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萜类
天然药物化学萜类知识总结,一类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大多数分子式符合(C5H8)n的通式;从化学结构看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从生源看MVA是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前体。
编辑于2021-12-29 23:18:26萜类
提要
被称为苦味素,因为其多具有苦味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大多数分子式符合(C5H8)n的通式;从化学结构看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从生源看MVA是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前体
MVA→→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DMAPP),IPP+DMAPP=GPP↹焦磷酸橙花酯(NPP)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
分类及重要代表物
单萜(焦磷酸香叶酯GPP)
链状单萜
月桂烯(香叶烯)和罗勒烯为同分异构体
香叶醇(反式):习称牻牛儿醇,与无水氯化钙形成结晶性复合物,加水可分解,再真空蒸馏可提纯
香橙醇(顺式):又名橙花醇,与二苯氨基甲酰氯形成结晶,加碱可皂化,再真空蒸馏可提纯
单环单萜
α-紫罗兰酮(香料)和β-紫罗兰酮(合成维A原料):两者分离用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溶液以食盐饱和,α先析出
(+)—薄荷醇(左旋)(薄荷脑)
斑蝥素
双环单贴:樟脑,龙脑(樟脑还原产物)芍药苷
三环单贴:白檀醇
卓酚酮:崖柏素
不符合异戊二烯规则,由于酮基的存在使七元环显一定的芳香性,酚羟基易于甲基化,不易酰化,酸性在酚和羧酸之间
羰基吸收峰在1650~1600,羟基吸收峰在3200~3100
能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形成结晶,显示不同颜色,可用于鉴别。 与硫酸铜为绿色结晶,与三氯化铁为赤红色结晶
环烯醚萜(特殊的单萜衍生物):臭蚁二醛缩醛衍生物
玄参科,茜草科等;地黄(梓醇),北玄参根(玄参苷又叫钩果草苷)
环烯醚萜
多为C-1羟基,且其多与β-Dglc结合成单糖苷
栀子苷,京尼平苷,鸡屎藤苷,臭蚁内酯(第一个发现的动物抗生素)
4-去甲基环烯醚萜
梓醇(地黄),钩果草苷(又名玄参苷,北玄参)
裂环环烯醚萜苷(7,8)
多具苦味,有时C-7会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环
龙胆苦苷
理化性质
少数液态,一般均味苦,大多易溶于水和甲醇,难溶于三氯甲烷苯乙醚等,多具有旋光性
苷键易被水解,对酸不稳定; 苷元由于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易进一步发生聚合,变为深色
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
检识及鉴别
苷元与氨基酸加热产生蓝色沉淀,与皮肤接触也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游离苷元溶于冰醋酸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显蓝色
Trim-Hill试剂反应(含硫酸铜)
吡喃类衍生物特征反应:Shear试剂,黄色→棕色→深绿色 这些检识会出现假阴性,故多做几次
倍半萜(焦磷酸金合欢酯FPP)
数量和骨架都是萜类化合物中较多的一类
链状,三环
单环
青蒿素:有效基团、不稳定性:过氧基
青蒿琥珀酸单酯:水溶
蒿甲醚:油溶
双环:棉酚(杜松烷型)(不含手性碳,但由于两个苯环折叠阻碍而具有光学活性,在棉籽中以消旋体存在) 山道年,莪术醇(愈创木烷型)
薁类化合物
芳香性(植物中多为其氢化物,无芳香性,且多为愈创木烷骨架类);分子结构中有高度共轭体系,在可见光(360~700)中有强吸收峰
沸点较高(250~300),挥发油中高沸点馏分,若出现蓝色紫色或绿色说明有薁类;溶于强酸不溶于水,可用60%~65%的硫酸或磷酸提取,提取液加水后,薁类析出
与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或三硝基苯试剂反应产生π络合物结晶,结晶有敏锐熔点,可供鉴别
检测挥发油中存在
溴化反应(Sabety反应)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浓硫酸试剂(Ehrlich试剂)
二萜(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GGPP)
