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有教育目的的定义、层次结构、价值取向、教育按目的分类、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基础教育等。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的始点,讲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全面发展理论、影响因素等,有需要的朋友收藏下图取走吧!
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包括对经验的识记、保存和再现。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
定义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对受教育者的一切期望和要求。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人的培养要求。
层次结构
宏观层次:国家根据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一个唯一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
中观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总目标和自身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初步具体化
微观层次:每门课程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规定本门课程需要传授给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
最终落实: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
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要根据按社会需要来制定
2.教育的结果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评价:在反宗教、反神学对个人思想的禁锢下提出,具有一定时代进步性。体现了个人的价值,有利于在教育活动中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割裂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具有片面性。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
1.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责是是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2.教育目的要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制定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评价:个人要为社会服务,关注社会和集体,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把人当作社会的工具培养,压制了人发展。
两者的关系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二者是辩证统一、互为因果的,要结合起来看。
2.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个人发展有赖于社会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支持。
3.社会历史需要个人进行创造,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个人发展的实现。
教育按目的分类
全面发展教育:针对片面教育提出,包括内容:德(思想基础)、智(理论基础)体(身体基础)、美(前进动力)、劳(综合四育)。不等于平均发展,要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
内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统一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在“全面发展”的目标下,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内容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关系
1三者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华的关系
2.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集体化,核心素养教育是对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不断细化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涵
培养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途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培养品质:个性张扬与生动活泼
培养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弊端和方向
弊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把教育当作一种工具,通过教育培养工具人。违背了“以人为本”。所以,教育家们在反思,当代教育不是培养“工具人”,而是应当培养“主体人”。
方向
1.教育对象的地位从培养工具人的客体论转向培养主体人的主体论。
2.教育对象的价值从占有性主体向共存类主体转变,培养共存的主体人。
3.教育对象的品质从继承型向开创型转变,培养未来社会的开创者。
基础教育
1.问题
①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中西部差距大,城乡差距大
②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③教育内容陈旧:主要是课本知识学习
2.对策
①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②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
③创新教育模式,结合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