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下图总结了中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相关诗人作品,包括上古神话、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与西汉散文、西汉辞赋等。
编辑于2021-12-30 18:42:34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
《山海经》
分类
创世神话
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最著名)
女娲的神话主要产生于母系社会
自然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英雄神话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战争神话
黄帝蚩尤大战
二、殷商西周
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周易》(占卜)
《尚书》(上古)
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 《尚书》 和 《春秋》
特点:古奥晦涩
组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三、春秋战国
《诗经》
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 、 《大明》 。
风
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
颂
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多出自 贵族 之手
《左传》
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的著作
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记言
《战国策》
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诸子散文
儒家
孔《论语》
表现了人物形象性格
语言形象
富于感情
语录体,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孟
譬喻
气势浩然
善于类比推理,语言平易浅易
荀
道家
老
排比对偶
韵散结合
语录体,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庄
寓言,重言,厄言
形象恢诡
列
法家
韩非子
寓言故事的数量具先秦散文之首
墨家
墨子
善于类比推理,语言平易浅易
屈原和楚辞
离骚
王逸:离别的忧愁
司马迁:遭受忧患
杂言体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
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为楚国朝廷祭祀活动所作的一组祭歌。 通过对各种鬼神和牺牲将士的赞颂,反映出楚国人民的生活,曲折地表达出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大胆不羁的想象,跨越人神之界,构思出人和神之间的感情纠葛及神灵们的喜怒哀乐。且文辞优美雅丽,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风格清新幽渺
一组祀神乐歌
11篇 《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山鬼》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全诗把山鬼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而动人。
《招魂》
《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其突出特点在于想象神幻奇特,并展开夸张描写。 其中的“招魂辞”篇章结构规整对称,具有赋体特征。
仿巫师招魂咒语而作的一篇以招魂词为主体的奇特作品
分为序辞 招魂辞 乱辞
《天问》
《天问》是由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 《天问》以问答体式叙述天地开辟、万物生成、人类起源及民族英雄业绩的史诗内容。 全篇用语灵活多变,结句有其内在脉络。在对变幻无常的天地自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人事的诘问中,抒发出作者强烈的愤懑。
提出了170多个问题
诗歌体式四言体
宋玉辞赋
宋玉《九辩》
唯一一篇被确认的宋玉传世楚辞作品
抒发际遇悲伤
“悲秋”是诗人为全篇定的基调
大多已是设为问答,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散体辞赋
秦汉文学
绪论
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
1.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
2.进取精神和长生观念
3.乐舞、绘画艺术的发达
秦汉文学的三种主要文体
散文,辞赋,诗歌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秦与西汉散文
秦代散文
《吕氏春秋》
n: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内容主要为儒、道思想,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思想。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汇集先秦各派学说,有助于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 书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旧说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农学等方面古代史料。 文字朴素,语言简练,论理中引用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生动有趣,有较强形象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
杂家著作 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十二纪,八览,六论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同 2.寓言 3.先提出论点,后引述
主张天下一统;提倡法治,主张变法;劝导统治者要顺应民心
李斯《谏逐客书》
了解 《谏逐客书》是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的作品。 秦王因为间谍事件意图驱逐秦国境内的全部外来客卿,李斯上书秦王。文章先叙述了秦自秦穆公以来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佐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珠玉虽非产自秦地但却被喜爱的实施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秦国的利益着眼,摆事实、讲道理,指出秦所以能够国富民强,皆因客卿之助。 《谏逐客书》论证充分、说理严密,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堪称秦代奏议文的代表之作。
铺陈排比
秦朝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
西汉前
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运用排比,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气势。 艺术特征/文学价值 1. 作者善用铺陈、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气势,能耸动听闻; 2. 对比手法等运用十分突出:将秦王失去天下之易和得到天下之速做对比,而在对比中还有对比;(以九国惨败凸显秦国之强大,以陈涉亡秦的事件表明并不是陈涉有多么强大,而是秦王不得人心。) 3. 文章开汉代史论文章的先声,被《史记》收录,奠定了其在史学及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纵横风气
秦朝兴亡,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
晁错(《论贵粟疏》),枚乘《上书谏吴王》
西汉中
董仲舒《春秋繁露》
刘安《淮南子》
了解 《淮南子》是在淮南王刘安的主持下编撰完成的,其内容博杂,但总的来说, 1.此书是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的,旨在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 2.《淮南子》颇有庄骚浪漫之余韵,战国策士之遗风,刘安及其许多门客都擅长辞赋,《淮南子》有些地方也带有辞赋色彩 3.《淮南子》不乏奇特的想象,文字狂放不羁、颇近于《庄子》。《淮南子》重的神话传说相当丰富,保存了约有四十条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等。不仅如此,这本书也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如“塞翁失马”,还汇集了许多格言警句、发人深省。
道家思想
西汉后
刘向《烈女传》,扬雄
西汉辞赋
骚体赋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的初期形式,是由楚辞向汉大赋演变的一种过渡文体。 内容多抒写作者的政治情怀和身世感慨。代表作家是汉初的贾谊。 骚体赋在体制上模仿骚体《楚辞》,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讲究铺陈但篇幅不长。
