星状细胞和基质,充填于细胞滋养层和卵黄囊、羊膜囊之间形成
位置
滋养层内面
卵黄囊和羊膜囊外面
胚外体腔
来源
胚外中胚层细胞间出现腔隙并增大形成的大腔
体蒂
来源
使滋养层和胚盘,羊膜囊、卵黄囊直接相连的胚外中胚层
特点
极少
作用
发育为脐带
三胚层胚盘
第3周末形成
概念
原条
时间
第三周
来源
上胚层中发育较快的细胞
特点
中轴线上的一条纵行细胞柱
演化
缩短,消失
病症
畸胎瘤
原条细胞残留,在骶尾部增殖分化
原结
实质
原条膨大的头端
原沟
定义
原条中线的浅沟
原凹
定义
原结中心的浅凹
胚内中胚层(中胚层)
来源
原沟深部的细胞——上胚层
特点
在胚盘边缘与胚外中胚层衔接
过程
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部分细胞在两胚层间形成的一个夹层
内胚层
来源
原沟深部的细胞——上胚层
过程
另外的细胞进入下胚层,并全部置换下胚层,形成一层新的细胞
外胚层
实质
原上胚层
脊索
来源
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形成
特点
一条单独的中胚层细胞索
分布
内、外胚层之间
作用
支持早期胚胎
演化
向头端生长、增长
口咽膜/泄殖腔膜
分布
脊索的头侧
原条的尾侧
特点
无中胚层
内、外胚层紧密相贴
薄膜状
特点
原条之后分头尾两端
原条为尾端
头端大,尾端小,梨形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第4-8周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
神经板
来源
脊索诱导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形成
神经外胚层
实质
构成神经板的外胚层
表面外胚层
实质
其余部分的外胚层
演化
皮肤的表皮和附属器
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唾液腺
口腔、鼻腔,肛管下段的上皮等
神经沟
来源
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
神经褶
实质
神经沟两侧边缘隆起
演化
在神经沟中段靠拢而融合
前/后神经孔
实质
神经褶融合后,在头尾两端的开口
作用
第4周时闭合,使神经沟完全闭合
病症
无脑畸形和脊髓裂
神经孔未闭合
神经管
实质
完全闭合的神经沟
位置
表面外胚层的深面
意义
CNS的原基
演化
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
神经嵴
发生
神经沟形成神经管时
来源
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进入神经管壁背侧后迅速迁移出形成
特点
两条纵行细胞索
位置
神经管背外侧
意义
PNS的原基
演化
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及周围神经
入肾上腺原基→髓质嗜铬细胞
黑素细胞
参与颅面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
中胚层
概念
脊索两旁的细胞增殖较快,由内向外分化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
演化
中胚层细胞→间充质→各种结缔组织、肌组织和血管
轴旁中胚层
位置
紧邻脊索两侧
特点
一对纵行细胞索
体节
特点
块状细胞团
来源
轴旁中胚层
特点
42-44对
第五周全部形成
从颈部向体部形成
演化
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如脊柱)
大部分退化消失
在椎间盘内残留为髓核
间介中胚层
位置
轴旁中胚层与侧中胚层之间
演化
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
位置
中胚层最外侧
过程
胚内体腔
来源
内部的小腔隙汇合成
特点
通胚外体腔
演化
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结构
体壁中胚层
位置
与外胚层相贴
演化
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
脏壁中胚层
位置
与内胚层相贴
演化
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和间皮
特点
覆盖由内胚层演化形成的原始消化管
内胚层
原始消化管
演化
咽喉及其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
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胚体的形成
表现
胚盘边缘向腹侧卷折形成褶皱
各部分生长速度的差异所致
头褶
尾褶
左右侧褶
原因
胚盘中轴部(神经管和体节的生长)向背侧隆起
外胚层的生长快于内胚层
表现
外胚层包于胚体外表
内胚层在胚体内部
扁平形胚盘→圆柱形的胚体
胚体头尾方向的生长快于左右侧向
头端由于脑和颜面器官的发生,生长快于尾端
形成头大尾小的圆柱形胚体 胚盘边缘卷折到胚体腹侧,在脐处靠拢汇聚
圆柱形胚体形成结果
胚体凸入羊膜腔,浸于羊水
体蒂和卵黄囊在胚体腹侧中心合并,外包羊膜,形成脐带
口咽膜和泄殖腔膜转到胚体头和尾的腹侧
头端由口咽膜封闭,尾端由泄殖腔膜封闭
外胚层包于胚体外表
内胚层在胚体内部
形成头尾方向的原始消化管
中段的腹侧与卵黄囊相通
第8周末,胚体外表已可见眼、耳、鼻及四肢,初具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