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著知识点(马克思著作)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选取与背诵。原著导读的判断与选取,原著考点,整理与记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作来解读。
编辑于2021-12-31 08:58:34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选取与背诵
原著考点整理与记忆
原著知识点 (通过马、恩、列的经典著作来解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
列宁:《怎么办》《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论我国革命》《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谈谈辩证法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异化理论
异化的四个方面
1.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2.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3.与内本质相异化
4.与人的本质相异化
劳动的异化和对象化
关于实践的思想
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
1.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
2.共产主义是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是私有制的积极扬弃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4.提出在理论形态上,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人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5.提出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作为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诞生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前提是现实的人,不是出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二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2.现实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3.现实的人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
2.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
3.唯物史观的实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世界历史理论
生产的发展——分工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世界分工、世界交换——世界市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
1.民族性的生产规律必然走向世界性的生产规律
2.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称为人道主义者(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表现主来的人道主义;而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成为共产主义者,给予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现实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
1.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工厂手工业的桎梏和小规模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
2.共产主义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而且创造了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二、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
三、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消灭私有制
四、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条件是建立在以往历史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
五、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有可能取得胜利的思想
在《形态》中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远远高出《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他们已摆脱人本主义的影响,把共产主义及人的发展置于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置于物质生活条件之上,置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之上。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逻辑: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具体表现就是阶级斗争
具体表现
1.阶级斗争是推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发展史上最后的斗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史无前例的巨大作用。
共产主义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
1.无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而推翻资产阶级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无产阶级在屡次自发的、分散的斗争之后逐步认识到团结起来、组织政党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2.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收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
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理论
1.共产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
2.共产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先进性)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3.共产党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宗旨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引申:为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阶级性和先进性提供李理论依据: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和维护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共产党应加强其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其先进性,这是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要看其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看其党员能否始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其党组织能否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2.虽然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帜,但是却代表着各自阶级的利益,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3.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不主张暴力革命,试图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最近目的和最终奋斗目标的理论
1.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2.最终奋斗目标: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集中一切生产工具,“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实现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引申:要处理好最近目的和最后目标的关系;始终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1)党的最近目的和最终目标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党的最终目标即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中间会经历若干个具体的阶段,在每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又可以提出党要实现的近期目标,每个阶段近期目标的实现都是为实现最终目标准备条件的; (2)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要始终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在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为消灭私有制准备物质条件,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根本的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人的素质的提高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意识形态思想
一、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变化
立足于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关系
二、《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主要由政党的宗旨、信仰、奋斗目标、方针、政策等方面构成。
三、明确提出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论断
统治阶级由于占有生产资料,控制着社会物质生产,掌握着社会财富,既然意识形态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因此,《宣言》自然就得出了这样一个唯物史观的论断。
四、提出了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深刻观点
五、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性对“精神产品”的影响
生产、市场、消费等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必然带来精神产品的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世界历史理论
一、《宣言》中世界历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占统治的历史时代
2.《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还诞生于资本主义弊病暴露、矛盾尖锐的历史时代
二、《宣言》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内容
1.阐明了世界历史的起点以及世界历史的开创主体
起点:16世纪初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交通革命以及由此而开始建立的世界市场的商业革命。
开创主体:资产阶级。正是由于资产阶级建立大工业,开辟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使交往获得世界性发展,导致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
资产阶级揭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但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恰恰相反,资本主义这种引领全球的地位是暂时的”。 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必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历史时代的开创者。
2.深刻剖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力因素
资产阶级的内在需求
(1)资产阶级的内在需要是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首要动因 (2)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人们在争取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中创造他们的历史; (3)资产阶级的本质需要就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占有,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无限需要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一种发展需要。 (4)对剩余价值的无限需要与民族地域范围内有限资源间的矛盾作用,促使资产阶级去开创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直接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满足机器大工业所创造的生产力,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马克思阐明资产阶级通过破坏生产力和夺取新的市场来面对危机,从而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成了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以转嫁经济危机的直接动力。
基本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社会方面,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 为了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一方面被迫减轻对国内工人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极力开拓世界市场,力图从海外殖民地攫取新的高额利润(廉价劳动力)
3.对世界历史发展走向的蓝图进行深刻描绘
(1)生产力因素是共产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因素, 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源泉般的充分涌流出来 ,生产力高度发达。
(2)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人摆脱了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束缚;
(3)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普遍和密切,各民族都成为世界历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资产阶级的认知
一、资产阶级的历史形成
封建行会制——行会容纳不了的资本和不断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工场手工业,传统封建行会逐渐衰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现代大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的进步。
二、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1.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产阶级建立的自由不是普遍的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契约关系,自由贸易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2.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和人的劳动对象“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步被机器“中介化”。