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为代表,文风温婉、多抒发文人的失意之情。
散体赋(新体赋)
散体赋:西汉散体赋的产生较之于骚体赋复杂的多 ,他们不像骚体赋直接袭用楚辞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而有赖于诸多文学手法与风格的影响 :其一是《诗经》的影响,“赋” 的铺叙成为汉赋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其二是楚辞的影响。虽没《离骚》的奇幻,但有意搜罗奇异之物入赋。其三是战国策士游说诸侯形成的骋辞之风。 代表作家枚乘,司马相如
散体赋以枚乘的《七发》为代表,文风较之前有所创新,为后来的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辞赋创作做出了贡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者+代表作)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散体赋的先行者) 《七发》是散体赋成熟的标志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把汉代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
司马迁与《史记》
写作《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写人,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鲜活的人物语言,引用歌诗甚至辞赋,让所塑造人物抒情言志。 《史记》对后世散文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经验等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
原名《太史公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
“本纪”:帝王以及能左右天下局势者的传记 “表”:以时间为序 ,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 “书”:以专题文章的形式记述典章制度和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世家”:记载有重要社会影响的诸侯王及显贵之家 ,也兼载少数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列传” :主要是记本纪,世家传主以外的人物
世家:王侯各国的兴衰状况 本纪:全书纲领,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思想内涵
《史记》的思想内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推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联系。 通古今之变——以宏观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变迁及其规律性。 成一家之言——成为以史明理中史家的一家。
“实录”精神
n: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影响)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史记》人物传记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史记》的“实录”精神表现在: (1)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上。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不把传主抽象化或简单化,也不为某些不实传闻所蔽。 例如把陈涉写入世家,同时没有掩盖他身上的弱点,如写他称王后设“中正”“司过”暗中窥伺群臣,致使诸将不亲附。 (2)对历史上明君贤臣、忠臣良将的赞颂上,颂所当颂,无虚夸溢美之词。《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歌颂禹,汤,文王等明君以及他们周围的贤臣。 (3)不为王者讳、不为尊者讳上。司马迁继承了古代“良史”的优秀传统,善恶必书。司马迁《史记》“言秦、汉详矣”,对于汉朝君臣的恶行败德毫不避讳。 (4)对儒学末流的讥讽、批判上。一些儒者表面上尊奉孔子,宣扬仁义道德,实际上却趋炎附势,对统治者阿谀奉承,只考虑一己之私利。
文学价值
一、再现了许多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寄托了作者的价值观、思想倾向和褒贬态度; 三、达到了思想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写人特点
4.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l)精妙的剪裁和安排。这一方法主要体现在“互见法”手法的运用,《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性格特点和主要历史作用,而其他一些事件和性格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互见法”,如《项羽本纪》。 (2)通过矛盾冲突写人。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于尖锐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凸现人物特点,是司马迁写人艺术又一特点,如“鸿门宴”中刘邦、张良、樊哙、项羽、范增、乃至项伯,在剑拔弩张中,个个鲜明,人人出彩 (3)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这其中包括了人物传记中插入了很多生动而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起了重大作用,如《李斯列传》写李斯见仓鼠、厕鼠所生感慨。 (4)鲜活的人物语言。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神情风貌。如“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透露出刘邦内心深藏对帝王权势的渴望。 (5)引用歌诗甚至辞赋,让所塑造人物直接抒情言志。如伯夷、叔齐的《采薇歌》。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西汉刘向爱好《史记》 ,他的 《烈女传》 受到史记的影响 。 其次,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 ,情节的安排 ,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 ,对后代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聊斋志异》 再次, 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经验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纪君祥《赵氏孤儿》
东汉辞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开拓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扬雄《蜀都赋》
《汉书》
n:《汉书》: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它记载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的西汉一代史实。 全书共一百篇,由纪、表、志、传组成,体例基本沿袭《史记》而又有创新。《汉书》比较客观地记载了西汉社会历史情况,记史风格稳重,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汉书》的一些篇章学术文献价值很高。
记载了西汉历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纪 表 志 传
班固将《史记》的 “本纪”改为“纪” “书”改为“志” “列传”改为“传” 世家并入传
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
一、赞扬忠君爱国、高尚正直的人物;《苏武传》刻画了苏武这位大义凛然的爱国使臣形象。 二、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匡张孔马传》,班固揭露了匡衡,张禹,孔光,马宫阿谀逢迎,尸位素餐而贪得无厌的通病。 三、同情受统治者迫害的贤达之士;《李广苏建传》对李陵的英雄气概写的相当充分,并着力写他最后率部与匈奴大军作战时的惨烈景象。 四、维护汉王朝。
文学价值/艺术手法
一、《汉书》在写人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通过故事表明人物个性、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富有鲜明特点的语言描写艺术、精彩的人物心理描写; 二、《汉书》继承了《史记》的衣钵,但又较之有增加、改进; 三、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重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四家诗:齐鲁韩(今文) 毛(古)
(《史记》人物传记多用单句,多用口语;《汉书》时见排偶,用词较为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