许多植物分泌的乳汁,树脂等主要成分,在松科中尤为普遍
链状
植物醇(叶绿素中):曾作为VE和VK1的合成原料
单环
维生素A(视黄醇)
双环
穿心莲内酯→穿琥宁,莲必治
银杏内酯
三环
紫杉醇(红豆杉醇):生物碱
雷公藤
瑞香毒素,芜花酯甲、乙
四环
甜菊苷
二倍半萜(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GFPP)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单萜,倍半萜常温下多为油状液体,少数为低熔固体,具有挥发性,香气 极少数二萜具有挥发性如:樟二萜烯
对酸、碱、高温、光较敏感,在提取分离贮藏时注意
溶解性:难水,溶于甲乙醇,易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
化学性质
双键加成反应
与卤化氢加成
与溴加成:结晶性产物
与亚硝酰氯(Tilden):产生氯化亚硝基衍生物,蓝至绿色的结晶,可用于不饱和萜类的分离,鉴定。上述产物可与伯胺或仲胺缩合生成亚硝基胺类结晶,其具有一定的性状和物理常数,可用于鉴定
Diels-Alder反应(可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与顺丁烯二酸酐反应,产生结晶性产物
羰基加成反应(含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时间短,量少,温度不高,不能与酸碱混合否则会使加成不可逆):加成物用酸或碱处理,可分解为原产物如从香茅油中分离柠檬醛
与2,4-二硝基苯肼加成
与吉拉德(Girard T/P)试剂加成:与亲脂性含羰基萜类化合物反应生成亲水性加成物,从而和亲脂性非羰基萜类化合物分离。水层加酸或碱处理,使加成物分解,再加乙醚萃取
萜类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
溶剂提取法
碱提酸沉法:注意某些萜内酯遇酸碱易引起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不可用此法
吸附法:多用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
分离
结晶法分离
利用结构中的特殊官能团分离
柱色谱法分离
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色谱法(最常用硅胶,中性氧化铝也可)
双键多,位于环外,末端顺式吸附力大,双键>三键
硝酸银-硅胶/氧化铝:含双键的萜类化合物。双键与硝酸银形成的π络合物>物理吸附
反相柱色谱
凝胶柱色谱
萜类化合物以非色谱法分离时其结构中难以被利用的基团是:非内酯型酯键
挥发油(精油)
分类
萜类:占比最大,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芳香族化合物:小分子,占比仅次于萜类,大多为苯丙素类衍生物
茴香醚,桂皮醛
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
癸酰乙醛(鱼腥草),
其他类成分:大蒜油(含大蒜辣素)等
性质
大多数无色或淡黄色,洋甘菊油蓝色(含薁类)、佛手油绿色、麝香草油红色、桂皮油红棕色、苦艾油蓝绿色
易溶于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在高浓度乙醇中全溶,低浓度只能部分溶解
挥发油的气味往往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与空气、光线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加深,失去原有香味并逐渐聚合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所以应低温密封保存在棕色瓶中
物理常数和化学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和沸点等还有酸值酯值比重,皂化值是检查挥发油的重要依据
化学反应:与溴,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与肼类产生缩合反应,银镜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皂化反应,遇碱成盐
提取与分离
提取
蒸馏法(最常用)
溶剂提取法(适用于蒸馏法无法提取)
压榨法(适用于挥发油含量丰富的新鲜药材)
吸附法(常用于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分离
冷冻析晶法
分馏法(先比较碳数,再比较类型,最后看双键)
规律:碳多沸点高,双键多沸点高
含氧单萜的沸点规律(极性大沸点高):酸,酚,酯,醇,醛,酮,醚
化学系统分离法:乙醚溶解和萃取
色谱分离法
双键多,位于环外,末端顺式吸附力大,双键>三键
鉴定
物理常数
化学常数
官能团
酸碱性
酚类:三氯化铁乙醇
