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修第四章
思修第四章讲述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辑于2021-12-30 16:58:27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反应的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是人们对事物意义和价值的反应和判断
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
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现象的总观念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价值观的特征(P101)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P102)(价值观念之争、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字、三层面)(P1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基本内容(重点翻阅P103-111)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核心价值观的意义)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坚守我们的价值观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良性发展提供明确价值准则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良好形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权、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
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
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
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进步性/先进性)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科学社会主义
既是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又是基于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诉求
既吸收人类社会共同向往的价值观,又前无古人地站在了最大多数人民的价值立场上,提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的实践经验
事实也雄辩地证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P118)
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的气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赋予社会主义性质,代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理念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P120)
马克思主义
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为宗旨,竭尽全力为人民求福利、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也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主义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鲜明的人民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P123-124)
“普世价值”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理论上的虚伪性
特指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实践上的虚伪性
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道义力量,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要坚定价值观自信
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运用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地分析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实质
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
青年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同频同相,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勾勒出国家的形象和力量
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价值观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为什么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处于大变革之中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新特点
正确的价值观
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他它、领悟它。”(P127)
勤学(下的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德者,本也”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养大德
从做好小事,修好小节起步
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务实根基、久久为功
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既要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