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DNA重组和重组DNA技术
生物化学第九版内容,DNA重组和重组DNA技术是指不 同DNA分子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 的交换幵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编辑于2022-01-12 13:34:48DNA重组和重组DNA技术
概念
DNA重组
DNA重组:是指DNA分子内/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
分类
同源重组
位点特异重组
转座重组……
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是指通过体外操作将不同来源的两个/两个以上的DNA分子重新组合, 并且在适当细胞中扩增形成新的功能分子的技术。
自然界的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同源重组是最基本的DNA重组方式
概念:是指发生在两个相似/相同的DNA分子之间 核苷酸序列互换的过程(基本重组)
哺乳动物:减数分裂,同源重组→DNA序列新重组,标志着后代的遗传变异 细菌和病毒→水平基因转移→通过同源重组→互换遗传物质
具有同源序列的两条DNA链通过断裂→再连接→DNA单链/双链片段的交换
同源重组缺陷与人类癌症高度相关
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基因敲除/基因敲入
holliday模型是最经典的同源重组模式
同源重组不需要特异DNA,依赖两分子之间序列的相同/相似性
经历四个步骤
两个同源染色体DNA排列整齐
一个DNA一条链断裂,与另一个DNA对应链连接, 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十字结构→holliday连接
通过分支移动→异源双链DNA(holliday中间体)
holliday中间体切开并修复→两个双链重组体DNA
切开的链与原来断裂的是同一条链→片段重组体 (重组体还有一段异源双链区,两侧来自同一亲本)
切开的链并非原来断裂的链→拼接重组体 (重组体异源双链区的两侧来自不同亲本)
RecBCD模型是大肠埃希菌的holliday同源重组
参与细菌RecBCD同源重组的酶
RecBCD复合物
有三种酶活性 ①依赖ATP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②可被ATP增强的核酸内切酶活性 ③需要ATP的解旋酶活性
利用ATP提供的能量沿DNA运动,并将前方DNA解旋
遇到chi位点(5′-GCTGGTGG-3′)是,可在其下游切除3'端游离单链→使DNA重组成为可能
RecA蛋白
可结合DNA单链→RecA-ssDNA复合物
复合物作用
有同源DNA时,此复合物可与含同源序列的靶双链DNA相互作用 并将结合的单链DNA插入双链DNA的同源区,与互补链配对→将同源链置换出来
RuvC蛋白
有核酸内切酶活性,
专一识别holliday连接点 有选择的切开同源重组体的中间体
过程:
位点特异重组是发生在特异位点间的DNA整合
综述
概念
位点特异重组:是指发生在至少拥有一定程度序列同源性片段间的DNA链的互换过程 (也称:保守的位点特异性重组)
酶:位点特异重组酶(SSR)通过识别和结合DNA短序列(位点使DNA片段发生重排)
①λ噬菌体DNA可与宿主染色体DNA发生整合
λ噬菌体整合:是λ噬菌体的整合酶催化完成的 是λ噬菌体DNA和宿主染色体DNA特异靶位点之间的选择性整合
由整合酶催化的DNA整合是十分特异且有效
逆转录病毒整合酶可以特异的识别、整合逆转录病毒cDNA的长末端重复序列
②基因片段倒位是细菌位点特异性重组的一种方式
以鼠伤寒沙门菌H抗原编码基因的H片段为例
p424
③免疫球蛋白基因以特异性重组发生重排
转座重组可使基因位移
概念:转座重排是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重排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
插入序列:(IS)是指能在基因(组)内部/基因(组)间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转座子的一种,只携带与自身转座有关的编码基因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两端是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编码基因 转座酶基因编码的产物可以使IS转座
IS转座有
保守性转座
IS从原位→新位
复制性转座
IS复制后的一个复制本移至新位
转座子可以在染色体间转座
转座子(Tn):是指能将自身/将其拷贝插入基因组新位置的DNA序列
一般属于复合型→有一个中心区域,两边侧翼都是IS 还携带其他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
Tn普遍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细胞中,不但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动 可以从一条→另一条 一个细胞→另一个
原核细胞可以通过接合、转化、转导进行基因转移/重组
细胞间直接作用(接合)细胞主动摄取(转化)噬菌体传递(转导)
接合作用是质粒DNA通过细胞间相互接触发生转移的现象
转化作用是受体细胞自主摄取外源DNA并与之整合的现象
转导作用是病毒将供体DNA带入受体并与之染色体发生整合的现象
普遍性转导
特异性转导(限制性)
重组DNA技术
概念