3.开辟了世界市场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资产阶级必须为资本增值寻找空间,与各个国家和民族建立联系,开拓世界市场。
4.资产阶级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三、资产阶级的内在危机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一、“两个必然”理论的提出
1.“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必然”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整个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两个必然”实质上是一个“必然”,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并不是说有两个不同的必然性,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共同揭示同一个历史必然性。
二、“两个必然”的理论依据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推动
2.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推动
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
1."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人类社会每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孕育成功的,它产生的现实基础就是它将要取代的那个社会;
(2)衡量新的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
(3)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讲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制度的关系;“两个决不会”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讲的是所有新旧制度替代的问题。
(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表面看似矛盾,但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和目的,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2)“两个必然”和“两个必然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四、“两个必然”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
这是由“两个决不会”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一、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基本原理
1.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中各个方面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的第一性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 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上层建筑,一种是思想上层建筑。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或阻碍、或延缓、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中各个方面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的第一性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 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上层建筑,一种是思想上层建筑。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或阻碍、或延缓、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二、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变动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时才会产生”
由“两个决不会”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了落后的生产关系或迟或早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人类社会是按其固有的、内在的、客观的矛盾运动规律发展变化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
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亚细亚的)——奴隶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归根到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由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支配和决定的。
五、阐明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
奠定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两个决不会
一、内涵
思想实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二、现实意义(从科社角度)
1.深刻认识“两个决不会”理论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两个决不会”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的新变化
二战结束以来不到60年的时间,创造的生产力又比以前它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对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适应的能力。
3.深刻认识“两个决不会”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自身的经济文化落后;处于经济、政治和军事占优势的帝国主义包围中;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之间的关系
1.“两个决不会”理论是“两个必然”理论的深化和理论基础,“两个必然”理论是“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必然结论,“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
2.“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问题,“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问题。
两个归结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的过程”
(这是列宁提出来的,但是是关于这本书的) 1.列宁说,马克思得出人类历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列宁进一步指出,为了说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而且应当进一步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资本论》(马克思)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经济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还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而一定的生产关系使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必然联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决定的。
2.“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这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人们只能听凭经济规律摆布,做经济规律的奴隶。事实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使其往有利于人们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经济形态作为社会的有机体,虽然本身具有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与物质生产力先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经济形态,也成为社会经济结构。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人们有可能像对待自然界规律那样,用科学的态度来发现和利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四、结合《资本论》的理论和社会实践,谈谈你对马克思关于“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这一论点的理解
1.这一论点从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指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普遍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地因素,并且还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旧事物向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这一论点指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即人类社会在其内部诸要素的矛盾的推动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这一论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活的有机体的运动规律,即它的产生、发展、灭亡并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规律。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
两个阶段划分及其分配原则——先批判拉萨尔主义,再阐述两个阶段
一、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从长久的阵痛中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
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一、“人们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
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三个主要特征
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分配的原则
1、批判拉萨尔主义: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提出“不折不扣”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的分配原则,不能是”不折不扣“的,而必须是有折有扣的,即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后备基金、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费用以及社会福利基金等。因为如果不这样扣除,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吃净分光,不能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的生产都不能维持。
2.就”平等权利“和”公平的分配“来说:也是一种幻想,"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这种社会生产力和人民觉悟都还不高的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则,较之旧社会按生产资料占有情况进行分配,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这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实现了。 ”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人们的体力和智力的强弱不同,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他们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不同,所以他们所分配的消费品的数量也不一样。加之,劳动者结婚与否和子女多少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劳动成果相同和得到的分配份额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生活水平也有差别。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即资产阶级权利,是一种”弊病“。但是这种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过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此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强调劳动力的时候不能脱离私有制)
一、自然界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是“资产阶级的说法”,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三、《哥达纲领》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工人运动引上改良主义道路。
主题(列宁)
《国家与革命》(列宁)
国家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与国家消亡的关系
资本主义民主
《怎么办》(列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思想建党思想
灌输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论
《论我国革命》(列宁)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
政党、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原则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提出科学的物质概念
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论述唯物主义认知论
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真理论,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批判马赫主义的中立论,论述哲学的党性原则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
恩格斯怎样评价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真实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阐述关于国家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恩格斯)
现代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反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经济危机——垄断不能挽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灭亡
《反杜林论》(恩格斯) 先批判杜林某个理论,再科学论述关于这个理论应该正确的观点
批判杜林关于世界模式的错误观点
物质统一性
论述辨证的唯物认识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公平正义观(平等观)
自由观
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关于哲学对象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哲学、财经(《资本论》)、科社)
两大类:原著选读 和原著导读
原著导读的判断与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