羰基化合物:银镜反应;2,4-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产生结晶
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入亚硝酰铁氰化钠及氢氧化钠,红色出现并逐渐消失,说明有α,β-不饱和内酯
色谱检识
薄层
吸附剂:多采用硅胶G或中性氧化铝
显色剂:通用:香草醛-浓硫酸,茴香醛-浓硫酸。官能团显色剂:异羟肟酸铁试剂淡红色(内酯环),2,4二硝基苯肼黄色(羰基),溴酚蓝乙醇黄色(酸类),硝酸铈铵黄色背景上显棕色(醇类)
四萜:主要为胡萝卜烃类色素,多萜类化合物主要为橡胶或硬橡胶
三萜及其苷类(酸性皂苷)
构成植物皂苷,树脂等重要物质,双子叶中分布最广
提要
酸性皂苷一定是三萜皂苷,三萜皂苷不一定是酸性皂苷
中性皂苷一定是甾体皂苷,甾体皂苷一定是中性皂苷
结构与分类
四环三萜(4-偕二甲基,14-甲基,9/10、8/13-甲基,17位侧链8碳)
羊毛脂甾烷型(羊毛脂烷,羊毛甾烷) 10-β甲基 13-β甲基 17-β
茯苓酸,块苓酸
大戟烷型(甘遂烷)10-β甲基 13-α甲基 14-β甲基 17-α
互为立体异构
达玛烷型 10-β甲基 8-β甲基 17-β
酸枣仁皂苷元
葫芦素烷型(葫芦烷) 9-β甲基 13β-甲基
罗汉果苷Ⅴ(五糖苷,双糖链苷)
原萜烷型 10-β甲基8-α甲基 14-β-甲基
泽泻萜醇
环菠萝蜜烷型(环阿屯烷,环阿尔廷) 三元环
环黄芪醇
楝烷型 侧链4碳
五环三萜(30个c,8个甲基取代,反反反顺)
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烷型) 4,20-偕二甲基
乌苏烷型(α-香树脂烷型,熊果烷)19,20-二甲基
羽扇豆烷型 E环为五环
白桦脂醇
木栓烷型 4,5-二甲基
理化性质
萜类和苷类均不具有挥发性。三萜皂苷极性较大,具有吸湿性,多数为无定形粉末,少数结晶,如紫苑皂苷A
游离三萜有固定熔点,其皂苷没有。皂苷有表面活性,其活性有强有弱,与分子的亲脂部分和亲水部分比例有关,少数只产生较弱泡沫,如甘草皂苷
溶血作用
皂苷通常又称为皂毒类,大部分有溶血作用,与红细胞上胆甾醇结合产生沉淀。某些树脂,脂肪酸,挥发油等也有溶血作用,鞣质可以通过凝聚红细胞而抑制溶血。因此判断是否是皂苷引起的溶血可结合胆甾醇法进一步处理
溶解度
分离皂苷首选溶剂含水正丁醇
旋光性
游离及皂苷均有
沉淀反应
皂苷水溶液与一些金属盐类反应,可用于皂苷的分离 酸性皂苷-醋酸铅,中性皂苷-碱式醋酸铅
显色反应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利伯门-伯查德)
呈黄→红→蓝→紫等变化,颜色变化稍慢,无污绿色
三氯乙酸(Rosen-Heimer)
加热至100℃,显红色渐变为紫色
三氯甲烷-浓硫酸(Salkowski)
三氯甲烷层(上层)绿色荧光,硫酸层(下层)红或蓝色
五氯化锑(Kahlenberg)
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等多种颜色
冰乙酸-乙酰氯(Tschugae)
稍加热,显淡红色或紫红色
提取与分离
三萜皂苷提取
醇类溶剂提取
先用醇提,后用系统溶剂法萃取,总皂苷分布在水饱和正丁醇中,游离三萜化合物在三氯甲烷中
酸水解有机溶剂提取皂苷元
可先酸水解再用三氯甲烷或乙醚等提取,或者先用醇类提取皂苷再水解
碱溶酸沉(含羧基的三萜皂苷)
三萜皂苷分离
分段沉淀法
利用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的特性
胆甾醇沉淀法
皂苷-胆甾醇复合物除杂干燥后用乙醚回流,胆甾醇溶于乙醚
复合物不如甾体皂苷的复合物稳定
色谱分离法
吸附,分配(较吸附好)柱色谱法
大孔树脂柱色谱法(需预处理)(用于初步纯化,分离):可除去糖和其它水溶性杂质
凝胶柱色谱法
检识
理化检识
泡沫检识
显色反应
溶血试验
色谱检识
薄层色谱
酸性皂苷用中性展开系统时易产生拖尾或效果不好,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甲酸或醋酸克服
显色剂:10%浓硫酸,三氯醋酸试剂,五氯化锑试剂,香草醛-硫酸试剂等
纸色谱
缺点:易得到集中的色点
实例
人参
类型
原人参二醇-A型(达玛烷):Rb1,Rh2
原人参三醇-B型(达玛烷):Re,Rg1,Rf,Rh1
齐墩果酸型-C型:Ro(葡萄糖醛酸苷,可与中性醋酸铅沉淀)
总皂苷不溶血,A型抗溶血,BC型溶血
通常皂苷用酸加热水解得不到真正苷元,得到,人参二醇或三醇
人参皂苷一般采用醇溶剂提取,再用正丁醇萃取
甘草
含有甘草皂苷(甘草次酸+2glc-A)也称为甘草酸或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
甘草皂苷难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
甘草酸不易精制,常通过制成钾盐后得精制品
类胡萝卜素
三萜
甾族类
角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