重组DNA技术:又称分子克隆、DNA克隆/基因工程
指:通过体外操作将不同来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DNA分子重新组合,并在适当细胞中扩增形成新功能DNA分子的方法
过程:
在体外将目的DNA片段与能自主复制的遗传原件连接→重组DNA分子
进而在受体细胞中复制、扩增及克隆化→获得单一DNA分子的大量拷贝
重组DNA技术中的常用酶
常用工具酶的各自功能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最重要的工具酶
总括
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裂解磷酸二酯键
少数来自绿藻 绝大数来自细菌
和一起存在的甲基化酶共同构成限制-修饰体系
RE对甲基化的自身DNA不起作用仅对外源DNA切割
RE的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RE组成、所需因子及其裂解DNA方式
I型和ⅲ型
复合功能酶,同时有限制和DNA修饰作用
不在所识别的位点切割DNA(特异性不强)
II型
能在DNA双链内部的特异位点识别and切割→分子✂️,准确切割
RE的命名原则
RE识别及切割特异DNA序列
II型RE识别位点通常为6/4个碱基序列 个别 8/8个以上
大多数识别为回文序列
回文序列
两条核苷酸链的特定位点,从5'→3'的方向方向序列完全一致
RE中的同尾酶
虽识别序列不同,但是切割DNA产生相同的单链末端
产生相同的黏端→配伍末端
配伍末端可以共价连接 但是连接后的序列通常不能再被两个同尾酶中任何一个识别切割
RE中的同裂酶
来源不同但可以识别同一序列(位点相同/不同)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载体
载体:
载体:是为携带目的外源DNA片段→实现DNA在受体cell中的无性繁殖/表达蛋白质所采用的DNA分子
功能分为
克隆载体
表达载体
克隆载体用于扩增克隆化DNA分子
概
克隆载体指:用于外源DNA片段的克隆和受体细胞中扩增的DNA分子
具备特点
至少有一个复制起点使载体在宿主细胞中自主复制 并且能使得克隆的外源DNA片段得到同步扩增
至少有一个选择标志,从而区分含有和不含有载体的细胞
有适宜的RE单一切位点,可供外源基因插入载体
质粒克隆载体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可以自主复制和稳定遗传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噬菌体DNA载体
λ和M13噬菌体作为噬菌体克隆载体
λ噬菌体DNA
λgt系列
插入型载体,适用于cDNA克隆
EMBL系列
置换型载体,适用于基因组DNA克隆
M13噬菌体
M13mp系列
pUC系列
蓝白筛选
有外源基因插入lacZ→干扰lacZ表达→白色
没有外源基因→lacZ正常表达→蓝色菌落
α互补
其他克隆载体
携带较长外源基因的能力
设计
柯斯质粒
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BAC)
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YAC)
表达载体能为外源基因提供表达原件
概
指:用来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
宿主细胞不同
原核表达载体
真核表达载体
主要区别:为外源基因提供的表达原件
原核表达载体
除了克隆载体的特点
还有→提供外源基因有效转录和翻译的原核表达调控序列 eg.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S-D序列)
真核表达载体
特点
含有必不可少的原核系列(用于真核表达载体在细菌中复制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真核表达调控原件
真核复制起始序列
真核细胞药物抗性基因(用于阳性筛选)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步骤
目的DNA的分离获取
载体的选择与准备
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
重组DNA转入受体细胞
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分选连转筛
具体过程
目的基因的分离获取是DNA克隆的第一步(方法)
化学合成法
直接合成目的基因
前提: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根据AA序列→相应核苷酸序列
从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中获取目的DNA
PCr方法
高效特异扩增体外DNA
前提:已知带扩增目的基因/DNA片段两端的序列,并且根据该序列→合成引物
其他方法
载体的选择与准备是根据目的DNA片段决定的
目的
目的DNA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
根据目的DNA和线性化载体末端的特点
连接策略分为
黏端连接
单一相同黏端连接
目的DNA序列两端和载体两端为同一RE切割→黏端完全相同
连接可能性
载体自连
目的基因自连
载体和目的基因相连
缺点:给后续筛选带来困难
采用碱性磷酸酶处理载体DNA→去磷酸化→减少载体自身环化
目的基因反向插入载体→不影响克隆→影响表达
不同黏端连接
黏性末端不同→外源DNA定向插入载体(定向克隆)
可有效避免DNA自连/DNA片段反向插入载体……
通过其他措施产生黏端的连接
平端末端产生黏端
方法
人工接头
……
特点:连接效率高、方向性!准确性!
平端连接
同 同黏端连接 且效率低
黏-平端连接
定向克隆 效率 介于黏端和平端连接之间
重组DNA转入宿主cell使其得以扩增
总括理想宿主细胞→工程细胞
工程细胞
DNA/蛋白质降解系统和重组酶缺陷
特点
有较强的接纳外源DNA的能力
可以保证外源DNA长期、稳定地遗传/表达
将DNA导入宿主细胞方式:
转化
将外源DNA直接导入细菌、真菌的过程
只有细胞膜通透的细菌→感受态细胞
将质粒DNA→酵母cell和将黏粒DNA→细菌的过程也是!
转染
将外源DNA直接导入真核细胞(除酵母)
噬菌体DNA→受体细菌也是……
感染
以病毒颗粒作为外源DNA运载体→宿主细胞内
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总括
重组DNA分子→宿主细胞后 通过载体携带的选择标记/目的DNA片段的特有序列→筛选鉴定→获得含有目的DNA的宿主细胞
分类
遗传标志筛选法
序列特异筛选法
亲和筛选法
借助载体的遗传标志进行筛选
载体上通常含有可供重组体筛选的遗传标志
分类
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
抗性基因的重组载体→能生长→有导入载体
利用基因的插入失活/插入表达特性筛选
当目的基因插入抗性基因→抗性基因失活→含有重组DNA不能生活
利用标志补救筛选
载体上的标志基因在宿主细胞表达→宿主与标志基因产物互补弥补自身缺陷→在培养基存活
也可以用于外源基因导入哺乳类动物后的阳性初筛
α互补筛选法也是
利用噬菌体的包装特性筛选
λDNA的大小有要求 没有外源基因的单一噬菌体 太小不能→活噬菌体颗粒→不能形成菌斑
序列特异性筛选
RE酶切法
针对初筛为阳性的克隆
提取重组DNA,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有无目的DNA片段插入+大小 还可以鉴定方向
PCR法
引物特异性→PCr扩增→鉴定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克隆
核酸杂交法
直接筛选和鉴定有目的DNA的克隆
菌落/噬菌斑原位杂交法
DNA测序法
最准确的鉴定目的DNA的方法
已知序列→明确具体序列和可读框的准确性
未知序列→揭示其序列
亲和筛选法
前提:重组DNA进入宿主细胞后能表达出其编码产物
克隆基因的表达
总括
原核表达体系
常用大肠杆菌
必备条件
含有大肠杆菌适宜的选择标志
有强启动子
适当的翻译调控序列
合理设计的多克隆酶切位点
缺点
缺乏转录后加工→对于真核基因→大肠杆菌只能逆转录合成cDNA编码产物 不易表达从基因组DNA扩增的基因
缺乏翻译后加工体系→蛋白质不能正确折叠/糖基化修饰
蛋白质往往形成→不溶包含体
很难表达可溶性蛋白质
真核表达体系
优点 与大肠杆菌相反就是优点